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讀懂了受益匪淺

2020-12-18 雨巷詩社2014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字數不多,言簡意賅。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植物或者其他事物。該詞最早見於《莊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興起,當時,一些辯論家把寓言當成辯論的手段,後來成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在先秦諸子百家的作品中《列子》《莊子》《韓非子》收錄的寓言故事最多。很多成語也是來源於這些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南轅北轍、揠苗助長等等。

1.按圖索驥

孫陽,春秋時期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相馬專家,因此人們都管孫陽叫「伯樂」。孫陽根據自己的經驗寫了一本《相馬經》,供人們參考。孫陽有個兒子,智力較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後,也很想出去找千裡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裡馬的主要特點是高腦門、大眼睛、大蹄子」,便拿著書,往外走,試試自己的眼力。走了不遠,他看見一隻癩蛤蟆,忙抓了回去告訴他父親說:「自己找了匹好馬,和你《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就是蹄子小了點」。伯樂看見了以後,哭笑不得,幽默的說:「你這馬愛跳,沒法騎啊」。

寓意:「按圖索驥」這個成語一般既用來表示做事死板,機械,廣泛用於貶義詞,也比喻按照線索來尋找,這一種解釋不含貶義。

2.掩耳盜鈴

出自《呂氏春秋》原為「掩耳盜鐘」,範氏滅亡了,有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背著它逃跑,又背不動,於是用錘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就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把鍾搶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他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最終也被別人抓獲了。

寓意: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其果。

3.杞人憂天

出自《列子 天瑞》刻畫了一個「杞國人」的形象,他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大地會陷落下去,以致於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他還擔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掉下來,惶惶不可終日。在別人的勸導之下,他又放下心,開心極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了。另外一個人物,開導杞人的熱心人,他的解釋雖然不科學,但是他關心他人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寓意:該故事辛辣的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比喻不必要的或者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4.夜郎自大

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滇王同漢朝的使者說道:「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更大?」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

寓意: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的行為。

5.揠苗助長

出自《孟子 公孫丑上》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裡一看,禾苗都已經死了。

寓意: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6.邯鄲學步

出自《莊子 秋水》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很漂亮,便來到趙國學習邯鄲人走路。沒有學會,反而忘記了自己是怎麼走路的,最後爬著回了燕國。

寓意: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還把自己原來的本事弄丟了。

7.刻舟求劍

出自《呂氏春秋》楚國有個人過江,不小心把劍掉在了水裡,他在船幫上劍落水的地方刻上記號,等船停下,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寶劍,結果自然是找不到。

寓意:比喻拘泥於成例,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者辦法。

8.杯弓蛇影

出自《晉書 樂廣傳》樂廣在河南做官,曾經有一個特別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也沒來看他,樂廣就問朋友為什麼不來的原因。朋友回答說:「前些日子到你家做客,承蒙你給我喝酒,但我端起酒杯,看見杯中有一條蛇,心裡十分噁心,不喝吧,對朋友不尊敬,喝了以後,就得了重病。」樂廣想到可能是牆上掛著的那隻弓,弓上有一條用漆畫的蛇。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於是樂廣再次邀請朋友喝酒,還是在原來的地方。樂廣問朋友「看見了什麼?」朋友回答:「跟上次一樣,有一條蛇」。於是樂廣就告訴了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開朗,病也就好了。

寓意: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9.鄭人買履

出自《韓非子》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就事先量了自己腳的尺寸,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他再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早已經散了,最終也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鞋子?」他回答到:「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寓意: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知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10.守株待兔

出自《韓非子 五蠹》傳說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子上死了,他便放下手中的農具在那裡等待,希望能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導致兔子也沒有得到,莊稼也荒蕪了。

寓意:比喻不主動的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11.濫竽充數

出自《韓非子》齊宣王命令人們吹竽的時候,必三百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混在吹竽隊裡充數。齊宣王死了以後,齊緡王繼位,喜歡聽人單獨演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寓意:比喻沒有本領的人冒充有本領,佔著位置,或者指拿次的東西混在好的裡面充數。有時候也用於自謙。

12.亡羊補牢

出自《戰國策》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發現少了一隻羊,原來羊圈有個窟窿,夜間,狼就把羊叼走了。鄰居勸告說:「趕緊修一修羊圈吧。」他說:「羊都丟了,修羊圈有什麼用?」第二天,他去放羊的時候,發現羊又少了一隻。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緊把羊圈修好了。從此,再也沒有發生過羊被狼叼走的事情了。

寓意: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到損失。

13.南轅北轍

出自《戰國策》講述了一個人想要乘車去楚國,由於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最後,只能是離楚國越來越遠了。

寓意: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的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14.畫蛇添足

出自《戰國策》楚國有一個人請人喝酒,酒少人多,大家約定:在地上畫蛇,誰先畫好,誰喝酒。一個人最先畫好了,左手拿過酒準備喝,同時用右手為蛇畫腳,並說:「我還能給蛇畫腳呢!」腳還沒有畫完,另一個人已經把蛇畫好,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給他添上腳了呢?」於是,拿過酒,一飲而盡。

寓意:比喻做多餘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15.自相矛盾

出自《韓非子》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有一天,他來到集市上,準備賣他的矛和盾。於是,他舉起了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他。」緊接著,又誇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鋒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這時候,有位老人走了過來問道:「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

寓意:比喻說話辦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

16.葉公好龍

出自《新序》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居室裡的裝飾都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的家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已經伸到了廳堂裡。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驚恐萬狀。

寓意:比喻自稱愛好某些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喜歡,甚至是害怕。辛辣的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作風。

17.買櫝還珠

出自《韓非子》有一個在鄭國賣珠寶的楚國人。他用名貴的木頭雕刻了一隻裝珍珠用的匣子,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裡面的珍珠還給了他。

寓意:買了放珍珠用的盒子,卻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

18.智子疑鄰

出自《韓非子 說難》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牆坍塌下來。他的兒子說:「如果不去修築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他們鄰居的老人也這麼說。這天晚上,富人的家裡果然丟失了很多財物,這家人認為自己的兒子很聰明。卻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

寓意:這則寓言通常拿來做交淺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訓。告訴我們,聽別人的意見要選擇正確的,而不要看提意見的人跟自己的關係,對人不可以持偏見。

19.截竿入城

出自《笑林》魯國有個人,拿著長竿子準備進城,起初,豎著拿,不能進城;橫著拿,也不能進城。他實在想不出什麼辦法了。不久,有個老人到這裡說:「我雖然不是什麼聖賢,只不過見到的事情多了,你為什麼不把長竿從中間截斷後再進城呢?」於是那個魯國人就按照老者的說法把長竿截斷了。

寓意:做事不會思考,死板的循規蹈矩,不知變通。自作聰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

20.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從前西施因心口疼而皺著眉頭在鄰裡之間行走,鄰居一個醜女叫東施看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回去以後也在鄰裡之間皺著眉頭,捂著胸口。鄰裡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而不出;貧窮的人看見了,遠遠的跑開了。東施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

寓意: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表示自己的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相關焦點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讀懂這六個寓言故事,你就讀懂了人生
    實際上,很多的小故事,我們在小學課本上學的那些寓言故事,如果你真的能讀懂,往往就能解決掉生命中的大多數問題。今天,我想集中性地分享六則寓言故事,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故事,但其中的深意你未必知曉。我們一起來讀,讀懂了故事,你或許就能讀懂了人生。
  • 《繪本中華故事·中國寓言》鷸蚌相爭(讀繪本、知寓言、學成語)
    說是有個大河蚌正在曬太陽,突然從遠處飛來一隻鷸鳥要啄河蚌的肉,於是河蚌趕緊閉合,把鷸鳥的嘴給夾住了,誰也不肯罷休。那麼,最後鷸蚌相爭誰會獲勝呢,這個故事又能成功勸說趙王嗎?讓我們一起讀一下《繪本中華故事·中國寓言》中的「鷸蚌相爭」吧!
  • 《狼和小羊》這則故事 到底出自《伊索寓言》還是《克雷洛夫寓言》?
    上周末,杭州天長小學三年級男生胡清元突然問了媽媽一個問題:「我們課本上講到寓言這個單元時,說《狼和小羊》這則寓言是出自《克雷洛夫寓言》,但我在《伊索寓言》中也看到過這則寓言,是我們的課本錯了嗎?」 小朋友媽媽一聽,有點驚訝,按理說課本是部編教材,應該不會有問題,但孩子這麼提出來,她還是認真地去查了查資料。
  • 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年會在溫召開!這些你熟悉的寓言故事都出自溫州...
    在溫州人創作的寓言故事中,也能讀懂溫州人的獨特智慧,通過寓言的方式,向全世界傳遞溫州人精神,這些都是文化溫州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比起生硬的說教,寓言作家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表達真知灼見,揭示永恆哲理,我們也能從中讀懂溫州人的獨特智慧。
  • 「小升初」語文專項成語歸類(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典故)
    成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謂之為成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今天,老師從成語的出處為切入點,為大家歸納出自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典故的相關成語出自神話故事的成語拓展故事含沙射影:古代傳說,水中有一種叫蜮的動物,看到人的影子就含沙子噴射,被噴著的人就會得病。
  • 160個成語故事+640幅漫畫,讓孩子在笑聲中記住這些成語!
    有一套《笑讀成語——畫給孩子的趣味成語故事》,就是好辦法——不信,咱們先看幾個超好玩的成語漫畫,看孩子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還能記住!「涸轍之鮒」(hé zhé zhī fù)是不是呼之欲出?照著別人說的找千裡馬,結果卻找來青蛙,活脫脫的「按圖索驥」呀!
  • 歪歪兔童書館:《把成語用起來:一讀就會用的分類成語故事》
    該書共10冊,包括500個成語故事、8000多個成語,基本上涵蓋了中小學階段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成語。可以說從小學到高中,擁有這樣一套內容豐富、設計精美的成語故事書,就可以滿足各個階段學習成語的需求。該書在成語故事的選擇上,兼顧可讀性和實用性。
  •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古人云:「以史為鑑,讀史使人明智」,中華上下五千年,有無數的文化典故流傳至今,也是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內容。成語不僅是語文中的必考知識點,也是孩子寫作的絕佳素材,在古代,很多成語都源自於一些寓言故事,歷史傳奇,神話傳說。近期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延遲了開學,開展了網絡授課,孩子們都留守家中。
  • 新書推介|歪歪兔童書館編著:《把成語用起來:一讀就會用的分類成語故事》
    該書共10冊,包括500個成語故事、8000多個成語,基本上涵蓋了中小學階段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成語。可以說從小學到高中,擁有這樣一套內容豐富、設計精美的成語故事書,就可以滿足各個階段學習成語的需求。該書在成語故事的選擇上,兼顧可讀性和實用性。
  • 道家人物除了老莊,就屬列子,出自《列子》的三個成語,真智慧!
    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列子如同《老子》《孟子》一樣,是很多故事和成語的出處。1.餘音繞梁出自《列子》。高山流水出自《列子》。高山流水也是一個關於古代音樂的故事。古代春秋時期,有兩個音樂家俞伯牙和鍾子期。俞伯牙善於彈琴,但他的琴聲只有鍾子期能理解。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稱讚說:「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俞伯牙一會兒又志在流水,鍾子期感嘆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格言 諺語 成語 寓言有何區別
    二、寓言與成語的不同:(一)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特點是:1、形象生動,人物活靈活現,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2、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
  •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之中,還是一個誇人的成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中,還是個誇人的詞語。很多人聽到「呆若木雞」這一個成語的時候,自然就想到了一個人如木瓜一般遲鈍,笨拙和呆滯,覺得呆若木雞這個成語一定是貶低一個人的。但是當你真正了解「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的出處之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 這5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均出自《易經》,真讀懂的又有幾個
    出自易經的成語有很多,今天就來看一下,5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帶給我們什麼啟示。一、潛龍勿用潛龍勿用的意思並不是說不讓用,而是要推遲一些,要晚一些再用,那麼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留下的這5句成語,讀懂了,受益無窮,然而真正能學以致用的人能有多少?如果你想了解易經的智慧,這圖文解說的《易經》不失為一個好讀易懂的版本。
  • 寓言故事《掩耳盜鈴》手繪配圖
    這個寓言故事是我以前學過的,也是大家都學過的,故事很簡單,它告訴我們:對於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引申到生活中就是弄虛作假的人雖然能矇混一時,但無法矇混一世,他們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的,最終還是會露出馬腳的。這個成語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 「小故事 大道理——走進寓言故事」
    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曾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但背後往往藏著深刻的道理。線上學習,習得方法班主任謝老師在下午的在線答疑時間帶領隊員們回顧了第二單元寓言故事所蘊含道理,教給了隊員閱讀寓言的方法:讀懂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的道理、聯繫生活深入體會故事中的道理。
  • 有哪些和《左傳》有關的成語故事?
    成語的起源有很多,例如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等,那麼你知道,《左傳》作為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有哪些成語是和它有關的嗎?《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較為完整的編年體史書,下列成語中,哪個不是出自《左傳》?
  • 資深語文老師分享:10則經典寓言,小故事大智慧,讓孩子受益一生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位資深語文老師分享的10則經典寓言故事,這些故事都很簡單,但是小故事中有大智慧,會讓孩子受益一生,建議各位家長早點讓孩子看看這些經典寓言。寓言故事是一種用簡單故事寄託深長寓意的文學形式,大都是言簡意賅的小故事,讓人讀完之後回味無窮,也是孩子們普遍比較喜歡的故事類型。
  • 博士買驢的寓言故事
    成語「博士買驢」諷刺的是?這是螞蟻莊園9月22號今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編會為大家詳細介紹9月22日今天螞蟻莊園課堂小雞飼料答案。今天的問題是:  成語「博士買驢」諷刺的是?
  • 成語故事品鑑《狐假虎威》
    這個寓言故事出自《戰國策·楚策一》成語「狐假虎威」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故事的本意是說狐狸藉助老虎的威風嚇跑了各種野獸,反過來欺騙了老虎。現在常用來比喻壞人惡勢力嚇唬人、欺壓人,這與故事的原意不同了。成語「狗仗人勢」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