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民一人一元 資金缺口補全(閱報)
日前,記者到四川中江縣黃鹿鎮採訪時,發現由於清運頻率太低,黃鹿鎮五龍村和寶塘村的兩個垃圾池中,成堆的垃圾燃著明火,冒著黑煙,周邊百米內都能聞到刺鼻的臭味。
據黃鹿鎮黨委組織委員舒旭介紹,農村垃圾池由各村各自負責。垃圾池清運是否及時,各村財力情況成為關鍵因素。
2009年,丹稜縣龍鵠村開始修建垃圾池。但沒多久,「由於經費有限,保潔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垃圾池清運不及時。垃圾池修到哪裡,哪裡的人就要求遷走。」龍鵠村支部書記羅朝運說。
2011年,龍鵠村推出了「1元錢模式」。鄉鎮和村兩委引導村民以「誰受益,誰負擔」原則,自願確定交納垃圾收集費。每個村民每月交納1元錢,不足部分和低保戶等困難群眾的費用由村集體收入代繳。
怎麼說服村民掏腰包呢?「最重要的還是宣傳解釋到位,我們專門召開了全體村民大會,向村民們詳細解釋治理辦法。」羅朝運說,然後村裡又通過實際行動,讓村民看到新模式的確能有效處理垃圾,改善生活環境,大家自然就接受了。此外,垃圾清運採取了承包模式,公開招投標,所有村民都可以參與競標,資金使用、承包利潤都公開透明。「目前龍鵠村共建了56個垃圾池,每月從村民處收取1500元左右費用,再加上縣鎮兩級的部分補貼,完全可以實現正常運轉。」
「垃圾池等環衛設施可以由政府來建,但具體管理運行還需要村民自己發揮主體作用。」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辦公室副主任何國林說,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全部靠政府來兜底並不現實。關鍵是要讓村民們轉變思路,積極參與進來,「一個村按1000人算,每人每月出1元錢,絕大部分村民完全負擔得起,每年就是1.2萬,再加上政府補貼的幾千元,完全可以實現垃圾池正常運轉。」
《四川日報》3月24日9版
記者 付真卿
本報有刪節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