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是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例如: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南轅北轍、亡羊補牢、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農夫和蛇、畫蛇添足、掩耳盜鈴、東施效顰、被同伴驅逐的蝙蝠、疑病亂投醫。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梁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當時一些思想家把寓言當成辯論的手段。為了在政治主張上戰勝對方,為了闡明自已的觀點,互相責難、辯論,往往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諺語。通過藝術加工,用鮮明生動的抽象的代替議論進行激烈的爭辨鬥爭。寓言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採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列子》、《莊子》與《韓非子》收錄最多。漢魏以後, 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
所以,我們的課文《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是一篇寓言故事。
成語故事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故事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歷史故事。如,草船借箭,程門立雪,濫竽充數、百聞不如一見、不為五鬥米折腰等。
②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買櫝還珠。
③神話或其他傳說。如開天闢地、點石成金、南柯一夢 、海市蜃樓、 夸父逐日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牛郎織女、 精衛填海、葉公好龍 、井底之蛙 、天衣無縫、 涸轍之魚、女媧補天等
④古典文學作品。如,不由分說,【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守株待兔」屬於來自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故事,所以「守株待兔」也是成語故事。
寓言與成語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並且歷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說白了,成語固有合適寓言故事的分類,主要是在講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只是分類不同。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像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守株待兔》,既是成語故事又是一篇寓言故事。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誰,恐怕你真的讀錯名字了
說說《守株待兔》中「折頸而死」的「折」字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