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日本勝利的珍珠港事件,卻讓美國無比憤怒並對日本宣戰

2020-12-24 騰訊網

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卻也讓美國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其龐大的戰爭機器如今被徹底發動,工廠的轟鳴聲如同隆隆的炮聲。可以說偷襲珍珠港本身,在某個意義上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也使得本來優勢的德國蘇聯戰場變得緊迫起來。

一、日本方面的背景

日本方面在1939年時,已經開始了對中國和東南亞等國的侵略,並在同時日制訂定接下來的作戰思路,決定在南下和北上之間選擇進攻準備選擇其中之一,掠奪日本短缺的煤炭石油等戰略物資資源。北上就是和德國的想法一致,聯合德國對蘇聯發動進攻。此時蘇聯剛剛內部發生動亂,大批優秀的將領莫名'下崗',蘇聯軍隊也因此元氣大傷,可以說是個很好的進攻目標。

日本自認這是入侵蘇聯的好時機,便先嘗試選擇了入侵蘇聯的北上計劃,打算佔領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地區,為自己之後的侵略目標做好物質上的準備。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這種嘗試帶來了可怕的後果。1939年,蘇日之間爆發了諾門罕戰役,日本本以為此戰必勝,卻由於在各方面均不敵蘇軍的鋼鐵洪流,最終以慘痛的代價輸了這場戰役。

諾門罕戰役失敗之後,日本的北上戰略化為泡影,於是日本高層果斷選擇調轉槍頭,進行南下的策略,畢竟東南亞地區(南洋)的石油資源極其豐富,足夠日本使用了。但南洋那邊的阻礙也不小,那邊大部分都是英美的殖民地,想要對這些地方下手務必要對抗英美。其中英國還好說,畢竟英國還忙著和德國開戰。可美國不一樣,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在這時候還沒有參戰,一旦惹怒了美國那麼日本就要受到嚴重的戰爭考驗。

於是在日本國內進行了多次的激烈討論,商議要不要把美國拖進來,可這已經由不得日本做決定了。當時日本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大量資源被傾注到中國戰場,使得日本的資源日漸短缺,美國又聯合英國和荷蘭切斷了對日本的資源貿易。這導致日本高層只能孤注一擲,試圖通過偷襲美國珍珠港大大削弱美國的海軍力量,使其東南亞的力量大打折扣,這樣日本就能順利的獲取當地的資源,並且可以藉助這次偷襲的勝利,使得美國至少一年之內在戰備上弱於日本,日本就可以藉此機會逼迫美國出口石油。

二、美國方面的背景

美國當時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參戰的大國,當時的美國奉行華盛頓的孤立主義,不摻和歐洲的那些戰爭條約之類的事情,並且當時的美國民眾也不希望發生戰爭他們只想安居樂業,希望政府發展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最主要的是美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這使得美國這個龐然大物一直在暗中發育,並且將自己生產的軍需和武器高額賣給需要的人,打算暗自發一筆戰爭財。

這時的美國總統是大名鼎鼎的羅斯福,羅斯福是個主戰派,他希望美國藉此機會鞏固國際地位,通過戰爭也可以掠奪大量的物資,但是他仿佛在等一個契機,因為當時蘇德不分勝負,日本在中國戰場也陷入焦灼,美國想等幾方都消耗的差不多了,美國漁翁得利也是有可能的。

日本本來還打算和美國協商石油的問題,因為美國由於戰爭的開始已經拒絕向日本出口石油等戰略物資,這使得日本很是困擾,但是一開始日本確實想用協商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畢竟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儘量能不惹就不惹,甚至在正式對美國發動襲擊之前,日本還將一份聲明交給了駐美的大使,但可笑的是由於這片聲明太過繁瑣,篇幅太長竟然導致翻譯就用了很長的時間,最終襲擊結束了才交到羅斯福手中。

當然這不是關鍵的,關鍵的是美國情報部門其實早就知道了這封聲明,但是竟然由民用郵局發給太平洋艦隊,仍然是戰役結束之後才發到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這一系列的失誤導致後來美國對此次襲擊毫無準備。

珍珠港的地理位置優越,距離美國本土2000海裡,距離日本3500海裡,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兵力不少,很多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驅逐艦都停靠在珍珠港,本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可惜當時的美國官兵都沉浸在陽光明媚的快樂氛圍中,娛樂休閒仿佛才是這些美國大兵的生活主調,他們沒想到接下來他們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襲擊。

三、偷襲開始

戰役過程其實很短,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的航空母艦上起飛了183架飛機,前往珍珠港,到早上7點5分的時候第一波攻擊就在三聲虎虎虎中表示成功,隨後第二波偷襲緊隨而至,毫無防備的美國大兵被日軍一頓狂轟濫炸,損失十分慘重。據戰後統計,美軍共被擊沉了5艘戰列艦和2艘驅逐艦,另有3艘戰列艦和3艘巡洋艦被重創,188架各型飛機被毀,155架各型飛機受損。(很遺憾得是,美軍的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口裡)

這場偷襲雖然勝利了,但是日本的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在勝利之後卻沒有那種喜悅的心情,因為他開始憂心惹怒了這樣一頭戰爭機器的下場會好嗎,他們能在一年之內遠遠的超過美國的實力嗎?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此舉非但不能讓美國軟弱膽怯,反而還讓美國舉國上下憤恨無比,因為日本實際上是不宣而戰,這讓美國人倍感屈辱。羅斯福的對日宣戰在議會獲得了幾乎全票通過,這讓美國上下進入了戰時體制,決心在戰場上擊敗日本,為珍珠港的死難者報仇。山本五十六得知此消息後哀嘆,這次勝利毫無價值,其給家人的信中也寫道:"戰爭終於要開始了,雖然現在到處充溢著熱鬧喧譁,但這一切都會消失……"

結語

這場偷襲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美國其實早有準備,羅斯福就是想通過珍珠港的傷亡讓廣大的美國百姓認識到戰爭的殘酷,讓他們用一顆復仇的心,將美國送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但是我覺得一位國家元首是不會用這麼卑劣的手段,寧可讓這麼多士兵命喪當場也要進行戰爭的,最不濟的是即使羅斯福知道風聲也沒想到能有這麼嚴重的結果。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偷襲珍珠港》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襲擊「珍珠港事件」將美國拉入戰爭?
    「明治維新」這個轉折點,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讓日本走上了「富國強兵、脫亞入歐」的道路,使日本躍居世界軍事強國之列,最終蛻變成為以侵略擴張,掠奪好戰的軍國主義國家。但在二戰時期,為什麼日本當時對強國「美利堅」不宣而戰,偷襲了美國在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將美國拉下了戰爭的泥潭中呢?
  • 二戰初,假如日本沒有襲擊珍珠港,美國還會和德國開戰嗎?
    日本人不得不攻擊珍珠港。在日本入侵中國之後,美國及其盟國停止向日本運輸石油,他們迫切需要提供另一種供應。這樣做的合乎邏輯的目標是印度尼西亞的油田,但是沒有合理的航運路線可以把石油運回日本,而不經過當時屬於美國所有的菲律賓的空襲範圍。這意味著菲律賓必須被佔領,這意味著與美國開戰。為了實現這一點,當時掌管日本政府的陸軍,必須得到海軍的合作。
  •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知道後果的,為何還敢出手?答案很簡單
    導語: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知道後果的,為何還敢出手?答案很簡單1941年日本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決定對珍珠港實施打擊,先是用航母運送艦載機都指定位置,然後讓艦載機秘密飛行到港口內轟炸。本次襲擊過後,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同時以牙還牙也派遣轟炸機襲擊東京,將眾多兵工廠給摧毀,算是報仇了。後來雙方在太平洋交鋒,爆發激烈無比的海戰,經過數年的徵戰,日本不敵美軍只能退守本土。令人不解的是,日本是知道轟炸珍珠港產生後果的,為何還得堅定不移的實施呢?答案很簡單。
  • 珍珠港海戰日本宣戰老美,為何如此作繭自縛?只因1個人的1句話
    珍珠港海戰日本宣戰老美,為何如此作繭自縛?只因1個人的1句話1941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德國在蘇聯戰場上攻擊不暢,被蘇聯反擊,同年,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美國因此宣布對日本開戰,整體的局勢就對軸心國非常的不利了。
  • 對於珍珠港事件,有人說是個陰謀,美國國會的調查報告給出了答案
    1941年12月8日,羅斯福總統前往美國國會發表講話,要求國會向日本宣戰時,珍珠港被擊沉的軍艦露出的煙囪還在冒著濃煙。「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已經成為1100餘名美軍官兵的墳墓;「俄克拉荷馬」號,看上去就像一條試圖衝上岸灘的巨鯨。一些小船在慢慢地駛來駛去,從飄著一層油的水中,打撈水兵和海軍陸戰隊隊員的屍體。
  • 日本偷襲珍珠港
    喜歡戰爭題材影片的朋友們可能都看過一部好萊塢大片,名叫《珍珠港》,在這部2001年出品的影片最後一段,英雄的飛行員們駕駛著滿載炸彈的轟炸機,從一艘航空母艦上起飛,越過茫茫海面飛向日本本土上空,影片中演繹的經典歷史場景,再現的是當年珍珠港事件後美軍的報復行動,杜立特空襲。
  • 為何說珍珠港事件改變了二戰?看看美國的工業和經濟能力就知道了
    隨著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一向自詡為二線隊員的美國終於下了場,參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來。通常後世歷史學家都認為這場偷襲,是二戰的巨大的轉折,改變了敵我力量對比。然而為什麼偷襲珍珠港,會成為二戰的巨大轉折呢?
  • 為何直到1941年中國才對軸心國宣戰?而軸心國為何不對中國宣戰?
    上世紀的二戰想必各位讀者都十分清楚,當時日本對中國做了許多慘無人道的事情,令人不解的是,1931年日寇就入侵了中國東北,1937年開始了全面入侵,而中國對日本宣戰則是在1941年的12月份,同時,中國也對德國和義大利宣戰,但這三個軸心國卻沒有對中國宣戰,這是為何?
  • 日本當年麼為啥要去偷襲美國珍珠港呢?
    日本雖然是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但它的野心可遠比國土面積大多了,當時聯軍裡面的強國,日本都打了一個遍,連最強的美國也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被強行帶到了二戰戰場上,當然這也加快了日本的滅亡。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行為,在任何時代看來都是瘋子舉動,因為日本的這一次衝動,導致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覆滅,最後在美國扔下兩顆原子彈後,日本所有的驕傲全部被擊碎,只能無奈選擇放下武器投降,那麼二戰時日本為何敢偷襲美國珍珠港呢?
  • 日本歷史學家加藤陽子訪談:「珍珠港事件」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偷襲珍珠港,對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美國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多年來,針對這一歷史事件,美國在珍珠港每年都舉辦紀念活動。今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在12月26日和27日兩天訪問夏威夷,與美國總統歐巴馬一起在珍珠港悼念戰歿者。
  • 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是什麼反應?一句怒罵「豬隊友」!
    在美國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和日本的作戰計劃,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但是日本的所作所為卻葬送了戰爭勝利的果實。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之前,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將蘇聯壓的沒有任何的還手之力,而日本在亞洲的戰場上也是很順利。你說,除了在如我國的抗日戰爭中,日本所需要的資源補給沒有跟上之外,二戰的局勢基本已經完全處在德國和日本的控制當中了。俗話說得好,不作死就不會死。
  •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目的是啥?為啥是日本最後最好的選擇?
    珍珠港事件是當時二戰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之一,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以偷襲的方式對美國在珍珠港太平洋艦隊發動了襲擊,隨後這場戰爭迅速把美國拖入二戰,很多人認為,這是日本人非常「魯莽且愚蠢」的一次進攻,對於美國發動攻擊,簡直是加速日本的失敗。
  • 假如不偷襲珍珠港,日本全力侵華會怎樣?專家:嫌命長就來
    珍珠港事件作為此次戰爭中的標誌事件,歷來都是世界人民熱烈討論的話題。日本偷襲珍珠港擴大了二戰的範圍,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此次的偷襲行動不僅使日本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還加快了他們不正義戰爭的失敗速度。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的日本放棄了偷襲計劃,一門心思對付中國的話,失敗的結局會改寫嗎?答案是否定的。
  • 日本帝國覆滅記——日本襲擊珍珠港犯大錯,導致了日本必敗的命運
    日本沒有對珍珠港的美軍基地設施進行進一步打擊也是個致命的錯誤,那些軍事設施若被摧毀,將會迫使美國太平洋艦隊撤到它的西海岸去,果真如此的話,那麼太平洋戰爭就更難打了。空襲珍珠港是外傷型的打擊,它沒能使美國艦隊完全癱瘓,也未能摧垮美國人的作戰能力。
  • 偷襲珍珠港,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成功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美日兩國開始了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血腥拼殺。那麼這次珍珠港偷襲事件中,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呢?
  • 日本當年為什麼執意要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呢?
    日本在初期和德國兩線開花,完全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可惜這樣的優勢並沒有保持下去,儘管日本戰前誇下了海口要三個月拿下中國,不過最後被中國控制住局勢,這場戰爭也被拉鋸成持久戰。長時間的交戰讓日本在亞洲戰場陷入劣勢,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個時候日本選擇了偷襲珍珠港,甚至連希特勒在收到消息後都是大為不解,認為日本已經瘋了,那麼當年日本要執意偷襲美國珍珠港呢?
  • 如果當年日本沒偷襲珍珠港,美國不參戰,中俄能不能掌控局面?
    日本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是二戰中最為重要的轉折點之一,在此之後美國參戰,徹底改變了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現在有很多人認為美國參戰才是同盟國獲勝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沒有愚蠢地去偷襲珍珠港,二戰的結局將難以預料,真實情況是這樣嗎?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就不會這麼快參戰,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 日本轟炸美國珍珠港兩次,卻忘了炸了兩個地方,德國:豬隊友
    二戰中,以德意日為軸心的法西斯國家挑起了二戰,其中德國和日本的實力強勁,義大利就如同打醬油的存在,他們本身就很厭戰,一參戰就習慣性的投降,打到最後他國都不想俘虜義大利軍人,因此義大利給德國拖了後腿。有一個豬隊友就夠頭疼,沒想到日本在戰爭中途去偷襲美國珍珠港,卻忘記炸掉這2個地方,德國表示:這不是豬隊友嗎?德國在二戰中主要就是和蘇聯對抗,日本想拿下中國,按照德國和日本的預計,他們都可以獲得戰爭的勝利,只是日本太樂觀以為很快可以佔領中國,卻深陷泥潭脫不開身。日本沒辦法掉過頭去幫助德國攻打蘇聯,就和蘇聯籤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
  • 為什麼說二戰中日本註定會失敗?
    第二天,美國總統獲得國會授權,正式對日本宣戰,4天之後,德國作為日本盟國,對美國宣戰。至此,美國全面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並與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國家一道,最終贏得了二戰的勝利。這裡主要講述了三個重點內容:第一個重點:為什麼說戰爭沒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日本必敗的命運?第二個重點:為什麼日本普遍認為與美國的戰爭必敗,卻堅持要打這樣一場戰爭?
  • 二戰結束後的日本,經濟遭受毀滅性打擊,憑啥在20年後發展起來
    二戰期間,日本可以說是極其猖狂,在亞洲境內攻打了很多國家。戰爭後期,日本因為資源匱乏,甚至對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發動了突襲。在珍珠港事件中,日本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事後,暴怒的美國對日本宣戰。有不少史學家認為,珍珠港事件爆發時,日本看似獲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可實際上卻為接下來的戰敗埋下了伏筆。美國對日本發動進攻後,很快就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甚至還對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轟炸。那時候,日本的百姓都特別恐慌,不知道什麼時候炸彈就會落到自己的頭上。日本高層明知道自己沒有辦法跟美國對抗,卻還是堅持戰鬥不肯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