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8月19日第二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19年「最美醫生」先進事跡。
王東進、王新華、石學敏、姚玉峰、葛均波、張俊廷、莊仕華、王荃、譚曉琴、顧方舟(已故)等10名衛生健康工作者和中國志願醫生團隊,奮鬥在衛生健康事業的不同領域,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他們有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為我國消滅脊髓灰質炎作出重要貢獻;有的躬身杏林一甲子,妙手施針除病痛;有的不斷挑戰生命禁區,不負患者性命相託;有的以赤子之心科技報國,矢志攀登衛生健康科研高峰;有的用高超醫術和溫情陪伴護佑婦女兒童健康;有的多年來紮根邊疆和鄉村,提升各民族群眾健康福祉;還有的深入一線健康扶貧,只為在小康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發布儀式現場播放了「最美醫生」先進事跡的視頻短片,採訪講述了他們的從醫感悟。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負責同志為他們頒發「最美醫生」榮譽證書。
參加發布儀式的一位醫務工作者代表說,從「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最美醫生」身上,可以看到一代代衛生健康工作者與祖國共成長、同奮鬥的艱辛歷程,感受新時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用守護人民健康的執著詮釋不忘初心,以建設健康中國的行動勇挑使命擔當。新華社
醫者仁心,懸壺濟世,醫生是我們健康的「守門人」。8月19日,中宣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全國十大「最美醫生」和一個「最美團隊」,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教授當選「最美醫生」,成為江蘇唯一一位當選者。
「王氏切口」手術成名片
王東進幾乎全年無休,每日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參加各類手術並主刀萬餘例,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和大血管病等各種心血管手術成功率在99%以上。很多業界專家談起他,就不得不說到家喻戶曉的「王氏切口」。
20世紀90年代,他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了右腋下小切口手術治療心臟病。常規心臟手術,需從胸口正中切開30釐米的手術刀口,患者有時會因此大傷元氣,但王東進發明的方法,卻只需在腋下開一個6-8釐米小口子,用腔鏡進入實施手術。「現代的心臟手術向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保證成功率,還要站在患者角度,考慮術後的創傷、恢復和美觀等問題。記得曾經就有患者因為害怕傳統方法切口太大,而不配合手術。精益求精,是我創新研究的初衷」。
為94歲老人手術,不斷刷新紀錄
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王東進率先在蘇皖地區倡導主動脈夾層患者的「6小時生命圈」,成功挽救了大量兇險的主動脈夾層患者的生命,包括年逾九十的高齡患者、身懷六甲的瀕死孕婦,甚至還有靖江當地醫院心內科專家等。
2001年,王東進從中國最好的心臟病醫院——北京阜外醫院來到南京鼓樓醫院,「當年我來南京的時候,65歲以上老人,心臟病手術一律不做,如今已經接連突破了多個禁區。」王東進表示,從當時一年只做兩位65-70歲的高齡心臟病患者,到去年,全年2000多臺心臟手術中,65歲以上的已經超過31%,其中80歲以上的33人。
不斷挑戰生命極限,不斷突破醫學禁區,今年7月29日,國內心臟手術患者的年齡再次被王東進刷新,他們成功地為南京一位94歲高齡的老人進行了心臟換瓣等4項手術,刷新了此前他們創造的90歲高齡的國內紀錄。
拒收紅包心不虧
「醫者仁心」。每一位有良知的醫生都有一顆仁慈的心,王東進更是如此。他常說:「拯救生命是一生的追求,拒收紅包也是醫者應有的操守。」正由於他時懷慈善之心,堅守道德底線,才贏得了社會廣泛讚譽和極佳口碑。
75歲的鹽城賀先生,心臟嚴重病變,主動脈堵塞95%,隨時都可能猝死。因有甲亢和胸膜炎,在別的醫院等待兩個多月,花費近2萬元也未能手術。彷徨無措中他來到鼓樓醫院,王東進見病情危重立即收治,家屬生怕再次拖延時間又擔心手術失敗,就悄悄地塞了紅包。這次王東進並未拒絕,很快就完成術前準備,4天後手術圓滿成功。就在家屬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時,王東進掏出紅包:「術前如果不收,怕你們有顧慮,現在該退還了。」河南15歲少女迎春,全身器官反位,俗稱「鏡面人」。她先後多地就診,均因病症複雜嚴重被拒絕。來到鼓樓醫院後,王東進和他的團隊歷時一月,進行了4次詳細的術前討論,歷經7個多小時才完成手術。孩子出院時,家人帶著當地特產花生和禮金專程趕來面謝,王東進只留下了花生,禮金全額退回。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見紅包、退紅包對他來說已成家常便飯。為了淨化不良的社會風氣,他曾撰文疾呼:「紅包難以拯救疾病」。
通訊員 柳輝豔 王娟 記者 戚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