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數百大陸遊客受困蘇花公路
臺灣的東海岸以景色壯麗而聞名遐邇,要看這道美麗的風景,就要乘坐大巴,走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指臺灣東海岸從宜蘭蘇澳鎮到花蓮的公路,全長118公裡,是臺灣東部唯一一條公路,一邊臨山,一邊靠太平洋,以沿斷層海岸修築而聞名。沿著這條公路旅遊,一路上除懸崖峭壁、山巖聳立外,還可將驚濤裂岸,碧海萬頃的壯麗景色同時收入眼底。
險峻蘇花公路
如同「鬼門關」
由於這條公路沿途地質脆弱,過去長期單向行駛,管制放行。後來一再新建隧道及拓寬路面,1990年才可雙向通車。但隨著車輛的不斷增多,路基日漸不堪重負,加上巖石風化墜落,奪命慘劇一再發生。開放大陸民眾赴臺遊後,2010年颱風季節,曾發生大陸遊客乘坐的遊覽車被落石砸中衝入海中,造成20人失蹤的慘劇。
保護花東後花園
環保人士反高速
臺灣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後,環境保護的觀念開始受到社會的重視。臺灣東部因為中央山脈阻隔,經濟發展滯後,但也保留了寶島最後的淨土,被稱為臺灣的後花園。臺灣東部從蘇澳到花蓮的高速路,全長80多公裡,要打通10餘條隧道,建20餘座橋梁,環保團體和支持環保的社會力量極力阻擋,稱建高速路會破壞植被,汙染海水,帶來的人潮噪音將徹底毀掉這最後一座花園。
花蓮民眾呼籲
要一條安全的路
一直推動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是花蓮縣,從前任縣長謝深山到新任縣長傅昆萁,一再向社會高喊:「花蓮人要一條安全的路,難道不對嗎?」
一個替代方案
同樣受到阻擋
一邊是環保團體的呼聲,一邊是花蓮人出行的安全,兩邊都要顧,到底怎麼辦?
2008年5月馬英九上臺後,臺灣交通部門在2008年9月對蘇花公路的改善提出完整計劃,認為一方面要有「安全回家的路」,也要兼顧環境保護的理念。因此東部建設應為具備多元文化特質、自然生態景觀、優質生活環境與觀光區域的結合。這個模式又被叫為蘇花公路的替代方案,仍然受到環保人士的反對。
一場場風波的襲擾,蘇花公路的前景並未明朗。(海潮)
大陸遊客在臺重大安全事故
2006年10月2日 5名大連遊客 南投遇車禍身亡
一輛搭乘19名大連遊客的中巴,在南投縣因剎車失靈翻落山谷,事故造成6人死亡,其中5名為大連遊客。
2009年4月24日
兩名廣東遊客
臺北吊臂砸中身亡
臺北市發生起重機吊臂掉落砸中大陸遊客乘坐的遊覽車,造成2人死亡,4人輕重傷事故。
2010年10月21日
蘇花公路塌方
珠海團20人失蹤
受颱風鯰魚以及東北季風影響,蘇(澳)花(蓮)公路沿線落石坍方不斷,廣東珠海團的20名大陸遊客和導遊乘坐的遊覽車被落石砸中後翻覆滾進海中。
2011年4月27日
5名大陸遊客
阿里山遇車禍身亡
一列行駛於嘉義阿里山風景區的森林小火車,4月27日中午12時17分行駛至神木站至阿里山車站70公裡處,突然一棵大樹倒下壓到小火車,導致小火車4節車廂出軌翻覆,5名大陸遊客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