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為石灣陶開新路傳後人

2020-12-12 佛山在線

「這個公仔的眼睛要再調整一下,衣服褶皺的處理要再動態一點,石灣陶塑最講究神韻。」昨日下午,在禪城區柏林藝術館的創作室裡,潘柏林指導徒弟完成石灣陶塑作品。

從不懂陶藝的門外漢自學陶藝,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佛山·大城工匠,多年來,潘柏林孜孜不倦,廣採博收,藝師百家,自成一格。

憑著對石灣陶的熱愛,他將傳統石灣公仔中神仙道佛題材進行生活化、通俗化的拓展;他開啟新工藝、新材料、新思維的創新,引領陶藝創作潮流;他創立藝術研究院,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傳授。

45年,創作作品無數,他的雙手從不曾停止。他說,作為一名陶藝工匠,就是要堅守一份良心、一種責任感,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

守護匠心40載開拓通俗題材

和石灣陶藝以「父子、師徒」方式傳承不同,潘柏林的陶藝之路完全源於自學。23歲那年,他還是水泥廠一名打工小夥,無意間看到陶藝大師劉澤棉的作品《鐵拐李》後驚為天人。「那拿著拐杖翹著腳的人物形象,有種神秘的吸引力,讓我走幾步就忍不住回頭再看。」潘柏林回憶道,「我回去便決心開始做石灣人物,想做出更好的。」

1974年,在沒有任何陶塑基礎的前提下,潘柏林自己揣摩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件作品《哪吒鬧東海》,陶藝天賦初露鋒芒。從此,他帶著一顆匠心,廣採博收,藝師百家,不斷提升自己水平。

當時,石灣的陶藝還以傳統技藝為主,題材多以金黃光閃閃的神仙道佛為主,缺少時代特色。潘柏林大膽突破,將眼光瞄準了市井生活和民俗民風。如《回娘家》《喜臨門》《恩愛夫妻》《童趣》等作品,富有生活情趣,內涵幽默。在釉料方面,他採用強烈的色彩對比,增強作品的表達效果。這些特點逐漸自成一格,開創了一條新的創作路線,為整個石灣注入一股活力。

題材和技藝的創新還需勤奮來做註腳。熟悉潘柏林的人都知道,他一次次反覆嘗試,對作品表達的追求幾乎到了極致。

他曾在狗年生肖的創作中,連續兩個月創作至次日凌晨,做了又毀,毀了再做。作品《觀滄海》的創作前後歷時7個月,他也記不清中間毀掉了多少個版本。最後的作品工藝精雕細琢,極盡精巧之能事。作品從人物的鬚髮、衣帶、披風到馬的鬃毛、馬尾,乃至手中揚鞭,每一個細節都交代得清晰明了,用泥巴的厚重表現出飄逸靈動。「其實,每次毀掉都要下很大決心,手藝人做出來每件作品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是藝術家最基本的道德。」潘柏林說。

新材料新手法領全國風氣之先

接地氣、緊貼時代是潘柏林陶藝中的核心價值。幾十年的陶藝創作生涯,他深知,陶藝家的學歷是一方面,但對生活的感悟、知識的渴求、時代的關注也是非常必要的,否則難有作為。

潘柏林關注人類和環境的和諧問題,想用作品來警醒世人。到底該如何突破呢?陶瓷就是用陶土燒成的,千年來不變。但他卻別出心裁地將陶瓷同千年枯木巧置成一件作品。

在作品《綠色的懷念》,只見蒼茫的戈壁中,一段被摧殘風化的枯木上,一隻小猴子惶恐地依偎在母猴懷裡,遠眺的目光流露出對失去家園的無奈和迷茫。作品雖然不大,卻充分表現了因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為人類不斷破壞環境而產生的生存危機吶喊,內涵深厚。該作品在2004年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節傳統創新大賽奪得金獎。

他獨創陶藝作品搭配天然枯木,為國內第一人。此後陶塑界競相效仿,迅速在全國形成了天然樹根搭配陶藝的風潮。

他還不斷探索肌理運用的創新,特別在衣紋的表現手法方面,潘柏林大膽嘗試用真布泥代替手工塑服飾的新工藝,衣紋真切,真實感強。

「這個探索過程其實不容易。用何種真布、如何浸陶漿、如何使真布紋符合題材內容的需要?這些都要反覆研究、試製。」潘柏林說。

數不清的嘗試,終於使工藝技術的研究成果變成藝術表現的新效果、新價值。真布泥強烈的肌理質感,豐富了石灣陶藝材料原有的塑造形式,也為石灣陶藝製作工藝帶來新生機。《達摩靜坐像》裡的長袖掛布垂墜下來,仿佛可以飄動;《持拐羅漢》身披網紋的長袍,作品極具質感。

同樣別樹一幟的還有他誇張變形的手法。在人物塑造時極富情趣,其不僅帶給作品新的生命,而且詼諧、幽默的動作表情不經意地帶給人們快樂並產生無限遐想。如《佛系列》,他對各個羅漢不同的性格特徵富於誇張刻畫,強化表情,或靜或動、或喜或樂,亦莊亦諧,風趣自然,別與傳統,不落俗套。

「我們是站在傳統大師的肩膀上,既要吸收傳統優點,也要以新觀感體驗時代的責任感,塑造新形式、新內容、新風格,這才是陶藝家的使命。」潘柏林說。

開創藝術館畢生所學傳徒弟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潘柏林開始收徒。在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雙大師」後,潘柏林不是只顧著自己鑽研。他發現,近年來,由於缺乏系統性總結、宣傳和推廣,石灣陶藝被其他有後發優勢的產區超越。守著匠心,他有了更宏大的願望。他想更加系統地傳播石灣陶瓷文化,讓年輕人也喜歡上石灣陶,一代一代不斷傳承發展下去。

2013年,潘柏林在毗鄰南風古灶的石灣陶醉文化街區北緯23度藝術空間成立了柏林藝術館。他以此為載體,廣收門徒,開展陶藝培訓、傳承創新、理論研討、學術交流等活動。幾年來,他親自培養陶藝創作人才已有40多人,其中包括封偉民、霍冠華等知名陶藝家。而聽過他課程的學生更是不計其數。

2016年底,廣州大學在柏林藝術館設立研究生培養基地,來自該校的研究生分批前來交流學習。學生們的工作檯就在潘柏林的辦公桌和創作臺旁。與學生在同一房間創作,方便他最大限度對學生進行指導。

「以前教學都是學生交學費,現在完全是義務。」儘管如此,潘柏林仍有堅持下去的理由。「必須帶出一批人,尤其是高學歷的新生代,讓他們在學習中梳理並提升石灣陶藝的理論,讓世界重新認識石灣陶塑。這是我的責任,為此,我願意奉獻全力。」

工匠朋友圈

看到潘柏林的作品感到非常震撼,作品和手法的獨特,在石灣陶藝的繼承和創新上做出了一種具有示範性、典範性的藝術實踐。他也是一個很熱心的人,學生非常多,是這個時代的國寶級大師。——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

潘柏林是一位才華橫溢、熱愛生活、充滿生活激情和永不停歇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充滿生命和魅力,是當今石灣陶塑藝術的領軍人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春生

原標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

為石灣陶開新路傳後人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王曉丹

圖|潘炳森

 

相關焦點

  • 潘柏林:泥土是會呼吸的,守住石灣陶藝精神
    2019佛山(禪城)陶藝建陶設計周來啦! 本次設計周於10月19日到24日在中國佛山(石灣)陶瓷設計創意谷舉行,以「設計助推智造」為主題,文化、會展、商貿、旅遊、美食等多方面融合,陶瓷+科技+創新,高端峰會大咖雲集。
  • 妙手神韻—2018潘柏林中國美術館陶塑作品展在京隆重開幕
    這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為本次展覽,精心從歷年作品中挑選出的代表作。其中一部分作品,還是從多年的收藏家手中借回的孤品,難得一見,堪稱經典薈萃。國家文化部原副部長 王文章先生致辭在陶塑工藝上的創新,啟用了「異材同構」、「題材創新」、「捏塑機理」、「誇張變形」、「真布泥紋」的手法,由此屢出佳作,另闢發展之新路。此外,本次展覽活動,還將潘柏林大師歷年來眾多知名的作品、名人評論、文章和論文;收集整理成圖錄和陶塑探討論文同步出版發行。
  • 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工匠精神是每個人都需要擁有的精神財富
    第二屆「佛山·大城工匠」稱號獲得者潘柏林這樣闡釋他眼中的工匠精神。紮根石灣陶藝領域數十年,潘柏林始終堅持鑽研學習,不曾鬆懈。高超的陶塑技藝,以及他對作品的高要求、高標準,令他成為享譽世界的石灣陶藝大師。也正是這份堅持,讓他的藝術生涯成為工匠精神的精彩註腳。
  • 石灣陶藝家美國行學到了什麼
    以南風古灶為核心的石灣西片區在公共文化建設上將以陶瓷藝術為基礎。   作為首個「中美雕塑園」的發起者、身兼美國國際雕塑基金會主席一職,吳信坤將中國的雕塑藝術帶入西方,位於堪薩斯的中美雕塑園已經成為中美雕塑藝術展示的窗口。而在雕塑界登上藝術巔峰的吳信坤在俯身回到故土佛山後,一直建言佛山這個重要的藝術陶瓷、建築陶瓷產區,完全可以率國內之先,建第一個雕塑園。
  • 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瓷類)
    不少作品獲全國陶瓷美術設計一等獎、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珍品獎、優秀新產品一等獎等獎項,不少珍品還被國外收藏。廖洪標,廣東省佛山市人,1936年10月生於廣東佛山石灣。他出身陶藝世家,父親廖作民和堂伯父廖堅均為民間時期石灣知名藝人,從小隨父學藝,後又師從名家劉傳學習陶藝。
  • 參觀石灣陶瓷博物館,感受南國陶都的魅力,可與中國四大名陶媲美
    渝帆在前面的文章中向大家介紹了南國陶都的陶瓷活化石——南風古灶以及南風古灶後面的大片古民居,這裡接著為大介紹南風古灶邊上的石灣陶瓷博物館。據工作人員介紹,石灣陶瓷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中已揭開其燒陶的歷史序篇。秦漢時期,石灣制陶技術已有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動物、器皿等,證明此時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藝術。
  • 石灣微塑裡的大世界!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在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開幕
    當日,「指尖上的精靈——霍培英微塑作品展」在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臨時展廳開幕。該展覽展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霍培英微塑盆景、動物、人物、山公小件等作品70餘件套。展廳還設有山公微塑創作體驗區,觀眾可現場體驗微塑製作樂趣。展覽期間還將舉辦兩場科普講座,普及石灣微塑相關知識。
  • 2019陶藝建陶設計周即將來襲!在家門口就可體驗黑科技!約嗎?
    2019佛山(禪城)陶藝建陶設計周(下稱設計周)將於10月19日到24日在中國佛山(石灣)陶瓷設計創意谷舉行。這些活動等你來No.1 中國陶瓷雕塑精品展正在展出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時代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陶瓷雕塑精品展」正在展出。
  • 「線上實景夏令營」全新藝術教育之旅開啟
    今年7、8月暑假期間,為了讓孩子們既能在家抗疫,又能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讓家長安心上班,馮瑋瑜老師開辦了二期「十天成為『藝術家』線上實景夏令營」,以線上、實景、現場的方式,帶著孩子們足不出戶「走」千裡,跨越半個中國,看不一樣的風景,領略不一樣的地域文化,聽不同的陶瓷故事,做不一樣的藝術實踐。
  • 新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優秀作品展將於北京舉辦
    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工作辦公室近日發布通知,將於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期間,在北京國粹苑藝術品交易中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優秀作品展。佛山石灣陶塑新當選的兩位大師鍾汝榮及楊銳華屆時將各報送三件代表作參展。
  • 這些膾炙人口的歷史人物被佛山陶瓷大師做出來,果然是精品!
    這些膾炙人口的歷史人物被廣東佛山陶瓷大師做出來,果然是精品!這個陶瓷雕塑作品的歷史人物是福星、壽星、祿星。這個陶瓷雕塑作品的歷史人物也是福星、壽星、祿星,陶瓷雕塑,就是對可塑性的陶瓷粘土,通過雕刻削減和塑造添加等各種手法以及相應的工藝程序,去創製具三維空間的陶瓷作品的總稱。
  • 鄉愁裡的廣東——感受嶺南獨特的陶藝瑰寶,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
    很多人都說一些建築的風格似乎沉澱了一個歷史的積澱,很多風情也是擁有著獨特的美麗韻味兒,今天小編想為大家介紹位於廣東佛山石灣,具有南國陶都之稱的一個地方,它一定是以中國最傳統的藝術瑰寶,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過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陶藝,而今天在廣東小編就帶大家去看一看石灣的陶藝,幾乎是聞名於世界的石灣公仔又叫做石灣藝術陶瓷
  • 最貴石灣窯公仔拍賣價格高達28萬,石灣公仔是啥,值得收藏嗎
    由於廣東地區改革開放比較早,不少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很高,一些富起來的農民和企業主也開始收藏陶瓷,廣東本地的石灣窯也進入了這些新晉藏家的收藏範圍,因而推動了石灣公仔的市場價格。祖唐居為明代晚期名店號,善作日常生活用具,器物較講究,有印花者清晰美觀,習慣施用黃、綠、青、蘭等顏色釉,底部多鈐印。廣東石灣陶器,已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資料證實,至少在唐、宋時就有陶瓷的生產,到了明清兩代更是興隆昌盛,石灣藝術陶器亦在此時異軍突起,「旁及海內外」。明至清初以仿鈞著稱,世稱「廣鈞」和「佛山鈞」。
  • 大師,走好!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梅文鼎去世
    石灣陶是佛山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石灣陶塑技藝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獨特的地方風味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代代石灣陶藝人的傳承創新,讓石灣陶藝不斷發展壯大。2020年10月19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石灣陶藝現代流派創始人梅文鼎走完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一生的陶藝創作路上畫上句號。
  • 他們是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日前,廣東省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座談會在廣州召開,省經信委、省工美協會的領導向這8位新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頒發了證書。   大師簡介  羅海,男,1951年出生於肇慶,從少年時期起即隨父親、一代宗師羅鑑培和叔父羅星培、羅焯培、羅妹等學習傳統硯雕技藝,從事端硯製作達45年,創立藝海端硯廠。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 漂洋過海「三連展」石灣陶搭起「交流橋」
    廣州美術學院負責實施的2018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中國陶瓷藝術瑞士芬蘭西班牙巡展」落下帷幕。紀錄片《金磚》記錄中國蘇州御窯金磚的製作工藝與陶工生活史,這場展映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陶藝家們頗為感慨。國際陶藝學會榮休主席雅克·考夫曼主持了「中國之夜」的活動,同時也分享了他以金磚為材進行創作的經歷,他將高科技手段與藝術觀念融合,為金磚這一傳統建材的跨界應用帶出了新的可能性經歷。為何會選擇紀錄片展映?
  • 中國紫砂陶刻大師排名,除了任淦庭您知道的還有哪幾位?
    中國的紫砂藝術,自清代陳曼生起,壺以字貴,字以壺傳。金石造詣深厚的陳曼生,將詩、書、畫、印入雕刻入壺,紫砂藝術就不再只是一般的生活實用器,而是一種寄託文人理想,抒發情志的藝術品。六,譚泉海(1939-2017),號石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97年 第四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3年 首屆)。自20世紀50年代隨著著名老藝人任淦庭學陶刻,長期從事陶刻裝飾工作中,1958年進入紫砂工藝廠,跟隨任淦庭老藝人學習紫砂雕刻裝飾。金石篆刻、書法繪畫、花鳥、山水、人物俱佳,作品構思新穎,風格清新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