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起源
簡 介:
屈姓 拼音:qū,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4位。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80位,當今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0.055%,總人口大約有73萬人。
姓氏來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黃帝後裔狂屈豎,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著名的清朝學者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記載:「黃帝傳有屈豎。」史書在典籍《國學·子部·道家》中記載:「黃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稱號。初居有熊之國,曰有熊帝,不好戰爭。當神農之八代榆岡始衰,諸侯相侵。以黃帝稱中方,故四方僭號,亦各以方色稱。僉共謀之,邊城日駭。黃帝乃罷臺榭之役,省靡麗之財,周戎士,築營壘。帝問於首陽山。令採首山之金,始鑄刀造弩。有於東海流波山得奇獸,狀如牛,蒼身無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則生風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殺之,以其皮冒之,以為鼓,以擊之,聲聞五百裡。帝令軍人吹角為龍鳴,此鼓角之始也。於是又令作蹴踘之戲,以練武士。黃帝云:「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狂屈豎聞之曰:『黃帝知言也。』」狂屈豎,為黃帝屬下武將,後在平定蚩尤之亂時立有大功。他十分欽佩黃帝的德政,一直認為「武非決世」,就是單憑武力不能解決世間的所有問題。因此,當黃帝說「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時,他非常贊同這個辨證的道理。
最古早的屈氏,當始於狂屈豎,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ué(ㄑㄩㄝˊ)。
源流二
源於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時期的屈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屈驁,亦稱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領,建有屈驁城。屈驁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啟討伐所滅。屈驁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後裔子孫時代稱屈氏至今。
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ǖ(ㄑㄩ)。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莫敖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武王熊通有個兒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並把屈作為熊瑕的食採之邑,其後史稱為屈瑕,或莫敖瑕。關於屈地所在,一說在今陝西丹江上遊的商縣附近,二說在今河南浙川縣東、湍河以西的鄧縣與內鄉縣交界處,三說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北,四說在今安徽淮河中遊南岸的懷遠縣西南,五說在今南漳縣西南,即今荊山山脈的龍潭頂。雖屈地之說有五,但按屈瑕的家族世代生活和發展於秭歸地區來看,其第二個說法比較「靠譜」。在屈瑕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屈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屈氏正宗。在整個戰國時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為楚國公族中最有勢力的三個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偉大的楚國詩人屈原。 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ǖ(ㄑㄩ)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姬夷吾封地,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屈,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吉縣,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姬夷吾所駐守、居住之地,出產良馬。這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重有記載:「屈產之乗。」周惠王姬閬十一年,晉獻公姬詭諸派公子夷吾守護屈邑。公元前655年,姬夷吾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逃到梁國避難。梁伯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姬夷吾,還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為姬圉,就是後來的晉懷公,女孩則取名為姬妾。周襄王姬鄭元年,晉獻公逝世,大夫裡克殺了驪姬,然後派人往梁國迎接姬夷吾。姬夷吾聽了呂省的勸告,懷疑裡克迎接他有陰謀,怕有生命危險,因此賄賂秦穆公嬴任好請求護送,並許諾將來會把晉國的河西之地奉獻給秦國。秦穆在周襄王三年派秦軍護送即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晉惠公即位後,立即毀約,在韓原之戰中,晉惠公拒絕讓慶鄭駕駛他的戰車。作戰時,晉惠公的戰車被陷在爛泥裡,跑不動,秦軍逼近,晉惠公這才趕緊命令慶鄭駕御戰車,而慶鄭卻置之不理。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被俘,差一點被殺了祭祀天帝。晉惠公在位期間,使晉國處幹「失道寡助」的地位,喪失了與其他大國爭衡較短長的資格。
在晉惠公留居在屈邑的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屈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五
源於鮮卑,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陽後,將代北鮮卑複姓屈男氏、屈突氏、屈侯氏等氏族部落的族人姓名,均改為漢字單姓屈氏,其後子孫便以屈氏相傳至今。
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ǖ(ㄑㄩ)。
源流六
源於突厥族,出自蒙古汗國時期乃蠻部屈出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屈出律,突厥名為屈出孤魯,古突厥民族乃蠻部太陽汗之子。著名的西遼政權末代可汗。宋寧宗趙擴嘉泰四年,成吉思汗滅突厥乃蠻部,太陽汗受傷致死,兒子屈出律逃跑,經畏兀兒、哈剌魯,於公元1208年到西遼投靠古兒汗,古兒汗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宋嘉定元年,屈出律聯合花剌子模蘇丹國的國王花剌子模沙,推翻古兒汗,奪取了西遼政權。屈出律即位後,積極推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強迫西遼境內的伊斯蘭教徒們都改奉佛教。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命大將哲別進攻西遼。哲別率蒙古大軍進入西遼轄境後,首先宣布宗教平等,立即得到了伊斯蘭教徒的擁護和支持。屈出律失去所有幫助,無法再呆,遂出逃至巴達哈傷的河谷,被當地獵人抓捕後送回給哲別,被哲別處死。在屈出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在元、明時期漢化稱屈氏,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伊寧、阿克蘇、喀什一帶地區.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ǖ(ㄑㄩ)。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屈佳氏,滿語為Ci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遊,樺甸、輝南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屈氏。
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ǖ(ㄑㄩ)。
得姓始祖
屈瑕。
遷徙分布
屈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80位,人口約73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5%左右。
傳統意義上的屈氏遠祖,始於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武王之子羋瑕,受封於屈(湖北秭歸),子孫後代遂以封地名「屈」為姓。因此,屈氏是楚國的公族,屈氏起源於羋姓。屈氏得姓後十分興旺發達,春秋戰國時屈氏和景氏、昭氏為楚國最有勢力的三大王室宗族,顯赫一時。這一時期名載史冊者達十餘人,以三閭大夫屈原最為著名。公元前223年楚滅於秦,屈氏從此開始徙奔四方。一部分為避難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漢滅秦,曾遷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於關中,屈氏亦列其中,為屈氏入陝之始。西漢後兩湖之地的屈氏有一部分遷居浙江臨海,一部分遷居江蘇泗洪、盱眙等地。而兩漢之交的動蕩不寧,使關中屈氏有進入山西、河北、山東者,其中一支遷居河南洛陽。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於今浙江臨海、江蘇盱眙、河南洛陽的屈氏家族龐大,人丁興旺,昌盛為屈氏臨海、臨淮、河南郡望。屈氏後來在臨海郡發展成望族,世稱臨海望。三國時期,汝南人屈晃因仕宦於吳,落籍今江蘇省境。北魏時期,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遼寧南部的繁衍也頗引人注目。隨著同時期屈突氏改屈氏,極大地壯大了屈氏家族。隋唐時屈氏發展表現為南北爭雄,競相發展。宋、元時期,屈氏在南方的發展壓倒了北方,播遷於南方廣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均有屈氏人定居。明朝初期,山西屈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被分遷於河北、北京、江蘇、河南、山東等地。明、清以後,屈氏分布地進一步擴大。
屈氏在中國國分布較廣,到2009年1月為止,以湖南、陝西等省為多。
字輩排行
山東滕州屈氏字輩:「宜紹凡慶允會光昌石延方」。
山東谷亭屈氏字輩:「國可秉朝大有長繼學昭紹範慶雲會光昌實晏芳永忠贊先德本榮發科揚志立道義信教益從善良景仰新理書厚恩保其祥」。
山東寧陽屈氏字輩:「英勇傳繼廣昭現慶繁祥」。
山東屈氏一支字輩:「忠善金保桂珍化安其祥承恩榮秀義」。
陝西漢中屈氏一支字輩:「儒林楚克定萬世永宏昌應仕成世有宗萬逢繼興玉印崇先德仁和慶大同昌隆昭戶勳富貴定榮豐」。
陝西漢中屈氏一支字輩:「大自成開正有楊榮華富貴萬代興」。
陝西漢江屈氏字輩:「應仕成世有宗萬逢繼興玉印崇先德仁和慶大同昌隆昭戶勳富貴定榮豐」。
陝西蒲城屈氏字輩:「勝賢同世盛錫爵護朝廷」。
四川犍為屈氏字輩:「正宗勝朝廷大用君臣貴武福智天生國富民強旺和平萬載新」。
四川天寶屈氏字輩:「仁義智德成」。
四川瀘縣、湖南湘鄉、邵陽屈氏字輩:「勝賢同世盛錫爵護朝廷登金榜(義)智德成忠孝賢」
湖南衡陽屈氏字輩:「發正坊繼堯原景永啟廷思萬朝世大有奉正明松輝坤錫源植炳培鈞深模煥增銘澤楚燿基□澄梧□□銀河柳暄封鎮治權」。
江蘇南通、句容屈氏字輩:「廣長尚永文洪雲」。
內蒙古、遼寧屈氏字輩:「永慶振希歐」。
重慶潼南屈氏字輩:「天開文明景英才必顯」。
安徽葉集;金永心( 興、新)中文萬國保家(定)邦
安徽亳州屈氏字輩:「學長清廣興井」。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李興鎮屈樓村;可登存有應卜恆光世殿保 化洪大克昌家傳玉瑞紹先慶長朝錫連廣景兆興祥
安徽省阜陽市穎東區冉廟鄉;朝 玉桂作佔登平
安徽省阜陽市穎東區烏江鎮屈莊;乾宗永成建仲國化守俊克祥
河北承德屈氏字輩:「三金恆盛方萬年長久」。
雲南文山屈氏字輩:「朝庭得大用」。
遼寧遼陽屈氏字輩:「慶豐年樂太平」。
湖北屈氏一支字輩:「有志家克定萬代永宏昌」。
屈氏一支字輩:「儒林楚克定萬世永宏昌」。
江西湖口屈氏字輩:「世國錫賢良 河清德業彰 乾坤開泰運 源本紀高陽 受賜思淮海 初基在沅湘 深仁長衍慶 厚澤遠流芳 功著盟齊會 文垂憲令光 佩蘭敦品望 立志輔懷襄 繼起多英俊 貽謀樂盛昌」
河南省鄧州市一支脈:天進九義成大世,宗祖積德芳名傳;修齊平治邦國定,文運廣開萬代賢。
歷史名人
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大詩人。創作了《離騷》、《天問》等20多篇不朽的詩篇。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句流傳千古。他因遭*臣誣害,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國將陷於秦國鐵蹄之下,於5月5日投汨羅江而死,後來,人們就定這一天為端午節,作為人民記念這位偉大詩人的傳統節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學家。他以繼承屈原精神為己任。其詩感傷時事,揭露清軍暴行。著有《翁山詩文集》等書。清初,他得著作被列為禁書。他與陳恭尹、梁佩蘭合稱為嶺南三大家。
屈突通:曾任隋朝左騎衛大將軍。歸唐後為李世民部將。消滅薛仁杲後,諸將爭搶珠寶,他獨無所取。平定王世充,論其功第一,深為唐太宗敬重。 屈突蓋:為屈突通之弟。曾任長安令。他正直嚴厲,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權貴惡徒為之忌憚斂跡。時有"寧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鬥蔥,不逢屈突通"之譽。
歡迎大家參與自己的姓氏編輯,積極提供資料,或者留言,因信息編輯量很大,小編一直在努力編輯,每天都有更新,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