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
——觀射洪市2020年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技能大賽課有感
邵明燦
射洪市2020年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技能大賽於12月21日在太和中學如期舉行。因為疫情,本來是面對學生的課堂改為只有評委的課堂。即使這樣,仍然讓大家眼前明亮:俊男靚女,不只形象,更在出色的素養;課堂的五彩紛呈,不只形式,更在匠心獨具的設計;教學的高效,不是空有的想像,而是課堂上的深度感染;評委的讚賞,不是禮貌的應和,而是年輕人給大家的諸多啟迪。
賽課文本為譚桂林的論文《鄉土尋根——論魯迅對鄉村的發現》選段,這是一篇考試用的論述類文本,於原文中七斬八剔,留下的內容相對集中,卻也因為斷裂,造成學生有眾多的內容不能理解,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但選用此文來賽課,更見教師功力。文章內容涉及鄉村鄉土,切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對學生來說,事關立德樹人。同時,文章論述的對象是魯迅作品中的內容,高一學生除了《風波》和《祝福》沒有涉及,其它文章皆有涉及,文本又是以魯迅的小說散文為依據提煉,拓展就會深涉作品的文學性特徵,因此,文章的教學可以涉及的點面很多,教師可發揮的空間也比較大。
賽課課堂精彩紛呈。老師們激情澎湃的同時,杜歡老師從容優雅高屋建瓴,向旭東老師胸有丘壑縱橫捭闔,鄧朝輝老師深層挖掘,杜廷陽老師方法引領,何行星老師循循善誘,李樹蘭老師手握乾坤,高雪老師教考不離,何海英老師甄別差異,譚春蓉老師收放自如。每個老師都帶給我們以啟迪,每堂課都能看到驚喜。
比賽結果,射洪中學杜歡老師獲得第一名。她的這堂課著重體現了四個意識:生態課堂意識、群文閱讀意識、論述類文本中觀點還原的意識,語文教學的語言魅力意識。語文課堂要承擔立德樹人的責任,本堂課以面對鄉村變化,直面鄉土內涵的變遷為啟發點,以文本內涵引導學生留住鄉心,為鄉村振興擔責。因為本文對原文有大量刪減,理解內涵需要大量的補充。本堂課巧妙運用多文本映射閱讀的方法,把減省的材料補充對應文本語句,把能夠擴展的內容進一步映射補充材料,以達到拓展加深的目的。映射閱讀也是群文閱讀的一種方法,群文關聯性突出,用這種方法閱讀論述類文本,能很好的讓學生從結論回到產生結論的素材中,再從素材的提煉上理解結論,符合認知心理學原則,有助於學生探究體驗,提升研究概括能力。同時,老師注意了緊扣文本和材料的語言,從詞句入手,讓學生充分體會語文的味道,領會文學的魅力。
獲得第二名的是柳樹中學向旭東老師,他的課堂留給人印象頗深。對文本深度熟悉,課堂上從容大度,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對文本解讀深入到位,運用大量補充材料,豐富了文本架構中應有的支撐,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一些,教師對拓展材料解讀充分,有文學的感染力,拓展到位。
在整個比賽中,我們也看到一些不足,留下遺憾。比如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夠精準;把論述類文本課堂教學變成了高考解題方法的複習指導課;對學生學情關注不足等等。
九堂課聽下來,有諸多感慨。後生可畏,江山代有才人出,此感慨之一;從教者當多多讀書,增強自身能力,為感慨之二;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一個優秀的團隊,是為感慨之三;當以西西弗斯的精神,永遠學習,是為感慨之四。
老師們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雛鳳清於老鳳聲,此當為必然。鄉土與尋根
——論魯迅對鄉村的發現
在中國社會走向現代的路途中,先進的青年知識者大都經歷過從鄉村到都市或從中國向西方的遷移。這種遷移既是空間意義上的背井離鄉,也是生存方式的重大變異。當個體的生命經驗常常與生存環境相分離時,當自己的言說方式常常與意欲言說的內容相背離時,這些青年知識者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文化之根,並產生強烈的尋根衝動。可以說,正是這種尋根衝動,催生了魯迅對鄉土書寫的興趣。
魯迅鄉土書寫的獨特之處,首先,體現在對鄉村信仰的關注和重視上。他從立人的目標出發,高度評價了宗教信仰對於民眾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積極作用。鄉村宗教與農人賽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前者是後者的根基,後者是前者的形式。魯迅小說中對鄉村賽會的肯定、讚美和親切感,無疑來自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生命經驗,是對自我文化之根的自覺體認。在他看來,那些依傍土地生活的農民,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由於有信仰,哪怕其信仰是迷信,也有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做祭祀,演社戲,辦賽會,都是農人生活中的樂事,是精神向上的體現。所以,魯迅寫祥林嫂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工錢拿去捐門檻,之後就像脫去久久纏身的枷鎖一樣,滿心的輕鬆,「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正是有了這份真正的敬畏,那些輾轉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農人才能在黑暗的日子裡看到一絲光明,得到一些慰安。
其次,魯迅把鄉土風景的發現與自己心中的人文理念融合在一起。魯迅關於風景的思考不是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風景上,而是特別關注地方色彩——不僅能夠生動逼真地傳達出故鄉風物的特徵,而且能夠讓讀者在這種風物特徵中感知其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意味。譬如小說《風波》中對故鄉傍晚土場上風景的精細描寫,不僅在於再現鄉村生活的細節,更是為了生動地顯示中國小農經濟生產模式下農人日常的生活狀態及其與國民根性之間的密切關係。尤其應該指出的是,魯迅對當下或記憶中的故鄉風景的描寫,有一個聚焦點,即從通常被人認為柔美的江南風景中發現力的美。這正是魯迅以「慣於北方的眼睛」對於兒時故鄉風景的充滿激情且具有創造力的凝視,也是魯迅精神中的尋根衝動在創作中的顯現。
再次,魯迅通過對鄉土頹敗的生命感知,寫20世紀初期中國鄉村農民破產頹敗、農民生活「朝著無產的路上惡化」的歷史趨勢。鄉村的凋敝破敗,不僅刺激著魯迅對農民命運的強烈關注,而且對作家的鄉心也構成沉重的壓迫。因為故鄉的風物不再,人事日非,導致作家對故鄉印象的日漸模糊,而由此產生的焦慮在本質上乃是作家對自我生命之根日漸萎縮的恐懼。
魯迅的鄉土書寫,既有自我之根的觸摸,也有民族之根的探尋。自我之根的探尋是個體性的,浸透著個人的生命秘密;民族之根的探尋是公共性的,體現著一個時代精神反思的使命。魯迅的貢獻在於,他天才般地將一個文學家的自我之根與民族之根融合在一起,使其鄉土書寫充滿著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既為認識20世紀上半葉中國鄉村現狀提供了重要的參照,同時也為「鄉土」這一文學母題的發展做出了屬於自己同時也屬於民族的獨特貢獻。
(節選自譚桂林《鄉土尋根——論魯迅對鄉村的發現》)
邵明燦,高級教師,四川省優秀教師,遂寧市骨幹班主任。深耕教學三十多年,任教奧小班、實驗小班十多年,教學風格獨特,所教學生多人考入北大、清華,多次獲得縣高三工作突出貢獻獎。十多篇論文在學術刊物發表,更多論文獲得各級獎勵。
長按二維碼,敬請關注!
文圖|邵明燦
編輯|常一嬋
初審|常一嬋
終審|邵明燦
-邵明燦名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