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6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發自靈魂的拷問:
你走在路上
有被地上黏糊糊的東西粘掉過鞋嗎?
這樣惱人的事情
就發生發布君身上
進入八月
天氣日漸炎熱
每年夏天令人困擾的「樹膠」
又開始出來作祟
中招的人簡直不能更多
市民程女士在解放東路掃碼騎電動車
手剛往車座上一摸
就沾了一手
太黏了,用紙擦不掉,騎車都沒辦法騎。
無獨有偶
市民李先生單位後院有幾棵槐樹
將車停在下面
等到下班時
車上就多了一層黏糊糊的東西
這麼熱的天,要麼就只能在大太陽下曬著,要麼就落一層。
而市民鄭阿姨說起「樹膠」
更是叫苦連連
每到夏天,路上全都是這種黏糊糊的東西,走在上面鞋都要粘掉了,而且走到哪就帶到哪,一走路特別難受。
鄭女士說
最近
她經常到陽澄社區去參加活動
每次從太陽神大酒店下車後
都能看到一地的「樹膠」
幾乎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
這種惱人的「樹膠」
到底是不是我們常說的一種膠呢
它的真身是什麼
又是如何形成的?
8月6日,記者採訪了銀川市林業(園林)有害生物檢驗檢疫站防治科科長徵月琴。
徵月琴告訴記者,所謂的「樹膠」,其實並不是槐樹樹膠,而是一種由蚜蟲分泌物和落在地下的槐花組成的物質,蚜蟲的分泌物帶有糖分,槐花的含糖量也比較高,兩者摻雜在一起,就變成了這種黏黏糊糊的狀態。
(▲寄生在葉片上的蚜蟲)
到了7、8月份,正是國槐的盛花期和蚜蟲的繁殖期,尤其是今年乾旱少雨,氣溫又比較高,促進了蚜蟲的繁殖。加上國槐也到了盛花期,幾個因素的作用下,就造成了現在的局面。
「蚜蟲是孤雌繁殖的昆蟲,繁殖能力很強,一年能繁殖十幾代。」徵月琴說,蚜蟲分泌的大量油狀蜜露,不僅會黏住行人的鞋底,還容易引起樹木的「煤汙病」,妨礙頂端生長,導致受害嚴重的花穗無法開花。
這些「蜜露」
對人體健康有害嗎?
有沒有好的辦法能有效緩解?
據悉,蟲害嚴重時,「蜜露」就會布滿樹葉甚至滴到地上,但對人體無害,落到衣服上,用肥皂就可以洗掉。
要想有效解決蚜蟲分泌物帶來的困擾,採取化學方法進行藥物噴灑是最好的辦法。針對蚜蟲天敵較多的情況,要避免使用對蚜蟲天敵殺傷力大的廣譜性殺蟲劑,而要採用內吸性殺蟲劑,如吡蟲啉、啶蟲脒等。
進行滅殺時,可以通過高壓噴霧的方式,將吡蟲啉、滅蟲靈等藥劑噴灑在國槐上,噴灑時要注意避開高溫時段和人多的場合,最好是在早晨10點以前和下午4點以後。「噴灑藥劑,最好是每隔7至10天噴灑一次,前後噴灑三次,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徵月琴說。
對於這些「甜蜜煩惱」
銀川市園林管理局所屬各單位
正在積極進行打藥工作
銀川市綠化一處主任何昆告訴記者,開春以來,該處一直堅持在早晚上班前和下班後為樹木噴灑藥物,防治病蟲害,尤其最近幾天,每天都利用凌晨1點到5點這段時間給樹木打藥。
「其實,從開春以來,我們已經對所屬的57條街道、3.5萬棵行道樹噴灑了石硫合劑,進行了綜合防治。近期,不僅整體出動了兩輛噴灑車、延長了藥物噴灑的時間、縮短了周期,各管理站也都分別對管轄區域進行了噴灑。」銀川市綠化一處綠化管理科科長範寧楠說。
「從5月開始,我們就下發了通知,要求各單位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銀川市園林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然而,按照權屬劃分,三區的一些背街小巷、各小區內的道路,又屬於不同部門管理,如果想要更好地進行防治,還需要多個部門齊心協力,聯防聯治。
所以市民無需過於擔心
蟲害屬於自然規律
每年都無法避免的
相關部門會盡力做好處理
減少「黏黏」暴擊!
來源: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吳璇
原標題:《黏黏黏黏黏黏…… 地上有、車上有、還粘掉了鞋,這到底是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