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七反清」,是膠東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民間頗受塗炭之苦。
不過,清代的縣誌對此多有避諱,只記載清軍攻打於七之經過,而不提及平民之死傷。進入民國之後,相關事跡才逐漸出現在官方文獻當中。平度和萊陽都位於清軍進軍膠東的線路上,因此兩地縣誌都有相關記載。
實際上,即便是記載,也是通過表彰「義舉」的形式進行側面描寫。萊陽有「賈人卓識」,平度有「聘三止殺」。本文要講述的,就是「聘三止殺」的這段歷史。
「聘三止殺」這個詞當中,聘三是主人公的名字,他叫做於聘三(三聘為古代典故,以三聘或聘三為名者不少);止殺是他的功德,在清軍進軍過程中,他以一己之力,救下了不少人。此舉令人想起金元之際丘處機的「止殺」典故,因此稱為「聘三止殺」。
打開平度地圖,視線移到西面,在原馬戈莊鎮駐地東面,有個古莊村(現分為南北兩村)。在歷史上,古莊是平度有名的于姓聚居地,於聘三就是古莊人。
史稱:「於聘三,古莊人,少孤,明大義。」因為身處明清之際的亂世,於聘三沒有科舉入仕,而是進入登萊青道臺衙門,成為一名幕客。
於七第二次反清是在順治十八年,轉過年之後的康熙元年,清朝從外地調派的大軍就進入膠東。
大軍過境,地方有供應糧草之責。登萊青道員也準備下發公文,向各府州縣徵集糧餉。明末清初,屢有變亂,民間早已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於聘三以幕僚身份向道臺建議減少攤派的份額。他的意見最終得到了採納,這實際上也不啻於救活了很多人。
而在當時,膠東各縣多有響應於七的人。清軍想通過「殺雞儆猴」的方式震懾人心,因此多有開刀之令。即以某地為界限,過此地即開刀。
根據史料記載,清軍原本在平度選擇的界限是麻蘭(原為麻蘭鎮駐地,現合併至白沙河街道),過了麻蘭就開刀。於聘三泣求多次,終於說服清軍將領把界限改到了小沽河。小沽河是平度州與萊陽縣之間的界河,過了小沽河,其實就相當於出了平度。
看到這裡,或許平度人會心存感激而萊陽人感到無奈。但其實這只是於聘三的緩兵之計,他並非想禍水東引,而是留出足夠的緩衝時間。
因此,當清軍過了小沽河之後,他很快就攔在清將的馬前,請求暫緩開刀。
清將一開始很是惱怒,但一方面於聘三有登萊青道臺幕僚的身份;另一方面,他下跪請求,其情可憫。一番交涉之後,清將答應,在一箭之地範圍內,暫不開刀。
此時,於聘三彎弓上馬,一邊向前跑一邊大聲呼喊,利用這一箭之地的緩衝,提醒前面的百姓速逃。史稱:「逃奔得脫者無算。」
在民間,關於此事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就是認為他有功德,還有一種看法是認為他給清廷效力協助鎮壓於七,不宜褒揚。以筆者個人觀點來看,身在崗位或許身不由己,但就「止殺」這件事來看,他還是值得稱讚的。
於七反清失敗之後過了沒多久,康熙七年,於聘三辭去差事,回家歸隱。他的後世子孫,多以讀書入世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