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 2018-05-11
由廣東援建的大同社工服務中心為災民撫平了心靈創傷……
文/羊城派記者 溫建敏 李國輝 李妹妍
實習生 吳愛丹 梁煒
「不少災區民眾尤其是喪親家庭,他們遲遲走不出地震時的陰影。有的經常晚上睡覺做噩夢,有的坐火車聽到轟鳴聲以為地震又來了,有的每天會莫名其妙地哭泣……」
在廣東對汶川大刀闊斧進行援建的同時,災區民眾的精神創傷問題亦引起了廣東援建幹部的關注。
在完成中央交給的重大民生工程、基礎建設援建任務的同時,如何兼顧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解決一些特殊群體的痛點,進而把廣東較為先進的社會工作管理經驗也帶過來?
在援建幹部力促下,廣東援建成立了汶川縣大同社工服務中心。十年間,該中心累積服務當地民眾7萬多人次。汶川縣委書記張通榮說:「汶川大同社工服務中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入駐汶川,中心工作人員為汶川人民『撫平』心靈創傷所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廣東援建汶川工作組社會發展協調部部長莊侃說,在關注困難群體、重建災區精神家園方面,廣東援建工作者同樣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由廣東援建的汶川大同社工服務中心揭牌成立 資料圖
「災區老百姓缺少冬衣棉被」
廣東援建汶川工作組社會發展協調部,是各省援建中較少見到的一個機構,它的主要職能是協調社會援助、協調災後重建力量、協調產業重建等。
「援建幹部是8月份到達災區的。9月份,災區已很冷,我們下基層時發現,大多數災民家裡都沒有棉被,過冬的防寒衣物都沒有。」 社會發展協調部部長莊侃說。
這個情況讓廣東援建幹部很揪心,他們和災民進行了溝通,「這個冬你們要怎麼過,現在有何打算?他們就一句話——等政府幫助」。
莊侃說,實際上,廣東當時的援建資金主要是投到學校、醫院、基礎設施等「硬體」的建設上,「但看到當地群眾熱切求助的目光,我們也不能置之不理啊!後來,我們啟動了一個捐贈衣被給災區過冬的『暖冬行動』」。
莊侃是在廣東省民政廳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民政」,在他的協調下,廣東移動公司率先籌了200件羽絨服,在教師節當天捐給了當地的老師。
9月上旬「暖冬行動」正式啟動,廣東總共募集到了20多萬床(張)棉被棉衣,平均汶川一個人2.5床(張),還採購了9000多個暖爐。
「在為災區人民過個暖冬上,我們開了個好頭,10月底,國家民政部號召全國為災區募捐衣被。」莊侃說。
資料圖/視覺中國
既要基礎建設又要心理建設
隨著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深入開展,廣東援建幹部發現不少災區民眾尤其是喪親家庭,遲遲走不出地震的陰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伴隨恐懼、焦慮、抑鬱、悲傷等消極情緒。震後的孤老、孤殘、孤兒以及單親家庭等弱勢群體也很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愛和照顧。
「災後重建任務很重,可說是千頭萬緒,這部分困難群體的心理重建誰來管?如何管?」莊侃說,當時廣東有好幾個社工站在汶川開展工作,覺到他們發揮的作用很大。
根據莊侃的提議,在汶川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廣東援建工作組成立了(汶川)廣東社工站,還成立了第一家本土民辦社工機構——汶川大同社工服務中心。廣東援建工作組從援建資金中拿出424萬元作為社工站前三年的運作經費,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納入到災後重建的安排中。
「我們將廣東先進的社會工作發展理念和創新做法帶來汶川,配合當地黨委政府災後重建的中心工作,回應災區社會需求,關愛和照顧弱勢群體,重建汶川精神家園,推動汶川和諧家園建設。」 廣東社工站首任站長兼汶川大同社工服務中心幹事長周小燕說。
資料圖/視覺中國
輔導酗酒大叔走出心理陰影
「當時災區民眾對社會工作還不了解,社會工作是一支專業力量,能夠下沉到基層,走到每一位服務對象的內心深處,陪伴著他們從過往的陰影中走出來,再次重燃起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周小燕說。
周小燕介紹,社工服務中心的工作內容有:帶領社工團隊面向災區弱勢群體和民眾開展心理輔導、社區生計恢復、矛盾糾紛調解等。援建期間,(汶川)廣東社工站累積服務當地民眾7萬多人次,培育了一支十多人的本土社工隊伍,組建了一支1200餘人的志願者隊伍。
一位叫楊軍(化名)的災民,妻子兒女均在地震時離世,地震後,重組了家庭。雖說重組了家庭,但他還是會時常想起已故的妻兒子女,為此還養成酗酒的惡習。
在對楊軍的問題進行初步評估後,社工開始為其提供幫助。一方面通過心理輔導減緩他的負面情緒,引導他重構認知。社工還對夫妻雙方開展婚姻家庭輔導,通過妻子的支持和幫助,讓楊軍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喚起他對家庭的責任。同時,還引導雙方一起分析婚姻家庭問題——如楊軍個人的不良行為習慣、夫妻角色扮演和技巧等。還鼓勵楊軍加入到志願者隊伍,通過營造尊重、接納和包容的社區文化,讓他融入到志願服務活動、融入社區生活,社區鄰裡關係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通過社工持續半年的走訪輔導,楊軍不再沉迷酗酒,每天回到家和妻子一起做家務,也不再輕易與妻子產生衝突。
「當看到服務對象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我們的專業價值感油然而生,一切困難都是值得的。」周小燕說。
廣東妹錘鍊成社工領軍人才
廣東社工站是廣東「精神援建」的重點項目,得到廣東省的大力支持。成立之初,不少社工都是從廣東過來的,廣東工業大學劉靜林教授還專門深入汶川村寨調研,指導推動社工項目開展。廣東援建組組長陳茂輝經常到社工站調研指導,副組長朱耀忠專門協調安排汶川本土社工到廣州交流培訓。廣東省民政廳廳長卓志強2016年專程赴汶川看望慰問社工,還專門安排了經費資助。
為了能讓廣東社工站和汶川縣大同社工服務中心平穩運行下去,在廣東工業大學畢業的廣東妹周小燕,在幹完三年的站長和幹事長後,又在汶川留了兩年。
由於在廣東社工站的出色作用和優秀表現,周小燕被授予汶川縣優秀共產黨員、汶川縣榮譽市民、汶川縣三八紅旗手、阿壩州優秀基層黨支部書記、四川省「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2012年度「中國最美社工」、2014年度中國優秀社工人物等榮譽稱號。
現為民政部授予的全國首批專業社會工作領軍人才、深圳市慈衛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總幹事的周小燕還經常往汶川跑,她說:「汶川已然成為我的第二個故鄉,能為汶川盡一份力,是我這輩子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廣東 細節
高山蘿蔔寨 用上自來水
村民千百年上山背水的歷史終結
「我們最感謝你們的是讓我們用上了自來水!」
「5·12」地震十周年前夕,羊城晚報記者在汶川著名的羌寨景點——蘿蔔寨採訪時,村民王平輝說:「房子我們可以自己蓋,自來水我們自己搞不起來呀!所以我們非常感謝你們廣東的幹部。」
海拔近兩千米的蘿蔔寨位於汶川縣雁門鄉的高山上,是一個擁有三千年歷史、千人居住的羌族村寨。寨子依山而建,錯落成群的黃泥建築、戶戶相通如迷宮般的巷道布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地震時,全寨44人遇難,房屋全部倒塌。
2009年4月26日上午,清冽的高山泉水譁譁地流入蘿蔔寨村蓄水池,標誌著村民千百年上山背水的歷史終結。
蘿蔔寨(索橋)供水工程由廣東省援建,施工人員在汶川縣雁門鄉月裡村海拔2600米的大山深處修建了取水壩和過濾池,還沿山道鋪設了長達13.5公裡的PE管,把高山泉水引至寨內蓄水池。工程總投資約366萬元。(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
責編|呂航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