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從學者到參政黨領袖

2021-01-11 黨史頻道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成思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一位孜孜不倦、建樹頗豐的學者,一位堅定不移的愛國者。說起人生經歷,他總是充滿深情地說:「回顧我的人生軌跡,可以看到有三個轉折點,一是1951年由香港回內地工作,奠定了報國的方向;二是1981年到美國學習工商管理,開拓了治學的領域,徹底轉變了我的專業方向;三是1995年參加民主建國會,踏上了從政的道路。如今,回過頭來看,雖然每一次都有一定的風險,但我認為這幾項選擇都是正確的。」這三次選擇如同三顆釘子,釘住了成思危人生的曲折走向,見證了這位國家領導人成長的心路歷程。

一、 少年走上堅定的愛國之路

1935年,成思危出生於風聲鶴唳中的北平,父親給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兒肩負國家安危的責任。事實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

成思危12歲生日那天,興致勃勃地拿著新買來的紀念冊到位於北平西長安街的世界日報社,找到正在上班的父親給他題詞。父親不假思索地寫下了「自強不息」4個大字。「當時,我猛然省悟到,這4個字不僅是他對我的殷切希望,也正是我心目中父親的形象。」

正是這4個字,成為激勵他一生的座右銘。也正是這4個字,使成思危從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在我國化工界享有很高聲望的專家,繼而成為我國著名的軟科學專家和管理科學專家,也正是這4個字使他從一名學者成長為一位政治家和領導者。

1948年,成思危隨家人南遷香港,進入愛國名校香島中學學習。不久,傳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香島中學的師生一片歡騰。成思危與同學們一起參加了隆重的升國旗儀式,並在五星紅旗下留影。

1951年,16歲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他瞞著父親,回到內地參加新中國的建設。那時候,他剛加入共青團不久,同時又受到了黨組織的鼓舞和召喚,新中國熱火朝天的新氣象對他來說有著無限的吸引力。自此,他開始了漫長的跨越兩個世紀的報國之旅。

1952年,成思危先是進入葉劍英兼任校長的「南方大學」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廣東省總工會工作。由於良好的工作表現,成思危被選送到華南工學院、華東化工學院學習。

畢業時,成思危被分配到瀋陽化工研究院工作。「文革」開始後,由於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經歷,他不可避免地捲入到了政治旋渦之中。風華正茂的他被發配去當了鍋爐工。但是,「自強不息」的性格不但幫助他堅強地挺了過來,而且他還利用燒鍋爐的間隙自學了四門外語。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在美國留學的妹妹專程回中國尋找哥哥。兄妹倆終於在北京見面。不久,成思危從瀋陽調到北京,進入化工部石油科學研究院工作。

二、以國家和民族為己任的傑出學者

順境不懈怠,逆境不沉淪。

「文革」結束,不少和他一樣懷著報國理想投身新中國建設的香港青年,懷揣複雜的情感,離開了大陸,而成思危卻選擇留下。

1981年,46歲的成思危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管理研究院學習。放棄化工改學工商管理成為他人生第二個轉折點。放棄化工,當年在朋友們看來,成思危是另起爐灶從零開始,並非明智之舉。然而,他只要認定了的事,就一定會堅持下去。

由於是從化工專業轉學管理,最初遇到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在短短的3年時間裡,他愣是憑著一股韌勁兒,發表了十多篇學術論文並榮獲了獎學金。當他把最後一學期的成績單給他從臺灣趕來已80多歲高齡的老父親看時,成績單上三個A和一個A+讓他那一生都不肯輕易表達情感的老父親也誇他:沒想到近50歲的人了,還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

畢業的時候,他不僅推辭了美國公司和研究機構的邀約,也婉謝了父親希望他回臺灣繼承家業的期望。曾榮登《福布斯》中國臺灣富豪榜的父親對他說:「畢竟,我們的家業在臺灣。」而成思危認為,他的事業在大陸。一生不管兒女政治傾向的父親,尊重了兒子的選擇。

回國後20多年來,成思危的官越做越大,境況越來越順,但對學問的追求並沒有越來越小。相反,他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做學問搞研究,樂此不疲。他對此實話實說:「像我,說實話,不學習,照樣當官。我為何這麼辛苦,周末周日還要寫東西?我就是不願懈怠下來。」

回國後,他肩上的擔子慢慢地重了起來,1988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開始擔任化工部副部長。每次開會時他不僅在小組討論中踴躍發言,並且至少要作—次大會書面或口頭髮言。比如他的發言稿《沒有研究就沒有決策權》、《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決策體制的改革》、《讓科學技術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今天讀來仍然可以領略到其中的真知灼見。

從青春報國到技術報國再到管理報國,成思危的前兩大轉折為他從政報國寫下了伏筆。從1988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開始,心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課題的成思危認真地履行參政議政的職責。這引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民主黨派領導人的注意,也成就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三次轉折。

1995年,時任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席的孫起孟在成思危59歲快要退休的時候鄭重地向他發出了邀請。這讓身為化工部副部長的成思危猶豫了好長一陣。他想,「退下來後,可以騰出時間寫點文章、講講課、帶帶研究生,還可以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了空還可以去世界各地走走轉轉。而參加民建,肩上的擔子就重了,就意味著要承擔一份責任和義務。」對此,成思危沒有立刻做出回答,而是答應要認真考慮一下。

「人到60歲的時候,你走哪條路?是到此就激流勇退,還是要繼續做貢獻?」

然而,真正讓成思危下定決心的是孫起孟的一句話:「作為一名民主黨派的代表,你的意見和建議可以直接讓中共中央聽見,這樣不是可以實現你的理想嗎?」「從我當初的志向,報效國家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這就是可以真正的參政議政了。」成思危這樣說。於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民建中央主席孫起孟的邀請,加入了民建,並在1996年民建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民建中央主席。

從此,成思危從治學走上了從政的道路。他的名字開始活躍在國家的政治舞臺上。「慷慨陳詞豈能皆如人意。鞠躬盡瘁但求無愧我心。」這是成思危奉行的做人原則,也是他參政議政的真實寫照。在他任職內的一系列人大、政協會議上,他和民建每次都提出過一些有分量的提案和建議。就這樣,成思危頻頻出現在各種重大場合併親眼目睹了許多永載史冊的事件。

自1998年3月開始,成思危連續當選為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人生的第三次轉折,也讓成思危從一名學者走向了政壇。

三、身居高位不忘學習

任職期間,在緊張的國務活動之餘,成思危不僅擔任著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管理科學部主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等學術和教育職務,他還是北大、清華、北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浙江大學等十幾所高校的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履行著一個「園丁」的職責。他講課非常生動,有時就連禮堂的過道裡都站滿了聽眾。講到精彩之處,掌聲更是經久不息。成思危當老師也非常認真,不管日常工作有多忙,也要抽時間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們對老師也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們歸納為三個沒想到:沒想到成老師的英語有那麼好,沒想到成老師的學問有那麼深,沒想到成老師那麼愛上網。其次是三感慨:感慨他殷殷以求的目標和孜孜不倦的勤奮;感慨他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風範和作為專家學者的嚴謹;感慨他博聞強記的智商和出口成章的口才。是的,僅就好學勤奮來說,凡是接觸過成思危的人無一不有這樣的共識。每次乘火車外出視察,他一上車,總是先與隨行人員聊上幾句,交代一下工作,然後就走進包房,關起門來開始工作,有時到了吃飯的時間還得讓秘書去叫。吃完飯,看一會兒書(他認為這是一種休息),就又開始工作和學習了。如果在北京,下班回家,他一頭就扎進了書房裡,坐在電腦前開始研究工作。有人往他家裡打電話,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只要電話鈴聲一響,電話裡就會傳來他永不疲倦的聲音。多年來,他潛心研究學問,把學術研究當成人生的一大樂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樂在其中,自得其樂,其樂無窮」。他為自己做了規定:不管有多忙,每天要寫一篇讀書筆記,每月要寫篇文章,每年要寫一本書。有人問他:你平時政務這麼繁忙,能完成這些規定嗎?他回答說:我這幾項規定從未因職務和工作的變動而有所改變,相反,我常常是「超額」完成任務。多少年來,他從未真正休息過一次像「十一」和「春節」那樣的長假。

四、為國家事業盡心竭力

現在,很多人只要一聽到成思危的名字,馬上就會聯想到風險投資。成思危是我國研究風險投資最早的學者,被公認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1998年3月,民建中央向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提出了《關於加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一號提案」,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掀開了中國風險投資大發展的序幕。

對於有些媒體冠以「中國風險投資之父」的稱謂,成思危表示,「我已經兩次公開聲明辭謝媒體給我的這頂桂冠。」他說,「我願意做中國風險投資的一個積極的倡導者和促進者,但我不希望給我過高的『中國風險投資之父』這樣的桂冠。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我想這是我們大家都應該吸取的中國古典的智慧。」

成思危說,治學和從政都是為了報國。作為學者,治學是參政的基礎。發表意見也好,推進人大立法、監督工作也好,他都要以治學為基礎。「我的工作涉及經濟立法比較多,沒有學術研究,是做不好的。」他坦誠地說。

成思危從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位置上退下多年,依然擔任著中科院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中科院虛擬經濟和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每個月仍在堅持授課,為學生講授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和默頓的《金融學》。今年,《中國股市的分析》和《虛擬經濟發展史》兩本專著將出版面世。

不幸的是2015年7月12日,成思危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80年的風風雨雨,國家地覆天翻,個人今非昔比,沒有變的是成思危那一腔矢志報國的志向;沒有泯滅的是他那一顆生機勃勃的愛國之心。

來源:《世紀風採》2015年第九期

相關焦點

  • 成思危:最喜歡被稱作「教授」
    成思危說。   1948年底,成思危隨父親舉家搬遷到香港,1951年,年僅16歲的成思危做出了人生第一個重要選擇,「拋棄優越的家庭生活,回到了祖國」。他的學生龍文問告訴記者:「從此,他就和家人分隔兩地,但是成先生一直認為自己應當成為新中國建設的參與者。」
  • 光明日報:成思危的虛擬經濟理論(劉駿民)
    中國經濟是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的,不斷有新問題出現,及早發現問題,在恰當的時間提出恰當的解決思路,是學者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經濟日益與世界經濟融合在一起,如何思考世界經濟重大現象的本源,是能否為中國更長遠考慮的依仗。虛擬經濟研究就是成思危先生獨具深邃目光的一個重要理論創新。
  • 消息稱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去世 被譽為「創業板之父」
    媒體關於成思危最近一次的報導是2015年6月11日。據民建中央網站消息,2015年6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部長孫春蘭帶著中共中央的關懷和溫暖前來為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祝賀八十壽辰。其樂融融的氣氛中,成思危賦詩一首,表達謝意,抒發感懷。
  • 為了保障民主黨派歷經風雨初心不變———從民主黨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民主黨派自誕生之日起,就以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進步為己任,與中國共產黨榮辱與共,攜手奮進,共同探索出了一條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道路。這一過程中,民主黨派始終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階級聯盟轉變為政治聯盟,經受了各種鍛鍊與考驗,最終成長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 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去世 被譽為「創業板之父」
    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先生於北京時間7月12日與世長辭,享年80歲。  成思危先生,系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創業板之父,主要研究領域為化工系統工程、軟科學及管理科學,近年來致力於探索及闡明虛擬經濟的特點與發展規律,並積極研究和推動風險投資在中國的發展。由於他為中國新興的風險投資業做出的奠基性貢獻,業內人士親切地稱他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
  • 強化政治理論學習 提升參政黨建設水平
    「參政參到要點上,議政議到關鍵處」。參政議政做到用事實和數據說話,真正把問題找準、把建議提實,確保參政效果能落地、見實效。三、參政黨要講合作,做到團結奮進,當好「賢友」一是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貫穿履職全過程,著力在凝聚共識上下功夫,求同存異,努力謀求最大公約數,畫好最大同心圓。二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 政協今向中外記者介紹民主黨派的參政黨作用問題
    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今天將就如何更好地發揮民主黨派的參政黨作用問題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今日「兩會」具體日程安排如下——人大上午: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政府工作報告、計劃報告、預算報告。下午:小組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計劃報告、預算報告、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政協上午:小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 「參政黨建設專家談」顏旭:著力加強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 全方位...
    提升新型政黨制度的效能需要在執政黨和參政黨兩方面共同著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也要求各參政黨加強自身建設」。我國的政黨組織有中國共產黨和八個民主黨派。
  • 謝百三:學習成思危教授講話後的體會、疑惑和不解
    謝百三:學習成思危教授講話後的體會、疑惑和不解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6日 23:38 來源: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其次,成思危教授認為中國1400隻上市公司只有400家基本符合國際標準,只佔上市公司總數30%。因此他認為股市的上漲基礎不實:「即使股指上去了,也是一大堆泡沫,會造成投資者的損失。」  這裡有很多疑問。 一是這400家公司是什麼公司,其在全部股市中佔的權重是多少;比如工商銀行股漲10%,上海股市竟然可漲近100點,因此,權重大小,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 上高金 2020 SAIF EMBA/高層管理教育EE/全球商業領袖學者項目招生...
    【MBA中國網訊】2019年5月30日,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特別舉辦金融EMBA/高層管理教育EE/全球商業領袖學者項目GES招生說明會,為潛在學員們詳細介紹SAIF的師資力量、課程特色,並為報考2020級EMBA 的申請人明確聯考方向,提早做好備考規劃。
  • 歐巴馬基金會推出面向未來國際領袖的碩士項目及學者項目申請須知
    哈裡斯公共政策學院碩士項目與歐巴馬基金會共同發起的一系列活動幫助領袖們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歐巴馬基金會與芝加哥大學於2月28日宣布設立「歐巴馬基金會學者項目」。該項目由哈裡斯公共政策學院執行,旨在支持下一代全球領導者在國內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影響。
  • 四川新聞丨四川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座談會舉行
    11月26日,四川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座談會在成都舉行
  • ...網際網路高峰論壇——專家學者、企業領袖齊聚論壇,碰撞思想火花
    作為2020年中國國際服貿會的重點專業論壇,本次論壇將以「工業網際網路賦能新服貿」為主題,邀請領域內知名專家學者與企業領袖,分享學界前瞻性觀點與業界實踐經驗。  專家建言:提供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新思路  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是產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支撐。
  • 微博「意見領袖」的發展與演變
    新浪微博將新浪博客強力推薦名人博客的傳統繼承了下來,在運營初期與大量名人合作來加強新浪微博的關注度,利用微博的傳播特點及傳播優勢將名人微博體系更加發揚光大,將其繼續完善,並使其傳播效果發揮到極致。它以名人微博為基礎,逐漸建立起完善的「意見領袖」系統,這是新浪微博得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 輿情的「質變」 突發事件演化中變換階段的意見領袖推演分析
    但總的來說,關注「意見領袖」對輿情演變的作用,同時考慮到突發事件輿情演變的階段性特徵的研究,多集中在輿情發展前期,對於輿情演變中關鍵的「質變」階段的已有研究很少。隨著傳播工具和研究方法的改進,學者們在如何識別「意見領袖」的問題上不斷嘗試新的途徑。傳統的「意見領袖」識別主要藉助問卷調查、自我報告法、關鍵人物訪談法等。
  • 公知、知識分子和意見領袖的區別
    編:愈嘉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爆的討論:公知、意見領袖和知識分子有什麼區別? 在眾說紛紜的探討中,有一個答案,讓人信服,它出自美國學者託馬斯·索維爾。 他認為,這三個概念的本質,其實是一個「訴說對象」的問題。 知識分子的定義是「處理理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