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我國的經濟特區之一,在遊客印象中,或許對廈門的印象更多是一個旅遊城市——中山路、曾厝垵、鼓浪嶼等地方,早在十年前就火遍全國,更成為學生時代最受歡迎的畢業旅遊地。「一輩子必須要去一次」的聖地名單中,必然會有廈門的身影,畢竟「中國最美漁村」「中國最美高校」「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都在這裡。
中山路
來到廈門,中山路自然是不可放過的地方,這是廈門最老牌的商業街,始建於1925年,布局呈「四縱七橫」,同時也是許多人文古蹟的所在地,如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
這裡食肆林立,缺什麼都少不了美食。
薑母鴨:一道將酸、甜、辣三味綜合到了極致的美味,特別適合冬天吃,打開鍋蓋時有濃鬱的酒香滿溢而出,光是聞聞都已經食指大動,鴨肉乃至鴨皮已被煮得軟爛,筷子都差點夾不住,配上一碗白飯,真的太滋味了。
燒肉粽:一直覺得粽子是一種奇特的美食,每個地方都有,但風味卻都大不一樣,在廣東比較出名的粽子就有肇慶裹蒸粽、臺山粽、廣州鹹肉粽和汕頭雙烹粽,而來到福建,最具代表的傳統粽子就是燒肉粽了,配上酸酸甜甜的醬料趕緊嘗上一口,香甜軟糯,感覺不錯。
花生湯:很驚豔的口感,原本堅硬的花生被煮至爛透,入口後只用舌尖稍稍一碰,就立刻化開,粉粉糯糯地讓人忍不住多吃幾口,湯底也十分香甜。
其他美食諸如海蠣煎、四果湯、春卷、沙茶麵都是不錯的選擇。在尋找美食的過程中,順便就把中山路逛了個遍,這裡完整地保留著許多近代風貌的街區建築,其中騎樓最能體現特色。
鴉片戰爭後,許多從南洋回來到廈門從商的閩南人來到中山路一帶興建騎樓,於是就有了這種上住下鋪的建築形式,也算是以前的「商住合一」了。騎樓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遮陽擋雨,晚上剛好下雨,騎樓的作用立竿見影,路上的行人都紛紛進去躲雨了。
中山路不僅是廈門的旅遊勝地,這裡的老店更是許多廈門人的回憶,所以在本地人中口碑也十分好,一旦問起,大家都熱心推薦,但另一個新興的旅遊打卡地,可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曾厝垵
這裡原本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從2007年開始,隨著廈門市人民政府宣布曾厝垵片區改造正式啟動,這裡被規劃成廈門東南海濱的文教、療養、旅遊、居住區,漸漸地脫胎換骨。
若干年後,這個佔地面積500畝不到的地方,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最文藝的漁村,撐起了廈門一半的文藝印象,遊客爭相前來打卡。由於這裡曾是僑村,所以還保留了許多當年由華僑建造的紅磚古厝和南洋風格的「番仔樓」,更添一份文藝氣息。
三分玩,七分吃,在邊遊覽的同時,我們也嘗試了各種美味。八婆婆燒仙草,料很足,仙草、花生、紅豆、芋圓等材料滿滿一大杯,仙草很香,價格也不算貴,一杯8塊錢。
阿信厚吐司,甜的多士吃得多,鹹鹹的吐司倒是很少見,所以點了一個起司培根厚吐司,非常好吃,芝士濃鬱,吐司邊烤得脆脆的,大大一口,十分享受。
炸五香,新鮮出爐,還冒著熱氣,表皮十分酥脆,裡面的裡脊肉又香又嫩,配合著酸甜的醬料,開胃又解膩。
曾厝垵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跨過一條橋,便是海邊,夕陽西下,悠然漫步在海邊,這個傍晚突然就詩意起來。
雖然這裡得到很多遊客的青睞,但似乎在本地卻不得人心,一些本地人認為這就是一個人造景點,「環境差」「東西貴」「專坑遊客錢」似乎成了本地人對這裡的固定評價,因此他們並不推薦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