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固體廢棄物堆肥過程中氮素轉化、損失因素、機理、控制策略

2020-12-20 騰訊網

廖黎明1 趙力劍1 盧宇翔1 陳孟林1 宿程遠1,2

(1.珍稀瀕危動植物生態與環境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廣西師範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

研究背景

餐廚垃圾容易腐壞變質,且易滋生細菌,如放置不當,會對社會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但餐廚垃圾中富含營養元素,是一種潛在的資源。城市汙泥是在汙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未經過合理處置的汙泥如直接進入環境中,會給環境帶來二次汙染。同時,汙泥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如能被合理地開發使用,不但可以解決環境汙染問題,還能將其轉化為有用的資源。而好氧堆肥可將上述兩種城市固廢進行無害化、資源化,其不但操作簡便,而且能夠有效穩定汙泥與餐廚垃圾中的有機質。

氮素在堆肥期間的轉化過程直接影響堆肥效率,同時氮素在堆肥期間會以氨氣的形式逸散損失,不但散發臭氣,汙染環境,且會降低堆肥的農用價值。因此,控制氮素的損失是好氧堆肥技術的關鍵所在。而對此,國內外各專家學者對堆體中氮素的轉化過程、影響因素及其損失機理進行研究,並提出改善措施。雖然大大降低了氮素的損失率,但這些方法與措施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與不足,為更全面與深入地研究控制氮素損失的方法,本文就以上幾方面進行總結並提出好氧堆肥技術未來發展方向的展望,以期為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摘 要

好氧堆肥是一種有效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的方法,不但操作簡便,且能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而氮素作為重要的營養元素,其轉化與損失是衡量堆肥效率的重要標準。在堆肥過程中,堆體中的氮素以有機氮、銨態氮、硝態氮等形態存在並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氨氣,而氨氣的揮發是固體廢棄物堆肥過程中氮素損失的主要途徑。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對汙泥及餐廚垃圾好氧堆肥過程中氮素的轉化過程、損失因素、損失機理及控制其損失的措施進行總結,並對城市固體廢棄物好氧堆肥過程進行展望,以期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科學參考。

01

好氧堆肥原理

好氧堆肥是指在通氣狀況良好,氧氣濃度適宜的情況下,依靠好氧微生物的作用降解物料中有機物的生物化學過程。當物料水分和碳氮比適宜時,物料中的微生物會快速繁殖並降解有機質,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較高的溫度,從而殺死物料中的寄生蟲卵及病原菌等,達到穩定物料中有機物的效果,最終使物料變成無臭並富含養分,能為農作物所利用的腐殖質。

02

汙泥及餐廚垃圾好氧堆肥過程中氮素的轉化過程

汙泥及餐廚垃圾初始堆體中的氮素主要是有機氮,如蛋白質、肽等,在堆肥過程中與可以通過氧化作用與細胞質合成作用互相轉化。同時,銨態氮可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轉化為硝態氮,而則在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轉化為氨氣,如圖1所示。

圖1 堆肥過程氮素的轉化

逯延軍等將城市垃圾與汙泥分別以9∶1、5∶1和3∶1的體積配比進行研究,其堆體全氮的初始濃度與體積比呈負相關,體積比越大,全氮越低;而全氮在堆肥前6 d下降明顯;在堆肥結束時,全氮的初始濃度越大,結束時的濃度就越大;而堆肥時的高溫抑制了硝化細菌,因此硝態氮濃度較低,其全程變化不明顯。相反,氨氮變化則非常明顯,3組堆肥的氨氮持續減少,分別從11.1,10.9,10.5 g/kg下降至1.1,2.1,3.1 g/kg,主要是由於一部分轉化為氨氣,另一部分被微生物轉化利用。徐靈等研究表明:當氮素含量較高時,加速了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大量氮素被分解為氨氮,因此在堆肥前期氨氮會大量增加,之後由於微生物的活動以及部分轉化為氨氣,使氨氮持續降低。而賈程等分別以小麥秸稈糠和小麥秸稈段為調理劑與汙泥混合,在強制通風靜態好氧堆肥與自然通風好氧堆肥相結合的堆肥條件下進行實驗,探究了堆肥化過程中各種氮素形態的變化特徵,結果顯示,不同調理劑堆體中的總氮含量分別從21.16,11.57 g/kg增加到31.93,28.02 g/kg,水溶性總凱氏氮和氨態氮含量均大幅降低,同時汙泥和小麥秸稈段混合堆體的高溫持續時間比汙泥和小麥秸稈糠混合堆體短,而硝態氮含量卻比汙泥和小麥秸稈糠混合堆體高,表明堆體高溫持續時間越短越有利於硝化反應的進行。

03

汙泥及餐廚垃圾好氧堆肥過程中影響氮素損失的因素

1.通氣量

好氧堆肥是在有氧條件下進行的,因此堆肥期間需要一定的通風,且通風可以帶走部分熱量與多餘水分,為堆體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活動環境,但同時其也會帶走大量氨氣,造成氮素損失。Guardia等研究表明:通氣率越大,氮素損失量就越大。張紅玉以通氣量分別為0.1,0.2,0.3 L/(kg·min)進行對照研究,結果表明通氣量對氨氣的揮發效果有較大影響,3種通氣量下的氨氣平均排放濃度分別為279.1,480.5,627.4 mg/m3。

2.溫度與pH值

好氧堆肥中的生化反應一般以溫度變化表現出來。堆體中的溫度由於反應放熱而急劇升高,在保持一段高溫後,由於通風帶走熱量而又逐漸下降。而pH不僅關係著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且與銨態氮的存在方式密切關聯,當pH較高時,銨態氮會大量轉化為氨氣,反之則抑制其向氨氣轉化。楊延梅等研究發現:在堆體溫度超過60 ℃時,pH也達到8以上,此時氨釋放率達到最高,佔總氮釋放量的57.6%。

3.含水率

含水率也是影響堆體氮素損失的重要因素。過高的含水率會使堆體孔隙度差,不利於通風,雖然可減少氨揮發量,但會在堆體局部出現缺氧環境,使反硝化作用加強,使氮素以氮氣的形式揮發,且過高的含水率會延長堆肥時間,並產生臭味汙染環境;而過低的含水率會降低堆體微生物的活性,延長堆肥時間,降低堆肥效率,因此適宜的含水率非常重要。洪磊等認為,利用汙泥來進行堆肥時,含水率在55%~60%最佳。而蔡旺煒等認為含水率在45%~55%時,更適宜微生物活動。

4.碳氮比

堆體的初始碳氮比對堆肥的效果顯著。當初始碳氮比過小時,由於碳素相對較少,過剩的氮素無法被微生物所利用,會形成氨氣,加劇氮素損失。當初始碳氮比過高時,此時碳素較多,氮素含量不足,微生物生長受限制,微生物量減少,將延長堆體堆肥時間。因此,適宜的碳氮比對於堆肥過程是非常重要的。逯延軍等通過改變餐廚垃圾與汙泥的混合比,將堆體碳氮比分別調到22、18和15,結果表明:隨著碳氮比的降低,氮素損失趨於嚴重,當碳氮比為15時氮素損失率達到45%,主要損失在高溫期。

5.其他因素

除以上幾種影響因素外,堆體顆粒大小、堆體翻動頻率等也會對氮素的損失產生影響。牛明芬等將秸稈分別切割成粒徑為5,1cm,以不同的投加量與豬糞混合堆肥,發現在混合堆體粒徑過大時,堆體通風情況更好,升溫更快,但高溫期變短,氨氣散失嚴重,且更易發生淋失,造成氮素損失。由此可以看出,堆體的粒徑影響堆體中氣體和水的交換程度。而堆體翻動頻率同樣不可忽視,雖然堆體翻動有助於微生物利用堆體廢物,縮短堆肥穩定期,但過度翻動可能會導致氨氣大量揮發,造成氮素損失。

由此可見,通氣量、溫度與pH、含水率、初始碳氮比、堆體顆粒粒徑等均有適宜的範圍。當通氣量過大時,其大量帶走堆體溫度和氨氣,不僅會使堆體殺菌不充分,還會使氮素大量損失,而通氣量過小時,則會供氧不足,抑制堆體中的好氧微生物,同時使厭氧微生物活躍,發生反硝化作用產生氮氣,亦使氮素損失。同樣,當溫度與pH過大時,會使氨氣大量產生揮發。含水率過高會使堆體粘連,局部缺氧,過低時不利於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降低堆肥效率。初始碳氮比過高時會延長堆肥時間,過低時會大量產生氨氣,造成氮素損失。

04

汙泥及餐廚垃圾好氧堆肥過程中氮素損失機理

好氧堆肥過程主要分為逐漸升溫的初始階段、持續高溫的殺菌發酵階段和逐漸降溫的腐熟固肥階段,在每個階段均會有氮損失的情況存在。在初始階段,嗜溫微生物較為活躍,此時在氨化反應下,大量有機氮被分解為氨態氮,少部分的氨態氮也會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變為硝態氮,還有小部分則在氨同化作用下轉化為有機氮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而高溫階段則是氨氣揮發的主要階段,由於銨態氮的累積,再加上高溫高pH,使部分氮素以氨氣形式揮發,此時高溫抑制了氨化反應、硝化反應和氨同化反應,這一階段硝態氮的量幾乎不變,而銨態氮由於氨氣的揮發快速降低;當高溫期結束後,隨著溫度的降低,嗜溫菌開始活躍,此時硝化作用增強,硝態氮明顯增多,而反硝化作用需要厭氧環境,所以只會在堆體一些透氣性差的地方發生,在通風和翻堆的情況下很少發生。

Sommer研究發現:在堆肥的初始階段,N2O的濃度與其在環境中的濃度相近,其主要是由於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不是嗜熱菌,在堆肥的初始階段,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不強,尤其是在通風的情況下,反硝化作用更難以發生。而周少奇等認為,好氧堆肥過程中在高溫和pH>7.5時,氨氣就開始揮發損失;同時氨氣會溶解為銨態氮為微生物所轉化吸收或直接滲濾流失;也會發生硝化反應生成硝態氮滲濾流失,在氧化過程中可能會有N2O的產生、揮發;而在反硝化作用下硝態氮又重新變為氨氣、氮氣等揮發掉。

如圖2所示,馬麗紅等探究認為,堆肥過程中與氮相關的反應主要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定作用。氨化作用使堆體中的銨態氮大量增加,促進了氨氣揮發,堆體中的氨化細菌在高溫期和降溫期時數量達到最大,其與銨態氮和氨氣呈正相關;硝化細菌可通過硝化作用將氨氣和銨態氮轉化為硝態氮,但其在堆體中的含量較少,與氨氣和銨態氮呈負相關;反硝化細菌可通過反硝化作用將硝態氮轉化為氮氣和氧化氮,在其進行的實驗中,反硝化細菌在高溫期後明顯增多,並持續到穩定期,說明反硝化作用也是氮素損失的途徑之一;固定作用將銨態氮和硝態氮轉化為有機氮,堆體中固氮菌數量也較少,主要在降溫期大量增殖,其具有保氮作用。總體而言,氮素在堆肥期間的轉化主要是在升溫和降溫階段,在此期間會發生氨化、硝化、反硝化、氨同化等反應,而氮素的損失主要是在高溫階段,此時是反硝化作用和氨氣揮發的主要階段。

圖2 氮素的轉化機理

05

汙泥及餐廚垃圾好氧堆肥過程中控制氮素損失的措施

好氧堆肥中的氮素主要以氨氣揮發的形式損失,因此控制氮素損失主要從減少氨氣損失著手。郭煒將稻殼生物質碳以0、3%、5%和10%分別加入堆體,發現生物質炭可以使微生物活性更強,其也可以吸附氨氣,減少氨氣的揮發,且生物質炭量越多,固氮效果越強,綜合各項指標,最終認為5%為最佳投加量。胡偉桐等則用麥糠、菇渣與稻殼等作為調理劑進行對比實驗,最終得出麥糠可以使高溫持續更長時間,加快腐熟,但菇渣和稻殼混合調理劑可有效減少氨氣的揮發,固氮能力更強。Du等向堆體中添加等物質的量的銨鹽,鎂鹽和磷酸鹽形成鳥糞石晶體,而該晶體不但可以減少氮損失,且其本身也是優質的肥料和化學添加劑。

Wang等總結了調整pH值、調整初始碳氮比、形成鳥糞沉澱、促進硝化等改善措施。在調整pH值方面:調節pH值理論上可減少NH3的揮發,但操作範圍較窄,底物pH值降至6以下,微生物活性被強烈抑制。在初始碳氮比調節方面:由於餐廚垃圾的碳氮比通常較低,因此更多研究旨在將富含碳的物質引入餐廚垃圾,且添加可被嗜熱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可促進氨氣同化,由此降低了氨氣排放。在鳥糞沉澱方面:Mg和P鹽能使銨態氮沉澱成鳥糞石晶體,添加Mg和P鹽的量不影響氮素的有機礦化,餐廚垃圾中初始氮素的33%~36%可被礦化,然而過量的H3PO4對生物降解具有負面影響。在促進硝化方面:將富含硝化微生物的成熟堆肥產品引入堆體,有助於通過硝化將氨氣氧化減少氮損失,但這樣會刺激氮氧化物的排放;一個選擇是添加一種硝化抑制劑阻止完全硝化,以減輕氨氣和氮氧化物排放;另一種選擇是促進硝態氮的氧化,減少氮氧化物的產生。

綜上所述,控制氮素損失的措施包括選擇適合的堆肥參數,添加物理或化學調理劑,選擇可以互補的廢棄物進行聯合堆肥,形成鳥糞石沉澱,促進硝化和調整pH值,調整初始碳氮比等。當然,控制氮素損失的措施還有很多,如在堆體上覆蓋防水油布來減少氨氣揮發等。

06

結論與展望

迄今為止,控制好氧堆肥過程中氮素損失的措施依然值得探究,如化學添加劑固氮效果好,但其成本較高,無法大規模堆肥;物理調理劑雖廉價,也適合大規模堆肥,但其固氮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在理論上,調節pH可以降低氨氣的揮發,但其操作範圍狹窄;大部分關於好氧堆肥的研究都是以單個廢棄物為堆體來進行的,如動物糞便、汙泥、生活垃圾等,聯合堆肥方面的氮素損失機理研究還不夠系統。

因此,未來堆肥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加大對堆肥效果影響因素的研究,進一步縮小可操作的最適條件範圍;2)嘗試2種或更多種能夠互補的廢棄物進行聯合堆肥;3)尋找性價比更高的調理劑,並找出較適合的添加量;4)嘗試多種措施共同作用,如在汙泥與餐廚垃圾聯合堆肥的堆體中添加調理劑,並適當曝氣等。好氧堆肥不但可以減輕環境壓力,而且可以使廢棄物資源化,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堆肥技術的改進會使好氧堆肥向更環保,更廉價,更適合大規模堆肥應用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環境工程|有機廢棄物好氧堆肥:調控手段、微生物及酶活性變化...
    但是自然堆肥過程緩慢,也會產生NH3、H2S,同時也造成了堆肥的氮損失。因此,工業化的堆肥一般要進行人工調控。本文綜述了好氧堆肥過程的調控手段以及好氧堆肥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酶、臭氣變化狀況,探索了堆肥過程中微生物、酶與臭氣之間的關係,以期為控制有機廢棄物堆肥處理過程中的臭氣提供參考。
  • 基於微波技術的固體廢棄物處理系統
    近幾年來,微波的高效發熱特性的進一步開發,使得它的應用從傳統的通訊領域轉向催化化學、材料加工、汙染控制等領域。其中,在汙染控制領域,特別是在工業汙泥、醫療垃圾、廢舊輪胎、電子垃圾以及建築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 汙泥機械化堆肥工程中料倉與貯存系統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堆肥是以多種固體物料混和物為介質的生物反應過程,並且物料來源非連續,甚至部分物料來源存在季節性,因此合理設置貯存系統,可以保障整個工藝系統運行的穩定性,並且可以降低運行成本。傳統堆肥工程對於貯存系統的考慮較為粗放,常採用堆場、堆棚等設施。
  • 有機肥料發酵過程中如何控制堆肥溫度?
    發酵過程中堆肥的溫度,溼度,PH值和C / N比是影響堆肥發酵的重要因素。有機肥料發酵過程中的溫度可以概括為:早期溫度穩定升高,中部高溫保持適度,後期溫度緩慢下降,控制在後期直接影響有機肥料的成熟度。
  • 北京固體廢物處理銷毀【世紀通達】-滕州新聞
    北京固體廢物處理銷毀【世紀通達】-滕州新聞固體廢物處理銷毀詳情:固體廢棄物分為廢棄物和汙泥。廢渣產生量大,在工業廢棄物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同時,廢渣中也含有很多。腐蝕性。反應性物質中也含有可回收利用的原料等,因此廢渣的處理兼顧了降低環境汙染和資源回收。爐渣處理方法包括壓縮。粉碎。篩選。固化。增粘和脫水。焚燒。堆肥等。
  • 甘肅農業大學2020年《環境工程學》考試大綱
    考試要求:掌握汙水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掌握活性汙泥概念及評價指標、活性汙泥降解汙水中有機物的過程;掌握曝氣反應池的基本形式;掌握脫氮、除磷活性汙泥法工藝;掌握生物膜的結構及淨化機理;熟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的構造與工藝與運行;掌握厭氧消化機理、產甲烷菌的特點及厭氧過程影響因素;掌握汙泥的性質及汙泥濃縮技術。
  • 社區堆肥|處置廚餘垃圾,堆肥是「盆景」還是利器
    德國具有廚餘垃圾堆肥的傳統,根據《歐盟廢棄物框架指令》的定義,在德國,生物廢棄物包括廚餘垃圾以及園林廢棄物。家庭、公司、餐館、食堂和(超級)市場產生的餐廚垃圾單獨收集,放入街頭回收系統(上門回收)的生物廢物箱中。此外,德國採用垃圾收費制度,雖然不同城市的收費方式不同,但大多數採用廢棄物按量收費(PAYT)系統。
  • 汙泥堆肥項目中除臭技術的選擇與設計
    2.4植物提取液異味控制技術植物提取液異味控制技術從350多種天然植物提取液配製成工作液來消除空氣中的異味,尤其是由有機物散發的惡臭。它的技術特點在於不僅適合於各類型封閉式、小型的環境,更適合於開放式的、大面積的場所。
  • 平陽首個綠化廢棄物處理中心在蕭江投用!
    近日,記者在蕭江鎮綠化廢棄物處理中心看到,一堆堆廢棄樹枝、樹葉被工作人員倒入綠化廢棄物處理機中,經過數分鐘後,廢棄物就被絞成碎屑,而這些碎屑經過加工發酵後就可「搖身一變」,成為營養豐富的有機肥。據悉,該中心繫我縣首個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綠化廢棄物處理中心,它將實現植物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為綠植廢棄物處理提供有力保障。據了解,蕭江鎮綠化廢棄物處理中心坐落於桃源社區曾山村,佔地面積4.03畝,總投資約86.3萬元,日處理綠植廢棄物能夠達到2.83噸。
  • 堆肥:如何計算堆肥材料中的碳氮比? 附75種常用堆肥材料的碳氮比清單
    堆肥就是變廢為寶,簡單易學,影響堆肥好壞的因素有很多,堆肥材料,水分,碳氮比,PH,溫度和空氣等。我們的公眾號寫了很多關於堆肥的文章,想要了解的進入公眾號,搜索關鍵字「堆肥」即可。相比之下,碳氮比為24:1和32:1的處理較有利於減小氮素的損失和促進堆肥的腐熟。因此,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堆肥的碳氮比控制在24~30之間最佳。如此,若想要獲得完美堆肥,需要對堆肥材料中的碳氮比有一定的了解,確保堆肥中的碳氮比達到完美配比。我們從可靠的資源中編制了以下堆肥材料的碳氮比清單。在介紹各種堆肥材料的碳氮比情況,先做以下幾點說明,以便於更好理解。
  • 影響混凝土坍落度經時損失的主要因素分析
    這就將混凝土從傳統的施工現場分離出來,是工程施工技術的一種革新,同時也是混凝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隨著現在商品混凝土的大範圍應用,這就要求混凝土在經過了較長時間的運輸和停放以後仍然能夠維持比較高的坍落度。在施工過程中,坍落度的損失很容易造成堵泵和施工困難以及拆模以後混凝土的蜂窩麻面現象,甚至產生工程質量問題。這些都嚴重地影響到了商品混凝土的泵送距離和泵送高度以及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的供應半徑。
  • 建築工程預算及成本控制策略
    實踐證明,建築工程的工程預算和成本控制,會對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和企業後期的經濟效益產生實質影響。因此,建築企業要重視施工期間的工程預算和成本管理工作,切實落實預先設定的管理制度和方案,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從而推動建築行業的發展。本文將從建築工程預算及成本控制的意義、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策略,3個層面進行論述。
  • 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問題-環境工程
    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徵對各類汙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以研究近海海域汙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汙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汙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汙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汙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 汙泥工程經典案例——瀋陽市汙水處理廠汙泥堆肥工程
    3.1受料車間本工程共設置2座受料車間,單座的平面尺寸為21.7m×15.7m。含水率80%的市政汙泥通過汙泥運輸專用自卸車運輸到受料車間中的汙泥料倉。每座受料車間設置汙泥料倉2座,地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有效容積為70m3。汙泥料倉下設手動閘板閥,用以控制汙泥下落量。
  • 淺析生活垃圾堆肥原理及應用
    淺析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原理及應用一、概述由城市生活垃圾引發的環境汙染, 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為此,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研究引起各國的普遍重視。以往北京市生活垃圾以填埋為主,但填埋需要大量的土地,填埋過程及封場後產生的滲瀝水及填埋氣體對周圍環境形成潛在的汙染,且在北京地區可選的填埋廠址越來越少。
  • 垃圾焚燒過程中二噁英生成的影響因素
    分析表明,垃圾特性、燃燒條件與煙氣成分的變化是垃圾焚燒過程中二噁英形成和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這些條件的變化主要有:溫度與瞬態和不完全燃燒,垃圾中氯、硫和重金屬的含量,以及煙氣中H2O、SO2、HCl、CO和O2的濃度。最後,提出了目前在生活垃圾焚燒過程中二噁英生成機理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發展方向。
  • 大同市入選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公布全國50個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名單,大同名列其中。據了解,山西省入選的城市有兩個。這是大同市具體踐行中央深改委《關於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國務院《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國家發改委《關於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的通知》精神,守初心、擔使命,不斷聚焦能源供給、消費、技術、體制四大革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
  • 新鮮空氣、健康食材、綠水青山……環境工程才是五星好評的專業!
    培養具備城市和城鎮水、氣、聲、固體廢物等汙染防治和給排水工程、汙染控制規劃和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有什麼區別?環科與環工雖師出同門,倘若細緻劃分,兩者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環境工程旨在培養技術型人才,畢業生取得工學學位,而環境科學的畢業生拿的是理學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