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團隊成員薛超及同事在研磨球體 華中科技大學供圖

  1687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1m2)/r2,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大到宇宙天體,小到看不見的粒子,任何物體之間都像蘋果和地球之間一樣,具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定律雖好,要想派上實際用場,還得知道G的值。然而,這個值到底是多少,連牛頓本人都不清楚。

  300多年來,不少科學家在努力測量G值並讓它更精確。就在8月30日凌晨,《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家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研究,測出了截至目前最精確的G值。

  卡文迪許的嘗試

  G值不明確,萬有引力定律就算不上完美。但是,地球上一般物體的質量太小,引力幾乎為零,而宇宙裡的天體又太大,難以評估其質量。於是,在萬有引力定律提出後的100多年裡,G值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1798年,一位名叫卡文迪許的英國科學家,為了測量地球的密度,設計出一個巧妙的扭秤實驗。

  他製作了一個輕便而結實的T形框架,並把這個框架倒掛在一根細絲上。如果在T形架的兩端施加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細絲就會扭轉一個角度。根據T形架扭轉的角度,就能測出受力的大小。

  接著,卡文迪許在T形架的兩端各固定一個小球,再在每個小球的附近各放一個大球。為了測定微小的扭轉角度,他還在T形架上裝了一面小鏡子,用一束光射向鏡子,經鏡子反射後的光射向遠處的刻度尺,當鏡子與T形架一起發生一個很小的轉動時,刻度尺上的光斑會發生較大的移動。這樣,萬有引力的微小作用效果就被放大了。

  根據這個實驗,後人推算出了歷史上第一個萬有引力常數G值——6.67×10-11N·m2/kg2。

  十年十年又十年

  卡文迪許測出了常數值,但科學家們並不滿足。在他們看來,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常數,而G值的測量精度卻是所有基本常數中最差的。

  而G值的精度在天體物理、地球物理、計量學等領域有著重要意義。例如,要想精確回答地球等天體有多重,就要依賴於G值;在自然單位制中,普朗克單位定義式的精度同樣受G值測量精度的限制。

  怎麼讓這個數值更精確,是卡文迪許之後的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利用現代技術完善扭秤實驗,則是他們提升測量精度的辦法。

  就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提出後的300年,中國科學家羅俊及其團隊加入了這支尋找引力常數的隊伍,此後他們幾乎每十年會更新一次引力常數的測量精度。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中科技大學羅俊團隊開始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G值。十年後的1999年,他們得到了第一個G值,並被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錄用。

  又十年後,2009年,他們發表了新的結果,成為當時採用扭秤周期法得到的最高精度的G值,並且又一次被CODATA收錄。

  如今,經過又一個十年的沉澱,羅俊團隊再次更新了G值。「30多年的時間裡,我們不斷地對完全自製的扭秤系統進行改良和優化設計。」羅俊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在精密測量領域,細節決定成敗。光是為了得到一個實驗球體,團隊成員就手工研磨了近半年時間,最後讓這個球的圓度好於0.3微米。

  不僅如此,論文通訊作者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教授楊山清告訴記者,實現相關裝置設計及諸多技術細節均需團隊成員自己摸索、自主研製,在此過程中,他們研發出一批高精端儀器設備,其中很多儀器已在地球重力場的測量、地質勘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自然》雜誌發表評論文章稱,這項實驗可謂「精確測量領域卓越工藝的典範」。

  G的真值仍是未知

  為了增加測量結果的可靠性,實驗團隊同時使用了兩種獨立方法——扭秤周期法、扭秤角加速度反饋法,測出了兩個不同的G值,相對差別約為0.0045%。

  《自然》雜誌評論稱,通過兩種方法測出的G值的相對誤差達到了迄今最小。目前,全世界很多實驗小組都在測量G值,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2014年最新收錄的14個G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相對差別約在0.05%。

  儘管數值的差距在縮小,但真值仍是未知。「不同小組使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方法測量的G值在誤差範圍內不吻合,學界對於這種現象還沒有確切的結論。」羅俊說。

  科學家推測,之所以測出不同的結果,一種概率較大的可能是,實驗中可能存在尚未發現或未被正確評估的系統誤差,導致測量結果出現較大的偏離,另一種概率較低但不能排除的可能是,存在某種新物理機制導致了目前G值的分布。

  羅俊告訴記者,要解決目前G值測量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國際上測G實驗中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也需要國際各個小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當各個小組實驗精度提高,趨向給出相同G值的時候,人類才能給出一個萬有引力常數G的明確的真值。」羅俊說。

  論文相關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431-5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新聞—科學網
    為了解開牛頓留下的謎題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自然》評論:精確測量領域卓越工藝的典範
    300多年來,不少科學家在努力測量G值並讓它更精確。就在8月30日凌晨,《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家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研究,測出了截至目前最精確的G值。 G值不明確,萬有引力定律就算不上完美。但是,地球上一般物體的質量太小,引力幾乎為零,而宇宙裡的天體又太大,難以評估其質量。
  • 為解牛頓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家測得迄今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300多年來,不少科學家在努力測量G值並讓它更精確。就在8月30日凌晨,《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家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研究,測出了截至目前最精確的G值。  G值不明確,萬有引力定律就算不上完美。但是,地球上一般物體的質量太小,引力幾乎為零,而宇宙裡的天體又太大,難以評估其質量。
  • 中國科學家羅俊院士團隊測出萬有引力常數G最精確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0日訊(記者 柳潔 通訊員 王瀟瀟)引力是自然界4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由於引力相互作用極其微弱而且不可屏蔽,因此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測定的物理常數之一。多年來,各國科學家—直在追逐該常數的精確測量。
  • 牛頓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家測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300多年來,不少科學家在努力測量G值並讓它更精確。就在8月30日凌晨,《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家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研究,測出了截至目前最精確的G值。卡文迪許的嘗試G值不明確,萬有引力定律就算不上完美。
  • 華科測出世界最精確的重力常數值
    楚天都市報8月30日訊(記者樂毅 通訊員 王瀟瀟 高翔)華中科技大學羅俊團隊測出目前最精確的重力常數G值。這一成果今日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雜誌《Nature》上。初中物理課本就有重力常數G的介紹,要計算物體間的引力,則需知道常數G的大小。
  • 測出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值 2018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
  • ...相互作用 引力常數 高中物理教材 萬有引力 扭秤-中國新聞-東方網
    該建議提出將我國科學家測得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的成果編入中學物理教材。  對於為何要提出這樣的建議,何蘭田談道:「我們中學教材中近代以來科學概念定義常數全是西方的,中國以前存在基礎研究的短板,但基礎研究需要時間積澱,現在這個短板在慢慢補齊,也有了一些成果。引力常數的成果是一件鼓舞信心的事情。
  • 教育部: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教材建議,轉編寫出版單位
    《答覆》指出,萬有引力常數G值的精確測量,對於檢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及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規律等具有重要意義,一直受到科技界的高度關注。我國科學家在G值測量方面經過長期努力,於2018年在Nature雜誌發表了最新結果,體現了我國的科研實力。
  • 萬有引力常數G的前世今生
    《自然》雜誌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匯聚了許多科研領域中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是眾多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的頂級期刊。而此次最新測G結果的發表,更是代表了國際上對引力中心團隊堅持30多年的測G工作的肯定。對於萬有引力常數G,讀者們可能既熟悉又陌生,也許只是在物理課本的字裡行間打過一次照面,這個字母「G」有著怎樣的物理含義?對其進行高精度的測量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 我國科學家耗時30年測出目前最精準引力常數G
    我國科學家耗時30年測出目前最精準引力常數G為基礎物理學研究和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提供支撐本報武漢8月30日電 (記者程遠州)30日,《自然》雜誌刊發了我國科學家羅俊與其團隊測量引力常數G的最新結果,該團隊採用兩種不同方法測量
  • 去年測得最精確引力常量G的中國科研團隊,今年編入了高中教科書
    對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不僅具有計量學上的意義,其對於檢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及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規律都具有重要意義。羅俊團隊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採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歷經10多年的努力於1999年得到了第一個G值,被隨後歷屆的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錄用。
  • 人民日報:測出最精確G值 在人類想像力邊緣更進一步
    據媒體報導,最近,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的研究團隊,歷經近30年艱辛測出了引力常數G迄今為止的最精確值,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小到微觀粒子,大到宇宙天體,都受到萬有引力的約束。對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不僅具有計量學上的意義,而且對於物理學各個領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幾百年前牛頓提出的引力常數概念,如今在中國一所高校的防空洞裡找到了它的最精確值。
  • 萬有引力常數G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
    在萬有引力定律中,對於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個物體,它們之間的引力大小正比於它們質量的乘積,比例係數被稱為萬有引力常數(G)。根據目前最為精確的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為6.67408×10^-11 m^3/kg/s^2,相對標準不確定度為46 ppm(百萬分之四十六)。
  • 200年來,科學家最接近萬有引力常數G的一次
    with record precision為標題 發布在2018年8月29日的《自然》新聞與觀點上 原文作者: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Stephan Schlamminger 控制引力相互作用強度的萬有引力常數
  • 我科學家測出目前國際上最高精度G值
    我科學家測出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北京時間8月30日凌晨,《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團隊最新測G結果,該團隊歷經30年艱辛測出了截至目前國際上最高精度的G值。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了使蘋果落地的力和維繫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的力本質一致,而這種力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到看不見的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天體,這就是萬有引力。要計算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則需知道引力常數G的大小,但令人遺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們並不知道G的精確值是多少。對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不僅具有計量學上的意義,其對於檢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及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規律都具有重要意義。
  • 2018重要基礎科學突破:萬有引力常數新測定;千克原器退休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國際單位制中的4個基本單位改由自然常數來定義,質量單位千克採用普朗克常數定義,電流單位安培採用基本電荷量定義,物質的量單位摩爾採用阿佛加德羅常數定義,溫度單位開爾文採用玻爾茲曼常數定義,並於2019年國際計量日(5月20日)起正式生效。而定義質量單位的國際千克原器也將在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退休。
  •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理論並未得出G的數值,那引力常數值是怎樣來的
    萬有引力公式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公式了,我認為只要是上過學的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把它寫出來,但是關於公式裡的G的數值是怎麼來的,很多小夥伴可能還說不上來。其實牛頓在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後,關於萬有引力常數是多少,連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我們不知道也不足為奇。
  • 中國科學家經30年在山洞中測出最精準萬有引力常量
    最近,中國的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對萬有引力常量作出了目前為止最精確的測量。此次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精確度達到約百萬分之 11.6,刷新了實驗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精確度紀錄。這項歷時 30 年的研究在 8 月 30 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
  • 除了光速外,神奇的自然規則中還有哪些物理常數
    玻爾茲曼常數k其實是由其他常數定義而來的,即理想氣體常數R與阿伏加德羅常數NA的比值,所以這個常數並不能算作一個基本常數。儘管如此,正如題主所言,玻爾茲曼常數有著重要的物理意義。在定義玻爾茲曼常數的常數中,理想氣體常是理想氣體狀態方程中的常數,它與氣體的種類沒有關係,其大小約為8.314 J/mol/K。阿伏加德羅常數能夠把宏觀的物質的量與微觀的粒子數結合起來,其大小約為6.022×10^23 /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