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2020-12-11 澎湃新聞

原創 書單君 書單

前陣子,「網抑雲」的梗在網上大火,網友們紛紛嘲諷那些「在網易雲裡聽個歌,還要留下頹喪留言」的矯情行為。

在網易雲留言的「抑鬱重鎮」,要屬一首叫做《人間失格》的鋼琴曲。5萬多條留言,都很負能量,但又都相互攙扶。

這首鋼琴曲的靈感,正是來自同名小說《人間失格》,這本書也一直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

它陰鬱、沉悶、畸形,是一本徹徹底底「致鬱」的書,一個負能量的楷模,頹廢青年心中的喪文化的「聖經」。

但它就是能成為名著,廣受歡迎,也一直被列入各種版本的「人生必讀書目」之中。

書單君今天就想聊聊這本「史上第一喪書」。

對於我們普通讀者而言,這本喪得徹底,充滿痛苦的書,為什麼值得閱讀?

讀完以後,或許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討厭無病呻吟,卻又需要去靠近一下,這種真實又危險的頹廢。

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深淵

書單君身邊,有很多非常熱愛《人間失格》的年輕朋友。只要說起這本書,和它的作者太宰治,他們都會顯得興奮十足。

可是,較為傳統的家長往往不這麼想。只要翻到孩子在讀這本書,家長的反應通常是:你讀的這是什麼書,不看點兒好的。這書的主人公簡直就是病態。

沒錯,《人間失格》就是一個病態的作家,書寫的病態故事。

主人公葉藏,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公子哥。

從一般人的角度看,他的童年其實很幸福。從來不會餓肚子,經常有豪華大餐吃,家中有保姆照顧起居,父親是在東京有別墅的官員,每次返回老家,都會給他帶回禮物,哥哥姐姐也很寵愛他。

但葉藏從小就恐懼人類。

他生怕看到家人嚴肅的樣子,每次父親問他要什麼禮物時,也要思來想去,不敢說出「還是想要書」的實話,而是裝出一副天真爛漫的模樣,要並不感興趣的玩具。

葉藏不知道怎麼和別人真誠相處,他所能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搞笑。

讓自己成為小丑,說著言不由衷的笑話,只為了對他所恐懼的人類,做最後的求愛。這種方式讓他沾沾自喜,以為找到了一點生存之道,其實卻讓他更加痛苦。

他的世界觀變得越來越畸形,本來應該學會和人坦誠相待的年紀,唯一學會的事情,就是以為和人相處,就是把別人逗笑就好了。

從這一層看,葉藏其實是嚴重的迴避型人格,生怕讓和他接觸的人有一點不高興。

他在書中說:

別人送我的東西,無論多麼不投我所好,我也不會拒絕。對討厭的事不敢明說,對喜歡的事,也像偷東西似的戰戰兢兢,在那痛苦的滋味,以及難以言喻的恐懼下倍感苦悶。

換句話說,我沒有抉擇的能力。我想,日後我的人生之所以儘是可恥的過往,可說主要都是這樣的個性使然。

不懂得如何做出選擇的人,人生註定是悲劇的。所有人都會把他當作軟柿子捏。

成年以後,葉藏離開家裡,獨自去了大城市過活。他交上了一個一起喝酒的酒肉朋友,找到了自己比較想幹的事情,當畫家,因為在繪畫中,他可以不加掩飾地畫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樣子——一個醜陋的妖怪。

由於氣質憂鬱,說話搞笑,長得還特別帥,他發現自己特別招女人喜歡。

對於一個不懂拒絕的人來說,這又是另一個痛苦的根源。他就這麼當起了小白臉,和娼妓、寡婦、酒吧老闆娘們廝混在一起,沒錢了就讓她們變賣衣物換酒喝。

原本就這麼了此殘生也還算不錯,但葉藏的不幸在於,每當他好不容易過上平穩的生活,都會有新的事情找上他來。

和他住在一起的寡婦慫恿他一起殉情。他答應了,兩人投河,女人死了,他卻苟活了下來。

一個純潔的小女孩愛上了他,他被其感動,第一次開始信賴別人,和她結婚以後的某一次,葉藏當面看到妻子和別的男人上床,他形容自己看到的是「兩個動物」。為了逃避痛苦,他又染上酒癮。

為了戒酒,他光顧藥店去買些藥物,又被藥店老闆娘慫恿,染上了毒癮。

二十七歲那年,他就已經白髮蒼蒼,一般人都以為他已經年過四旬。

葉藏說:

現在的我,稱不上幸福,也算不上不幸。

只是一切都將就此流逝。

過去我一直過得像身處地獄的人類世界裡,這可能是唯一的真理。

一切都將就此流逝。

沒有什麼是一直存在的,無論痛苦還是快樂。一切都會消失。

這是葉藏痛苦的人生裡,得出的唯一真理。

危險又迷人的葉藏

《人間失格》確實是一本怪書,它完全沒有給出,「葉藏為什麼變成這樣」的答案。似乎從一出生開始,他就是個無法感受到幸福的怪胎。

去寫這樣的人,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人間失格》探討的不是一個人怎樣會一步步失去幸福,而是探討,完全無法體驗到幸福的人生,具體是個什麼樣子。

對於普通人來說,小的時候很容易獲得幸福感。一顆糖、一個擁抱、一個玩具、父母的一句誇獎,都會讓我們開心很久。

第一次戀愛時,對於愛情的滋味我們體會得最為深刻。對方的每一個舉動,都會牽引著我們的情緒。得到一點來自戀人的愛,我們會覺得世界如此美好,人生充滿希望。第一次失戀時,我們又會如墜深淵,感覺前途一片灰暗。

可是年歲越大,那樣熾熱的情感往往會被收斂起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理性的權衡,更現實的考量。

那時,我們會說自己「對於幸福的感受力好像變鈍了」。

不是不在乎,也不是不敏感了,而是感受過傷害以後,把內心柔軟的地方藏了起來。

而葉藏,一開始就沒有那麼少兒的純真。他的人生,是一個提供給讀者的徹頭徹尾的反例。

小時候父親去東京,都會在記事本上記下孩子們想要的禮物。哥哥姐姐都能如實說出心中所想,問葉藏時,他什麼都不想要。

但是父親臉色沉了下來,問他,還是想要書嗎?有個玩具很有意思,不想要嗎?

他其實根本不想,但就是無法說出來。父親最後決定還是給他買書。

晚上父親睡著以後,葉藏又偷偷跑去找來父親的記事本,在裡面加上那個玩具的名字。「其實更想要書」,他心裡這樣想。

但不想看到父親失望,還是選擇了玩具。

後來和妻子結婚以後,他親眼看到妻子和別的男人上床。一般人的反應,怎麼說也應該是憤怒、悲傷才對。葉藏只感覺得到恐懼。

他說:

我從那一晚開始少年白頭,漸漸對一切失去信心,漸漸對人感到無止境的懷疑,永久遠離對人世生活的一切期待、喜悅、共鳴。

事實上,這是我人生中最具關鍵性的一起事件。我被迎面一刀砍中眉間,從那以後,每當我與人接觸,那傷口便隱隱作痛。

這樣的人,難怪會說出那句著名的「生而為人,對不起」和「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可是這樣的人,為什麼又能引起成千上萬讀者的共鳴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葉藏。

那是象徵著墮落和黑暗的一面。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站在沒有圍欄的高樓頂端,或者流水潺潺的石橋之上,向下望去,雖然感覺恐懼,內心深處卻有一種想要一躍而下的原始衝動。

又或者,在繁忙工作了一整天后,臨睡之前,上司突然叫你趕工一個新的項目。那一瞬間,你可能只想大聲罵出最難聽的話,然後撂挑子不幹,徹底毀掉自己現在的生活。

我們當然不會真的跳下去,也很少會直接罵出口。但是那種墜入深淵,走向墮落,毀掉自己的欲望,卻是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原始衝動。

《人間失格》,就是這種墮落欲望的具象化體現。我們無法承受那墮落的代價,但在一本書中,看到別人的墮落和恐懼,卻是安全的。

可以說,我們作為讀者,是讓葉藏,替代我們去感受痛苦,走向絕望。

喪,只是為了輕鬆一點

《人間失格》被奉為喪文化的代表,也和作者太宰治有關。有人說,這本書就是太宰治的半自傳作品。

太宰治本人,就像葉藏一樣敏感多疑,渴望愛又懼怕愛。他同樣出生在一個富貴家庭,20多歲後,就極度抑鬱,一生五次自殺未遂。

《人間失格》出版以後,他和一個女讀者一起投河自盡,年僅39歲。

儘管太宰治和葉藏都過於極端,但像他們一樣著迷喪文化的青年從來不是少數。

他們潛藏在正常的人群中,白天勤勤懇懇當著社畜,到了無人打擾的深夜,心中積攢的負能量就爆發而出,出口只有大哭、讀書,和打開傳說中的「網抑雲」尋找同類。

很多老一輩們其實非常不能理解,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明明生活水平變高了,消費品質變好了,物質條件這麼豐富,還天天喪了吧唧的呢?

相反的,有另外一種人,負能量從來無法近身。每當他們感覺到喪氣來襲,就把自己浸泡在勵志、正能量中,完全迴避心中的黑洞。

其實,我們應該正視,負能量也是一種能量,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正負中和的人,才是健康的人。

老一輩們年輕時謀求生計,年老了一心為後代,無心顧及自己心中的喪念,將它們完全壓抑了下去。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物質生活豐富以後,可以把更多的眼光投向自己,自然無法迴避心裡的一些負面情緒了。

但完全只追求喪文化,也大可不必。在書單看來,大多數人的喪文化更像是一種權宜之計,一條讓自己輕鬆一點的退路。

選擇漂泊的人,白天面對城市裡最光鮮亮麗的寫字樓,晚上卻不得不回到破敗的廉價合租房,一邊拼了命工作,一邊心裡清楚,自己一輩子也沒辦法在這個城市買房安家。

選擇留在老家的人,可能考了公務員,端起鐵飯碗,但生活單調乏味,一成不變,他們很快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父輩的影子,很快就將過上和父母一樣的人生。而手機裡展現的花花世界,永遠與他們無緣了。

那麼到底要怎麼活,才能夠幸福呢?壓力就這樣滾滾而來,懸在每個人的頭頂。

於是,很多人選擇喪一點,自嘲是個廢柴社畜,這樣也就能降低自己對自己的預期,將來若是真的過得不好,至少預演過,不會太過失望。

這也是一種逃避的手段。

於是,獨自一人時,卸下社交的假面,躺在床上,也能夠輕鬆地自嘲一句:生而為人,對不起。

而《人間失格》,正是警示這樣的青年:嘿,真的要一蹶不振嗎?再這樣下去很危險,恐怕會變成葉藏一樣的人哦。

我們都心疼善良敏感的葉藏,也都心疼痛苦的天才太宰治,但恐怕沒有人會想真的成為他們。

✎✎✎

到這裡,書單君想說一點更真誠的感受。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就連害怕受傷的葉藏,也偷偷渴望著幸福的降臨。但幸福是一回事,感受幸福的能力又是另一回事。

就像同一種味道,有的人聞起來刺鼻,有的人聞著則覺得剛剛好。

每個人對氣味的感受能力不同,對幸福也同樣如此。而葉藏毫無疑問,他過於敏感,乃至於在他的眼裡,世界充滿了荊棘,處處是傷害。他沒有品味幸福的能力。

而對於我們來說,比起幸福這樣虛無縹緲,隨時變化的東西,感受幸福的能力其實更加重要。

這種能力,會成為一個人的底色,融入到一個人的世界觀中,在往後遇到挫折變故時,幫助我們消解傷害帶來的痛苦。

《人間失格》的結尾,借著別人的口,太宰治說葉藏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神是註定要承受痛苦的。但我們是凡人。

有人替代了凡人的我們墜入深淵,那麼我們就更應該替代他,感受幸福的滋味,重拾正向的情緒,生活下去。

作者 | 輕濁 編輯 | 燕妮 黑羊

圖源 |《人間失格》、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太宰治《人間失格》葉藏:心向光明,卻一路走到黑
    因為能看懂人間失格的人,大多數都與葉藏相似。在生活中,顫顫巍巍地扮演著一個丑角,不斷討好他人。內心極度不能容忍別人對自己的厭惡,心思過於敏感,懦弱到討人嫌,畏畏縮縮到連幸福也不敢勇於接受。其實,大庭葉藏就是作者太宰治本人經歷的真實寫照,太宰治與世人格格不入,卻還要盡力去討好,因此,他每一天都活得極為痛苦。《人間失格》講述了一個「心向光明,卻一路走到黑」的人,一個清醒卻自甘墮落的人,在人生途中的全部心路歷程。
  • 《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懂這4句話你就明白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人間失格》這本書,那一定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是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光從名字便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本喪到不行的書,人間失格又可以看做是喪失為人的資格。按道理來說,這樣一本喪的書應該是人人喊打的,但卻受眾人追捧,影響了千萬人。《人間失格》這本書目前的銷量已過1000萬冊,豆瓣評分常年在8.0以上,這樣喪的一本書,為何有那麼多人愛看?阿胖會與你分享書中震撼人心的4句話,看完你就明白原因了。
  • 《人間失格》最喪的20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在其中
    很多人認為脫口秀演員李誕是喪文化的鼻祖。要是論起喪文化,日本的太宰治才是真正的喪文化鼻祖,因為他的一生都是個悲劇。李誕不過是一個販賣喪文化的商人罷了。太宰治喪文化的代表作便是《人間失格》,意思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 《人間失格》你真的讀懂了嗎?太宰治的溫柔之處
    很多人在提到太宰治的時候,都會給他貼上一個「喪到極致」的標籤。但其實,就算他對全世界失望透頂他的字裡行間也總是藏著一份溫柔。在《人間失格》中他寫道:有個詞語叫做湮沒於世,似乎是形容人世間的可憐蟲、失敗者或者無良人士,我卻覺得,自己打出生起就是已經湮沒於世,於是每每遇到被眾人指責的同類,我必定溫柔相待,我那溫暖的心房,連我自己都如痴如醉。
  • 《人間失格》與一生都在求死的太宰治
    太宰治被喻為「昭和文學不滅的金字塔」,他的作品在其謝世70多年後仍保持著熱度,太宰治代表作《人間失格》每年在日本可以賣出10萬餘部。最近,西西弗書店聯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新版本的《人間失格》,該版《人間失格》收錄了太宰治中後期最具代表的中短篇小說,包含3個最具代表的中篇《人間失格》《斜陽》《潘多拉之匣》,四個最具聲明的短篇《櫻桃》《維庸之妻》《快跑,梅洛斯!》
  • 《人間失格》為什麼這麼多人愛:所謂的「喪」,不過是一場騙局
    其實我也有這種感覺,工作的狀態也不是很好。然後就想著自己這麼難了,那就找點讓自己治癒的書來看看吧,所以又重讀了《人間失格》,這本書一直以來都被稱為喪文化的代表。它頹喪、沉悶、甚至可以說是一部徹徹底底喪氣的書,典型的負能量的楷模,可為何它這麼喪,還可以稱為名著,甚至被列為人生必讀書目。
  • 《人間失格》太宰治:孤獨是一種罪,我只有窮盡一生滿足他人期望
    ——《人間失格》太宰治《人間失格》這本書一直是佔據各大圖書網站暢銷榜前十的書籍。《人間失格》又叫《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絕筆小說,曾一度作為禁書禁止銷售。後來隨著「喪文化」的流行,成為了現象級的暢銷書。
  • 結合作者背景看《人間失格》:「喪」,是一種反抗
    《人間失格》講述了葉藏走向毀滅的短暫的一生,從開篇就奠定了悲傷基調,直到結尾,基本沒有驚喜,沒有好的轉折,他一天天頹廢,最後否定自己為人的資格。這是一部不一樣的悲劇小說,除了故事人物的悲,作者太宰治的悲劇人生也為這部小說增添了戲劇性。
  • 《人間失格》這麼喪,憑什麼這麼受歡迎?這10句經典名言打動人心
    太宰治曾寫到過:「我好愛這世界!」但他也說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對於一個感情世界極度豐富而敏感的人,這種愛和抱歉無異於溫和的中傷。每多愛這個世界一分,多感恩頭頂的太陽一秒,他都會對圓滑世故、虛偽狡詐更加失望透頂。有人憤世嫉俗地唾棄這個人間,太宰治卻因為無法逃離人間唾棄自己的靈魂。
  • 沒有人間失格的太宰治和三個女人們
    電影畫面精美,製作精良,講述了太宰治與三個女人的故事,和人間失格無太大的關係。影片中看的出太宰治對生活抱有失望,但全片沒有看出太宰治去死的意願,最後選擇去死,更像是對情人的順從,一時的衝動。歷史上太宰治選擇死亡的原因是令人費解的。影片最後一幕,太宰治在水下猛睜開眼,是影片給出的解讀吧。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為何一生都在尋死?
    今日好書推薦:《人間失格》#豆瓣評分:8.3知乎評分:8.7《人間失格》書成當年,太宰治旋即投水自盡。這話用在太宰治身上可謂恰如其分,縱觀他的各部作品中那諸多角色,不啻為他自己的無數分身。而在《人間失格》裡,這種自我寫照實在過於明顯,以至於對太宰治略有了解的讀者根本無需分析,就可以看出書中主角「大庭葉藏」其實就是「津島修治」,亦即作者本人的化身。
  •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感到抱歉
    說起人間失格這四字,大家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由太宰治在接近70年前所創作的長篇小說。在小說開首,就以一句「一直以來,我過著羞恥的生活」作為開頭,撼動著無數讀者的心房。《人間失格》這部小說,就像是作者太宰治的自傳一樣,描繪他一生經歷的苦難,也帶出了二戰後人文價值崩潰和日本人心靈的空虛。
  • 太宰治《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圖片來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平時比較喜歡讀書,一年大概讀個100本左右,今天跟大家推薦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人間失格》可能很多朋友都聽過《人間失格》,這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最著名的作品,這本書寫成的當年,太宰治就投水自盡了。
  • 定製版《人間失格》囊括太宰治中後期代表作
    本報訊(記者成一村)9月2日,西西弗書店在北京國貿黑標旗艦店舉辦文化定製版《人間失格》發布會,特別邀請了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知名編劇史航對談。毛丹青從在現代日本文學領域的地位與影響以及本身的獨特性、代表性等多個維度,對《人間失格》及其作者太宰治進行了剖析和解讀,史航分享了自己的閱讀心得與人生經驗。     太宰治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並列為日本戰後文學的巔峰人物。謝世七十多年後,他的作品仍備受讀者歡迎,其代表作《人間失格》每年在日本都賣出十萬餘部,在名作中銷量位居前茅。
  • 破碎絕美——太宰治《人間失格》
    同樣,太宰治的這本《人間失格》真真切切的顛覆了我對我看過的所有寫作風格的概念。想想看,自己多多少少也算讀了幾年書,大體上還算識得幾個字,腦中對於日本、美國、歐洲和英國小說風格也已有了既定印象,不可否認的是,國家對於個人邏輯和思維的影響絕對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日本小說總是刻意營造一種疏離感,抑或親切感。
  • 太宰治《人間失格》經典15句語錄,看完讓你不得不重新認識世界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這部很喪很喪的書,就是太宰治自己的人生。這是太宰治生平最後的一部作品,纖細的自傳體中透露出極致的頹廢,毀滅式的絕筆之作。太宰治經歷了四次自殺,但是都是失敗了。在完成這個作品之後,他成功了。這本書裡面的句子都在懷疑世界,懷疑自己。
  • 《人間失格》:太宰治之後,你我都是厚顏無恥的騙子
    既然你開心的時候可以大笑,那我傷心的時候為什麼不可以去死?並非每朵理想之花都灼灼其華,疼得滲血噙淚的那朵你沒看見。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用無賴小丑式的逗笑行為向所謂的「正常人」求愛,用終結苟活之命跪求上蒼赦免,比如,太宰治。
  • 《人間失格》太宰治十句語錄,讀懂他的內心: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四年前,我第一次讀太宰治,讀的是《人間失格》,讀完很長時間都沒緩過來。我記得我在本子上寫下一段話——讀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整本書透露著悲觀主義色彩,太宰治和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齊名,感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死亡,最終他投水,還是和一位女性。這情節就是小說中多次出現的。
  • 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引用太宰治《人間失格》裡面的名言?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也是他人生經歷的縮影,其實真實的太宰治並不如小說中的葉藏那般陰沉絕望,也有可愛、開朗的一面,但終究他還是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人生。在這部自傳性的遺作中,即便從來沒有閱讀過太宰治的人,也能看到一個鮮活而充滿自我批判的「失格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命運的終點。
  • 《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這麼多人愛?看看10句經典語錄就懂了
    這句話的出處 ,是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日本史上銷量前三的文學奇蹟,一本很喪很喪的書,讀完卻意外地被它的「喪」治癒了。分享10句經典語錄,感悟下人生。《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這麼多人愛?看看10句經典語錄就懂了1、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我唯一願意視為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2、日日同樣的事重複不息,只須遵從與昨日無異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