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對六經傳承的影響

2021-02-13 善本古籍

秦始皇為穩固其統治,在文化思想上採取「焚書」的措施,致使先秦文獻典籍散失極為嚴重,對六經的傳承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由於焚書的指向性、傳承方式的差異性以及六經各自的特性,焚書影響下的六經學術傳承情況也有所不同,需要具體分析。除焚書外,秦漢之際,動蕩不安的局勢也對六經的傳承產生了破壞。

1、秦「焚書」事件

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為穩固其千秋大業,在思想文化上採取焚書措施,以禁絕頌古非今的思潮。秦始皇「焚書」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1]這是有關秦焚書之事最為詳細的記載。

秦「焚書」之事,又見於《史記·六國年序表》:「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譏刺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1]又見《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1]又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1]

據以上材料,秦始皇焚書對先秦文獻典籍尤以六經傳承的影響可見一二。《史記·儒林列傳》中「六藝從此缺焉」[1]說明了司馬遷的觀點,認為秦焚書造成了六經廢缺。持有此類觀點的還有劉歆,其文《移書太常博士》:「陵夷至於暴秦,燔經書,殺儒士,設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道術由是遂滅。」[2]

還有東漢王充論述「秦焚書」,肯定焚燒了《詩》《書》,多了「著刑書者」。東漢趙岐亦在《孟子註疏》序中論述:「孟子既沒之後,大道遂絀,逮至亡秦,秦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3]認為秦焚之書為「經術」。

另有一種看法,認為秦「焚書」並沒有造成「六藝從此缺焉」。宋鄭樵在《秦不絕儒學論》中認為:「蕭何入鹹陽,收秦律令圖書,則秦亦未嘗無書籍也。其所焚者,一時間事耳!……《詩》有六亡篇,乃「六笙」詩,本無辭;《書》有逸篇,仲尼之時已無矣。皆不因秦火。」[4]

元馬端臨提出:「《詩》、《書》、百家語之在人間者焚之,其在博士官者存之,蓋亦知其本不可廢也。」[5]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論述:「後世『六經』亡缺,歸罪秦焚,秦始皇遂嬰彌天之罪,不知此為劉歆之偽說也。」[6]並且按《史記》及諸傳記條別進行證明。秦代「焚書」,無疑是一場文化的浩劫。然而,由於焚書的指向性、六經各自特性以及傳承方式的不同等因素的差異,秦代「焚書」對六經傳承的影響也各有不同,因此不能統而論之。

2、六經傳承在秦「焚書」之前後

2.1、《詩》

《詩》最早以歌諷的形式流傳,在春秋早期逐漸形成較為穩定的文本。至戰國時期,由於國家動蕩,戰亂不斷,《詩》的文本紛繁淆亂。至秦「焚書」:「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1]《詩》的諸多文本被焚毀,但博士官所有的《詩》並未被燒毀。正如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所說:「夫博士既有守職之藏書,學者可詣吏而受業,《詩》、《書》之事,尊而方長」[6]

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序》中說:「《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1]。《漢書·藝文志》:「《詩》之所以「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2]可知,《詩》並未因秦「焚書」而完全缺失。「漢興,魯申公為《詩》訓詁,而齊轅固生、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採雜說,鹹非其本意。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2]

這說明漢代學者重新整理《詩》文本,是對《詩》學的重現建構。《漢書·藝文志》中記《詩》學著作16種,全部是漢代新著。這些著作在解讀上雖有戰國《詩》學的傳承,但更多的則打上了漢代的烙印。《漢書·藝文志》中未記載上海博物館存出土的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亦是鮮明的例證。由此,秦「焚書」雖未將《詩》完全燒毀,但也致使其被漢代學者重現構建。

2.2、《書》

《尚書》原本只稱《書》。孔安國《尚書序》曰:「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7]

說明了《書》稱作《尚書》的時間(概是西漢時期)及其緣由。《漢書·藝文志》:「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2]《尚書》古已有之,再者《論語·為政》引過《尚書》:「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8]亦可證明《尚書》於先秦時期已經存在。

秦「焚書」致使《尚書》大部分被燒毀。不過,從「非博士官所職」推斷,博士官當時仍合法地保存著包括《尚書》在內的一部分典籍。「《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1]《尚書》並未完全缺失。《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1]

最先重新傳授《尚書》的是濟南伏生,或是伏生年邁、語辭不清,或是語言不通、方言有阻,晁錯記錄的《尚書》質量不高。後孔子舊宅中發現藏本,《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2]

照伏生今文《尚書》,對古文《尚書》進行解讀,共整理出58篇。據此,無論是今文《尚書》還是古文《尚書》,秦始皇焚書幾乎給《尚書》帶來了滅頂之災。

2.3、《禮》

《論語·八佾篇》中記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7]可知,遠在夏商之時,已有「禮」。但「文獻不足」亦說明在孔子之時,夏禮、殷禮僅存傳說,已經沒有文獻可以考證。正如《史記·儒林列傳》:「《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1]。《左傳·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9]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8]說明周禮於春秋之時,還比較完備。至秦「焚書」,由於《禮》在「百家語」之列,故而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焚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1]

至漢時,魯人高堂生最能講《禮》,其《士禮》實為現在的《儀禮》。《隋書·經籍志》曰:「又有《古經》出於淹中,河間獻王好古愛學,收集餘燼,得而獻之,合五十六篇,並威儀之事。」[10]即記載了秦時孔鮒藏於魯壁的《禮古文》56篇為古文,孔安國獻於武帝。由此,秦「焚書」對《禮》造成很大的毀壞,幸於有藏書發現,《禮》才得以流傳。

2.4、《樂》

《莊子·天下》中載有:「黃帝有《鹹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文王有《闢雍》,武王、周公作《武》。」[11]《漢書·藝文志》:「《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2]可知,先秦時期已有《樂》的存在。繼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2](《漢書·藝文志》)這說明,《樂》在秦「焚書」以前就遭到了破壞。

「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漢初,雖《樂》音能紀,卻不知其義。武帝時,河間獻王得不到《樂》,故而「與毛生等共採《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2]。

這均說明漢時,《樂》的傳承情況並不樂觀。沈約《宋書·樂志》:「及秦焚典籍,《樂經》佚亡。」[12]認為《樂經》的佚亡是由於秦始皇「焚書」。其實不然,《樂》在秦「焚書」前已然遭到破壞,故而《樂》佚亡的主要原因並不在秦始皇「焚書」。

2.5、《易》

《周易》是一部佔筮之書,原只稱《易》。《漢書·藝文志》:「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2]說明了《易》自上古就已存在,並且越來越完善。至秦「焚書」:「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1]《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2]僅此簡單地說《易》未被焚毀,並不嚴謹。實則,《易經》被看成是佔卜一類的書而沒有被焚毀。而《易傳》解說《易經》,為各家所演繹、發揮,屬「百家語」,亦在焚禁之列。所以,今本《易傳》

與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易傳》有所差別,尤其是帛書《二三子問》《衷》等篇,幾乎不見於後世。故而,《易經》為佔卜之書而免於被焚,《易傳》卻在焚禁之列。

2.6、《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孔子曾整理、修訂過《春秋》:「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3]秦始皇焚書「非秦記皆燒之」,故而原來先秦各國的史籍幾乎全被燔毀。以致,漢代劉向、劉歆父子校理圖書時,史書無法獨立成一部,只有附於「春秋家」之下。《春秋左傳》為魯國史記,應在焚禁之列卻又未被焚毀。概是由於「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2]

漢興之時,北平候張蒼、賈誼等人皆修《春秋左氏傳》。景帝時,董仲舒為《春秋》博士。故而,《春秋》受秦代焚書影響不大。

3、秦漢之際影響六經傳承的其餘因素

據上文分析,秦始皇「焚書」對六經的傳承產生的負面影響極大。至漢時,六經衰微,不僅是秦「焚書」的後果,還有其他原因。當時書籍並沒有全焚,秦始皇收集藏在了阿房宮。大量書籍被運至此,最後改變這些典籍命運的是劉邦和項羽二人。秦二世時天下大亂,反秦力量四方呼應。當時楚懷王有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在灞上受子嬰之降。劉邦盡搶美女珠寶。在項羽來時,他殺死子嬰等秦廷宗親,又在鹹陽屠城濫殺秦民。項羽放了一把火,不僅燒了阿房宮,在宮中的書籍也全化為灰燼,一本不留。胡三省注《資治通鑑》:「秦之焚書,焚天下之人所藏書耳。其博士官所藏,則故在。項羽燒秦宮室,始並博士所藏著焚之。此所以後之學者咎蕭何不能於收秦圖書之日並收之也。」[13]

這說明秦「焚書」之後,秦漢之間動蕩不安,六經等先秦典籍散失嚴重。尤以漢元年,項羽軍進入鹹陽,焚秦宮室,致使秦博士官所藏之文獻典籍損失殆盡。馬非百先生指出:「博士官所職與博士所職不同,前者指機關,後者則為私人」[14]馬先生所說可信。博士官這一機關可以藏書,屬政府;而博士藏書卻屬個人,因而伏生才會壁藏《尚書》。故而,博士官所藏文獻典籍在秦「焚書」時免於遭難,卻遭項羽「焚秦宮室」之火。故而,至漢,免於秦火的典籍,在戰亂中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致使原本逃過一劫的典籍又致損失。

4、結語

據以上分析,秦代「焚書」對六經學術的傳承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六經在秦代焚書影響下的各自的傳承情況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論之。漢代,六經衰微還有秦漢之際局勢動蕩、戰亂不斷的原因。(趙麗萌)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趙岐.孟子註疏[M].十三經註疏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鄭樵.通志[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馬端臨.文獻統考[M].清浙江書局本[Z].北京:中華書局,2006.

[6]康有為.新學偽經考[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7.

[7]孔安國.尚書正義[M].十三經註疏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楊伯峻.論語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4.

[9]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註疏本[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0]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郭象,成玄英.莊子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3]胡三省.資治通鑑[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4]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焚書·續焚書》:批判封建思想的急先鋒,富含辯證思想(17)
    如果一定要將孔子奉為偶像,言行舉動都學孔子,那就是"醜婦之賤態"(《焚書·何心隱論》)了。李贄否認儒家的正統地位,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認為不能將其當作教條而隨便套用。《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焚書·童心說》)。
  • 古人所說「六經」中的《樂經》到底有沒有?
    最早出現「六經」之說的是《莊子》「《詩》以道志, 《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後來司馬遷的《史記》說「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
  • 「六經」是儒家的經典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號稱有五千年,可是我們現在要找它的確切源頭,卻只能找到「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樂》、《春秋》。很多人認為六經是儒家的經典,而事實上六經不能與儒家簡單地劃等號。我們看《漢書.藝文志》,班固明確把六經(六藝)與儒家區分,六經是六經,儒家是儒家。班固為什麼這樣分呢?因為儒家是孔子開創的,而六經是孔子以前流傳下來的。在孔子之前,原生態的六經便已經是周朝的教科書了。
  • 李斯出過很多餿主意,而建議秦始皇「焚書」,卻無可厚非
    那麼,焚書到底對他有什麼好處呢?其實沒有,如果真要說有的話, 就是為了保證大秦皇帝帝業永祚,只有大秦的江山保住了,他李斯一族的富貴才得以保全。如果是這樣說的話,李斯此舉實在是拳拳為國之心,從出發點來說,比前面說的那些建議要單純高尚的多。所以,「焚書」這個建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實在是無可厚非。
  • 揭秘秦始皇焚書的真相,原來是他出的主意
    所謂的焚書和坑儒, 人們往往以為是同時發生的。其實不是一回事。 是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背景的兩件事。秦始皇初並天下,廢分封,設郡縣,是有很大阻力的。 以丞相王綰,博士淳于越為首的眾大臣,都主張復古,走分封的老路。也就是建立諸侯國。但是在廷尉李斯的反對下, 秦始皇確定實行郡縣制度。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一、「六經」的實質是「三陰三陽」《傷寒論》中沒有直接提出「六經」一詞,用「六經」作為「三陰三陽」的代名詞,只是後世約定俗成的提法。三陰三陽,源於上古的陰陽思想。《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宋金時期,成無己專以《內經》的臓腑經絡理論解讀《傷寒論》,所著《註解傷寒病論》流傳甚廣,對後世醫家影響巨大,成為解讀傷寒理論的主流學派,目前仍佔據中醫院校傷寒論教材一隅。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傷寒論》屬於經方一脈,觀《傷寒論》的辨證體系屬於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六經八綱辨證體系,而《內經》則屬於臟腑經絡理論體系。絕不能因為《傷寒論》中的六經之名同《內經》六經之名相同而認為《傷寒論》之六經即為《內經》之六經。
  • 「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
    國學愛好者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宋代理學家陸九淵「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這句名言的。儘管有人考證出來陸九淵的原話應該是「六經注我,我安注六經」,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後來這句名言能成為解釋學的兩大原則的一個精煉的中式表達。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因為總的來說,中國文化的源頭,哲學的源頭,應該來說來自於《易經》,那麼由《易經》這種派生出來的這種哲學的思維方法,應該對三家來說都有影響。 《傷寒論》六經即為經絡之「六經」淵藪 這個觀點影響了後面一千來年,因為宋代到現在也將近有一千年了,很多學者都是因為這個觀點強行把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硬生生的理解為經絡的六經,這個非常多。我們姑且不談他是否正確,但是始作俑者就是這個,就是朱肱。
  • 我注六經-六經注我丨王德峰教授講座提要
    5月10日下午,哲學閱讀季系列活動邀請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在圖書館一樓報告廳,給全校學生做了主題為「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哲學系系主任陳立新教授主持。經典與閱讀的關係娛樂書籍、知識技術類書籍不存在「我」與「經」的關係。所以在知識中不一定在思想中,在科學中亦不一定是在經書中。
  • 「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書史上兩種臨古觀念的解讀
    溯源梳理隨著現代詮釋學的流行以及學者對古代經典詮釋學的研究和和重視,「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概念經常出現在對經典的研究與詮釋之中。「 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概念最早源於南宋的陸九淵。陸九淵最早關於「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本義是關於對宋明理學和心學討論的命題,更多涉及關於學習的目的、方法和重點的問題。
  • 六經研究的三個視角和一個焦點
    傳承岐黃薪火,一個有質地有溫度的公眾號「六經」概念的確立,是《傷寒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而辨證論治的物質基礎則是六經。《傷寒論》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充實發展起來,但兩者又有所不同。《素問•熱論》的六經,只是作為分證的綱領,沒有提出具體的辨證方法,就其內容來看,也只論述了六經的實證和熱證,未能論及虛證、寒證,在治療上只提到了汗、下兩法。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經絡說:暢通手手六經的重要性
    這是我們養生長談的經典,那麼能否做到呢,不敢說萬全,起碼在身體健康某些階段是真的可以,下面進行我們今天的主題:手手六經通暢,健康之路的選擇方法有幾多。下面我列舉我們常見的現代頭頸肩問題手六經的運用之法。
  •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馮友蘭談讀書
    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從前有人說過:「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觀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這就是「六經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而至於沒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只有達到「六經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經」。
  • ​傷寒論六經實質詮解
    >早在宋時,朱肱明確指出傷寒六經即手足陰陽十二經脈,六經病證即是由風寒邪氣侵犯經脈所致。二、六經臟腑說所謂六經臟腑說者,即認為六經實為相關臟腑之代稱。其六經所指代之臟腑,並不一定是三陰三陽經脈所絡屬之臟腑,而是根據三陰三陽生理病理特點,進而推論其相關臟腑。如明·李時珍曰:「證雖屬太陽,而肺實受邪也。」表明太陽所指代者,首先是肺臟,而並不以手太陽小腸和足太陽膀胱為其重心。
  • 講通講透:傷寒論六經實質詮解!
    ,六經病證即是由風寒邪氣侵犯經脈所致。同時,亦有醫家認為氣化學說玄奧精深,充分反映了中醫理論的整體恆動觀念,於六經辨證之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四.六經臟腑經絡氣化說   單純以經絡、臟腑或氣化學說闡釋六經,雖均能反映其部分本質,然畢竟有失全面。有鑑於此,多數醫家主張將上述各種學說結合起來,以求全面系統闡論六經實質,即六經臟腑經絡氣化說。
  • 傷寒六經辨證法的唯物辨證思想
    六經辨證是傷寒病的運動規律在認識上的反映。也就是說六經辨證法是對傷寒病理過程的理性認識。真正的理性認識是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的東西。獲得這種真正的理性認識,無論自覺與不自覺的總是離不開「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這樣的過程的。六經辨證法正是這樣的東西。例如六經提綱就是對傷寒各特殊證候的一般性認識。事物的一般性質,是包含於特殊性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