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務圈裡的服務要便民
「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是在讓居民在社區步行15分鐘的範圍內,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務,做到「小需求不出社區,大需求不遠離社區」。那麼,現有的「一刻鐘便民服務圈」能否真正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服務網點的布局是否合理?「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又該如何不斷優化呢?
問題一
帽兒胡同
定位不明 為誰服務?
帽兒胡同位於地安門外大街北側,與鄰近鼓樓的很多胡同相連,特別是南鑼鼓巷周邊地區,整條胡同的商鋪越來越接近旅遊區。迎合年輕人的時尚餐館、酒吧、咖啡店隨處可見,而居民過日子真正需要的商店卻不多。
居民劉女士稱,鼓樓東大街上一個饅頭店,每天都會排大隊,好吃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這裡商鋪比較單一,選擇性少。目前,社區周邊的餐飲企業以涮肉、羊肉串、西餐、韓餐為主。這些飯館的定位是面向遊客。居民有時懶得做飯,想下樓端個菜回來,可選的飯館真不多,而買主食第一個想到的,只能是東大街的這家饅頭鋪。
「美容美髮挺多,剃個頭找不到地方。」居民李大爺對理髮的概念,還停留在十塊錢以內,覺得一個電推子就能搞定,但在他家周圍,這樣的小理髮店屈指可數。年前,李大爺常去的小理髮店關門了,老人只好選擇了一家美容美髮店。進門後,有位姑娘領位,問他有沒有熟悉的大工,但看來看去,哪位大工都染著黃毛,穿著瘦瘦的汗衫。「這些小年輕都這麼時尚,我這腦袋交給他們真能行嗎?」李大爺很不放心。
據了解,胡同裡有一個菜市場,但規模很小,且僅限於買菜、買肉,想買日用品基本指望不上。離家最近的超市在兩站地外,但是趕上周末,必須穿過大批的遊客前往,又是個挺頭疼的事。
問題二
望京地鐵站周邊
布局重複 還不開放
地鐵15號線望京站周邊有近十個「便民服務點」。這些服務點規格統一,都是方方正正的鐵皮房子,面積約5平方米,絕大多數都在人行便道上。記者實地走訪後發現,這些所謂的便民服務點功能重複,都是維修點。
昨晚6時許,記者從地鐵的C口出來後,就看到報亭旁邊有一個「便民服務點」,淪為了賣水和小吃的鐵皮房子,早就失去了便民服務的功能。「早在2013年時,這裡還修鞋、配鑰匙,換拉鏈,後來就變了。」附近居民劉女士說,本來在川流不息的人行便道上建「便民服務點」,佔道經營,製造擁堵,大家就很有意見,現在這裡就更是沒有必要存在了。
由此向西,記者走了一圈發現,周邊有五六個「便民服務點」,卻沒有一個開門營業。離著最近的兩個「便民服務點」在南湖東園小區北門旁邊,緊挨著不過兩米遠。居民們證實,這些「便民服務點」功能比較重複,不是修自行車,就是修鎖。
王大爺他告訴記者,現在小區裡便民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東門就有一個配鑰匙、修鎖、修家電的「常攤兒」,他不明白為什麼還要弄那麼多鐵皮房子。這些便民點平時想開就開,不想開就一直鎖著,早就成了擺設。另一名居民張先生說,他想配一把電動車的鑰匙,可是這些便民點沒有一個能給配上,這讓他產生了質疑:「這些佔道的便民點,到底方便了誰?」
據了解,3年前,為了方便居民,也為了幫助本地區一些生活困難的攤販,望京在老舊小區周邊共建了40個類似的便民服務點,由街道辦事處城管科負責管理。對此,居民們表示,便民服務點應該根據居民實際需要不斷調整,既然功能比較重複,甚至不常開放,還不如取消。
成功案例
朝陽門街道
根據需求 不斷調整
登錄朝陽門街道「1510便民生活服務圈」,置頂的是一份有關居民需求的調查問卷。這個街道平房眾多,近1/4的常住人口都是老人。老人們對於家門口的「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滿意度很高,因為服務網點是不斷根據他們的需求來調整的。
昨天,記者來到了大方家胡同。這裡有最受社區老人歡迎的「日間照料中心」和各種「一站式」的社區服務,甚至連今年剛被納入全市「一刻鐘便民服務圈」的心理諮詢,也一應俱全。
社區服務中心主任郭芸從2008年起,就參與了「一刻鐘便民服務圈」的建設。據她回憶,一開始,服務圈裡並沒有洗衣店,她在問卷調查走訪中發現,一對年過八旬的空巢老人家裡被褥很髒,卻洗不動。於是,洗衣店很快就被引進了服務圈。隨後,「衣物縫補」的需求又在問卷調查中凸顯出來,於是郭芸梳理了整個社區裡現有的服務商,並選定籤約,解決了老人眼睛不好使,縫補衣物的難題。
每年年初,社區都會入戶調查老人的實際需求。隨著問卷調查的開展,「日間照料」成為老人最強烈的需求,因此他們決定增加這個服務項目。從2013年10月開始到最終選址落成,郭芸和同事們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包括三次辦論壇徵集意見,前後組織兩批上百名老人前去金融街的敬老院實地考察等。
更讓郭芸自豪的是,朝陽門「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改變了只和社區裡的服務商合作的傳統模式,而是籤約了一家專業的公益養老服務機構,「這樣我們的便民服務項目拓展了,主要表現在我們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享受全市的養老資源了。」比如:打通了便民超市的供貨渠道;實現了健康診療室與北京市醫師協會聯網共享信息;同時還得到了資金的贊助,著重解決了地區老人家政、理髮、送餐、助浴這四大「剛性需求」等。
「幾年來,我們的基本服務商沒有變,小部分被淘汰的都是被居民投訴的服務商。為了鼓勵服務商更好地為居民服務,我們還通過問捲走訪來評優,比如獎勵優秀的送餐企業送餐車、送餐包和衝鋒衣等。」郭芸說,市場化養老服務項目的利潤並不高,為此他們還積極聯繫了愛心企業和公益基金的贊助,這樣才能讓整個便民服務圈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標準配置
早點快餐店、便利店和物資回收站(車)、中小型超市、菜市場、洗染店、美容美髮店、維修店(點)、藥店、家政服務業、代繳代收點等
單店面積:> 20平方米
營業時間:
菜市場10小時
藥店24小時
「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現存不足
近年來,城市不斷向郊區拓展,新建小區不斷增加,由此卻出現城市商業規劃的盲點社區,日常生活必需品需要大老遠坐車、開車出去採購。
隨著城市生活節奏加快,下班後和雙休日,居民對社區服務需求日益增多,而社區及周邊能提供的服務卻相對不足。
專家說法
「合理布局更重要」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張榮齊說,儘管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是便民、惠民的好工程,但是不意味著數量越多越好,還得考慮布局問題。對此,他提出三點建議:
服務網點科學選址——要詳細調查社區人口、消費能力、社區規模和潛力及未來發展空間,測試人流量、預估營業額、評估店址。
服務圈定位因地制宜——要根據居民需求合理布控,尤其是要根據社區的差異性,合理分配購物、休閒、餐飲、娛樂、服務、文化、醫療的比重,對老年人居多的社區,要增加衛生服務的投入;對青年人居多的社區,則需加大娛樂投入。
及時吸納居民意見——通過各種渠道,定期收集居民服務需求。
本報記者王瓊 景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