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這樣的兩則幽默:
一男生暗戀一女生許久。一天自習課上,男生終於鼓足勇氣寫了張字條給那個女生,上面寫著:「其實我注意你很久了。」不一會兒,字條又傳回來,上面寫著:「拜託你別告訴老師,我保證以後再也不上課嗑瓜子了!」
一個蘇格蘭人去倫敦,想順便探望一位老朋友,但卻忘了他的住址,於是給家父發了一份電報:「您知道託馬的住址嗎?」當天,他就收到一份加急回電:「知道。」
家長,上面的兩則笑話,你看出問題了嗎?
雙方都只顧自己說,從沒考慮對方能否明白、理解。
那家長,你是否也曾想過,你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孩子是否明白、理解你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女性有注意觀察細節的習慣,這是女性最大的優點,但在親子溝通問題上,卻成了最大的缺點,因為有很多媽媽都把她注意到的細節用在跟孩子溝通上,變成了煩人的「話嘮」。
那家長應該怎樣才能跟孩子有效溝通呢?吳一鈳在這分享一下自己的三個方法:
● 積極聆聽,讓孩子說出心裡話
● 使用正面語言,讓指令更清晰
● 情緒好時再溝通,孩子更容易接受
01、以前在人民網的浙江頻道上看到過一則新聞報導:
小男孩離家出走想出去玩耍,又擔心媽媽生氣,遲遲不肯回家。
媽媽見孩子許久未歸,趕忙報警。後來凌晨的時候,警察找到了孩子,還化身輔導員安慰他。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是某一論壇很熱門探討的話題,有很多讀者都表達了自己從「願說愛說」到「漸漸沉默」的經歷。
在2萬多的評論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觀點:
溝通時父母急於打斷、評價、說教、責怪,是讓自己沉默閉嘴,關上心門的主要原因。
02、家長,你的態度是否正面、正向,取你是否積極聆聽
家長的積極聆聽就是幫助你打開孩子心底的溝通之門的工具。
吳一鈳想說的是「每個孩子心底裡都渴望被愛、被理解,希望能跟家長溝通、對話。同時,也需要你有想學習的態度,學會用「事實+感受」的溝通方式,將孩子所經歷的事實和他的感受,客觀地反饋給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和理解,這就是打開孩子心底話的交流技巧。」
特別提醒:你的不加評價和指責的表達方式,也能幫助孩子在父母的客觀反饋中澄清想法,多角度思考問題。
01、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則視頻報導:
一母親依不饒繼續追問自己5、6歲的女兒「你知道錯了沒有」, 「你知道錯了沒有」。而女兒哭著被迫地認錯,並說道「我想自己靜一靜,又怎麼樣」。整個視頻裡,女兒一直在哭,情緒非常激動。
面對父母不依不饒地不斷追問,小女孩傷心、委屈和無奈,只能以「頂嘴」的方式一句一句地向父母回懟以表達自己的不滿。
看這樣的態勢,如果父母不做任何退讓,就有可能進一步激化,引發更深層的矛盾。慶幸的是,孩子的母親最後退讓了一步,答應給孩子冷靜的空間。
02、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情緒上來時,理智往往會被扔到一邊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情緒上來時,理智往往會被扔到一邊去。當孩子有情緒時,不要急於跟孩子溝通或解決問題,而是先要讓孩子保持平靜。
家長,吳一鈳告訴你:當孩子經歷了被傷害、拒絕、挫折時,很多時候就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悲傷、憤怒、失望、沮喪、恐懼……等」,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更需要宣洩,而不是追問、質問或說教。
當孩子以明確的方式表示自己不想再交流時,想自己獨處時,接受和尊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獨處一會,讓自己冷靜一下,這是最好的溝通,無聲勝有聲。
03、家長,你用另一種話語交流,會有不同的結果
家長,你試著用「我知道你傷心(生氣、憤怒)……」這個話語,先來肯定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捶枕頭、跺腳、吶喊、獨處的方式去發洩。
待孩子調整好情緒後,再次溝通、交流才能有效。
01、家長,你是否經常用以下的口吻,跟孩子說話:
」不許玩手機,趕緊去做作業!「(命令式)
」你做作業再磨磨蹭蹭,以後都不能看動畫片了!「(威脅)
」你這麼小氣,誰願意和你交朋友?想想你這樣子,我都為你難為情了……」(羞辱)
有研究表明,孩子兩歲的左右就開始已經在意他們對自己的評價。當孩子在接收到一些負面的語言、語氣時,常常會產生傷心、煩躁、恐懼、內疚……等的負面情緒,2歲的孩子也會被負面情緒影響他的行為,讓孩子很難積極地執行父母的指令。
02、家長,是孩子不聽話了呢?還是你沒有好好說話?你是否有深度思考過?
當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好像越來越不聽話了,你讓他去東,他往往要去西;當你希望孩子不要做某事時,孩子偏偏要跟你對著幹,非要繼續做不可,而家長此時只能又氣又恨。
家長,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你是否有做深度思考過,是孩子不聽話了呢?還是你沒有好好說話?
家長,孩子自帶「自我防禦」的天性,當你沒有好好說話時,孩子會因為自我防禦的自我保護,會跟你站在對立面,即使父母說的是對的,孩子也聽不進去,更不好服從。
03、家長,你需要給孩子明確的行動指令
家長,當你想要跟孩子交流時,使用正面、正向語言、語氣、提出明確指令做什麼,孩子才能積極去行動。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訴求、期望,明確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做什麼、怎麼做、多長時間做好,聆聽孩子接下來的做事計劃,適時地給出你的建議,你會發現,孩子並沒有你想的那麼不聽話。
尊重孩子的付出和決定,結果是次要的,有效溝通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跟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是要講究方法的,那需要你擁有像顯微鏡一樣的眼睛去發現,多觀察多理解。在不斷測試中,找到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用心與孩子進行積極溝通交流,相信親子間情感,一定有增進,溝通障礙少一點,理解多一點。
最後總結一下:
家長只顧自己說,不理會孩子的感受是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此問題吳一鈳給出自己的三個方法:積極聆聽,讓孩子說出心裡話;使用正面語言,讓指令更清晰;情緒好時再溝通,孩子更容易接受。希望以上的觀點分析能讓每一位家長理好地理解,時也了希望以上的三個方法議能幫助到每一位家長更有效地跟孩子建立親子關係。
以上內容就是本人吳一鈳為家長分享的親子教育心得,吳一鈳我有15年育兒、親子溝通互動經驗,將帶著你一起看電影學育兒。如果你面臨跟孩子無法溝通,或怎麼說孩子才聽之類的問題,你的問題我有解;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