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與氏
我們現在的吳姓,其實是源於吳氏。姓和氏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國的上古時期,中國人只有姓,而沒有氏。姓——從字面上理解,為「女生」,即代表是哪個女的所生,這是表示與母系的血緣關係。
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從母系社會開始的。因為大家都只知母親,而不知道父親,所以,為了防止血緣關係的混亂,就以母係為姓。如:吳氏家族的姓是姬,而傳說中炎帝的姓是姜,還有姓姒的等。這些姓,都有「女」作為偏傍。大抵是以母系的居住地而作姓。
因此,在遠古時期,大家都有姓,而未必有氏。
氏的起源,應當是從母系社會進入到父系社會以後。氏的來源,一般是指父系分封地或者國,或者對於某個行業發展有特別貢獻,或者說是創始人。前者有吳姓,就是因為分封為吳國,所以產生了吳氏,比如易氏,是因為其分封居住地在易水,所以就以易為氏。而後者,比如神農氏,伏羲氏等。當然也有的是由帝王賜的,比如張氏,也有是以官名為氏的,如司馬等。
當然,到了後來,因為氏的普遍使用,也就是大家都需要一個隨父的氏,就是沒有封地的人,都各自為自己的家族取一個氏。有的是以父系的排行為氏的,比如有的家中排老二,就以二為氏。這樣的氏,我國目前比較少見了,但日本還是有的,比如山本五十六,就是以五十六為氏。再比如說以仲、伯、叔等為姓,或者自己父親祖上居住的位置來定,比如邱等。
因此,姓的來源與氏的來源是不一樣的,姓代表母系血緣關係,氏代表與父系的關係。但因為以國或者以地為氏,所以同氏者,未必有血緣上的關係。所以,中國古代是同姓不能通婚,而同氏是可以能婚的。
氏是作為姓的一個子分支,即同一姓中,為了區別父系是誰,才加上氏。比如,姬姓家族中,有周氏、吳氏、張氏、易氏等。
大概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姓和氏,因為開始建立戶籍制度,方便管理和納稅。原來的吳國人,因此以吳為氏。就開始了從姓到氏的完全合一,到了今天,我們基本上都把氏當成了姓,而自己原本的姓是什麼,大概都忘記了。
這裡要注意到的是: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吳國人以國為氏。吳氏,只是代表他們的祖先,是吳國人,也就是吳國,是他們的祖國。因此,並非所有的吳氏,都有太伯仲雍有血緣上的關係。只是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吳氏,才開始真正變成一種與父輩有血緣關係的傳承。
所以,姓與氏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從母系氏族血緣關係——到父系地緣關係——再到父系血緣關係的發展過程。
一、從軒轅到棄
大家都知道,吳氏的始祖是吳太伯,姓姬。
那麼從父系來算,吳太伯又是誰的後代呢?又是從哪發展起來的呢?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也是根據各種傳說和其生活的那個年代之前的史料而整理出來的,後來形成的《吳越春秋·吳太伯傳》則更是根據《史記》的記載,根據傳說和相關史料加以增補。我們只能從這些古籍書的記載,去尋找我們吳氏的起源。
吳太伯的祖上是棄,因為善於耕作,堯帝時,堯帝封棄為后稷,主管農業生產,所以又叫后稷。因其母親姜原來自於邰(據稱為今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武功鎮),所以就將邰封賜給了他,並賜姓為姬。
《史記·周本紀》是這麼記載的:「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意思是:周后稷,名字叫棄。他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兒,叫姜原。姜原為帝嚳的第一個妻子。姜原在野外遊玩,看到一個巨人的足跡,心裡突然感到很愉悅,就想踩一下,踩後身體內就有了象懷孕的動靜。產期到了,就生了一個兒子,以為這是個不吉利的傢伙,就把他扔到了小巷子裡,牛啊馬啊經過的時候都避開不踩;把他放到樹林裡,正好樹林裡有很多人,大家見了就趕緊遷走了;又扔到結冰的河面上,就是飛鳥飛過來用翅膀護著。如此,姜原就以為這是一個神,就把他收養大了。因當初本來是打算遺棄掉的,所以取名叫棄。
《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的說法,也和以上差不多。
《史記·周本紀》記載:「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據稱在今中國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上面的意思是說:周棄小的時候,就很有遠大的志向。就是在玩遊戲時,也喜歡種植麻、菽(豆子),麻、豆子都很得很好。到了成人的時候,就喜歡耕田種地了,根據土地的具體情況,種植莊稼,當地的老百姓就都學著他做。堯帝聽到了,就推舉他擔任農業師,天下都受到了好處。舜帝誇他說:「棄,百姓挨餓的時候,你擔任了農業師,播種各種穀物(使百姓沒有挨餓)。」於是,把邰封賜給周棄,用后稷為他的封號,並賜給了姬姓。周棄的興起,正是在唐堯、虞舜、禹夏的時候,代代都有才德。
那麼棄是不是帝嚳的親生血肉呢?
有人根據《史記·周本紀》中所記載的「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才生了棄,因此認定棄是無父所生,或者說至少不是帝嚳的兒子。我不完全贊成這樣的說法:對於古時期人物的出生,中西方都有類似的記載,只要是一個大人物,他的降生總是會神神怪怪的,只是為了說明其降生非同常人,這種記載並不能以為真。比如說《聖經》中記載的耶穌的出生,就是聖母瑪麗亞「處子」懷上的。比如說商人的祖先契,是棄同父異母的兄弟,就是他母親吞了什麼鳥蛋才懷上的,還有一些人物是其母親在什麼睡夢裡遇見龍就懷上的。諸如此類,大概都是為了神化出生者,讓人家覺得其與眾不同而已。再者,在黃帝時期,已經從母系社會轉為父系社會了,已經有了婚嫁。如:黃帝嫘祖為黃帝正妃,帝嚳還娶了陳鋒氏女,生放勳等。這就說明黃帝時期已經不再是只知其母,不知有父的年代了,而是進入了一夫多妻制的父權社會時代。因此,認定棄是無父所生是不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
那麼,會不會是姜原與他人偷生的呢?確實,在《吳越春秋·吳太伯傳記》中有這樣的說法:「恐被淫泆之禍,遂祭祀以求,謂無子履上帝之跡,天猶令有之。」意思是說,(因為不能懷孕)害怕惹上淫蕩的罪名,於是就祈求上天,說不能懷上小孩,就踩了上帝的腳印,上帝就讓她懷上了。
這有可能是因為姜原是帝嚳的大老婆,結婚後卻好多年沒有能懷上小孩,等到年紀一大把子卻又懷上了,估計年紀太大了,這麼大還懷孕,怕人家笑話,「恐被淫泆之禍」,就找個理由,為什麼之前不能懷,後來又能懷了呢?於是,就編了個理由,才說「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同樣,帝嚳的次妃,也就是二老婆有娀氏,也是很晚才生了契,所以,也編故事說「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後來契因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封於商,其後代成建立了商朝,成了商的始祖。
這也說明,為什麼棄這個元妃生的小孩出生後沒能繼承帝位,而是讓後來娶的娵訾氏女生的小孩摯繼承。摯死後,立陳鋒氏女生的小孩,也就是摯的弟弟放勳立為帝。估計是因為棄和契出生得太晚,所以都比放勳還要小,按傳大的傳統,直接傳給了摯,而摯太短命了,死後就傳給了堯!
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沒有足夠相反的證據,還是應當認定棄是帝嚳的兒子。
棄的父親是帝嚳高辛、帝嚳高辛的父親是蟜極、蟜極的父親是玄囂,玄囂的父親是軒轅,也就是黃帝。因此,從黃帝到棄是傳承如下:
①黃帝軒轅—②玄囂—③蟜極—④帝嚳高辛—⑤棄(元妃姜原所生,後世建周)
也就是說,從父系血緣來說,咱吳氏家族的血緣關係可以一直溯及到黃帝,而且,夏、商、周三代,都是咱吳氏家族的人在把著權。
棄與契(商始祖)的關係如下:
①黃帝軒轅—②玄囂—③蟜極—④帝嚳高辛—⑤契(次妃簡狄所生,後世建立商),是同父異母關係。
這個棄,與堯的關係如下:
①黃帝軒轅—②玄囂—③蟜極—④帝嚳高辛—⑤堯(妃陳鋒氏女所生)也是同父異母關係。
與禹的關係如下:
①黃帝軒轅—②昌意—③帝顓頊—④鯀—⑤禹(夏始祖,建立夏朝),算是同族兄弟關係。
與舜的關係如下:
①黃帝軒轅—②昌意—③帝顓頊—④窮蟬—⑤敬康—⑥句望—⑦橋牛—⑧瞽叟—⑨舜。棄算是舜玄祖父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