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定義空間的不是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功能,而是發生在其中的事件。—— 伯納德 · 屈米的《曼哈頓手稿》
競賽介紹
2020年品域中國交互公共藝術裝置系列設計競賽—品域·凌雲裡是面向全球藝術、設計及數字新媒體類機構及專業院校發起的以品域中國城市更新類項目–品域·凌雲裡為基地,以交互公共藝術裝置為設計目標的國際設計競賽。
競賽由城市更新開發運營平臺品域中國及國際設計競賽品牌Young Bird Plan聯合發起,本次競賽旨在通過廣大藝術、設計、數字新媒體等相關領域內專業人士、愛好者的參與,在品域·凌雲裡項目中設計交互公共藝術裝置,增加該項目的藝術性、趣味性和互動性,探討城市更新項目激活的可能性。
同時交互公共藝術裝置也將成為品域中國城市更新系列項目的特色標誌,通過一系列有創意,有特色的入口,營造「社區藝術」氛圍,將交互藝術通過設計融入大眾生活,與周邊使用者形成良性互動,拉近彼此距離,提升環境品質與幸福感。
項目介紹
▼項目位置/Location▼
品域·凌雲裡位於上海徐匯區天等路400號(凌雲街道),項目處於徐匯區南部,地理位置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科創基礎紮實,屬於徐匯區十三五規劃「漕河涇-華涇創新創業帶」的中心地帶。
項目距離上海南站2公裡,有公交車156直達,未來有地鐵15號線華東理工大學站。周邊有包括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中學等著名的學校,是近20萬居民的聚居社區的交匯部位。
▼目前現狀/Current Situation▼
▼改造後總體目標/Renewal Plan▼
新社區客廳
編織,新鄰裡關係樞紐。這裡不僅是社區居民的公共客廳,還是知名學府的社會講堂,創新人群的集會場所。
新生態辦公
趣緣:社區式概念辦公。趣緣合作的辦公空間,打造充分發揮個體自由、激發創造力的共創、共享、共贏的辦公新模式。
新美好集市
隨時,漫遊式生活聚場。融匯全業態高品質商業,形成可供全民散步、飲食、購物、休憩、閱讀、靜修的絕佳之地。
深呼吸天地
留白,喚醒能量發生地。
品域·凌雲裡期望利用這方空間,讓人們對於社區充滿溫度的記憶,在急速發展的城市更新進程中能夠被保留下來。
通過品域·凌雲裡這個極具包容性、開放性的空間,讓人們緊密地聯合在一起,讓人們彼此更親近,也讓社區生活不再局限在單一的可能性中。促使大家共同去構建城市的新生、社區的溫度和生命的脈搏,打造可深呼吸的創造力社區!
註:品域·凌雲裡詳細介紹請下載競賽資料包了解-詳見資料包3
設計目標
本次競賽設計目標是為品域中國城市更新類項目-品域·凌雲裡(上海徐匯區天等路400號)打造特色入口。競賽旨在通過交互公共藝術裝置展現品域·凌雲裡項目城市客廳的開放性,包容性,能夠拉近項目與周邊人群距離,與使用者形成良性互動。
評委陣容
設計要求
本次設計的場地即定於更新完成之後的品域·凌雲裡項目公共空間內。
關於入口的重點說明:位置A為入口基點
關於千紙鶴動線的重點說明:從一樓長廊而入,貫穿整個長廊,以二層天橋為出口,如下圖所示。
交互公共藝術裝置及千紙鶴平面布置圖示意
千紙鶴景觀主題概念示意圖
▼命題方向一:交互公共藝術裝置▼
自定義主題,落地範圍為位置A(長:4Mx 寬:4Mx 高:4.5M);
▼命題方向二:千紙鶴主題交互公共藝術裝置▼
在位置A打造交互公共藝術裝置,同時考慮景觀設計方案中千紙鶴主題概念,並與之形成組合互動或交互關係(景觀設計方案詳細介紹見競賽資料包-相見資料包3)。
交互公共藝術裝置要求
1.需要體現項目核心:新生 溫度 脈動
2.裝置本身應合理考慮互動方式、互動周期等要素;
3.該競賽項目期望通過互動裝置的設計及落成為品域·凌雲裡城市更新項目的激活起到推動性作用,助力提升項目的口碑和品質。
考核標準
競賽評估原則包括但不限於 :
1. 通過裝置設計本身的藝術性、科技性、互動性、趣味性對項目作品進行專業評估,具有獨特創意且較強社會影響力的作品優先選擇;
2.尊重城市更新項目的本地文化屬性,充分考慮裝置設計主題與項目定位以及空間的協調性;
3.裝置需充分考慮可實施性並同時考慮該項目的成本控制:參考標準:命題一製作成本控制在RMB15萬內,命題二的製作成本控制在RMB25萬內(長廊中千紙鶴製作成本除外)。
作品提交
1.【必選】方案需完整呈現於小於等於2張A2縱向圖紙上,【可選】同時可選擇展示小於50M的最終展示效果視頻(提交視頻連接即可),可選擇提交部分互動展示成果的應用程式或相關設計硬體成果用於佐證最終成果的可行性。
圖紙要求設計方案清晰,標註可讀(頁面邊距10毫米),可選增加一張A2縱向圖紙以陳述本小組互動裝置設計的成功案例,前兩張A2縱向圖紙應包含:
-簡短說明文字:不超過300字(標註除外),作品尺寸及作品基本介紹;
-報名編號:位於圖紙右上角。編號要求字體:Arial 字號:20;
-設計圖:中英文設計說明,總平面圖位置,選擇主題的內容。裝置效果圖、裝置標準表達圖紙、軸測或透視圖、方案演變圖、概念分析圖及場景運用效果圖;裝置設計的製造及互動方式分析圖;
2.所有圖紙排布不可超過2張A2圖紙。提交格式統一為JPG,每張圖紙大小不超過10MB。
3.參賽方案需自行命名,命名不超過4個字。請按照「報名號-方案名稱」格式命名文件。
4.作品提交語言:中英雙語或英語。
5.所有圖紙和文字說明在線提交前需進行校核。
6.三張圖紙儘量按照圖一:總圖、效果圖及相關說明以及總體分析;圖二:軟硬體設計思路及技術實現方式分析及裝置製造分析。
7.封面:作品需上傳封面,封面為作品的主視覺,大小為1024*768,72dpi,2MB以內
-軟硬體設計思路及技術實現方式:該部分需包含交互方式設計及系統開發實現的展示:
【若有可選】交互方式需展示交互的途徑,例如APP/機械裝置/觸控屏/虛擬實境/體感互動/感知硬體等可被實現的實際交互方式,實際交互時還需涉及交互工具的使用,如體感互動技術,就涉及到Kinect/Leapmotion這種體感外設的使用,需要對設備附帶的開發工具進行展示。每種交互方式,都需要融合多個技術才可以實現,因此需要展示相關邏輯。
系統開發需展示開發的計劃過程,例如開發工具及平臺的選擇、開發周期的預估等。
對交互的定義:交互,交流與互動,最基本的理解即是輸入與輸出。使用者通過動作、語言或者其他各種各樣的形式上的變動而引發不同的結果,即是交互的最基本定義。我們伸出一隻手,回應者伸出另一隻手與我們握手;開始下雨,人們便撐開傘;我們扔出紙飛機,紙飛機滑行前進……交互意味著原因與結果,一切原因與結果的關聯都是交互。一旦使用者得到了某種反饋,基本的互動就形成了。
(請嚴格按照以上規範提交作品,詳細提交示意請詳見資料包7了解,對於不符合規範的作品,將被取消入圍資格。)
1.鼓勵數字媒體信息類學科(如數字媒體技術、視覺傳達、設計及編程、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互動媒體技術、流媒體技術等)及設計類學科(建築設計、藝術設計、景觀設計等)從業者參與,愛好者及工作者均可報名參加;
2.鼓勵組隊參賽,鼓勵跨學科人員配置。跨學科組合類似工作組配置有利於完成從前期概念設計;到中期概念的程序設計及測驗、建造的模擬;再到最終成果落地的實際建造管理和程序的搭建和實現。當組隊參賽人數≤4人,每組最多可提交兩份作品;
3.團隊所有成員均需在官網註冊,常見問題請關注官網問答。
時間表
1月21日 競賽發布
4月14日 作品提交截止
4月27日 公布入圍
5月08日 公布30強&開啟大眾投票
6月03日 大眾投票截止
6月11日 3強及冠軍公布
作品截止提交時間:2020年04月14日23:59(GMT+8)
所有內容最終以官網為準
★ 冠軍獎金(1名):人民幣60,000元(稅前);獲獎證書
★ 三強獎金(2名):人民幣15,000元(稅前);獲獎證書
★ 三十強(27名):30強獲獎證書。
★ 入圍(數名):入圍證書。
1. 競賽場地衛星航拍SML三尺寸
2. 競賽場地街景圖示意(改造前)
3. 競賽場地實地落成後信息(效果圖,景觀設計概念)
4. 競賽場地改造完成後SU白模 (模型圖)
5. 競賽場地介紹
6. 其他場地信息文件(平面圖,雙創地圖、動畫視頻)
7. 作品提交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