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情春晼晚,暫見夜闌幹。樓響將登怯,簾烘欲過難。多羞釵上燕,真愧鏡中鸞。歸去橫塘晚,華星送寶鞍。」唐朝李商隱《無題》
詩文漫讀:含情春天的傍晚,夕陽下山,見到的時候,夜色已經來臨。
聽見樓梯上的聲音,欲登的腳步遲疑下來,泛著光芒的簾幕,想看見又不想看見。
她像釵上的燕子一樣,一晃就不見了,那種羞澀。
她像鏡子中的鸞鳳一樣,靈光四射,驚鴻一眼。
離開的時候,橫塘的晚上,看著天上的星星,送著寶馬香車。
初衣解詩:這首無題詩寫的在黃昏和夜色裡遇到戀人的情形。在黃昏美麗的暮色裡,詩人先是看到太陽落山,等到了夜色來臨。就看見心愛的人在面前靈衣一閃,雖然知道她在那裡,卻隱隱約約,自己心內潮起不定,含情不止,卻只能目送遠去。
其中詩的開頭定了基調,含情春晼晚。
可以說晼晚兩個字,讀起來,委婉動人,留香滿口,令人有無限的纏綿。
那麼這兩個字,到底是說什麼的呢?晼晚,是指太陽偏西落山的樣子。楚辭中說,白日晼晚其將入兮。
但是自從屈原用了之後,卻很少有人再用。
至唐朝以來,最愛使用這兩個字的就是李商隱。而且用的非常的精妙。
仿佛可以看見春天黃昏的氣息,卻帶著無盡的春天的纏綿,太陽落山,也仿佛有情有義,帶著依依不捨。
李商隱在另外一首詩裡是這樣寫的。「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說的是路太遠,春天太陽下山的樣子,如此的美好而惆悵。
李商隱是形容詞的高手。如果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一種用有形來形容一種無盡。
那麼李商隱則是運用一種無形來形容一種無盡。晼晚就是一個無形的形容詞,而且這個是不斷在變化的,它是特指夕陽下山時的樣子,和落落或者冉冉又不同,帶著延遲回緩的樣子和徘徊無奈的意象。
而春天的晼晚,明麗曖昧,春情蕩漾,卻又憂傷纏綿。充滿了暮色裡的絢爛和淹留。讀起來卻又讓人滿口芬芳。
李商隱是得屈原離騷的真髓,以無盡的無所痕跡的吟詠,用意象的貼切,來描寫景物的逼真,並糅雜心境。所以他的詩有的比一般人更加的綺麗和綿渺,讓人在詩韻裡回味無窮。
李商隱之後的許多人,因為李商隱的往往用得極妙,都試圖用這個晼晚入詩。但都失去了李商隱渾厚的意蘊。可以說,從古到今,用的最好的就是李商隱
李商隱是寫黃昏的高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無不都和這個晼晚相關聯。
現代漢語成為社會交際的主流之後,春晼晚這樣的詞不再會經常的使用。但是如果到了黃昏,最簡單,最精妙,最惆悵的春天暮色,人就會讓人想起李商隱的晼晚。
這簡直成了李商隱詩的一個標籤。
這也是李商隱對自己年華的最美麗的描寫。因為春晼晚就是他。他就是春晼晚。
讓我們重溫這首詩:「含情春晼晚,暫見夜闌幹。樓響將登怯,簾烘欲過難。多羞釵上燕,真愧鏡中鸞。歸去橫塘晚,華星送寶鞍。」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李商隱詩中的愛和美。歡迎留言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