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段時間網絡上熱議的「史上最慘高考狀元」白湘菱嗎?
今年高考,她以430分奪得了江蘇文科狀元,但出人意料的是,因為歷史等級為B+,無緣清北等名校。當時,很多網友都為她鳴不平,而清華、北大、南大等名校均表示無法破格錄取。
然而,如果白湘菱是在明年高考,也許又是另一種結局了,原因便在於江蘇現行高考模式和新高考,在錄取規則上的巨大差異。
今年是江蘇現行高考制度實施的最後一年,明年,江蘇將實行新高考,屆時江蘇高考將迎來全新的模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行高考模式備受爭議的地方在哪裡?新高考有著怎樣的特點?考生應該怎樣應對新高考?今天就為大家一一分析。
1
現行高考模式:
選測等級增加錄取門檻
08年以前,江蘇高考經歷了多輪頻繁的改革,每一種模式維持的時間都不是很長。
08年開始,江蘇高考實行「3+2」模式,至今年高考結束,一共經歷了12次高考,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所謂的「3+2」模式,學生分為文科和理科,「3」為滿分480分的語文、數學、外語。「2」為選修科目,為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中的2門科目,其中,理科生必選物理,文科生必選歷史。「2」的科目,不計分記等級,劃為A+、A、B+、B、C、D六個等級。
推出「3+2」模式的初衷,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在實施的多年來卻一直備受爭議。
爭議的焦點集中在選修科目成績以等級的形式體現,而大學在錄取時對選測的要求,大多數本一院校為至少BB,一些985名校則要求AA。如果選測等級中出現一個C,則與很多本二院校無緣。如果選測等級中出現一個D,則與本科失之交臂。
今年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上不了清北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實還有更極端的例子——在今年江蘇高考中,一名388分的理科考生選測等級為CC,雖然分數考到388分的高分,但卻因選測等級無緣一本,只能填報二本院校,而且還不是所有二本的大學都能填報,很多二本院校的要求最低為BB、BC。
高校的分數線是對考生錄取的一道門檻,在江蘇現行高考模式中,選測科目的等級可算作另一道門檻。雙重門檻之下,部分高分考生往往因為選測等級達不到要求,而錯過與分數相匹配的高校。
現代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木桶理論」,決定一隻木桶容水量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江蘇現行高考模式便是「木桶理論」的體現——考生最終的錄取情況,受限於選測等級的「短板」,而不是取決於高分的「長板」。
這樣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邏輯,對各科目能力均衡的學生較為有利。但對於在某一科目存在劣勢,但其他科目能力突出的優秀學生,卻大大否定了他們的價值。在考生和家長看來極為不公平,在教育專家看來,這樣選拔人才的邏輯,與人的個性和天性相違背,現實中不乏讀書時偏科後來取得大成就的人。
2
新高考模式:
選科失衡、賦分制引爭議
2021年開始的新高考,實行「3+1+2」模式,滿分750分。
「3」為三門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和英語,各科滿分150分,總共450分。「1」為一門首選科目:歷史和物理中選擇一門,滿分100分。「2」為兩門再選科目: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中選擇兩門,各科滿分100分,兩門總共200分。
在這樣的選科模式下,考生不再分為文科生和理科生,而是有了12種選科組合。
在文理不分科的情況下,高校的招生不再按文科和理科劃分,而是分專業對選科提出相應要求。
首選科目要求有三種:僅物理、僅歷史以及物理或歷史均可。
再選科目要求中,高校各專業根據實際從再選科目中選擇1科、2科或「不提科目要求」。選擇2科的,再選科目要求分為「考生均須選考方可報考」以及「考生選考其中1門即可報考」。
那麼各高校對新高考選科的要求總體情況是怎樣的呢?2021年擬在江蘇招生的普通本科高校有1082所,專業27751個。其中,首選科目物理或歷史均可的佔比50.1%,僅物理的佔比47.2%,僅歷史的佔比2.7%。
這意味著,選擇物理可滿足97.3%的專業選科要求,選擇歷史可滿足52.8%的專業選科要求,選擇物理的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可選擇專業的範圍遠遠高於選擇歷史的考生。
高校對再選科目方面,不提科目要求的佔82.3%;對一門選考科目有要求的佔16.9%,其中有半數以上專業要求選擇化學;對兩門選考科目均有要求的佔0.8%,其中有201個專業要求選擇化學和生物。這意味著,大多數專業都對再選科目沒有要求。
在選考科目按分數計入總分,並且高校對選考科目要求寬鬆的情況下,考生在便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進行選擇,而不用擔心選測分等級造成的高分低就。
那麼,新高考模式中的選科情況如何呢?從江蘇21年單科選考數據來看,再選科目的選擇比例呈現出嚴重的不均衡現象。
地理和生物的比例高達80%以上,化學和政治的比例低於20%,化學的比例最低,僅為14.83%,「棄化學」現象一度被廣大家長熱議,由此看出化學為多數考生較薄弱的科目。
這樣的選科失衡現象,如果按照大多數專業再選科目不提要求來看,其實並不會對考生高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問題出在了再選科目的計分方式上——新高考對兩門再選科目採用賦分制,由此引發了廣大選考化學考生家長的擔憂。
再選科目賦分制是新高考區別於現行高考模式的一大特點,也是新高考備受爭議的地方。
什麼是賦分制?就是按考生的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定為A、B、C、D、E五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2%。再將 A至 E 五個等級內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對應轉換到 100~86、85~71、70~56、55~41 和 40~30 五個分數段,得到考生的轉換分。
賦分制模式下,決定一個考生分數的,不是卷面上的原始分數,而是考生在該科目中所處的排名。
對於選考比例極低的化學,這樣的分數轉換方式容易造成一種現象,就是因為人數基數小而使排名靠後的考生分數嚴重縮水。
選擇化學的「少數派」考生會出現「神仙打架」的局面,他們往往因為對化學有把握而選擇化學,但最終排名靠後的考生在賦分制的轉換下,計算出的分數將大幅降低。
假如選考化學排名最後一名的考生原始分為60分,那麼在等級賦分轉化下,將只能算作30分,分數大幅貶值,對考生極為不利。
但賦分對化學造成的慘烈局面,在今年三月份省教育廳出臺新政策時迎來了轉折——針對「棄化學」現象,實行化學科目保障機制,保障比例為25%。當化學科目實考人數的比例低於25%時,啟動化學科目保障機制。
也就是說,按照21年高考選考化學的14.83%比例,將啟動比例為25%的保障機制,為選化學的考生託底。對21屆選考化學的考生來說是一個利好。
理論上講,這14.83%的學生中最後一名,在等級賦分中可以排到59.32%,能拿到65分的等級分。這就排除了所有考生化學低於65分的可能性。
隨著再選科目保障機制的推出,選考化學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得到緩解,也將提高未來化學的選科比例。
3
新高考模式下的選科:
需結合高考專業要求和個人優勢
儘管化學人數比例極低的現象在未來有望得到扭轉,但考慮到化學學習難度較大,化學仍然不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與此情況相同的還有政治,由於政治的答題主觀性較強,不易得高分,也是很多考生棄選的科目。
在高中選科時,除了需考慮自己所選科目應儘可能取得高分外,還需考慮部分專業對於選科的要求。
比如對於選考人數較少的化學,部分高校的臨床醫學、藥學、中藥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就明確要求必須選考化學;對於選考人數同樣較少的政治,部分高校的新聞學、法學類要求必須選考政治。
並且從長遠的大學學習和職業生涯來看,如果自己想學的專業,對於某一科目的知識水平要求較高,那麼便很有必要在高中階段打好基礎。
比如藥學對化學的學習要求很高,如果有志於今後從事相關工作,那麼在高中階段就應該重視化學。再比如如果以後想考研、考公務員,那麼選擇政治將大有幫助。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適合哪一門科目呢?這需要考生確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
通常來說,喜歡自然科學的,並且邏輯性較強的考生,適合選擇物理、地理;喜歡理科的,記憶力和動手能力較強的,適合選擇化學、生物。喜歡文科的,記憶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較強的,適合選擇歷史、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