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公仔的眼睛要再調整一下,衣服褶皺的處理要再動態一點,石灣陶塑最講究神韻。」昨日下午,在禪城區柏林藝術館的創作室裡,潘柏林指導徒弟完成石灣陶塑作品。
從不懂陶藝的門外漢自學陶藝,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佛山·大城工匠,多年來,潘柏林孜孜不倦,廣採博收,藝師百家,自成一格。
憑著對石灣陶的熱愛,他將傳統石灣公仔中神仙道佛題材進行生活化、通俗化的拓展;他開啟新工藝、新材料、新思維的創新,引領陶藝創作潮流;他創立藝術研究院,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傳授。
45年,創作作品無數,他的雙手從不曾停止。他說,作為一名陶藝工匠,就是要堅守一份良心、一種責任感,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
守護匠心40載開拓通俗題材
和石灣陶藝以「父子、師徒」方式傳承不同,潘柏林的陶藝之路完全源於自學。23歲那年,他還是水泥廠一名打工小夥,無意間看到陶藝大師劉澤棉的作品《鐵拐李》後驚為天人。「那拿著拐杖翹著腳的人物形象,有種神秘的吸引力,讓我走幾步就忍不住回頭再看。」潘柏林回憶道,「我回去便決心開始做石灣人物,想做出更好的。」
1974年,在沒有任何陶塑基礎的前提下,潘柏林自己揣摩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件作品《哪吒鬧東海》,陶藝天賦初露鋒芒。從此,他帶著一顆匠心,廣採博收,藝師百家,不斷提升自己水平。
當時,石灣的陶藝還以傳統技藝為主,題材多以金黃光閃閃的神仙道佛為主,缺少時代特色。潘柏林大膽突破,將眼光瞄準了市井生活和民俗民風。如《回娘家》《喜臨門》《恩愛夫妻》《童趣》等作品,富有生活情趣,內涵幽默。在釉料方面,他採用強烈的色彩對比,增強作品的表達效果。這些特點逐漸自成一格,開創了一條新的創作路線,為整個石灣注入一股活力。
題材和技藝的創新還需勤奮來做註腳。熟悉潘柏林的人都知道,他一次次反覆嘗試,對作品表達的追求幾乎到了極致。
他曾在狗年生肖的創作中,連續兩個月創作至次日凌晨,做了又毀,毀了再做。作品《觀滄海》的創作前後歷時7個月,他也記不清中間毀掉了多少個版本。最後的作品工藝精雕細琢,極盡精巧之能事。作品從人物的鬚髮、衣帶、披風到馬的鬃毛、馬尾,乃至手中揚鞭,每一個細節都交代得清晰明了,用泥巴的厚重表現出飄逸靈動。「其實,每次毀掉都要下很大決心,手藝人做出來每件作品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是藝術家最基本的道德。」潘柏林說。
新材料新手法領全國風氣之先
接地氣、緊貼時代是潘柏林陶藝中的核心價值。幾十年的陶藝創作生涯,他深知,陶藝家的學歷是一方面,但對生活的感悟、知識的渴求、時代的關注也是非常必要的,否則難有作為。
潘柏林關注人類和環境的和諧問題,想用作品來警醒世人。到底該如何突破呢?陶瓷就是用陶土燒成的,千年來不變。但他卻別出心裁地將陶瓷同千年枯木巧置成一件作品。
在作品《綠色的懷念》,只見蒼茫的戈壁中,一段被摧殘風化的枯木上,一隻小猴子惶恐地依偎在母猴懷裡,遠眺的目光流露出對失去家園的無奈和迷茫。作品雖然不大,卻充分表現了因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為人類不斷破壞環境而產生的生存危機吶喊,內涵深厚。該作品在2004年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節傳統創新大賽奪得金獎。
他獨創陶藝作品搭配天然枯木,為國內第一人。此後陶塑界競相效仿,迅速在全國形成了天然樹根搭配陶藝的風潮。
他還不斷探索肌理運用的創新,特別在衣紋的表現手法方面,潘柏林大膽嘗試用真布泥代替手工塑服飾的新工藝,衣紋真切,真實感強。
「這個探索過程其實不容易。用何種真布、如何浸陶漿、如何使真布紋符合題材內容的需要?這些都要反覆研究、試製。」潘柏林說。
數不清的嘗試,終於使工藝技術的研究成果變成藝術表現的新效果、新價值。真布泥強烈的肌理質感,豐富了石灣陶藝材料原有的塑造形式,也為石灣陶藝製作工藝帶來新生機。《達摩靜坐像》裡的長袖掛布垂墜下來,仿佛可以飄動;《持拐羅漢》身披網紋的長袍,作品極具質感。
同樣別樹一幟的還有他誇張變形的手法。在人物塑造時極富情趣,其不僅帶給作品新的生命,而且詼諧、幽默的動作表情不經意地帶給人們快樂並產生無限遐想。如《佛系列》,他對各個羅漢不同的性格特徵富於誇張刻畫,強化表情,或靜或動、或喜或樂,亦莊亦諧,風趣自然,別與傳統,不落俗套。
「我們是站在傳統大師的肩膀上,既要吸收傳統優點,也要以新觀感體驗時代的責任感,塑造新形式、新內容、新風格,這才是陶藝家的使命。」潘柏林說。
開創藝術館畢生所學傳徒弟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潘柏林開始收徒。在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雙大師」後,潘柏林不是只顧著自己鑽研。他發現,近年來,由於缺乏系統性總結、宣傳和推廣,石灣陶藝被其他有後發優勢的產區超越。守著匠心,他有了更宏大的願望。他想更加系統地傳播石灣陶瓷文化,讓年輕人也喜歡上石灣陶,一代一代不斷傳承發展下去。
2013年,潘柏林在毗鄰南風古灶的石灣陶醉文化街區北緯23度藝術空間成立了柏林藝術館。他以此為載體,廣收門徒,開展陶藝培訓、傳承創新、理論研討、學術交流等活動。幾年來,他親自培養陶藝創作人才已有40多人,其中包括封偉民、霍冠華等知名陶藝家。而聽過他課程的學生更是不計其數。
2016年底,廣州大學在柏林藝術館設立研究生培養基地,來自該校的研究生分批前來交流學習。學生們的工作檯就在潘柏林的辦公桌和創作臺旁。與學生在同一房間創作,方便他最大限度對學生進行指導。
「以前教學都是學生交學費,現在完全是義務。」儘管如此,潘柏林仍有堅持下去的理由。「必須帶出一批人,尤其是高學歷的新生代,讓他們在學習中梳理並提升石灣陶藝的理論,讓世界重新認識石灣陶塑。這是我的責任,為此,我願意奉獻全力。」
工匠朋友圈
看到潘柏林的作品感到非常震撼,作品和手法的獨特,在石灣陶藝的繼承和創新上做出了一種具有示範性、典範性的藝術實踐。他也是一個很熱心的人,學生非常多,是這個時代的國寶級大師。——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
潘柏林是一位才華橫溢、熱愛生活、充滿生活激情和永不停歇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充滿生命和魅力,是當今石灣陶塑藝術的領軍人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春生
原標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
為石灣陶開新路傳後人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王曉丹
圖|潘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