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

2020-12-22 聯商網linkshop

近幾年,網絡書店逐漸侵蝕實體書店市場、全球各地的實體書店面臨關門停業的生存困境。而蔦屋書店的出現,塑造了逆勢崛起的神話。

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了,而且擁有1400多家店鋪,佔了90%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的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它是怎麼做到的?

蔦屋書店從賣有形產品——書,到賣生活方式,賣你一天舒適的文化生活,賣精神世界。

它絕對不是一家普通的書店,而是被譽為全球最美的書店。

它打破了誠品書店曾經推崇的生活館的經營理念,也正式結束了誠品書店在亞洲的神話,締造了自己新的傳奇。

蔦屋書店經營圖書,音像,文具周邊,裡面甚至還有星巴克臻選店。有充足的座位甚至床位,供大家休息看書發呆。

營業時間是每周七天早上7:00到凌晨2:00,像一家精神上的「深夜食堂」,以自己獨特的暖色氛圍,為無數心靈上的失眠者指引著回歸的方向和精神的慰藉。

行知研習社X餐飲O2O日本遊學團剛結束,我也是重點考察了這一現象級品牌,結合考察和研究分享給餐友們。

1、定位升級:從賣產品到賣生活方式


多數來蔦屋書店的人,不是為了看書喝咖啡,而是體會很舒服的感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每個地方的蔦屋書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不僅僅是一家書店,更是種生活方式提案。

代官山的蔦屋書店,被稱之為「森林中的圖書館」。

除了眾多書籍,還有CD、DVD、文創產品、咖啡,以及寵物美容、照相機專門店與餐廳、電影院等眾多設施,甚至還開發出了公園綠地。

東京新宿的蔦屋圖書公寓,在書架之間有一個個木製的小房間,你可以隨手拿起圖書,到床榻慢慢看,看累了可以直接睡在書店。

東京銀座的蔦屋書店的理念是「藝術融於生活」,所以書籍及物品集中在「藝術」和「日本文化」兩大方面,店內不定時舉辦各種藝術人文活動,在看書的同時還可以享受星巴克高級版手磨咖啡。

東京二子玉川的蔦屋書店,家電和書籍的結合,家電隨著書籍的種類分成不同區,在這可以體驗最新的家電,翻看喜愛的書籍。

大阪枚方蔦屋書店:把蔦屋書店作為中心,集結四十三家特色店家,附帶飲食、娛樂、家居等業務,整合成引導現代人生活風尚的商店。

京都岡崎蔦屋書店:這裡的主要元素為「日本生活」,為了宣傳日本的傳統文化,陳列許多日本職人手作傳統工藝品。

還有很多家有意思的分店,蔦屋書店除了賣書以外,還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了超越書店的生活空間。這裡應有盡有,給消費者帶來的舒適感更像是家,成為除了辦公室和家,人們最願意去的地方。

2、體驗升級:注重極致用戶體驗

以往的書店是「賣場」,並沒有按照顧客的角度來考慮書籍的擺放,而蔦屋書店則把「賣場」變成了「買場」;

蔦屋重構了書店空間,站在顧客的角度,為他們的內容選擇提供各種各樣的方案與建議。

蔦屋書店的所有書籍不分新刊舊刊、日文或者外文書籍,全部陳列在一起。以文學、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大分類,在1-3號館一樓區域裡,每個領域的書籍經過精挑細選,經得起品位高、專業知識高的讀者檢閱。

作為要讓讀者刻意繞道而來的書店,代官山店改變了書單和排列方式,並由此改變了和圖書批發商的合作方式,只有12%書籍與一般書店相同。

代官山店二樓是Anjin餐廳,四周環繞的是來自海內外超過3000本罕見的古董雜誌,例如日本雜誌《平凡Punch》與《太陽》,還有如今已經相當罕見的原版《domus》和《Vogue》。

Anjin提供咖啡、無酒精飲料與小食菜單的服務,顧客同時可以在電子菜單上了解代官山蔦屋書店與Anjin。當然,你也可以將樓下的讀物帶上樓,在Anjin餐廳,你可以同時補給閱讀與藝術的養分。

音樂區的館藏包含爵士、古典以及60到90年代的搖滾樂和流行樂,CD總收藏超過12萬張,顧客可以將其拿到座位愜意地試聽,並在此享用咖啡。

為照顧客人的所有需求,代官山蔦屋書店T-TRAVEL的旅遊禮賓接待員將為客人提供個性化的旅遊計劃。

每個禮賓接待員都有豐富的旅遊經驗,隨時準備按照你的旅遊需求準備成即刻就能出發的旅遊計劃。

對於主要客戶層50-60歲的客人來說,即使不會使用電腦去預訂機票和酒店,也可以將一切安排妥當。

這些細節體驗設計,源於創始人注重極致用戶體驗!

3、實體店商業的原點:舒適

這家書店的創始人,是增田宗昭(Muneaki Masuda),也是《知的資本論》一書作者。

增田宗昭1951年出生於大阪府枚方市。他是Culture ConvenienceClub(文化便利俱樂部株式會社,CCC)董事長兼CEO。1983年創立「TSUTAYA枚方店」,1985年成立CCC公司。

公司業務多樣,除了運營日本1400多家「蔦屋書店」,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圖書、唱片、電影DVD租賃連鎖店之外,其跨行業通用積分服務「T積分」,會員人數已達到6000萬。

2011年代官山蔦屋書店開業,2013年在人口僅有5萬人左右的佐賀縣武雄市改造並運營「武雄市圖書館」,將代官山蔦屋書店的理念引入公共設施。開館13個月,進館人數突破100萬人,引起熱議。

說起蔦屋書店發跡的源頭,還頗有一番故事:

在上世紀70年代百貨剛剛興起之時,日本百貨業大佬——西武百貨創辦人水野誠一已經預見到20年後其將步入衰退。出於這種擔憂,1974年,他最早把百貨與設計和大型書店結合起來。

百貨顧名思義應有盡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希望所有商品都可以進入百貨,包括引入書店,分門別類擺放書籍。

引當時潮流之先的書店,吸引了大批愛書之人前往西武百貨讀書,包括一個名叫增田宗昭的年輕人,就是現在蔦屋書店創始人。

增田宗昭在西武書店獲得啟示,1983年成立CCC企劃公司,致力於提供生活形態的建議,取名蔦屋(Tsutaya),店名取自江戶時代日本知名出版人的名字蔦屋重三郎。

30多年來,蔦屋通過一個個在當時看來離經叛道的舉動,奠定了書店界老大地位。

蔦屋書店一開始只是想開發中老年市場,在日本老齡化社會中,這群人有充足的購買力,也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優秀生活品味和富足的精神追求。

所以,針對中老年人早起的習慣,書店早晨7點開門營業,迎接目標客戶群在這裡享用咖啡早點和閱讀開啟的一天。

但是後來,附近年輕人,包括推著嬰兒車的媽媽,牽著寵物的潮流男女都來到這裡,再後來全世界的人們都專門前來,書店都為他們提供了個性化的服務。

增田宗昭認為,實體店關鍵詞是舒適,未來作為非便利店又非大型購物中心的實體店,相對於網店的優勢,應該在提供舒適感上下功夫。

而蔦屋真的做到了,並且做得超乎預期的好。

蔦屋書店看似是環境非常舒適、選品精良的書店,實質是大數據驅動的新型跨業商業形態。

今天每兩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持有蔦屋書店發行的T卡,會員人數已達到6000萬,月活躍超5000萬,持卡人數超過50%,年輕人中80%持有T卡,會員構成從0歲到90歲。

它可以在日本全國150多家連鎖品牌50多萬家線上線下店鋪使用,讓持有人無論是在超市購物,還是加油,或者列印照片,訂購新聞,購買圖書、租借CD/DVD,都可以獲得積分。

4、未來趨勢: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

除了賣書,蔦屋書店非常注重設計。包括店面的設計以及蔦屋書店的周邊產品都充滿了設計之感。

增天宗昭希望未來企業將會全部變成設計師集團,因為設計本身就是商品的本質。

從手袋、包書紙、會員卡的設計,都有著蔦屋獨特的元素。

給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和記憶。

如今蔦屋推出了自己的文具品牌HEDERA/ヘデラ和雜貨品牌LeLierre/ルリエル。

已經於2017年11月1日正式發售。

包括原子筆、剪刀、尺子、筆記本等全部 25 個產品在內,每一件都採用輕便簡約的設計。

適合白領隨身裝在包裡也不會很重,顏色淡雅,總有一款適合你。

另外的雜貨品牌LeLierre/ルリエル偏向休閒風。

這次推出的有布袋、真空杯,還有手帳封皮等。

通過設計,把愛好讀書、聽音樂和看電影的人凝聚在一起,把數碼潮和白紙黑字的世界聯結起來。

增天宗昭認為,個性化消費時期企業的核心是提案力,是設計。

所以他把顧客價值和生活方式提案這兩個核心,放在企業理念中心位置上。

如果只靠資金,即使再多,也無法創造「提案」,今後需要的是「知的資本」,知的資本存儲量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未來企業的發展要從財務資本到知的資本,這也是《知的資本論》書名的來源。

品牌、資料庫,或者具備豐富的見識和經驗的接待員,這種不會反映在資產負債表裡的知的資產,在將來的商業社會中將會是決定生死存亡的因素。增田宗昭便是在這種預見的基礎上,經營著事業。

如今中國的消費社會,大家都在講消費升級,各自講的點都不一樣:

品牌商認為,消費升級是人們越來越要買貴的東西,要把品牌溢價做出來;

零售商認為,消費升級是人們想用最低的價格買更好的貨,多快好省是根本;

有人認為,哪裡有什麼消費升級,分明是消費降級:你看無論無印良品還是網易嚴選,名創優品,無一不是追求Logo拿掉後商品的品質和設計達到最高性價比而獲得成功。

無論如何,隨著中產階級數量增大,相當一部分人的購買力在提高,消費結構在升級,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在提高。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希望能買到好東西,適合自己的東西,表達自己身份、品味、個性、主張的東西。

30年來,創造中國未來的是鋼筋和混凝土,而未來30年,改變中國的將是設計。設計需要的是智力,設計舒適的時間和空間,只能靠知的資本。

而這些,你可以在蔦屋書店這個鮮活案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來源:營創實驗室 餐飲O2O 漩渦 LiLo)

相關焦點

  • 蔦屋中國,準備「收編」千家單體書店
    書店老闆驚魂未甫、撤退無門時,增田宗昭來到中國上演了一場「反轉殺」。   以杭州、成都、上海3家店為支點,蔦屋想撬動的是「中期計劃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的超級夢想。   經營蔦屋書店30年有餘,增田宗昭掌舵的商業王國有1400多家門店,其中僅約100家為直營店,其餘都是加盟。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蔦屋書店成立於1983年,在傳統書店經營整體衰退和網際網路電商的強大衝擊中順利突圍並逆勢增長,已經擁有超過1450多家書店,銷售額超過1300億日元,與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營業額的總和相當。在過去數年間,蔦屋書店作為「新零售」的典型樣本,被國人爭相學習和借鑑。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TSUTAYA,曾經的「聖地」 如大家所知,在日本存在兩種「TSUTAYA」,一個是像代官山蔦屋書店的時尚場所,日文寫法也是用漢字、念tsutaya,這是在消費者心中比較新的形象,畢竟第一家「蔦屋」在東京代官山的出現也才10年。
  • 蔦屋書店的中國大陸雙城記
    近期,蔦屋書店在中國大陸的第二家店、上海首店的選址信息在媒體上被披露,書店位於上海延安西路1282號、由萬科開發的「上生·新所」項目內。由於該信息不是蔦屋官方披露的,因此進駐的店型是否為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還需要更多的消息進行確認。
  • 探訪上海首家蔦屋書店,構築全新文化策源地
    探訪上海首家蔦屋書店,構築全新文化策源地 上海第一家蔦屋書店——上海上生新所 蔦屋書店即將於12月24日正式開業,將老建築獨特的外在與內在相結合,為其注入鮮活生命力。
  • 探訪內地首家蔦屋書店:日本的書店,有什麼不同-虎嗅網
    蔦屋書店終於來到國內每一個走進去的人都不可能空著手出來杭州蔦屋書店終於開業了。大家開始各方猜測,這個引領美好生活方式的書店品牌來到中國之後的樣子。販賣生活方式、超過1400多家分店、日本幾乎一半的年輕人都去過、日均人流量破萬……它的標籤有很多。滿懷著好奇,開業當天,我就第一時間去往現場一探究竟。
  • 書店測評|日本蔦屋書店首家海外分店:憑什麼比誠品還火
    上個月,日本知名連鎖書店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TORE)開出了海外第一家分店,落地於中國臺北東區的「統一時代百貨」五樓,前方就是威名遠播的誠品書店信義店。相比號稱亞洲最大規模的誠品旗艦店,對門只有163坪的蔦屋在規模上完敗,但店員介紹,自開業以來,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在此排起兩行長龍,只為踏進一家「書店」?
  • 日本最火書店蔦屋書店設計師領銜設計 重慶將打造城市書店文創新地標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 (記者 向菊梅)7月6日,重慶日報記者從五洲世紀文化投資集團(下稱五洲世紀)獲悉,重慶市「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項目五洲書店當天舉行「大師設計」籤約儀式,日本最火書店蔦屋設計團隊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俄羅斯冬奧會場館主創建築師Matthew
  • 對大陸首家蔦屋書店的十個印象-虎嗅網
    書店的外觀受益於天目裡大面積採用的金屬材質和玻璃幕牆,與蔦屋的代官山T-SITE非常接近,夜景效果尤其好。從書店入口處進入,位於三棟建築一樓但串聯起來的書店首層,與代官山、湘南T-SITE有異曲同工之處。高書牆、帶燈具的平臺、原研哉設計的導視系統等等都是蔦屋書店的常見元素。在書店中設立了小型的展覽區域,這一做法在新改造的東京六本木蔦屋書店中已有嘗試。
  • 世界最美書店「蔦屋書店」到國內變「鷹屋書店」?
    世界最美書店「蔦屋書店」到國內變「鷹屋書店」?G-TAKAYA書店,與蔦屋書店的英文TSUTAYABOOKS有點相似,果然蘇州金鷹開的書店也是G-TAKAYA,說好的蔦屋書店呢?1.但是無論是蔦屋書店還是金鷹都沒有官方透露過金鷹開的就是蔦屋書店,宣傳的口號為「G-TAKAYA由世界最美書店之一的日本TSUTAYA公司設計」。
  • 蔦屋書店的母公司是如何孵化自有品牌的?
    文|華麗志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背後的出品方,是一家日本體驗式零售的領軍公司:Culture Convenience Club(以下簡稱「CCC 集團」)。根據 Green Funding 官網顯示,CCC 集團在日本擁有約1500家實體門店,超過6000萬的會員。其中綜合商業設施 T-Site、蔦屋書店、蔦屋家電、Tsutaya 都是集團的零售商品牌。坐擁龐大的零售渠道,在打造自有品牌方面,CCC 集團會先在部分門店試點,再進行大面積推廣。
  • 日本著名的蔦屋書店落戶上海將跨界
    文創領域中,書店與咖啡店的合作已成常態,日本著名的蔦屋書店落戶上海不知將和哪個咖啡品牌合作?而蔦屋臺灣第五家店選擇的是臺灣本土第一咖啡品牌路易莎。在臺灣,路易莎異軍突起,短短十年就展店超過五百家,超越了星巴克在臺灣二十年時間的努力。
  • 從「網紅」到零售標杆,復盤蔦屋書店的經營秘籍
    攝於上生新所蔦屋書店開業當日文丨體驗思維XTHINKING,作者丨周改麗,總編丨馮曦寒12月24日,上海第一家、全國第二家蔦屋書店,在上海文藝地標「上生·新所」園區正式開業。預約制入場,開放預約僅18小時,前3天的預約均已滿額。目前開放至28號的預約也已經席位不多。對比2個月前杭州蔦屋書店開店預約盛況,網紅書店熱度只增不減。
  • 蔦屋 TSUTAYA 開了一家可以睡覺的書店!
    除了在海外開出比日本本土更多家門店,他們在銀座商圈旁整修出一個有菜買的 MUJI ,在日本城郊售賣 MUJI HUT 小屋,更大動作是從 2008 年起在世界各地開店並號稱要讓人們的全球旅行更順利的 MUJI to GO 。
  • 上海第一家蔦屋書店將於今年十二月開張
    上海書展首日,蔦屋書店以「在這座城市,可以看到未來」為主題舉辦了發布會,並預告了上海首店將於今年12月正式開業。 蔦屋書店即將入駐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以保護和展現建築之美、記錄和延續歷史文脈為主軸,將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有機相融,用博物館般的場景設計,賦予閱讀儀式感,構築起一個約2000平方米的藝術文化策源地,激發周邊街區的活力,成為滬上文化體驗新地標。
  • 日本蔦屋書店將在上海開業 在華門店欲達百家
    上海蔦屋書店選址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 張亨偉攝中國網12月23日訊 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有著「全球最火書店」之稱的日本蔦屋書店將於12月24日在上海正式開業。該書店將目標瞄準在高科技、設計、建築等領域工作的年輕人等。
  • 老建築變身文化新地標,上海首家蔦屋書店有哪些看點?
    沒錯,就是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據了解,這是繼杭州天目裡蔦屋書店之後,日本蔦屋書店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的第二家門店。其地理位置正坐落於擁有近百年歷史的上生·新所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據悉,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即將於12月24日正式營業。
  • 上海網紅新地標 2000平米蔦屋書店揭開神秘面紗
    蔦屋書店所在的這座歷史保護建築曾經是在滬僑民的社交休閒場所,由美國建築師艾略特哈沙德設計,1924年建成,現在更新之後修舊如舊,變身書店新角色。上海上生新所 蔦屋書店店鋪製作人松尾祥平表示,蔦屋書店將在這個沉澱百年歷史風貌的空間裡,開拓下一個百年。在古典與現代、時間與空間融合的建築中,以「美育」為理念,在上海打造出一處能夠培養感性的美學樂園和精神棲居地。
  • 「全球最美書店」來了!蔦屋書店籤約落戶西湖區
    籤約的項目包括林德工程亞太區總部、「村村兔」電子商務平臺、蔦屋書店中國首店、紅洋科技微小型智慧機器人、浙江美濃新製造業創新中心等。代官山蔦屋書店(來自官網)蔦屋書店身上的標籤有很多:全球最美書店、森林中的圖書館、北野武最常光顧的書店等。
  • 日本蔦屋書店在滬開首家店 有「全球最火書店」之稱
    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電 (李佳佳)有著「全球最火書店」之稱的日本蔦屋書店在上海的首店即將於12月24日正式開業。這家全新的策劃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位於上生·新所內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21日書店舉行內覽會,讓媒體嘉賓有幸探訪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