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叢 驅 雀
叢:叢林。驅:趕。意思是把雀趕到叢林;比喻不會團結人,把一些本來可以團結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
近義詞:為淵驅魚
出處
《孟子·離婁上》:「故為淵驅魚者,獺(tǎ)也。為叢驅爵者,鸇(zhān)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譯文:
《孟子·離婁上》:「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yào)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 殘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紂王。」
故事
春秋時期的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孟子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像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
有一天,孟子的幾個學生針對夏、商兩朝滅亡的原因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天命派認為桀和紂的滅亡是天意,人的力量是沒法與天意抗衡的。雙方爭執不下,便一道去請教孟子。
孟子仔細聽了雙方爭執的理由,分析道:「桀和紂之所以滅國亡身不是什麼天意,原因在於他們失去了民心,一個失掉百姓支持的國君當然要失敗了」。
有的學生就問:「那您說說桀紂天下的原因吧」。
孟子說:「首先為百姓著想,做百姓喜歡的事情,解決百姓的疾苦,讓他們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萬萬不可做百姓討厭的事,更不能強迫他們去做。」
孟子說的有點興奮,繼續說:「我舉個例子,國君施行仁政,愛護百姓,百姓就像百川歸海一樣湧向國君的周圍。你們都知道,水獺是專門靠吃魚為生的,水獺一出現,魚類必然潛到深水;鷹隼(sǔn)專吃小鳥,小鳥看到鷹隼一定會飛向樹林深處。所以說,是水獺代替深水將魚兒趕來,鷹隼為叢林聚積鳥類(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雀者,鶴也)。由此可見,是桀、 紂把百姓驅趕到商湯王和周武王那兒去的。總之,桀、紂的滅亡是因為人心向背,絕非什麼天意。」
弟子們聽了,都點點頭表示滿意。成語「為淵驅魚」和「為叢驅雀」都是來自於此,也可以連用,形成八字成語「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意思是水獺想捉魚吃,卻把魚趕到深淵去了,鷂(yào)鷹想捉麻雀吃,卻把麻雀趕到叢林中去了。原比喻方法不當,適得其反,現用於比喻不善於團結人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對方面去。也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