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提出萬有引力理論並未得出G的數值,那引力常數值是怎樣來的

2020-12-14 李論科學

萬有引力公式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公式了,我認為只要是上過學的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把它寫出來,但是關於公式裡的G的數值是怎麼來的,很多小夥伴可能還說不上來。其實牛頓在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後,關於萬有引力常數是多少,連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我們不知道也不足為奇。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直到100年後G的數值才被實驗測量出來。

牛頓對引力中心點假設

在艾薩克·牛頓《原理》著作中存在著一個核心公式。它現在以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而聞名,並通常以下面的形式被呈現:F=Gmm/r。在這裡,我們看到引力(F)與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即距離越大,引力越小。如果你離得越遠,引力變小的就越快。這取決於兩個物體(m和m)中的每一個物體的質量。但公式裡還有了「G」。「G」是一個常量。有了它,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其他項中的任意一項。

然而,這裡面還存在一個問題。牛頓的引力研究有力地揭示,引力必須符合一種平方反比定律,即兩個物體之間距離的平方越小,引力越大。那麼關於兩個問題之間的距離怎樣選定是十分關鍵的。但是,你怎樣測量一個物體和一個地球那樣的大天體之間的距離呢?像地球這樣大的物體引力點應該取哪裡?很顯然等式中的「r」不能是到行星表面的距離,否則那裡的引力(例如,一個人站在地球表面感受到的引力)將被0除。如果是那樣的話,那麼引力就將是無窮大的。

牛頓設想把地球分成了大小像人的很多塊。每一塊都對月球有一個微弱的吸引力。但是,總體而言,即吸引是朝向地球的中心的。他證明了球形天體的情況是這樣,其中包括行星和恆星。當然了,有些小衛星和小行星根本不是球形的。就它們而言,確定引力中心變得有些棘手,只能取近似的中心點。

萬有引力常數的測量

牛頓並沒有測出「G」的值。你也許還記得一個來自學校的引力公式。它非常簡單:F=mg。這一公式基於一種假設,即你與地球中心的距離完全不變。在此情況下,你可以把G、m(地球的質量)、1/r合併成一個g。g代表由引力造成的加速度,約為9.8米/秒。它只是完整公式的簡化形式。

測量質量之間基本吸引力的試驗是由18世紀英國物理學家亨利·卡文迪許(HenryCavendish)做的。卡文迪許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讓他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愛好,他研究氣體和電,但也在測量引力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卡文迪許製作了一臺儀器,這臺儀器有一個扭擺。這種鐘擺不以直線擺動,而是前後扭動。想想當你扭動一個孩子的鞦韆的繩子會發生的情況。它向一側轉動,越過「解開的」點,然後又轉回另一側。扭擺與此相似,由於纏繞著、支撐著它的繩索中的力,它來迴轉動。

卡文迪許的鐘擺的末端是一根棒子,棒子兩頭各有一個球。擺動的棒子附近放著一些較大、較重的球,而這個儀器被用來測量大球和鐘擺的棒子之間的吸引力怎樣影響鐘擺的來回扭動。考慮到他的技術的原始性和所涉及的引力微小的力,卡文迪許能獲得測量結果就非常難得。目前公認的結果是卡文迪許測定的常數值為6.754×10-11N·m2/kg2,推薦的標準為G=6.67259×10-11N·m2/kg2。

以現在的科技測量大G也不是那麼容易

卡文迪許利用這一技術還估計了地球的密度,但在18世紀,這一試驗被用來更精確地測量萬有引力常量G的非常複雜的現代版本是不可能的。舉個例子,2000年,詹斯·岡拉克(JensGundlach Stephen Merkowitz)在華盛頓大學製作了一個扭擺。這裡有一塊耐熱玻璃,它充當了鐘擺的懸垂物,受製作非常精準的8千克(17.6磅)鋼球的吸引支配。他們測量的G值為(6.674215±0.000092)×10mkgs。

測量出來的指看看似已經很精確了,但和我們對光速、普朗克常量等其他基本的科學常量相比,它並不算精確。對萬有引力常識的測量非常複雜,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引力與電磁相比太微弱了,很容易被偶然的影響誤導。就是以現在的科技測量G,也不是幾天就能做完的事情,需要花幾年時間才能完成。

總結一下:儘管牛頓從來沒有提出涉及了G的那個公式,但他就引力所做的工作將產生重大影響。然而,還存在一個就連他自己也會承認的問題。對引力如何發揮作用,他百思不得其解。只要對它加以解釋,使其符合他在《原理》中發展出來的景象,就需要一種非常可疑的科學概念,即神秘的「超距作用」,牛頓也稱它為上帝的傑作。

相關焦點

  • 萬有引力常數G的前世今生
    而此次最新測G結果的發表,更是代表了國際上對引力中心團隊堅持30多年的測G工作的肯定。對於萬有引力常數G,讀者們可能既熟悉又陌生,也許只是在物理課本的字裡行間打過一次照面,這個字母「G」有著怎樣的物理含義?對其進行高精度的測量又有什麼樣的意義?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這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基本物理常數——萬有引力常數G的前世今生。
  • 中國科學家羅俊院士團隊測出萬有引力常數G最精確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0日訊(記者 柳潔 通訊員 王瀟瀟)引力是自然界4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由於引力相互作用極其微弱而且不可屏蔽,因此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測定的物理常數之一。多年來,各國科學家—直在追逐該常數的精確測量。
  • 牛頓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家測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m)/r,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但是,地球上一般物體的質量太小,引力幾乎為零,而宇宙裡的天體又太大,難以評估其質量。於是,在萬有引力定律提出後的100多年裡,G值一直是個未解之謎。1798年,一位名叫卡文迪許的英國科學家,為了測量地球的密度,設計出一個巧妙的扭秤實驗。
  • 為解牛頓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家測得迄今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₁m₂)/r²,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大到宇宙天體,小到看不見的粒子,任何物體之間都像蘋果和地球之間一樣,具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相互作用 引力常數 高中物理教材 萬有引力 扭秤-中國新聞-東方網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了使蘋果落地的力和維繫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的力本質一致,而這種力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到看不見的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天體,這就是萬有引力。要計算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則需知道引力常數G的大小,但令人遺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們並不知道G的精確值是多少。對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不僅具有計量學上的意義,其對於檢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及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規律都具有重要意義。
  • 教育部: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教材建議,轉編寫出版單位
    《答覆》指出,萬有引力常數G值的精確測量,對於檢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及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規律等具有重要意義,一直受到科技界的高度關注。我國科學家在G值測量方面經過長期努力,於2018年在Nature雜誌發表了最新結果,體現了我國的科研實力。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
    團隊成員薛超及同事在研磨球體 華中科技大學供圖  1687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1m2)/r2,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
  • 萬有引力常數G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
    在萬有引力定律中,對於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個物體,它們之間的引力大小正比於它們質量的乘積,比例係數被稱為萬有引力常數(G)。根據目前最為精確的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為6.67408×10^-11 m^3/kg/s^2,相對標準不確定度為46 ppm(百萬分之四十六)。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新聞—科學網
  •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怎麼看引力的?
    幾百年來的觀察已經證明了物體之間普遍存在著引力。在1687年,艾薩克牛頓使用他的萬有引力定律量化了這一現象,並將其表述為:在宇宙之中,每一個物體都吸引著其他所有物體,並且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他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他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測出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值 2018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
  • 引力是如何產生的?——從萬有引力理論到廣義相對論
    萬有引力在幾個世紀以前,牛頓首先發現了萬有引力,他認為引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天上所有的天體之間都存在,並且也正是引力維繫了天體的運行,牛頓甚至給出了萬有引力的計算公式,然而他卻沒有給出引力是如何產生這個根本性的問題的答案。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理論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是兩個層次的理論。萬有引力定律就像一個梯子的下面幾級,比較接地氣,指導了人類幾百年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而廣義相對論是梯子的上面幾級,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但我們爬梯子必須先踩在下面幾級才能攀爬到上面。
  • 我國科學家耗時30年測出目前最精準引力常數G
    我國科學家耗時30年測出目前最精準引力常數G為基礎物理學研究和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提供支撐本報武漢8月30日電 (記者程遠州)30日,《自然》雜誌刊發了我國科學家羅俊與其團隊測量引力常數G的最新結果,該團隊採用兩種不同方法測量
  • 也是英國的一場疫情,讓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統一了宇宙運動規律
    要說萬有引力,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這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提出的力學理論。這種引力存在於宇宙中大小角落,大到月球、地球、太陽、星系、黑洞……小到分子、原子、原子核……也就是說,只要有質量的物體都有引力。
  • 高中生都能算對的萬有引力題,牛頓卻沒辦法做出來?
    這不是因為他不懂自己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而是另有原因——你竟然說我得零分?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故事要從1687年講起。那一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很多人都聽過一個故事,樹上的蘋果掉落砸到牛頓,給他提供了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靈感。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自然》評論:精確測量領域卓越工藝的典範
    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₁m₂)/r²,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大到宇宙天體,小到看不見的粒子,任何物體之間都像蘋果和地球之間一樣,具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牛頓的萬有引力是如何提出的?帶你走進經典原理背後的故事
    但克卜勒首先必須依據尼科勞斯·哥白尼的宇宙觀,(即地球以與其他行星相同的方式圍繞太陽運行),來重新解釋布拉赫的觀測。因此,牛頓是根據布拉赫的天文觀測工作的,是根據哥白尼的日心系統重新解釋的,並以克卜勒三定律的形式總結的。當時,牛頓並不是唯一一個急於用引力動力學理論解釋克卜勒運動學定律的人。
  • 引力的本質是什麼?牛頓和愛因斯坦誰的理論更準確?
    即使是時至今日,依舊有很多人科學家在研究這方面的內容,比如:超引力理論。所以,或許在未來還有可能會出更具普適性的引力理論,不過,現在看來,關於引力的理論,最為主流的科學理論還是廣義相對論。那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倆聊一聊這個話題。
  • 引力原來不是「力」,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早已被愛因斯坦相對論推翻
    而這就是數百年前被牛頓總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並且在牛頓之後的兩百年之中,由於有越來越多天文觀測的結果符合運用萬有引力定律所計算出的結論,而被認為是絕對的真理。而即使有少數不符合定律的,也被當成是計算錯誤或者是有觀測不到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