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穩固其統治,在文化思想上採取「焚書」的措施,致使先秦文獻典籍散失極為嚴重,對六經的傳承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由於焚書的指向性、傳承方式的差異性以及六經各自的特性,焚書影響下的六經學術傳承情況也有所不同,需要具體分析。除焚書外,秦漢之際,動蕩不安的局勢也對六經的傳承產生了破壞。
1、秦「焚書」事件
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為穩固其千秋大業,在思想文化上採取焚書措施,以禁絕頌古非今的思潮。秦始皇「焚書」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1]這是有關秦焚書之事最為詳細的記載。
秦「焚書」之事,又見於《史記·六國年序表》:「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譏刺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1]又見《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1]又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1]
據以上材料,秦始皇焚書對先秦文獻典籍尤以六經傳承的影響可見一二。《史記·儒林列傳》中「六藝從此缺焉」[1]說明了司馬遷的觀點,認為秦焚書造成了六經廢缺。持有此類觀點的還有劉歆,其文《移書太常博士》:「陵夷至於暴秦,燔經書,殺儒士,設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道術由是遂滅。」[2]
還有東漢王充論述「秦焚書」,肯定焚燒了《詩》《書》,多了「著刑書者」。東漢趙岐亦在《孟子註疏》序中論述:「孟子既沒之後,大道遂絀,逮至亡秦,秦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3]認為秦焚之書為「經術」。
另有一種看法,認為秦「焚書」並沒有造成「六藝從此缺焉」。宋鄭樵在《秦不絕儒學論》中認為:「蕭何入鹹陽,收秦律令圖書,則秦亦未嘗無書籍也。其所焚者,一時間事耳!……《詩》有六亡篇,乃「六笙」詩,本無辭;《書》有逸篇,仲尼之時已無矣。皆不因秦火。」[4]
元馬端臨提出:「《詩》、《書》、百家語之在人間者焚之,其在博士官者存之,蓋亦知其本不可廢也。」[5]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論述:「後世『六經』亡缺,歸罪秦焚,秦始皇遂嬰彌天之罪,不知此為劉歆之偽說也。」[6]並且按《史記》及諸傳記條別進行證明。秦代「焚書」,無疑是一場文化的浩劫。然而,由於焚書的指向性、六經各自特性以及傳承方式的不同等因素的差異,秦代「焚書」對六經傳承的影響也各有不同,因此不能統而論之。
2、六經傳承在秦「焚書」之前後
2.1、《詩》
《詩》最早以歌諷的形式流傳,在春秋早期逐漸形成較為穩定的文本。至戰國時期,由於國家動蕩,戰亂不斷,《詩》的文本紛繁淆亂。至秦「焚書」:「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1]《詩》的諸多文本被焚毀,但博士官所有的《詩》並未被燒毀。正如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所說:「夫博士既有守職之藏書,學者可詣吏而受業,《詩》、《書》之事,尊而方長」[6]
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序》中說:「《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1]。《漢書·藝文志》:「《詩》之所以「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2]可知,《詩》並未因秦「焚書」而完全缺失。「漢興,魯申公為《詩》訓詁,而齊轅固生、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採雜說,鹹非其本意。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2]
這說明漢代學者重新整理《詩》文本,是對《詩》學的重現建構。《漢書·藝文志》中記《詩》學著作16種,全部是漢代新著。這些著作在解讀上雖有戰國《詩》學的傳承,但更多的則打上了漢代的烙印。《漢書·藝文志》中未記載上海博物館存出土的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亦是鮮明的例證。由此,秦「焚書」雖未將《詩》完全燒毀,但也致使其被漢代學者重現構建。
2.2、《書》
《尚書》原本只稱《書》。孔安國《尚書序》曰:「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7]
說明了《書》稱作《尚書》的時間(概是西漢時期)及其緣由。《漢書·藝文志》:「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2]《尚書》古已有之,再者《論語·為政》引過《尚書》:「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8]亦可證明《尚書》於先秦時期已經存在。
秦「焚書」致使《尚書》大部分被燒毀。不過,從「非博士官所職」推斷,博士官當時仍合法地保存著包括《尚書》在內的一部分典籍。「《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1]《尚書》並未完全缺失。《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1]
最先重新傳授《尚書》的是濟南伏生,或是伏生年邁、語辭不清,或是語言不通、方言有阻,晁錯記錄的《尚書》質量不高。後孔子舊宅中發現藏本,《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2]
照伏生今文《尚書》,對古文《尚書》進行解讀,共整理出58篇。據此,無論是今文《尚書》還是古文《尚書》,秦始皇焚書幾乎給《尚書》帶來了滅頂之災。
2.3、《禮》
《論語·八佾篇》中記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7]可知,遠在夏商之時,已有「禮」。但「文獻不足」亦說明在孔子之時,夏禮、殷禮僅存傳說,已經沒有文獻可以考證。正如《史記·儒林列傳》:「《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1]。《左傳·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9]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8]說明周禮於春秋之時,還比較完備。至秦「焚書」,由於《禮》在「百家語」之列,故而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焚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1]
至漢時,魯人高堂生最能講《禮》,其《士禮》實為現在的《儀禮》。《隋書·經籍志》曰:「又有《古經》出於淹中,河間獻王好古愛學,收集餘燼,得而獻之,合五十六篇,並威儀之事。」[10]即記載了秦時孔鮒藏於魯壁的《禮古文》56篇為古文,孔安國獻於武帝。由此,秦「焚書」對《禮》造成很大的毀壞,幸於有藏書發現,《禮》才得以流傳。
2.4、《樂》
《莊子·天下》中載有:「黃帝有《鹹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文王有《闢雍》,武王、周公作《武》。」[11]《漢書·藝文志》:「《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2]可知,先秦時期已有《樂》的存在。繼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2](《漢書·藝文志》)這說明,《樂》在秦「焚書」以前就遭到了破壞。
「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漢初,雖《樂》音能紀,卻不知其義。武帝時,河間獻王得不到《樂》,故而「與毛生等共採《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2]。
這均說明漢時,《樂》的傳承情況並不樂觀。沈約《宋書·樂志》:「及秦焚典籍,《樂經》佚亡。」[12]認為《樂經》的佚亡是由於秦始皇「焚書」。其實不然,《樂》在秦「焚書」前已然遭到破壞,故而《樂》佚亡的主要原因並不在秦始皇「焚書」。
2.5、《易》
《周易》是一部佔筮之書,原只稱《易》。《漢書·藝文志》:「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2]說明了《易》自上古就已存在,並且越來越完善。至秦「焚書」:「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1]《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2]僅此簡單地說《易》未被焚毀,並不嚴謹。實則,《易經》被看成是佔卜一類的書而沒有被焚毀。而《易傳》解說《易經》,為各家所演繹、發揮,屬「百家語」,亦在焚禁之列。所以,今本《易傳》
與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易傳》有所差別,尤其是帛書《二三子問》《衷》等篇,幾乎不見於後世。故而,《易經》為佔卜之書而免於被焚,《易傳》卻在焚禁之列。
2.6、《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孔子曾整理、修訂過《春秋》:「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3]秦始皇焚書「非秦記皆燒之」,故而原來先秦各國的史籍幾乎全被燔毀。以致,漢代劉向、劉歆父子校理圖書時,史書無法獨立成一部,只有附於「春秋家」之下。《春秋左傳》為魯國史記,應在焚禁之列卻又未被焚毀。概是由於「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2]
漢興之時,北平候張蒼、賈誼等人皆修《春秋左氏傳》。景帝時,董仲舒為《春秋》博士。故而,《春秋》受秦代焚書影響不大。
3、秦漢之際影響六經傳承的其餘因素
據上文分析,秦始皇「焚書」對六經的傳承產生的負面影響極大。至漢時,六經衰微,不僅是秦「焚書」的後果,還有其他原因。當時書籍並沒有全焚,秦始皇收集藏在了阿房宮。大量書籍被運至此,最後改變這些典籍命運的是劉邦和項羽二人。秦二世時天下大亂,反秦力量四方呼應。當時楚懷王有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在灞上受子嬰之降。劉邦盡搶美女珠寶。在項羽來時,他殺死子嬰等秦廷宗親,又在鹹陽屠城濫殺秦民。項羽放了一把火,不僅燒了阿房宮,在宮中的書籍也全化為灰燼,一本不留。胡三省注《資治通鑑》:「秦之焚書,焚天下之人所藏書耳。其博士官所藏,則故在。項羽燒秦宮室,始並博士所藏著焚之。此所以後之學者咎蕭何不能於收秦圖書之日並收之也。」[13]
這說明秦「焚書」之後,秦漢之間動蕩不安,六經等先秦典籍散失嚴重。尤以漢元年,項羽軍進入鹹陽,焚秦宮室,致使秦博士官所藏之文獻典籍損失殆盡。馬非百先生指出:「博士官所職與博士所職不同,前者指機關,後者則為私人」[14]馬先生所說可信。博士官這一機關可以藏書,屬政府;而博士藏書卻屬個人,因而伏生才會壁藏《尚書》。故而,博士官所藏文獻典籍在秦「焚書」時免於遭難,卻遭項羽「焚秦宮室」之火。故而,至漢,免於秦火的典籍,在戰亂中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致使原本逃過一劫的典籍又致損失。
4、結語
據以上分析,秦代「焚書」對六經學術的傳承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六經在秦代焚書影響下的各自的傳承情況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論之。漢代,六經衰微還有秦漢之際局勢動蕩、戰亂不斷的原因。(趙麗萌)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趙岐.孟子註疏[M].十三經註疏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鄭樵.通志[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馬端臨.文獻統考[M].清浙江書局本[Z].北京:中華書局,2006.
[6]康有為.新學偽經考[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7.
[7]孔安國.尚書正義[M].十三經註疏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楊伯峻.論語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4.
[9]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註疏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0]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郭象,成玄英.莊子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3]胡三省.資治通鑑[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4]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