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擺脫喪,得到幸福?這2個人生階段最容易感到喪

2020-11-20 心理學知識星球

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

我想大家對「喪」不陌生吧。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喪」的階段,或許有人會說,我之所以會喪、會焦慮,還不是因為掙得錢太少、房子太小,或者根本買不起房子?這裡我想說,這只能說明你太膚淺了,換句話說,我們掙錢是為了什麼?買房子又是為了什麼?今天我想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包括我自己,也經常會感覺到「喪」,會有種沒緣由的恐慌感和危機感,因為覺得自己年齡越大就活的越累,舉步維艱。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我們沒「跟上節奏」。為什麼呢?

這兩個人生階段最容易感到喪

在心理學上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我們需要完成的任務,這種「任務」是一種本能,就像植物會向陽生長一般,是一種無法抗拒的本能。有句俗話說:「每個人自出生以來都帶著使命而來」,這話也是有道理的。提出這個理論的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也就是說我們人生有四個階段。這個理論大致是說,你在0—3歲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也就是嬰兒期,這個階段你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吃好喝好睡好,感受周圍人的關愛並獲得安全感。3—18歲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也有你要完成的任務

  • 剩下的兩個階段就是我們容易感到喪的年齡階段(這也是我著重要講的部分)

第一個階段是18—25歲,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也就是渴望愛情和歸屬感的實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大部分會做兩件事,那就是談戀愛和找工作,因為18—25歲正是我們剛畢業,正準備進入社會的階段,所以我們都希望自己擁有一份美好的愛情和一份好的工作。但是,無論是談戀愛還是找工作,你做的這些事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你獲得親密感,得到某個人、某個組織或社會的認可,以此來獲得一種歸屬感,而談戀愛和找工作是你跟社會達成一種聯繫的方式

如果這時候你沒能順利的得到愛情,或者沒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那麼你就沒有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自然會感覺到喪。

  • 最後一個階段是25—50歲,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

這個階段為什麼要獲得繁殖感呢?因為人到了這個年紀身體各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了,即使你不去在意,可是這是不爭的事實。比如,你會覺得自己的頭髮開始變白,會感覺通宵熬夜也不是那麼容易了,這時你會懷念青春,這時,你的潛意識中逐漸開始形成對死亡的覺知。也就是說,你活的越久,離死亡越近,因為人從出生開始,分分鐘無不是趕著奔向死亡的懷抱,沒有生死也就沒有人生,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一個我們不能違背的旅程

我們常說的「中年危機」和「遲暮感」就出現在這個階段,而獲得繁殖感便能讓你與衰老帶來的恐懼抗衡。因為在養育後代的過程中可以使你沒時間考慮衰老帶來的恐懼,當然,這裡的「繁殖感」也並不一定是孩子,也可以是一份你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業,只要能分散或轉移你對年齡的恐慌,也就可以避免停滯感

其實到了這個階段,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已經塵埃落定,無論是事業、愛情、家庭等各方面都迎來了一個穩定期,這時你會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人生的選擇其實是別無選擇

因為無論你在年少時有多麼宏偉的目標或計劃,也不論你做出了多少努力,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不過如此。努力只是讓你從一個小蘋果變成一個大蘋果,卻始終變不成一個西瓜,無法達到質變。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到了階級的桎梏。

在這個階段,你的身體一天天變老,心理也會發生改變,如果你沒能及時獲得繁殖感,你就沒有力量與衰老抗衡。如果這時候你沒能走進婚姻的殿堂,當然,現在結婚很難,因為首先要有房子,有穩定的工作和經濟基礎,而在城市裡買房本身難度就有些大。前文也提過,有人說是買不了房子讓你焦慮,實際上是買不了房導致你沒能完成獲得繁殖感的人生任務,才讓你喪或焦慮

其次,如果沒能成功繁育下一代,婚姻也不幸福,事業也毫無起色,那麼你就沒有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自然會感覺喪和焦慮。

如何擺脫喪,得到幸福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人說,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或者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就會幸福。其實這都不是幸福,這只是短暫的歡愉和快樂,往往快樂的感覺不過「三秒」,這解決不了你的喪。

這是一篇心理學的文章,所以我們用心理學角度分析。有一位心理學家曾養過一隻蜥蜴,不過這隻蜥蜴讓他很是頭痛,因為它不肯吃東西,無論是生菜、肉餡還是小蟲子它都不吃。心理學家看著它一天天瘦下去快心疼死了。

有一天,這位心理學家帶了一個三明治來吃,分了一點給蜥蜴,蜥蜴還是不吃,心理學家就沒理它了,坐下來看自己的報紙。他無意間將報紙蓋在了三明治上,這時,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蜥蜴看到報紙後就開始慢慢接近,並調整進攻姿勢,一躍而上,跳到報紙上把報紙撕碎然後一口把三明治吃掉。

心理學家觀察了很久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它不捕獵就不進食。也就是說,蜥蜴的行為和它的食慾也就是我們說的幸福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它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一樣東西後,才會產生食慾(幸福感)。蜥蜴的行為方式和我們人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就是我們的幸福感其實跟我們的行為密切相關。

到這裡也就可以解釋怎樣才能得到正真的幸福了,那就是「沒事找事」。這裡的「沒事找事」是指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有挑戰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標。

  • 為什麼說這樣能得到幸福呢,可以用三點來解釋:

①當你為自己的目標奮鬥時,你肯定會很忙,由於自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所以說忙是一切精神病的良藥。

②當你為目標絞盡腦汁時,你會回首過去,會覺得過去的生活其實也挺好,這裡說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話:「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沒有經歷過更痛苦的事。」打個比方,當你在一個地方工作久了,會產生厭煩感,覺得這裡不好,這時你就想離開到其他地方工作,但是到了新的地方你又覺得還是以前的地方好。

③當你付出巨大努力後會有兩個結果,第一是成功,第二是失敗。這裡主要講講失敗,因為成功了你肯定會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這裡不多說什麼。在你失敗後,你可能會失望,但是我會告訴你,失敗後你會收穫更多。為什麼?因為我們中國人講究「禍福相依」,也就是說,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失敗,對於某件事情而言的失敗,有可能是在為下一件事做鋪墊,只是說你暫時還看不清楚而已

總結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對心理學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而人只有滿足了基礎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比如吃喝拉撒睡,才能往更高一層走。那麼我為什麼要說需求理論呢?我們接著講,你就會明白了。

在我們中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也就是說,這些最基礎的需求對我們來說佔的比重較大。打個比方,現階段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得人民群眾者,得天下」。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目前所在的需求層面就是這樣,還停留在最基礎的階段。

而在發達國家,自我實現需求的人數比例較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理解外國人的一些危及生命的極限運動,或者是那些捐出全部家產到異地做援助和支教。或許你在想,他們是沒事找事閒的,或者是吃飽了撐的。

不過,還真被你說準了,他們就是吃飽了撐的,這就是在滿足了對基礎需求後追求更高層次的表現。

而馬斯洛曾說過:「人類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經驗和成長經驗,它們來自悲劇、失敗、死亡和其他創傷經歷,因為它們能讓人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可以理解為,失敗可以助你成長,並帶領你步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如果你努力的結果成功了,你就會得到幸福,因為這種付出巨大努力得到的回報是那些短暫的快樂無法相比的。當然,這種幸福與成功或者是失敗後的經驗都會伴隨你一生,你的人生也會發生質變。

作者簡介:我是一個非常熱愛心理學的男孩,希望大家與我一樣,每天學習一點心理學小知識,發現和認識一個更真實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喪情緒降臨:小「喪」怡情,太「喪」傷身,如何走出喪情緒?
    於是想嘗試下五年前的方法並迅速付諸了行動——放任自由、最大限度地讓自己變到最喪的狀態,再觸底反彈。老方法不奏效了,【喪】情緒成了個無底洞,內心多少有些忐忑和擔憂。周末兩天【喪到底】的嘗試宣告失敗,我開始尋找新的方法——接受這個適度的喪,並將它寫出來。
  • 喪情緒降臨:小「喪」怡情,太「喪」傷身,如何走出喪情緒?
    於是想嘗試下五年前的方法並迅速付諸了行動——放任自由、最大限度地讓自己變到最喪的狀態,再觸底反彈。五年前這個方法很好用,整個過程花了不到一周;五年後的現在,不知是不是自我成長的關係,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這個簡單粗暴的方法,不見效了。在頹廢的宅家刷劇的兩天時間裡,我始終摸不到【喪】的底,摸不到底還談什麼觸底反彈呢?
  • 為什麼「喪」情緒難以擺脫?為你揭秘「日常喪」背後的根源
    三如何跳出負面情緒的枷鎖? 剛剛我們談到,精神痛苦的根源在於語言,那麼,想要跳出負面情緒的枷鎖就得學會擺脫語言的對我們的控制。 該如何擺脫呢? 想要擺脫負面情緒,首先要把我們頭腦裡融合的語言和語言指代的事物分開,拉開你和你的想法之間的距離,充分接觸當下現實環境,去體驗真實。 如何實現這一點呢?
  • 不要做一個又宅又喪的95後 打起精神讓人生嗨起來-洗樂貓
    這兩天,一則「95後又宅又喪」的話題,在網上引起熱議。除了上班之外,一部手機一張床就囊括了全部生活,成天玩著遊戲、刷著段子、吃著外賣、喝著「快樂水」,表面的「享受」過後,便是無盡的空虛和沮喪,也不知道接下來的人生之路該如何行走,如何才能讓「喪」的世界充實起來。事實上,「喪」並不是當今95後專屬的標籤,每一個年齡段的朋友,一生中總有那麼一段很喪、很頹廢的階段,對人生感到迷茫,對自己喪失信心。
  • 「喪」文化的因果定律,成功學下的犧牲品
    90後、00後的年輕人在網絡和現實表現出的「喪」,讓上一代人感到非常擔憂。一個時代的新青年都陷入「喪」情緒之中,說明這一現象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存在一定的因果定律。我想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分析「喪文化」的來龍去脈,也談一談我心中所謂的成功。
  • 很喪的歌曲 很喪的樂隊 很高的才華卻寫出最喪的詞
    在開始之前給大家分享一個秘密,關注我的人都是 帥哥 美女喲 就在不久前,我關注到了一支很不錯的樂隊-刺蝟樂隊,這是一支很喪很喪的搖滾樂隊,也是一支很有實力的樂隊,對於他們的曲我只能說很燃很燃。對於這支樂隊我最大大的好奇就是,這麼燃的曲子,怎麼會配上這麼喪的詞。或許是因為他們是搖滾樂隊吧,做的事情都比較叛逆吧。
  • 網絡「喪文化」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樣態分析
    另有716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向父母傾訴」,佔21.4%;選擇向「任課教師傾訴」,佔3.4%;而選擇「向輔導員傾訴」的僅有88名青年大學生,佔2.6%。這表明,在學生感到困難、沮喪時,更具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輔導員並不是青年大學生傾訴的主要對象。
  • 很喪很喪的長句子
    可是只有上帝知道,在我的皮膚下面發生了什麼:靈魂仿佛陷入了死一般的沉睡,心靈中有幾千個傷口在同時滴血。2.我醞釀出一份巨大的悲哀,卻流不出幾行眼淚。我全面袒露自己的軟弱,捶胸頓足,小丑般無理取鬧,可萬物充耳不聞。我無數遍講述自己的孤獨,又講訴千萬人的孤獨。越講越尷尬,獨自站在地球上,無法收場。
  • 動漫頭像:人生低谷期適用喪系頭像
    喪有哪些意思:現在90年後都會面臨一些比如:減肥無望?胖著唄。買不起房?租著咯。被秀一臉恩愛?唉,單著吧。有的時候他們不是不想反抗,只是就連反抗那股勁都沒有。這就是所謂的「喪」。這就好比一條鹹魚翻身了,以後依舊是一條鹹魚。「喪」文化包含著很多頹廢消極的情緒。「喪」有的時候是表現在自我嘲諷。因為他覺得自己人生太過於頹廢而且繁忙,沒有真正找到自己該幹什麼,但是也無力反抗。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越來越頹廢,越來越無力反抗。
  • 「喪文化」現象的剖析與防範
    青年群體尤其是18歲~25歲的大學生正處於成人初顯期[1],這一時期自我意識高速發展,但並沒有達到健全水平。處於這一階段的青年人存在高度的自我關注和自我不穩定性,易產生情緒的劇烈波動,如叛逆、焦慮以及一些極端化的心理狀態,而因為正處於探索人生無限可能性的特殊階段,青年人也易陷入迷茫,受到各種亞文化的影響。
  • 百分之99的喪都是閒出來的,這其實並不是你想要的
    一個我幫助過幾次的孩子,重複的對我說過許多遍,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永遠都在最底層,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如別人,永遠沒有希望。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對我說過,自己感到非常孤獨。沒有過朋友,也沒有人理解過自己。這讓我感到詫異又悲哀。……我接觸過太多很喪的年輕人,對他們而言,喪是一個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過程。被動是因為無能為力。當你想做卻無法做成一件事的時候,喪就來了。
  • 《願你餘生安好,嘴角帶笑》:生活很喪,喪完繼續發光
    實在太累的時候,就允許自己喪一會兒,喪完之後,繼續披荊斬棘。這世間有求而不得的幸福,也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心中有愛,處處是晴天。看完這本書,除了懷念那個青春年少的自己,更多的是對現實的思考。關於生活,關於選擇,關於情感......
  • 不要讚美李雪琴的喪
    ,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這樣的小孩到了大學裡,突然失去了外在力量的管教和束縛,就容易懷疑人生,陷入虛無和抑鬱。 對於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早就做過不少研究,其中闡述最專業詳盡的,恐怕就數愛德華·L·德西了。
  • 「喪」文化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溫和反抗
    在我家小朋友大概1歲左右的時候,我大概是個堅定的「助力派」,我認為孩子應該在父母的幫助下成長,父母應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到孩子最好的,那麼孩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自己。後來我開始慢慢將自己在心理學專業的所學應用到孩子身上。
  • 如何不被「喪文化」同化,謝娜說了一句話,得到在場嘉賓一致認同
    總結出來其實就是人不要太容易被同質化,畢竟這並不是一件值得去驕傲的事情。 「喪」的對立詞其實就是努力,你「喪了」,還會想去努力嗎? 「喪文化」的風氣開始逐漸顯現,而這也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朋友圈風氣。那些拼命工作的年輕人,看到這一言論也不禁開始反思,既然人間不值得,那我還努力個啥。 酒杯一擺,一群人的「喪」狂歡。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蔡康永在一次採訪中就「揭穿」了李誕的「喪」。
  • 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這首鋼琴曲的靈感,正是來自同名小說《人間失格》,這本書也一直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陰鬱、沉悶、畸形,是一本徹徹底底「致鬱」的書,一個負能量的楷模,頹廢青年心中的喪文化的「聖經」。但它就是能成為名著,廣受歡迎,也一直被列入各種版本的「人生必讀書目」之中。
  • 《人間失格》最喪的20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在其中
    很多人認為脫口秀演員李誕是喪文化的鼻祖。要是論起喪文化,日本的太宰治才是真正的喪文化鼻祖,因為他的一生都是個悲劇。李誕不過是一個販賣喪文化的商人罷了。太宰治喪文化的代表作便是《人間失格》,意思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 佛系職場的正確打開方式,「喪」出風採
    她大概是幾個月前從業的,和我同齡,剛開始的時候抱著年輕人那份養老熱枕,看著她發現事情並沒有如想像般步入正軌,逐漸迷茫,進而開始懷疑這份工作,甚至是人生。「你以前每天都會說今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最近都不說了。你這段時間整個人都滄桑了很多。」
  • 別做這件事,因為真的很喪
    抱怨,讓人很喪聽人說:不要到處宣揚自己的內心,這世上不止你一個人有故事。更不要總是對一個人宣洩你的抱怨,這件事真的很喪,誰有勇氣一直面對你的唉聲嘆氣。但是抱怨這件事,只會讓你更喪。智慧的人永遠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壞情緒,知道對自己的抱怨適可而止,他們甚至一直在解決問題和創造問題的路上,沒有時間抱怨。還記得那個駱駝的故事嗎?一隻駱駝行走在烈日炎炎的大漠中,被一小塊玻璃硌到了腳。
  • 【抄詞兒2.0】最消極的段子手,最積極的喪文案——大張偉
    大老師的標籤大多是毒舌、喪、懶……大張偉如果去寫喪文案,大概可以新開出一個派系,叫毒喪流!基本也就沒我們這種小編什麼事了~【毒】1.人不輕狂枉少年,人一輕狂躺半年。2.我就是我,自己看著都上火。圖片來自大老師微博【喪】1.人生就是六個字,怎麼著都不行!2.什麼是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