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關。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習慣性的「挑釁」DDL呢?
比如說明明第二天就要考試了,你還沒有開始複習,心裡著急得不得了,卻還是一邊啃鴨爪一邊追劇。
「如果我好好準備肯定不會是這個結果。」
「那是因為我沒參加,我參加了獎一定是我的。」
「那是我不去考,我要是去考我也能拿證。」
認錯態度良好,但是堅決不做改變。
拖延症是當代常見「病症」。
但是大家對其成因不算了解。
其實,「拖延」是極為典型的自我設障行為。
那麼,到底什麼是自我設障呢?
自我設障:指個體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而事先設計障礙的一種防衛行為。
也就是在我們預測到某件事情可能會失敗時,提前給自己找一個「失敗的理由」。
這種認知策略的啟動通常是無意識的。
而自我設障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行為式設障:通過行動給自己的成功施加壓力,是一種預先策略。
自陳式設障:通過誇大障礙給自己的成功施加壓力。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先告訴自己「太難了太難了太難了……」
然後開始做除了推動任務進程以外的所有事。
那麼我們為什麼總在自我設障呢?
01
維護「完美」的自我形象
印象管理,是指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這在生活中極為常見。
我們總會希望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
所以在交往的過程中會進行自我美化,以此維護形象。
02
自我差距帶來的負面情緒
希金斯等人提出了自我導向理論
認為存在三種自我成分:實際自我、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
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想像中的完美自己」。
但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兩者之間的差距越大,就越容易產生沮喪、焦慮等情緒。
所以我們常常因為不想面對這一差距,選擇放棄,以此逃避失敗。
03
自我價值保護傾向
根據自我價值定向理論,保護自我價值不受威脅和提高自我價值,是個人的優勢心理傾向。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這一傾向會更加明顯。
所以我們面對失敗,會想辦法讓它歸因於外部因素。
而面對成功,則會歸因於內部因素,以此提升在印象中的自我價值。
04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 於1967 年提出的。
指個體在某件事上反覆失敗,且無法克服這種痛苦時,會產生情感、認知和行為上的消極和無力,並把這種感受帶入到類似環境中,逐步消解自信。
所以人會通過一次次的自我設障,為可能發生的失敗做鋪墊,讓這一結果「不是我的錯」。
上述理由其實可以總結為一點——自我防禦。
即為了避免直面可能得到的失敗結果,我們會本能地想要自我保護,讓自己「無問題化」。
那我們應該怎樣克服自我設障呢?
01
進行大量的自我覺察
嘗試客觀地對自己的能力水平與應對程度進行評定。
正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以此在面對任務時選擇正確的處理方式。
02
認識到自我設障的不合理性
我們常會視「風險」和「失敗」為洪水猛獸,只重視結果,而忽略努力的過程。
而如果試著將「我做這件事情必須成功」的想法轉化成「我會在努力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積極正面的影響。
03
積極總結,尋找解決方法
為了避免捲入不停失敗的漩渦,對自己的錯誤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至關重要。
我們不應一味地為失敗感到痛苦,而是要積極地找出原因,尋找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法,逃開「習得性無助」的怪圈。
當你習慣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躲在安全的堡壘裡,不願意面對狂風驟雨。
那當你逃無可逃的時候,又怎麼會有乘風破浪的勇氣呢?
而只有直面自己,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跨越障礙、戰勝困難。
挑戰自己,趕走「膽小鬼」,勇氣可以從身邊一個小小的挑戰開始!
試試MID關係實驗室發起的躺街30s挑戰吧,踏出勇敢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