八卦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東西之一。它變幻莫測、博大精深的內容與演繹,自古以來就在人們的腦海裡存有神秘的色彩。八卦具有豐富的內涵,其象徵意義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八卦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基本根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規律的慨括和總結。
所謂八卦就是指《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以「一」為陽,以「--」為陰變化組合而成。其名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它們分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
八卦經自疊和互疊還構成了六十四卦。這些抽象的符號與組合原理在我國幾千年發展中曾有不少應用。
古今中外的學者對八卦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最早向歐洲傳播的是波蘭人米海爾.搏埃姆,他1643年來到中國,翻譯了《周易》、《易經》、《周易秘義》、《序卦》、《雜卦》、《宇宙周易圖》、《易傳》等我國文獻。他回國後用在了實際生活中的醫學事業上,著有《中國醫學》被廣為流傳,第一次向歐洲人說明導致疾病陰陽失調與脈象間的關係;哥本哈根學派首領、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把陰陽學說八卦應用於量子力學的研究,提出了互補原理,把微觀粒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統一起來。為了紀念中國古典思想對他的啟發,他把八卦圖刻在瑞典皇帝授給他的獎牌上,並作為本學派的會徽和家族的族徽;1940年,四川簡陽的劉子華,在法國留學期間,應用八卦組合原理與天文學的數據印證,通過《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顆新星預測》這篇論文,向全世界宣布:他用中國八卦找到了太陽系中第十顆行星。四十多年後的1981年,美國海軍天文臺科學家弗德恩博士才發現並證實。
古代八卦文獻中分為後天八卦和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是指北宋前所見的八卦,先天八卦在北宋以後才見於文獻中,故人們認為這是由宋代道士創造出來的。殊不知彝族在遠古時候就已有了八卦,它的功能和結構與中原漢族八卦基本一致,尤其和先天八卦相接近。可見先天八卦是在北宋時從南方彝族地區傳入中原漢族來的。因此,八卦最早是彝族文化,另從《易經.河圖》的八卦結構來看,無論是先天八卦還是後天八卦,它的十個數就是十個太陽曆的十個月,是十個太陽曆的表達形式,其意義在於解釋一年十個月中氣溫變化的對應關係,這就是八卦的根本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