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mǐ)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另說為河南西峽)。這就是屈原的故鄉。春秋初期,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一直處於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麼他和楚國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惜誦》:「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人們更習慣叫屈原而不叫羋原。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姓是有血緣關係的整個部族的共同稱號,氏是某個支系的稱號。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這四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屈原死後,當時社會不少人都不認可他,就像司馬遷說的「不容於世」,直到宋玉,他是第一個為屈原寫悼詞的人。「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應時而不謀己,濟物而不務功,是以惠無所歸,怨無所集」從悼詞中宋玉表達了對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辭賦上學習屈原,並且在屈原的基礎上對楚辭進行了發展,所以在當時人們將宋玉稱作是繼屈原以後最偉大的辭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