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本文為機械工業出版社投稿,《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讀書筆記。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授權發布。
責編 | 清野
第1893篇深度好文:4586 字 | 8 分鐘閱讀
本文新鮮度:★★★★ 口感:鱈魚燉豆腐
筆記君邀您,先思考:
如果讓我列出人生最愛的書,這本書肯定是其中之一,所以忍不住向你推薦。這本書叫《幸福的勇氣》。它的上一部《被討厭的勇氣》,也是我的最愛。
還記得當時讀完書後我的感覺——「大吃一驚」,那是一種發現新世界的喜悅。
下面我順便給大家把世界三大心理學之一講講。
這兩本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講的是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圖片左起: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
阿德勒從小體弱多病,身材矮小,由於疾病和車禍曾經還差一點死於非命,兒時的創傷經歷和死亡恐懼就讓他一度非常自卑。所以,他的心理學都是圍繞著「克服自卑」進行的。如果你自覺有比較嚴重的自卑問題,一定要學學他的心理學。
後來,由於阿德勒寫過贊同弗洛伊德觀點的論文,被邀請加入了精神分析學會,成為了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是後來,他對心理問題的成因,逐漸和弗洛伊德大相逕庭,不久便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了,創立了自己的阿德勒理論。
他倆因為啥吵架呢?往下看吧。
弗洛伊德強調精神創傷,認為人之所以出現心理問題,是因為過去受過創傷。
阿德勒覺得弗洛伊德錯了,錯在「過去」兩個字。
如果一個人童年受過欺凌就會造成心理問題,為什麼擁有同樣經歷的別人就沒事?
況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都從過去找原因,過去卻是無法改變的,那麼又該怎麼辦?你去找大夫治感冒,大夫說,你這是因為昨天吹空調吹的,然後就讓你走了,這樣行嗎?關鍵不在於原因,在於怎麼解決現在這個問題。
怎麼解決?解決方法在「過去的原因」裡可找不著。一切在於「現在的目的」。
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一個病人一要出門就緊張,幾十年走不出家門。弗洛伊德會從他過去的創傷找原因——童年受過欺凌。但阿德勒認為,他是先有了「不想出門」這個目的,然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挑選出過去受欺負的記憶,製造出了緊張的情緒。
沒錯,情緒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想想看,為什麼上一分鐘你對親近的人那麼兇,下一分鐘卻對你領導那麼和善?兇是為了說服、壓倒,和善當然是為了拉攏。這就是情緒,為了達到「目的」,收放自如。
沒錯,過去也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
過去和歷史一樣,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會從過去發生的龐大事件系統中只選擇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並賦予其意義,繼而當作自己的記憶。反過來說就是不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會被抹掉。
引申一下——
為什麼你對現狀抱怨連連,卻總是改變不了自己?
因為改變現狀需要勇氣,而維持現狀最為簡單,所以,其實你每天還是抱著維持現狀的目的,並沒有真的決定改變。就這麼簡單。
為什麼不願意主動去社交?
因為你在那一刻不想改變,所以才挑出了過去令你自卑的經歷,達到逃避當下社交活動的目的。
為什麼你總說找不到白馬王子/真命天女?
根本不存在那種東西,你是在用這個巨大而虛幻的概念,達到避免涉入一段關係的目的。
目的,就是你心中的一個決定,心隨念轉,隨時可以改變。同溫的一杯水,冬飲覺冷,夏飲覺熱。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裡,如果你自身發生了變化,你的世界就會改變。
這整個過程,和過去沒有半毛錢關係,過去早就不存在了,糾結過去也沒有任何意義。一切都在於今後要怎麼做,在於此時此刻、每時每刻的目的。
再進一步想想,人生是什麼?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斷旋轉起舞的連續剎那,只要關注如何度過這一剎那,跳好「此時此刻」的舞就已足夠。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人早年的經歷會決定人的未來」,這樣的強調過去的理論是一種決定論、因果論(卻也是平時我們最習慣於接受的理論);而目的論使得我們對未來更加重視,讓我們覺得當下和未來才是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關鍵,而不為過去所束縛。這就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分歧所在。
對於我們來說,什麼論並不重要。關鍵就在於,在每時每刻、此時此刻,你有沒有接受並改變「目的」的勇氣?
這是阿德勒另一個非常牛的觀點。
他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而再深究,就會發現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課題」可以理解為「事情」)妄加幹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
比如,今天這篇文章的讀者大俠們怎麼想,那是屏幕前的你們課題,我根本無法幹預。而我越糾結於你們怎麼想,就越沒法專注寫這篇文章,那麼結果也就越不好。
大家回想一下在臺上表演的經歷吧——猜測觀眾的想法,或專注於自己的表演,哪個效果好?當然是專注表演了。
因此,阿德勒說:「你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不必畏懼他人的視線,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需要尋求他人的認可。儘管去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路。
也就是說,既不要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幹涉自己的課題。
那麼,怎麼能分清課題屬於誰呢?辨別方法其實很簡單,考慮一下「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承擔」。
大家想想,有多少人在幹涉別人的課題,或者被別人幹涉?
多說說:「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
既然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那幸福呢?幸福也來自於人際關係。
怎麼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幸福?答案就是,獲得歸屬感。
歸屬感就是把他人當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
人只有體會到「我對集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思考「我能給予什麼」,才能獲得你的位置,得到歸屬感,從而得到幸福。
獲得歸屬感的方法很簡單,分為 3 步:「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就是如果做不到,就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不和別人比較,不幹涉別人的課題。
「他者信賴」是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如何條件。只有我們選擇了無條件的信賴,才能構築更深厚的關係。至於對方是否背叛自己,那是他人的課題,悲傷的時候儘管悲傷就可以了。如果想要逃避痛苦,就無法和任何人建立起深厚的關係。
「他者貢獻」是為了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採取的一種手段,我們應該思考我能為他人做什麼,並積極地加以實踐。只要能產生「我對他人有用」這種主觀上的「貢獻感」,就有了幸福感。
還記得前面阿德勒說過人生是什麼嗎?複習一下: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斷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只要跳好「此時此刻」的舞就已足夠。
那麼,此時此刻該跳什麼舞?
答案就是:只要這件事對他人有貢獻就行,這也就是 「他者貢獻」。望著「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麼都可以。跳著跳著,你就會達到命中注定的那個地方。
沒錯,人生根本沒有一個所謂的目的地,不是你想走到哪就到哪的直線。你應該專注做好每一個當下的那件「他者貢獻」的事情,到達誰也不知道的那個地方。
看見了嗎?這個把每個人都當成和自己一樣的夥伴的共同體,是不是和「眾生平等」的佛學很像?
阿德勒認為他自己所敘述的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物、包括宇宙整體在內的一切。這就是阿德勒思想的核心,也是爭議最大的地方。這裡就不多展開講了。
還記得前面講的課題分離吧?
我們應該先分清「我」和「你」的課題,自立起來,然後才能把「我」和「你」都升級為「我們」。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小時候,由於必須依靠大人才能生存,所以我們的行為大多是以得到大人認可為目的。在爭奪認可的過程中,我們和身邊的人就成了競爭關係。
但是關鍵在於,長大以後,人有了能力,應該自立起來了——
我們不該再以別人的認可為目的,而應該以自我的認可為目的;
我們不該在把別人當成競爭者,而應該當成夥伴。不和他們競爭,而是和理想中的自己競爭。
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沒做到,都還是「巨嬰」而已。
所以,首先,我們要先做到自立。然後,再去談愛,把主語變成「我們」。
還記得前面我說的獲得「共同體感覺」的3步嗎?「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
就是這樣的過程——
你要先做到喜歡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然後才能去信賴他人,進而去為他人貢獻。這樣,才能建立愛的關係。
強調一下,愛並非「被動墜入」。自立以後,你必須主動去貢獻,去付出,用一味信賴、一味給予的利他態度對待對方,然後才會產生愛,建立不可分割的「我們的幸福」。愛,最終是由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
前面所有都是我從《被討厭的勇氣》和《幸福的勇氣》兩本書裡學到的。最後回到開頭,推薦一下這2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作品,用《理想國》一樣的對話體形式,以一個哲人和青年的對話方式,講述阿德勒心理學。
這本書評價非常高,日本亞馬遜年度銷量冠軍,在中國豆瓣評分也高達8.5,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評價是「猶如一把鋼刀,直接的刮著靈魂上的毒」。
大家讀完這本書紛紛表示震驚,顛覆了為人處事的方式,刷新了人生觀,但是,誰也沒想到竟然還會有下一部。
《幸福的勇氣》是最近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新寫的完結篇,在日本出版後,依然是亞馬遜銷量冠軍,剛剛被引進國內。蔡康永、樊登等人在杭州或各種不同場合推薦了這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講的是如何自立,《幸福的勇氣》講的是如何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