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出過很多餿主意,而建議秦始皇「焚書」,卻無可厚非

2021-01-09 王玄陵

怎樣評價李斯這個人!

功過參半?毀譽參半?

如果站在大秦帝國的角度上,上面的這兩個評價尚不失中肯。但如果站在歷史文化的角度上來說,恐怕,他是過大於功、毀大於譽。

作為秦滅六國的重要參與者,他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李斯卻是一個忠實的「金錢教」教徒,在他尚未發跡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可以說是「金錢教」徒的至理名言。

「恥辱莫大於卑賤,而悲哀莫甚於窮困」,貧窮和卑賤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恥辱和悲哀,一個人要有金錢、有地位才不辜負人生,那些長時間發跡無門的卑賤之徒,因為沒有辦法擺脫困境,卻轉而嘲諷權利、輕視金錢,實在是自欺欺人。

這種毫不掩飾的追逐權利和財富,是違背禮法之道的,歷來為士族之人所不齒,歷史上縱然不乏像李斯這樣做的人,但是敢光明正大的承認的他是第一人。

古人都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無道之財是一件可恥的事情,而李斯卻告訴我們,窮和卑賤才是最可恥的事情,一個窮困賤民有什麼資格談道義呢?

這種顛覆性的價值觀實在是夠厚夠黑,而這就是李斯的成功之道,同樣也是他的行為準則。在這種行為準則之下,李斯為了個人的權力和地位,出了很多餿主意,所以這位大秦帝國的開國功臣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

殺韓非是這樣,設郡縣制是這樣,立胡亥是這樣,甚至連當初的《諫逐客令》,其出發點也是為了保住自己在秦國的地位和富貴。

而最讓李斯招文人唾罵的建議,恐怕當屬他唆使秦始皇焚天下書,所以後來的讀書人把李斯當成了毀滅中國文化的罪魁禍首之一。

那麼,焚書到底對他有什麼好處呢?其實沒有,如果真要說有的話, 就是為了保證大秦皇帝帝業永祚,只有大秦的江山保住了,他李斯一族的富貴才得以保全。

如果是這樣說的話,李斯此舉實在是拳拳為國之心,從出發點來說,比前面說的那些建議要單純高尚的多。所以,「焚書」這個建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實在是無可厚非。

我們都知道,戰國後期是縱橫家、舌辯家等諸子百家的大爆發時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下經過多年兼併只剩下了所謂的「戰國七雄」,而此時兼併他國稱霸已經成為了每個國家統治者的共識。

在這種背景之下,個人才能的重要性就顯現了出來,所以貴族壟斷權力的歷史已經一去不返,天下的奇人異士都憑藉著自己的見解遊說各國,既希望自己的主張抱負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青史留名、權力富貴加身。

秦國便是這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從商鞅、範睢再到李斯,正是這些「外國人」幫助秦國統一了天下。但是,大秦帝國建立以後,六國的遊說遺緒仍在,六國的移民痛恨秦國,六國的辯士痛恨自己的主張抱負未能實現。

所以,這群人就開始著書立說、開門授學,試想一下,在這種人心浮動的時代背景下,這些講學的人在民間四處兜售自己的治國主張,四處非議朝廷的舉措以自顯,最終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

李斯的「焚書」建議就在這種背景之下提出,而契機則是秦始皇三十四年置酒鹹陽宮,齊人淳于越提出了分封宗室的建議卻遭到了李斯的強烈反對,李斯便藉此事開始打擊私學、舊學。

所謂的私學,就是我們所說的「諸子百家」,而舊學就是所謂的「先王之政」,中華民族是一個崇拜祖先的民族,所以從夏商周開始,統治者的政治舉措就是在效法先人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的進步,所以「先王之政」就是傳統讀書人眼中的治國標準。

淳于越之所以建議秦始皇分封宗室,就是為了效法商周的封邦建國,所以借這個機會,李斯得以將舊學和私學一併取締。其目的,當然是為了秦朝法律的上行下達和政治穩定。

《史記·李斯列傳》中說的很清楚:

「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

在李斯的燒書名單中,所謂的《詩》、《書》就是舊學的代表作,所謂的「百家語」就是私學,民間允許流傳的書只有「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很多人看到這裡,覺得民間從此沒書可讀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因為在天底下所有的書當中,「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的數量要佔有很大的比重,因為這一類書值得就是跟政治無關的,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的書。

所以,秦始皇的「焚書」其實是一次政治行為,而不是文化行為,並不是讓天底下老百姓都成為文盲,而是不讓天下人隨便非議朝政,這一點其實並不止是秦朝在做,歷朝歷代都在做,區別在於方式不同而已。

秦始皇是焚書,漢唐以後是禁書、改書、毀書,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而且,李斯的「焚書」建議並沒有阻斷學習之門,只不過是把私學變成了官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如果想學習政治和法律等知識,可以跟秦朝的官吏去學習,這個是被允許的。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普通人想從事政治工作,你可以去向當地相關的官員學習政治法律知識,以保證你學到的是「合法」的政治、法律知識,這難道不應該嗎?

借用周星馳電影裡的話來說,「你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分明是反清復明」,同樣的,你用舊學和六國私學來議論大秦的朝政,這不是反秦又是什麼?

所以說,李斯關於「焚書」的建議其出發點是好的,其起到的作用也是利大於弊。不過那個時候沒有所謂「文化保護」這一說,文化這個東西只有過去了才能稱之為「文化」,當時的人誰又會覺得這是什麼「文化」呢?

所以,「焚書」一案中,李斯要負的責任是毀掉了很大一部分不太知名的私學,像一些比較重要的如《韓非子》、《老子》之類一直都是有傳承的,至於《詩》、《書》等舊學則是被收進了秦宮,秦始皇專門設置了博士來研究講授這些書。

不過令李斯想不到的是,多年以後,項羽一把大火燒盡了鹹陽宮,這也讓他背實了「毀滅文化」這口大黑鍋,因為當年正是他的「焚書」建議把天下舊學和私學就收藏到了鹹陽宮裡。李斯堂堂一個文化人,怎麼會毀滅文化呢?真正「毀滅文化」的是學書不成又學劍的項羽。

相關焦點

  • 揭秘秦始皇焚書的真相,原來是他出的主意
    焚書坑儒,幾乎成了秦始皇的別名了。歷來人們一提秦始皇就會馬上聯想到「焚書坑儒」, 並以此來判定,認為他是個暴君。 但是實際上是怎麼回事呢?現代的許多歷史學家也已經開始正視這件歷史公案。所謂的焚書和坑儒, 人們往往以為是同時發生的。其實不是一回事。
  • 中國史上最著名的九大「餿主意」
    餿主意二:唐玄宗聽邊令誠建議殺高仙芝唐玄宗聽信邊令誠的餿主意,殺死高仙芝,可謂是自斷臂膀,直接導致了潼關失守,長安淪陷,拉開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序幕。餿主意三:李斯同意立胡亥為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中書令趙高要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帝,當時的丞相李斯竟然同意了趙高的要求。結果是長子扶蘇被流放,蒙恬蒙毅被殺,不久李斯本人也被趙高滅門。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最經典的一場,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後,王綰與李斯之間的論戰。當時,對於如何統治這個統一的帝國,大臣們有不同的意見。丞相王綰建議,新平定的燕、楚、齊等國地處偏遠,中央朝廷鞭長莫及,不如仿照周朝的做法,將國土分封給皇室子弟,恢復分封制。
  • 李斯是怎樣的人?公心大於私心時,他是秦朝功臣,反之,則是罪臣
    《大秦賦》正在熱播中,宮鬥篇全部落下帷幕,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步伐已經邁出,秦始皇當然無法一個人打天下,麾下的文、武英才也要開始逐一散發出光芒,本文要講的是對秦朝統一天下,乃至滅亡,皆有貢獻的一個重要人物,毀譽參半的丞相李斯。李斯是怎樣的人?
  • 《秦始皇》⑤ | 焚書坑儒背後的秘密竟然是它?
    韓非與李斯的恩怨 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有很多非常偉大的學者,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和思想,與他人展開論戰,史稱百家爭鳴。 最後由孔子和弟子們的思想一起,孕育出了一個嶄新的思想,就此產生了一位稍早於秦始皇登上歷史舞臺的人物——荀子。荀子認為,人性先天是邪惡的,但後天有變好的可能。
  • 史上最著名的四大「餿主意」,一個比一個餿,最後結局卻意外相似
    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事情需要做出選擇,在選擇不了的時候可能會找人出主意。但出的主意總是會有好有壞得,出的是壞主意也就罷了,最怕的就是出餿主意的人。出的這些餿主意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往往都很離譜,甚至特別搞笑。
  • 想了很多詞,仍然不知道怎麼形容這個人:李斯!
    李斯的死相極慘——「誅三族」,也就是殺掉夫族、母族和妻族。簡言之,凡跟他相關的人都得死掉,他自己也被腰斬,從腰部斬斷全身,不可謂不慘。論慘,歷史上恐怕只有方孝孺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夷十族,凌遲死)。但人家方孝孺是世所公認的大忠臣,李斯呢?恐怕很難下這個結論。
  • 秦始皇駕崩,李斯選擇趙高,幫助胡亥上位
    秦始皇在位期間,整合了六國,手下大將謀士,當真不是不少啊,蒙氏一族都是武將出身,李斯又位居丞相之位,能夠為秦始皇出謀劃策。說到李斯的智慧和格局,就不得不說一下,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幹出了什麼大事。李斯是法家思想的執行者,尊崇法家思想,做出了一個最為重大提議就是郡縣制,把原有的諸侯分封制度,全部都給廢除掉,天下分為36郡,郡下面還有縣級地區。這樣一來,就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另外,還開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制格局。對於秦始皇,李斯是非常忠誠的,理由就是秦始皇重用人才,賞罰分明,而且沒有傳聞中的暴君架子。
  • 秦始皇陵真的是李斯建造的嗎?其實另有其人,比李斯厲害多了
    整個皇陵佔地面積大約五十七平方公裡,並且整體劃分出了三個區域,最裡面是內城,然後是外城,再向外延伸就是外城以外,整體的設計都是依據著鹹陽都城去設計的。大概是為了讓秦始皇在去世後也能夠有個較為熟悉的環境居住吧,在陵園的正中間就是秦始皇的封土堆,在他的封土堆下面才是所有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地下宮殿。
  • 歷史上4個荒唐至極的「餿主意」,適得其反,可笑至極
    說起「餿主意」,本意是指不高明的辦法或者壞的主意。歷史上的餿主意多的數不過來,這些主意不僅讓人感到可笑,更是造成了惡劣的後果。今天我來說四個荒唐至極的「餿主意」。餿主意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死。
  • 讀過史書才發現,焚書坑儒這個概念,像一起針對秦始皇的碰瓷事件
    當時,面對這一煞風景、甚至有「詛咒」嫌疑的言論,秦始皇並沒有暴起,而是讓群臣就此進行討論。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宰相李斯提出了「焚書」的建議。因此,李斯提出了三大建議:除了秦國編修的史書外,原其他諸侯國的史料都燒掉;只允許朝廷和博士持有諸子百家之書,民間私人收藏都要焚毀;醫藥、佔卜、農林之類的技術書籍不在此列,所有人想學習法令,可以拜各級官吏為師。
  • 焚書對六經傳承的影響
    秦始皇「焚書」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1]這是有關秦焚書之事最為詳細的記載。
  • 我國歷史上4個荒唐至極的「餿主意」,不僅適得其反,且可笑至極
    說起「餿主意」,本意是指不高明的辦法或者壞的主意。歷史上的餿主意多的數不過來,這些主意不僅讓人感到可笑,更是造成了惡劣的後果。今天我來說四個荒唐至極的「餿主意」。
  • 李斯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奇功,深受秦始皇信任,為何最後被腰斬?
    六國既滅,李斯又建議嬴政自稱皇帝,並提倡廢分封、建郡縣,焚詩書、禁私學,統一文字、車軌、錢幣、度量衡,北驅匈奴築長城、南擊百越開嶺南,為秦帝國的創建和鞏固立下奇功。 綜合各種史料來分析,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3點: 01 權勢過盛 秦始皇為獎賞李斯的功勞,不僅晉升他為丞相,對其言聽計從,而且還跟李斯結為兒女親家,讓他的兒子們都迎娶公主,女兒們則全部嫁給皇子。就李斯家族而言,這無疑是莫大的榮寵,也是人臣所能達到的極限。
  • 紀錄片《中國》第四集《一統》:秦始皇統一中國,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天下初定,秦始皇下令將六國貴族和富豪盡數遷入都城鹹陽,在監控權貴們一舉一動的同時,繁榮鹹陽的經濟。他下令收繳天下兵器,熔化鑄造成矗立在鹹陽宮前的十二尊金色銅人,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天下昭示了不容爭辯的威權。一個新的國家制度成了當務之急。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文字語言都不同,他們如何交流?需翻譯?
    如今我們去國外旅遊,如果不懂他國語言的話,在國外很難交流,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往往會請一些翻譯,導遊之類人,那麼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這一段時間中國是處於四分五裂狀態的。
  • 李斯為秦國一統天下立奇功,深受秦始皇信任,為何最後被腰斬?
    六朝滅亡後,李斯又建議嬴政稱帝,並主張廢封、建郡,焚詩禁書,統一文字、車軌、錢幣、度量衡,北驅匈奴,南擊百越開嶺南,為秦帝國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奇功。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秦帝國的頭號功臣,李斯最終並非善終,而是落得一個被腰斬,三族滅亡的悲慘命運。那李斯到底因何遭受如此殘忍的待遇呢?
  • 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歷史到底如何?別被司馬遷騙了
    說他殘暴,但是他在位37年沒有枉殺過一位將軍大臣;說他嚴刑峻法,但是他確定了世界上最早保護犯人權利的法律。說他焚書坑儒,他確實焚書了,但坑了不是儒生,卻是術士。當時的秦國正處變法之際,推行新政。秦始皇因為不採納儒生建議的分封制度,而被儒生非議,於是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列了一個單子,燒毀除秦以外的他國典籍,禁止民間再讀這些書,以達到同一思想的作用。而秦始皇在位期間,因為尋求長生不老藥受徐福的蠱惑,後來第二次尋求長生不老藥未果,向秦始皇索要大量錢財,秦始皇發現自己被騙查明此事,並把相關的400多名術士坑埋。坑埋術士變成了坑儒?為什麼?因為秦始皇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