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階段,孩子應該獲得怎樣的發展?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養成好的習慣。如,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這些習慣呢?河南省平頂山市平東幼兒園業務園長李阿慧和她的幼師團隊,針對不同年齡班的孩子要養成的良好習慣,總結出30個培養小妙招。李阿慧是國家家庭教育指導師,河南省中原名師、幼兒教育專家,相信有她的團隊為你的育兒支招,你的育兒生活會變得輕鬆、快樂又充滿智慧。
當前,很多孩子房間的物品繁多,如果不及時整理,會影響生活的整潔和有序。同時,孩子收拾房間的過程也是鍛鍊手眼協調能力、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勞動參與意識。培養孩子整理房間的習慣,以下一些小妙招可以試試。
妙招一:儀式感,讓孩子喜歡整理房間
當孩子第一次開始整理房間之前,家長要鄭重其事地舉行一場儀式,充分激發和調動孩子整理房間的積極性。譬如,給孩子授發小圍裙、清潔帽、清潔工具,同時,再給孩子佩戴一枚清潔小衛士勳章,跟孩子說:「寶寶,現在你已經是能幹的清潔小衛士,希望你能像解放軍上戰場一樣,把你房間的垃圾打掃掉,把玩具、圖書、衣服全都擺放收拾整齊,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會做得很好,寶貝加油!」等孩子完成任務後,家長要像迎接小英雄凱旋一樣,去擁抱孩子,獻上甜甜的吻和話語:「我們的清潔小衛士光榮勝利地完成了任務,祝賀我們的小英雄。」相信此刻孩子的內心充滿著自豪感和成就感。
妙招二:步驟圖,讓整理有序可依
大人常常對孩子們說:「收拾東西!」孩子往往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如果明確「收拾東西」到某個指定地點,以及需要完成哪些任務,孩子就會明白收拾東西的方法和步驟。比如,把房間整理分步驟:第一步,擦拭整理桌面 ;第二步,疊放撐掛衣服 ;第三步,整理床鋪……同時,把每一個部分的具體過程進行分解,讓孩子學會整理的方法。比如「整理床鋪」就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先把床上所有的東西都拿走;第二,把被子鋪平;第三,放上自己的毛絨玩具和枕頭。這樣,「整理床鋪」不再是籠統的概念,而是有清楚的內容與順序,孩子才能真正學會獨立整理房間。
妙招三:輪廓整理法,讓物品固定「住所」
在一張黑紙上畫出鞋子、滑板車、玩具汽車等物品底部的形狀,把這些形狀剪下來,製作出它們的「腳印」,粘貼在地板上的合適位置。引導孩子,在使用後,把這些物品放回「腳印」上,加強孩子的歸位意識,不經意間就達到了整理的效果。使用這種創意輪廓整理法,房間的每樣物品都會有地兒可去,有家可回。
妙招四:「家庭衛生日」,父母以身作則
3-6歲幼兒喜歡模仿,因此要想孩子養成整理房間的好習慣,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每天早起,掃除庭院」或者設定「家庭衛生日」。在這個時間段,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要打掃整理自己的房間。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整理家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整理習慣。同時,在一起整理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學到具體的整理方法,整理房間變得越來越輕車熟路。父母良好的整理習慣、勤勞的品質,都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孩子。
妙招五:巧用小遊戲,整理更有趣
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小遊戲來增加整理房間的樂趣。例如:晚上看過書後,家長可以說:「寶貝,書該上床睡覺了,快放到架子上讓它們去睡吧。」「娃娃要回家吃飯了,把它放進箱子裡吧。」 「我來數,數到10,看誰能把所有積木放回盒子裡,來個比賽怎樣?」……類似於這樣的遊戲,會讓孩子覺得整理房間很有樂趣。
妙招六:「廢舊再利用」,環保又有愛
準備多個箱子或者大袋子。和孩子一起協作將家中用不到的東西,比如:長時間不穿的衣服、孩子經常不玩的玩具或者書籍等學習用品,按類分別收集裝進袋子裡。選擇適宜的時候,比如:世界殘疾人日,扶貧日、六一兒童節等這些特殊的節日,帶領孩子到福利院、愛心救助站進行捐助,這樣即解決處理了家中閒置不用的東西,又不失時宜地對孩子進行關愛他人、奉獻愛心的情感教育。也可以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義賣活動或者跳蚤市場活動,在活動中,讓孩子自己嘗試著將這些物品銷售出去,既豐富了孩子的社會生活經驗、又使孩子的語言、數學、社會交往等能力得到了鍛鍊,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好的生活是整理出來的。學習整理房間,不僅僅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到觀察、數數、分類、一一對應等,還能讓孩子樹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真可謂是整理蘊含大智慧。孩子良好生活秩序感的培養從整理房間開始!
載於2019年10月《早期教育》家教版,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策劃 | 早期教育媒體融合發展部
微信編輯 | 早期教育媒體融合發展部 李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