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
我想大家對「喪」不陌生吧。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喪」的階段,或許有人會說,我之所以會喪、會焦慮,還不是因為掙得錢太少、房子太小,或者根本買不起房子?這裡我想說,這只能說明你太膚淺了,換句話說,我們掙錢是為了什麼?買房子又是為了什麼?今天我想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包括我自己,也經常會感覺到「喪」,會有種沒緣由的恐慌感和危機感,因為覺得自己年齡越大就活的越累,舉步維艱。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我們沒「跟上節奏」。為什麼呢?
在心理學上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我們需要完成的任務,這種「任務」是一種本能,就像植物會向陽生長一般,是一種無法抗拒的本能。有句俗話說:「每個人自出生以來都帶著使命而來」,這話也是有道理的。提出這個理論的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也就是說我們人生有四個階段。這個理論大致是說,你在0—3歲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也就是嬰兒期,這個階段你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吃好喝好睡好,感受周圍人的關愛並獲得安全感。3—18歲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也有你要完成的任務。
第一個階段是18—25歲,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也就是渴望愛情和歸屬感的實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大部分會做兩件事,那就是談戀愛和找工作,因為18—25歲正是我們剛畢業,正準備進入社會的階段,所以我們都希望自己擁有一份美好的愛情和一份好的工作。但是,無論是談戀愛還是找工作,你做的這些事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你獲得親密感,得到某個人、某個組織或社會的認可,以此來獲得一種歸屬感,而談戀愛和找工作是你跟社會達成一種聯繫的方式。
如果這時候你沒能順利的得到愛情,或者沒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那麼你就沒有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自然會感覺到喪。
這個階段為什麼要獲得繁殖感呢?因為人到了這個年紀身體各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了,即使你不去在意,可是這是不爭的事實。比如,你會覺得自己的頭髮開始變白,會感覺通宵熬夜也不是那麼容易了,這時你會懷念青春,這時,你的潛意識中逐漸開始形成對死亡的覺知。也就是說,你活的越久,離死亡越近,因為人從出生開始,分分鐘無不是趕著奔向死亡的懷抱,沒有生死也就沒有人生,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一個我們不能違背的旅程。
我們常說的「中年危機」和「遲暮感」就出現在這個階段,而獲得繁殖感便能讓你與衰老帶來的恐懼抗衡。因為在養育後代的過程中可以使你沒時間考慮衰老帶來的恐懼,當然,這裡的「繁殖感」也並不一定是孩子,也可以是一份你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業,只要能分散或轉移你對年齡的恐慌,也就可以避免停滯感。
其實到了這個階段,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已經塵埃落定,無論是事業、愛情、家庭等各方面都迎來了一個穩定期,這時你會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人生的選擇其實是別無選擇。
因為無論你在年少時有多麼宏偉的目標或計劃,也不論你做出了多少努力,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不過如此。努力只是讓你從一個小蘋果變成一個大蘋果,卻始終變不成一個西瓜,無法達到質變。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到了階級的桎梏。
在這個階段,你的身體一天天變老,心理也會發生改變,如果你沒能及時獲得繁殖感,你就沒有力量與衰老抗衡。如果這時候你沒能走進婚姻的殿堂,當然,現在結婚很難,因為首先要有房子,有穩定的工作和經濟基礎,而在城市裡買房本身難度就有些大。前文也提過,有人說是買不了房子讓你焦慮,實際上是買不了房導致你沒能完成獲得繁殖感的人生任務,才讓你喪或焦慮。
其次,如果沒能成功繁育下一代,婚姻也不幸福,事業也毫無起色,那麼你就沒有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自然會感覺喪和焦慮。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人說,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或者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就會幸福。其實這都不是幸福,這只是短暫的歡愉和快樂,往往快樂的感覺不過「三秒」,這解決不了你的喪。
這是一篇心理學的文章,所以我們用心理學角度分析。有一位心理學家曾養過一隻蜥蜴,不過這隻蜥蜴讓他很是頭痛,因為它不肯吃東西,無論是生菜、肉餡還是小蟲子它都不吃。心理學家看著它一天天瘦下去快心疼死了。
有一天,這位心理學家帶了一個三明治來吃,分了一點給蜥蜴,蜥蜴還是不吃,心理學家就沒理它了,坐下來看自己的報紙。他無意間將報紙蓋在了三明治上,這時,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蜥蜴看到報紙後就開始慢慢接近,並調整進攻姿勢,一躍而上,跳到報紙上把報紙撕碎然後一口把三明治吃掉。
心理學家觀察了很久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它不捕獵就不進食。也就是說,蜥蜴的行為和它的食慾也就是我們說的幸福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它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一樣東西後,才會產生食慾(幸福感)。蜥蜴的行為方式和我們人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就是我們的幸福感其實跟我們的行為密切相關。
到這裡也就可以解釋怎樣才能得到正真的幸福了,那就是「沒事找事」。這裡的「沒事找事」是指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有挑戰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標。
①當你為自己的目標奮鬥時,你肯定會很忙,由於自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所以說忙是一切精神病的良藥。
②當你為目標絞盡腦汁時,你會回首過去,會覺得過去的生活其實也挺好,這裡說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話:「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沒有經歷過更痛苦的事。」打個比方,當你在一個地方工作久了,會產生厭煩感,覺得這裡不好,這時你就想離開到其他地方工作,但是到了新的地方你又覺得還是以前的地方好。
③當你付出巨大努力後會有兩個結果,第一是成功,第二是失敗。這裡主要講講失敗,因為成功了你肯定會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這裡不多說什麼。在你失敗後,你可能會失望,但是我會告訴你,失敗後你會收穫更多。為什麼?因為我們中國人講究「禍福相依」,也就是說,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失敗,對於某件事情而言的失敗,有可能是在為下一件事做鋪墊,只是說你暫時還看不清楚而已。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對心理學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而人只有滿足了基礎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比如吃喝拉撒睡,才能往更高一層走。那麼我為什麼要說需求理論呢?我們接著講,你就會明白了。
在我們中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也就是說,這些最基礎的需求對我們來說佔的比重較大。打個比方,現階段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得人民群眾者,得天下」。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目前所在的需求層面就是這樣,還停留在最基礎的階段。
而在發達國家,自我實現需求的人數比例較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理解外國人的一些危及生命的極限運動,或者是那些捐出全部家產到異地做援助和支教。或許你在想,他們是沒事找事閒的,或者是吃飽了撐的。
不過,還真被你說準了,他們就是吃飽了撐的,這就是在滿足了對基礎需求後追求更高層次的表現。
而馬斯洛曾說過:「人類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經驗和成長經驗,它們來自悲劇、失敗、死亡和其他創傷經歷,因為它們能讓人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可以理解為,失敗可以助你成長,並帶領你步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如果你努力的結果成功了,你就會得到幸福,因為這種付出巨大努力得到的回報是那些短暫的快樂無法相比的。當然,這種幸福與成功或者是失敗後的經驗都會伴隨你一生,你的人生也會發生質變。
作者簡介:我是一個非常熱愛心理學的男孩,希望大家與我一樣,每天學習一點心理學小知識,發現和認識一個更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