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大陸地區與港澳地區、臺灣地區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日益頻繁,聯繫愈加緊密,尤其是以港大、港中大為代表的香港高校因其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和學習環境,每年都吸引了許多內地優秀考生慕名報考,其中不乏一些達到清北錄取線的考生。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兩岸四地的高等教育體制長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使得我們很難直接比較兩岸四地頂尖高校的實力。
近七年來,共有13所大學曾躋身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榜單前十名,包括六所大陸高校、四所香港高校和三所臺灣高校,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新竹)和交通大學(新竹)。
下圖為這13所高校2011年與2017年的名次對比:
七年來,清華大學(北京)始終雄踞榜單第一名寶座,是當之無愧的兩岸四地第一高校!進入過中國兩岸四地排名前三名的高校還有北京大學、香港大學、臺灣大學和清華大學(新竹)。
從具體指標上看,清華大學(北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科學研究和學校資源兩個方面。在2017年的排名中,清華大學(北京)在科研經費總量、頂尖論文總量、頂尖論文師均、國際專利總量以及辦學經費總量5項指標上均獲得了最高分。
其他5所大陸高校名次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北京大學進步最為明顯,2011年和2012年北大僅位居榜單第七名,被臺灣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甩在後頭,但隨後北大一路高歌猛進,名次逐年上升,近兩年已經穩居兩岸四地高校第二名。在2017年的排名中,北大在博士學位授予總量和師均指標上的得分位居各高校之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浙江大學同樣進步神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在2016年一度升至榜單第四名,浙江大學去年躍升至榜單第五名。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攜手並進,一起從15名後躋身前十名。
以下為2011~2017年大陸地區進入前十的六所高校名次變化趨勢圖:
作為香港最頂尖的高等教育學府,香港大學在2011年時曾高居榜單第三名,僅次於清華大學(北京)和臺灣大學,但近幾年已經穩定在第五、六名。香港中文大學去年升至榜單第四名,同時香港中文大學也是兩岸四地唯一有教師在本校任職時期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學,因此其在教師獲獎指標上一直表現突出。
與港大和港中大相比,和香港城市大學的辦學歷史較短,發展勢頭強勁。2014年,香港科技大學的排名甚至一度超過港大和港中大,但隨後排名直線下滑,2017年已跌至第12名,顯得有些後繼乏力。香港城市大學在2011年時僅位居榜單第18名,在隨後六年間卻上升了10個名次,在2016年的排名中位列榜單第8位,但去年名次又回落至第14位。
以下為2011~2017年香港地區進入前十的四所高校名次變化趨勢圖:
在13所高校中,名次下滑最嚴重的可能要數臺灣大學了。臺灣大學在2011年曾一度與清華大學(北京)並列榜單第一名,但隨後名次一路下滑,去年已跌至榜單第九位。交通大學(新竹)近年已跌出前十,去年名次略有回升,位居第13名。目前,臺灣地區僅有清華大學(新竹)依舊保持較高水平,長期處於榜單第二到第四名。
以下為2011~2017年中國兩岸四地排名前十高校名次變化趨勢圖:
看完這13所高校近七年的排名變化,大家是否更期待它們在2018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的表現了呢?
清華大學(北京)能否繼續蟬聯第一?港臺地區高校能否力挽汪瀾?哪所高校將成為今年排名中的一匹黑馬?
(來源: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