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王玲)7月29日報導 見慣了機器轟鳴聲與水聲混雜、幾乎可以讓人耳鳴的水電站,是不是很難想像一個水電站,竟然不會發出什麼聲音?在都江堰安龍鎮有一個名叫「安龍水電車間」的小水電發電廠,藏在一條叫沙溝河的河邊,由於規模小,所以即使晝夜不停的發電,人煙稀少的周邊也很難感受到它發出的噪音。從1988年投運發電起,這裡仿佛隱身般的存在。在這個「無聲」的水電站裡,卻有一個嗓門很大的人,無論天晴下雨、旱災洪澇,都堅定地陪著水電廠一起「出生入死」。
這個人叫付建國,從建廠那一天起,他就成為了「安龍水電車間」的一份子,現在,他從當年的車間技術骨幹轉崗到了水電廠的水位監測員,水電廠的最高發電量也漲到了1600萬度。2018年,成都市全社會的用電量為637.41億度,相比之下,安龍這個小水電廠的發電量簡直就是杯水車薪,但是在付建國看來,小水電廠的發電量多少無足輕重,就如江河湖海也是由無數小水滴匯集而成這個道理一樣,安龍小水電廠正是成都電網、甚至國家電網輸送中的那顆「小水滴」。
安龍水電車間
三十年青春奉獻給水電事業 荒無人煙之處堅守五年
1966年的10月15日,付建國在都江堰安龍鎮呱呱墜地,那個年代取名多以建國、建軍之類為主,加之又出生在「國慶月」,所以他也有了一個帶有時代印記的名字——付建國。1988年,付建國22歲,他成了安龍水電廠檢修班中的一員。三十年起起落落,從普通職工到車間主任再到普通職工,從技術骨幹到肩負發電廠存亡重任的崗位,再到每天監測水位撈渣的工人。工作在這裡,培訓時認識的工友成了自己的愛人,家庭也在這裡,他的命運就這樣和這個靜默的小水電廠聯繫在了一起。
從成都市區出發,需要近四個小時的車程,才能抵達國網都江堰市供電公司水電運檢中心安龍發電車間,但是付建國工作的取水點還在更為偏僻的地方,從車間門口往前走不遠處有一個不太顯眼的石子小路,拐進這條小路大概一公裡,能看到一所略顯破舊的磚瓦房,這才是付建國工作的地方。鳥語花香,樹木成蔭,小河流水潺潺,微風不時輕輕拂面,一副歲月靜好的畫面。唯一的缺憾,是這裡少了些人間煙火氣息。
付建國正在進行撈渣工作
這個為了安龍水電車間而存在的取水口由一座老房子、一個閘門、一個堆放沙包的小院壩組成。
付建國向記者介紹,這裡今年剛裝上空調,有一部座機,兩張簡易的行軍床,有簡陋的自來水供水,可以煮飯,沒有WiFi。這裡沒有讓人耳鳴的機器轟鳴聲,取而代之的是夏日的蟬鳴鳥叫和冬日的寂寂無聲。
藏身沙溝河旁邊,人跡罕有,一年四季,這裡只有付建國和工友兩個人,對旁人來說是歲月靜好,對付建國和工友來說卻是枯燥。詢問中午煮什麼菜吃、核對沙溝河水位、撈渣,這是兩人之間僅有的話題。付建國說,大部分時候,兩人都是默契的將河道裡的電動閘門提起,拿起鐵耙,清理被閘門攔截下來的樹枝、垃圾等漂浮物,這樣的工作,做了五年。
付建國正在整理防汛用品
夏天的洪水是猛獸 打雷下雨聲就是命令的號角
時間倒退五年,2013年,付建國的身份是車間主任,聽起來要比現在每天辛苦撈渣的工作輕鬆安全許多,但事實卻完全不是這樣。
每一年的夏日豐水期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是水電廠的豐收時期,也是讓水電人沒辦法安心睡一個整覺的汛期。「一到夏天,我家晚上睡覺都不會關窗戶,夜裡必須隨時警覺有沒有打雷下雨,「雷雨聲就是命令」,只要聽到雷聲和雨聲,他就會條件反射地從床上彈起來,然後用最快的速度趕到廠裡。」付建國告訴記者,到水電廠後的每一個夏天,他都嚴重缺覺。
2013年汛期,付建國連續一周沒睡覺,熬紅了雙眼。2013年7月,四川爆發洪災,暴雨下了三天三夜,位於都江堰的這個隱秘小水電廠也岌岌可危。已是車間主任的付建國,帶著車間的五十餘號工人,以廠為家,車間終於保住了。「從下暴雨開始,我就帶著車間的工人一起守在河邊,不停的加固防洪堤壩,把閘門全提起來疏通渠道,當時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保住廠子。」付建國說,所有人都很齊心,只有一個想法:人在廠在,人不在廠也一定要在!
一個星期過去,洪水猛獸平靜退去,堤壩和取水閘口都保住了,發電廠也無大礙。在廠裡抗洪的那些天,付建國用「泡在水裡的日子」來形容,「人每天都是泡在齊腰的水裡,內褲、襪子永遠都是溼的,每天吃泡麵喝礦泉水,一個星期沒有回過一次家,沒有合過一次眼,真的太辛苦了。」付建國說,自己太累了,所以選擇在2014年辭去車間主任這一身負重任的職務,轉崗成為了監測水位、撈渣的普通職工。
安龍水電車間發電機組
5·12地震堅守車間三個月 家裡圍牆垮了也不離開
還是車間主任,時間再次倒退五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讓全國都處在傷痛之中,但是付建國和工友們卻沒有時間傷痛,「大家不要慌哈,先疏散到安全的地方,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其次是保護設備,保證電力生產正常進行。」付建國帶著工友們一起守護髮電車間的設備。
付建國說,從5月12日那天起,他就帶著工友們吃住都在車間,在車間外搭帳篷睡覺,這樣堅持了三個月。「地震的時候,我家裡的圍牆垮了,80多歲的老母親從來沒來過車間,但是那天她一個人走到車間來找我。我的孩子在學校裡讀書,因為我和愛人都只有留在車間,這麼強烈的地震娃娃肯定受到了驚嚇,但是我們都沒有去接她,出現在她身邊,我愛人的眼睛一整天都是紅的,我們都覺得很愧疚,對不起孩子和父母。」家人是他的軟肋,說起愧對他們的傷心往事,這個壯漢也紅了眼眶。
後悔嗎?他說,如果再來一次,他依然會選擇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這是我的職責,我必須選擇保護車間和設備。」工友給他起了一個綽號——黑臉包公,一是因為他長得黑,嗓門也大,另一個原因是他的執行力非常強,面對工作的態度鐵面無私。曾經和他共事的小朱對他的評價是:「困難面前站得出,危急關頭豁得出。」
付建國正在記錄水位
為社會建設添磚加瓦的小人物
三十一年來,水電車間設備更新、技術升級改進,從最開始的手動操作到現在的電腦智能操作,付建國或參與或見證了這座小水電廠的巨大變化。1991年,還是毛頭小夥子的付建國被送到廣西培訓機電知識,回來後又參加了成人高考。1994年,他被選為車間主任,2014年卸任職位,成為一個普通職工。這座小水電廠,見證了付建國的成長與變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都變老了吧。」付建國的感慨聽起來有一些心酸,「這個水電車間的技術和設備都升級到最新,但是依然靠天吃飯,每年的發電量最高可達1600萬度,不用說全國,和成都一年637.41億度的用電量相比也只是杯水車薪,就我來說,也是因為老了,所以沒有力量承擔更多的重任,所以選擇將機會留給更有力量的年輕人。」
「社會發展變化得太快了,容易顯得我們存在的意義沒有那麼重要,水電車間和我好像都應該被淘汰。」他說。但下一秒,他又樂觀起來:「就算一年只能輸送1600萬度電,31年過去,我們這個小小水電車間也輸送出了4.9億度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能源,我心裡還是非常自豪的。」他說,雖然放眼外面的世界,這裡的人和事都無足輕重,但是他一直相信一句話,小溪流能匯成大海,「每一年過去,這個小水電車間都為社會多做了一點貢獻,我的工作也更有價值了一點,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正在監測水位
這條幾乎無人進入,將付建國和外界聯繫起來的石子小路上面,有三條深深的車轍印。分布在兩邊的是付建國開車留下的,中間那條是他騎摩託車留下的。每年的五月起,水電車間都會組織一些防洪演練,這時這所房子裡才有機會熱鬧一點,但是工友們從來都是走路進來。「這條路一般人是不敢開車進來的,技術不行,我開了10年了,穩得很。」一邊說一邊露出自得的笑容,洪災、地震、難以行車的小路,好像沒有什麼能難倒付建國。
夏日的河流是豐水期,從上遊漂浮到此站停留的垃圾也更多一些,還沒聊完,他又要去將閘門提起來撈渣,撈起來的大多是樹枝、秸稈、草堆等。他說,愛人今年就滿50歲了,即將退休,但是自己還有幾年,「我和愛人算是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水電事業,愛人退休了終於可以享福,但是只要我還能堅持,我願意一直在這裡撈渣監測水位,一直為祖國的水電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