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人不愛去美術館?北京不是!
先給你出道填空題:
「我 美術家。」
你會填什麼字詞進去?
喜歡?欣賞?迷戀?討厭?……
這個答案五花八門,但很少有人會填這個字:「是」。
「我是美術家。」不要說公開宣稱,光是想一想,很多人都會覺得「開什麼玩笑?」即使在最狂野的夢境中,大多數人也不會如此自稱。
在他們的理解裡,美術和嚴肅、神聖、難懂、晦澀等詞聯繫在一起,美術家則和天才、瘋子、酗酒、孤獨、窮困潦倒、天生、才華等詞聯繫在一起。
如果我告訴你,這些其實都是社會、文化灌輸給我們的偏見和謊言呢?
美術可以是玩樂、日常、幽默、歡快的,美術家可以是清醒、友好、會傳達愛、愛人也被人愛的,是需要後天自我發掘的、是生活平衡又幸福的。
昨天朋友圈裡騰訊公益油畫刷屏,想必大家仍是記憶猶新,它就是這麼沒有門檻的被大家接受,被大家分享。
回到剛剛說到的測試題,數據顯示給予答案「我是藝術家」的網友有60%來自北京。
同樣有數據支撐的,還有一份關於「全球哪個國家、哪座城市擁有數量最多的私人美術館?」的美術館調研。在發布的全球首份《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中顯示,韓國擁有最多數量的私人美術館。而在城市排行榜上,位居國內榜首的北京緊隨韓國首爾,與德國柏林並列全球第二!
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擁有著央美美術館、尤倫斯藝術中心、紅磚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以及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等數十所藝術殿堂。
也許是北京聚集了各國各地的藝術界人士和愛好者,掀起並帶動了流連藝術館的潮流,成為一種美好的日常。但漫步其中的,幾乎見不到中國其他城市的遊客。略有些諷刺的是,在清華大學校園內最有名的清華路清華二門,校園的遊客的數量幾乎在這裡可以佔到其中百分之九十。對許多中國遊客來說,來清華最大的意義便是可以校園留影。
是我們的遊客沒有藝術細胞嗎?
朋友從清華回來,談到達文西的手繪畫稿,無奈地感嘆:「覺得這些畫很有趣,但是又說不上來美在哪裡。」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當時陳列著達文西60件手稿真跡,更有《最後的晚餐》等鎮館之寶油畫作品。大部分國內旅行團聚集於油畫《最後的晚餐》前,然後自由活動一到兩個小時便匆匆離去。而我看到二十餘名北京小學生頭戴耳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秩序地參觀欣賞每一幅油畫。老師小聲地通過講解器解說畫的內容和背景資料,孩子們安靜地聆聽,聽完後各自小聲舉手提問。
▲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
此情此景,讓我感觸頗深。除此之外,參觀時也遇到一家外籍家庭,父親給小女兒低聲講解著畫幅背後的故事。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小學生,埋頭於書籍題海之中,並沒有如此優厚的條件可以親眼看見這些傳世名作。即使是中國名畫家張大千、齊白石的作品,大部分人終生也難得親眼一見。
身邊的展覽館和美術館均很少被基礎教育院校充分利用,更遑論這些西方油畫雕塑,是只存在於美術書上豆腐塊般的大小。由於不是必考內容,在美術課上,也往往被照本宣科的老師一筆帶過。除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和梵谷等畫家,以及「羅浮宮三寶」,知道這些畫家「很有名」和畫作「很珍貴」之外,我們往往一無所知。
待我們這一代人長大了,我們對這些藝術作品的無措,也變成了教導下一代孩童時的一筆帶過。並不是國內遊客天生缺乏對藝術的欣賞能力,而是我們自小的教育,缺乏感性的藝術與美學的傳授與引導。這種缺乏,並不能對一個人的人生軌跡造成太大的影響,卻足以成為令人耿耿於懷的遺憾,遺失了某種欣賞世界的視角。
好了,言歸正轉(我可是位嚴肅負責任的小編)
作為非專業藝術人士,我對逛美術館卻情有獨鍾。緣由之一是美術館作為我的靈感來源,也是我心中城市富有活力的象徵之一。任何一座有影響力的城市,美術館都在無意中引導著看不見的步履節奏、呼吸吐納,他們是城市的個性風格以及品味擔當。
我喜歡的美術館不僅是展品陳列與堆砌,同樣應當注重本身的建築美學,還能給予到訪者自成體系的審美體驗。無論依山傍水,還是身居繁華,好的美術館都應當自帶靈氣,為五感提供美的靈性。
今天推薦三類北京最有代表的美術館。未必是業內高知名度,卻或以建築特點、或因有系統的配套設施,最重要的是,他們能讓你在川流不息至內心疲軟的城市裡,感受美的溫柔力道。
公立美術館:看珍品
中國美術館
毛主席親題匾額的美術館全國能有幾個?建築主體能成為首都地標的美術館能有幾個?這樣的待遇大概只有中國美術館能享有,也足見其在我國藝術界不可撼動的崇高地位,全國最珍貴的藝術品幾乎都陳列於此,這些無價之寶被國家的力量很好地保存了起來,用以公眾教育事業和國家形象展示。
▲ 中國美術館
東城區五四大街一號
這裡的中國名畫珍貴到什麼地步?幾乎隨便一個路人都能脫口就叫出這些作品的名字。從羅中立的《父親》到齊白石的《工蟲冊頁》,從任伯年的《趙德昌夫婦像》到孫滋溪的《天安門前》,當你瀏覽其間,看到這些從小就出現在你美術課本裡的作品赫然眼前的時候,一定格外令人感嘆。平時的展覽也匯集了國內外最頂尖的作品,有著其他美術館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
▲ 羅中立作品《父親》現珍藏於中國美術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
如果你不到這裡近距離感受一下,根本無法想像到我國的能工巧匠到底能將自己的智慧發揮到何種極致。這裡展陳的玉器、象牙雕刻、陶瓷、漆器、織繡、抽紗、景泰藍、金銀擺件等,都是最頂級的工藝品大師們的作品,瑪瑙雕出觸鬚靈動的蝦,翡翠刻成一整面的泰山風光屏風,每一件都可以說是國寶級別的存在。
▲ 中國工藝美術館館藏玉雕
復興門內大街101號
私立美術館:看設計
紅磚美術館
年初的時候,有一檔書信朗讀節目《見字如面》悄悄火了起來,它的錄製地點就在紅磚美術館。館如其名,用紅磚這一粗糲的材質搭起的建築空間,卻組合出一種精緻的美感而且極富韻律,能夠治癒世間所有的強迫症。空間結構上也充滿了迷宮般的趣味性,連成年人都忍不住穿梭其間。還有一部分是青磚和中式園林風格,各種結構相得益彰,形成不同風格的交融和碰撞。
▲ 紅磚美術館
朝陽區崔各莊鄉何各莊村(馬泉營西路路口西100米路北)
紅磚美術館策劃的展覽周期差不多在一個月左右,遇上受歡迎的展還可能延期,周末去的話年輕人很多。美術館的展覽比攝影館更多樣,除了繪畫作品外,也會有前衛藝術展、家具設計展和裝置藝術展等。紅磚還有自己的館藏,都是大體量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品。
今日美術館
很多人路過百子灣的時候都會受到來自這座館的「驚嚇」:一群大頭鐵哥們姿態詭異地嬉笑著矗立在館門口,抬頭一看屋頂,卻赫然坐著一排渾身疙疙瘩瘩意欲跳樓的人,簡直就是密恐患者的噩夢。但正是這種誇張的戶外藝術裝置,讓很多路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進去一探究竟。
▲ 今日美術館
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4號樓
美術館入口的階梯也很獨特,遠看只有入口沒有樓梯,只有走近才能發現直通入口的坡道,使人獲得一種「柳暗花明」的奇妙體驗。
美術館內部設計則極盡簡約,內壁全部為白色,內部的展板可以自由組合搭配,燈軌也可以按照要求進行全新的設置,甚至整個美術館建築牆體都可以在作品展示需要的情況下進行拆建,使作品能夠被全面地展示,同時使觀眾能從不同角度欣賞作品。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和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一樣,北京館也是由民生銀行捐資建設的,並且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民營藝術機構,平時的展覽也更側重於一個「民」字,展示更多的來自民間的當代藝術。
▲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朝陽區酒仙橋北路9號
美術館與798藝術區僅一街之隔,場館前身是北京首家外資企業——北京松下彩管廠。與798整體呈灰暗色調不同,民生現代美術館外觀非常潮,場館外立面銀白色金屬質感,有典型的後現代特質,內部最大程度保留了老廠房的布局,主體結構由多個不規則「幾何盒子」構成,自然形成多個不同大小展廳,既呈現出立體抽象的現代藝術形態,又流露出靈動的氣息。
學院美術館:看氣質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央美美術館不愧是國內頂級審美的代表,作品放進去不用做過多的策展,設計上的空間和光線就已足夠呈現它的美。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的設計,整個美術館是個微微扭轉的三維曲面體,天然巖板幕牆。
這樣的設計對布展有種天然的助力,分出不同類型的作品適合在什麼位置,陽光穿過11米的層高,明暗交錯,任何一個角度都是完美的極致。整個牆壁是純白色,弧形的牆角設計讓整個空間看上去沒有邊界感。
▲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朝陽區花家地南街8號
館內藏品數量極為龐大,逾1.3萬件,涉及古今,兼顧中西,囊括各個美術領域,體現出不同藝術類別的風格樣式。不僅有藝術大師、當代著名美術家的代表作,最主要的是自建院以來歷屆學生的優秀作品也會在這裡展出,稱得上是中國藝術進程的最佳紀錄了。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作為國人心目中的高校之巔,清華的藝術氛圍也是絕不含糊,去年正式開放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也是在多位校友的支持下建成的。
場館設計也充分體現了清華人的嚴謹和執著,磚紅色的場館由瑞士著名建築設計師馬裡奧·博塔主持設計,數十根17米高的廊柱支持建築主體,屋頂被設計成一個宏大的天然光過濾器。從啟動到主體建築的完工,足足經過了17年。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的達文西手稿
雙清路30號清華大學
開館首展的11個展覽就非常驚豔,策劃注重歷史與人文、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科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與交流,並通過3D建築投影等最新技術呈現。無論是跨越千年的歷史河流的商代青銅器,還是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跡,都令人對學校的雄厚實力感到驚嘆。
中國油畫院美術館
中國油畫院隸屬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是集油畫創作、研究、教學為一體的國家級藝術機構,只招收研究生進行科研和創作,所以這裡的學術氛圍極為濃烈,油畫藝術水平也是國內最高的。
▲ 中國油畫院美術館
朝陽區文化藝術新街1704號
正是由於這種氛圍,所以美術館內飾在極具現代感之餘,也考慮到油畫創作這一種特殊屬性的需要,畫室的空間設計上也嚴格考慮到了壁面和光線的特殊要求,所以當這裡布展的時候,每一幅畫作都能展現給觀賞者最好的姿態。
內容:由讀城中國原創出品
作者:曉丹、 Funny
編輯: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