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不放下,我數到三,你在不放下就開始揍你啦。」電話剛一接通,就聽見閨蜜在那頭怒氣衝衝的亂喊。
我連忙勸她趕緊消消氣,問他到底咋回事。
原來,是他家的少爺又開始作妖了。
閨蜜說,女兒小的時候也沒少淘氣,但是只要我一生氣,讓她坐在凳子上不能動,沒過一會兒,女兒總會乖乖的認錯。
原本我以為,自己挺擅長管教小孩的,沒想到生了二寶,我發現自己在管教他時,總是失控,以前用來管教大女兒時常用的暫停法這樣的絕招,在他那竟然一點用不管。
「難道是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難道暫停法對男孩不管用?」閨蜜不禁開始自我懷疑起來。
其實,並非是教育方法出了問題,也並非是暫停法對男孩不管用,而是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的弄明白暫停法到底該如何正確使用。
今天,我將從為什麼暫停法對女孩管用,男孩不管用、家長使用暫停法經常犯的錯誤,以及正確的暫停法是什麼樣,家長如何正確使用暫停法這幾個方面給大家逐層解析。
《養育男孩》一書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觀點:男女有別的大腦。
劍橋大學孤獨症研究院中心主任西蒙·巴倫科恩總結了大腦在兩性之間大體的去唄:「一般男性更側重於邏輯思維,女性則更擅長情感交流。」
也就是說,女孩能比男孩更能讀懂家長的面部表情的變化。所以,當她犯錯時,父母生氣的表情會直接表現在自己的面部表情,所以,與其說是「暫停法」奏效,倒不如說是孩子已經通過父母面部表情的變化,讀懂了父母的情緒。
然而,男孩就不一樣了,他們會有意迴避父母的目光,即使父母真的把他拖到凳子上,不讓他動,他仍然會不斷地站起來,把家裡搞的一團糟。這倒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男孩大腦生理結構,導致他不斷地用觸覺感受這個世界。因此,想讓暫停法奏效,你也應該遵循同樣的順序,先告訴結果,然後把規矩講清楚。
1、過度警告而不採取實際的懲罰行動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很多媽媽對著犯錯的孩子喊道:「我已經跟你說過好幾遍,讓你不要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要是你還這樣,我就把你關進小黑屋裡去。我不是開玩笑的。」
媽媽們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媽媽在不停的喊,孩子就跟沒聽見一樣,該幹嘛幹嘛。時間一久,孩子麻木了,媽媽放棄管教了,因為比起教育孩子,自己收拾殘局看起來更省氣力。
2、使用暫停法時,不斷給孩子解釋規定背後的原因
「小朋友要學會分享,你的玩具只是給別人玩一下,又不會玩壞,而且小朋友玩過還會還給你,你幹嘛那麼吝嗇不讓別人玩,再說了,就算不讓別人玩,你也不能打人啊,你說是不是?」原本已經開始安靜下來的孩子,因為你的話,激起了他的情緒,開始哭鬧起來,從而延長孩子終止哭鬧的時間。
3、中斷懲罰,儘量去彌補孩子
很多家長在第一次使用暫停法時,因為不忍心看見自己的孩子哭鬧,或者受不了孩子哭鬧,中途中斷懲罰,孩子會知道,只要自己哭鬧,父母就不會再責罰我。長此以往,這種管教方法會徹底對孩子失效。
「暫停法」是由行為心理學家莫託斯·沃爾夫在20實際60年代時提出來的。
當時,沃爾夫應邀給一個住在精神病院的3歲男孩治療。這個男孩叫迪基,自小就患有自閉症,脾氣異常的暴躁,生起氣來經常會傷到自己,醫護人員曾想盡各種辦法懲罰和控制他,但都不管用。
沃爾夫認為,大人的注意是控制孩子行為的基礎。大人們對孩子們的不良行為的注意會不經意間鼓勵他們,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正強化。大人們越想懲罰和控制孩子,對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越沒有幫助。
於是,沃爾夫決定,只要迪基一發脾氣,他就馬上將他關在他自己的房間,他要在房間裡至少呆上10分鐘,直到他氣消了為止。在這期間,沒人訓斥他,也沒人跟他說話。
這個方法很奏效,迪基很快不再亂發脾氣,也開始好好戴眼鏡,不像以前一樣把它扔出去。
沃爾夫認為,迪基之所以能在他單獨待在房間裡的時候表現的更好,是因為在那裡可以幫助他減壓。
暫停法也是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它能夠讓孩子免受父母的語言以及身體上的暴力,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學會如何管控自己憤怒的情緒。
1、不打不罵,直接帶走
在孩子犯錯後,家長不用情緒失控似的對孩子大喊大叫,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他並沒有學會如何控制衝動,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此時家長的大喊大叫以及責備對小孩子來講都是額外的刺激,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同時也會讓孩子學會一下錯誤的情緒處理方式。
因此,應對孩子犯錯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說話,直接把他帶走關進房間裡。
2、孩子不肯待在房間裡怎麼辦
有些孩子不服家長這樣的管教,經常會跑出來對著父母大喊大叫,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站在房門口,拉住門把鎖,不讓孩子出來,任憑孩子如何發脾氣或者哭鬧,家長都不能給他開門,甚至不要跟孩子有任何語言上的交流。
但是,有一點需要家長注意,在關禁閉期間,要確保孩子不會傷害自己,以及房間裡不要有任何危險的物品。
3、關禁閉期間,禁止檢查
有些父母會不忍心把孩子長時間關在房間裡,總想去看看孩子怎麼樣了,比如剛關進去幾分鐘就去敲孩子的門說:「寶貝,你沒事吧?」這樣做,孩子不但不會買帳,同時也不會遵守你定下的規則,因為你把控制權交到了孩子的手中。
因為想讓孩子理解你定下的規矩,需要給他一定的時間進行一系列的思想鬥爭。當他不在生你那些規矩的氣,準備好好表現時,他自然會回到你的身邊。
4、講規則的最好時機
給孩子講規則最好的時機,是在孩子嘗到後果之後,比如,從剛關過禁閉的房間出來,孩子已經知道了違反規則要受到什麼樣的後果,此時你在跟他們交流媽媽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才能聽得進去,並牢記於心,下次避免再犯。
1、不是教育方法不管用,而是我們沒有用好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要遵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發展規律,遵循男孩子先結果後規則的心理發展特徵,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2、在教育上,家長既要狠心又要有耐心。
很多家長不是不懂得科學育兒,而是他們看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鬧,不捨得管教孩子,甚至不敢面對這樣的場景,因此中途放棄。
殊不知,小時候能管得住的時候,你不狠心建立規則;等孩子長大以後,你想管也管不住了,到那時,你會追悔莫及。
我是咘媽 ,心理教育從業者,兩個男娃的媽媽,專注於0-12歲兒童心理研究!關注我,每天為您分享兒童心理教育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