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2020-12-25 騰訊網

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是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方的基礎。有許多學者認為張仲景是根據《素問·熱論》關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以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等論述,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其實,《傷寒論》和《內經》屬於兩個不同的醫學流派、理論體系。因《傷寒論》序文中有「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這一內容,故歷代諸多醫家認為《傷寒論》的理論來源於內經,但歷來醫家以內經釋傷寒,越解越難明。晉代皇甫謐指出:仲景論廣《湯液經》而成《傷寒論》。陶弘景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曰: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現代錢超塵教授及近代的楊紹伊等經過考證後,均認為序中「撰用」以下的23字為後人所加,非仲景文字。近代傷寒大家胡希恕先生經過畢生實踐及研究後明確提出《傷寒論》屬於經方一脈,而《內經》屬於針灸家言,二者源流不同。《傷寒論》並不是沿用了《內經》的理論,同樣《傷寒論》的六經也不是來源於《內經》的六經。

傷寒屬於經方一脈,屬於經方的辨證論治體系。「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傷寒論》屬於經方一脈,觀《傷寒論》的辨證體系屬於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六經八綱辨證體系,而《內經》則屬於臟腑經絡理論體系。絕不能因為《傷寒論》中的六經之名同《內經》六經之名相同而認為《傷寒論》之六經即為《內經》之六經。

六經理論具有系統性

《傷寒論》是由《湯液經》論廣而成,故直接吸收和借鑑了《湯液經》。在古代樸素的辨證法、二分法、陰陽觀等哲學理論的指導下創立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八綱辨證方法。在八綱的基礎上,發展為六經的辨證方法體系。如「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是陰陽觀、寒熱觀。「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裡」是表裡觀。「脈浮緊者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是虛實觀。陰陽、寒熱、虛實是病性,表裡是病位,《傷寒論》在八綱的表裡病位觀的基礎上發展為表、裡、半表半裡的病位觀,這樣將八綱發展為六經以更好的指導臨床實踐。

六經傳變觀點需要辯證看待

《傷寒論》第4條曰:「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第5條曰:「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其六經相傳並不是《內經》的一日一傳,而是根據症狀來判斷是否相傳。《內經》六經相傳變理論的依據是臟腑經絡理論,《傷寒論》則重視症狀學,和《內經》的理論基礎不一樣。

現代認為六經適用於外感傷寒的辨證論治。其實任何疾病作用於人體表現為證,都是通過邪氣與正氣的鬥爭表現出來的,疾病的產生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邪氣侵襲人體,正氣奮起抗爭,表現為表證,若正氣不支,則邪弱氣盡腠理開,則邪氣入半表半裡、入裡。入裡之後,根據陽氣的強弱,可以表現為裡熱或裡寒,而絕非像《內經》所說的一日一傳,傳變如環無端,周而復始。《傷寒論》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一句就明確指出了正邪相爭的結果決定了相傳。若正氣強,可自汗出愈,如「冒家自汗出愈」。若正虛邪盛,則邪氣入裡。

不能拘泥於《傷寒論》條文的字面文字

《傷寒論》各經病內容篇幅不一,如太陽病篇詳,而他經病篇相對為略,並不是太陽病篇所論述的內容都屬於太陽病的,同理,絕不能說少陽篇的內容少,而忽略了少陽病的臨床重要性,更不能因為厥陰病篇的方劑少,而認為厥陰病無方可治。六經是一個整體,仲景本意通過傷寒為例告訴我們六經這個辨證體系,故通過太陽病和他經病,可以總結、歸納出六經的實質內容。

《傷寒論》條文開頭,常冠以某某病,如條文開頭冠以的某某病,是提示可以見到該經病的症狀,但不一定就是該經病,有可能是本經和他經並病、合病,也有可能是該經病的假象,提示與該經病相鑑別。如第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不能因為該條開頭冠以陽明病,而認為麻黃湯可以治療陽明病。如何判斷是哪一經的病、哪一經的證,主要的依據是症狀。如該條的「脈浮、無汗而喘者」提示為太陽病表實證,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而條文開始冠以的「陽明病」是指出該條的證為太陽陽明合病,雖然有太陽表未解,但是也出現了陽明的症狀,因為「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之」,故當用麻黃湯解表發汗。又如第243條吳茱萸湯證:「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絕不能因為此條在陽明病篇中,而把吳茱萸湯歸於陽明病。同樣要根據症狀,並結合方劑來判斷,吳茱萸湯溫胃止嘔,結合「食谷欲嘔」可以發現這是太陰病裡虛寒證的「欲嘔」,而不是屬於陽明病,此處的「陽明」指代脾胃。所以,正確理解條文內容需要結合上下文看待。

六經在臨床中簡單實用

《傷寒論》的條文經過戰亂流散,經過後人的編撰,故條文順序變化頗大。條文雖然順序有些亂,但透過條文,可以發現六經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即六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較為完善的辨證論治體系。

歷來諸多醫家無不對《傷寒論》推崇備至,可以看出六經在醫家心目中的地位。如柯韻伯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鹹歸六經之節制。」俞根初說:「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

六經來源於八綱,在八綱的基礎上發展了病位觀,較八綱更為實用。辨別六經病,主要依靠提綱條文,重視症狀學。六經簡單實用,臨床上先辨六經,再辨方證,病位病性瞭然於胸,如此則理法方藥絲絲入扣,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正確理解六經,是我們學習經方的基礎。

學習《傷寒論》

做自己的神醫

相關焦點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由此可見,首先把「六經」(三陰三陽)引入醫學臨床辨治的是醫經家。也正是由於醫經家首先把六經辨證納入醫學的原因,造成了後世醫家用《內經》解讀《傷寒論》的傳統。從隋代開始,便出現了用《黃帝內經》的理論來解讀《傷寒論》的跡象。
  • ​傷寒論六經實質詮解
    三、六經氣化說六經氣化說以《內經》標本中氣理論為基礎,強調人體與自然的關係,以整體恆動觀為其基本特點。這一學說的代表性醫家有張志聰、陳修園等。而現代醫家對此學說,多置而不論。即若論及,也多強調臟腑功能,即認為傷寒六經,主要是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所產生之氣,是臟腑功能的概括。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1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同仁們,大家晚上好,非常開心,也非常感謝,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盛情邀請,所以今天讓我有這個機緣做一個我自己學習《傷寒論》心得方面的講課。今天晚上以及明後天,我們都是講這個,關於《傷寒論》六經方面的,那麼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直接進入主題,我給大家供同行探討的有兩個題目,一個關於《傷寒論》六經實質的探討,一個是關於《傷寒論》六經辨證臨床應用。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自古以來,後世註解《傷寒論》的書籍是非常多的,不下兩三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這些書籍,包括我們常說的柯琴的《傷寒來蘇集》,還有後面的《傷寒貫珠集》,還有《傷寒論類方》等等這些,他們對《傷寒論》裡面六經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經絡說,認為這個傷寒論的六經指的就是我們《內經》裡面所說的手足的六經,這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朱肱的《類證活人書》。
  • 論《傷寒論》六經辨證和五運六氣的關係
    從五運六氣理論探討傷寒論六經辨證思想五運六氣是中醫學的最高層次理論,早在內經就有運氣7篇詳細闡述了五運六氣致病的特點和治則。五運六氣是外感疾病之源。二、六經的實質是六氣為本,六經為標傷寒論的六經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其傳變規律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其開闔樞的關係是:太陽、太陰為開,少陽、少陰為樞、陽明、厥陰為合。傷寒六經是由內經的五運六氣得來,六經即六氣也。人在天地之中,感受天地之氣而生。
  • 治病的次序——傷寒論六經談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張錫駒在《傷寒論直解》中明確地提出來,不明傷寒傳經,則不能讀懂《傷寒論》: 「無病之人,由陰而陽,由一而三,始於厥陰,終於太陽,周而復始,運行不息,莫知其然」,但是對於有病之人,則剛剛相反,「病則由陽而陰,由三而一,始於太陽,終於厥陰,一逆則病,再逆則甚,三逆則死。」
  •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傷寒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而辨證論治的物質基礎則是六經。《傷寒論》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充實發展起來,但兩者又有所不同。《素問•熱論》的六經,只是作為分證的綱領,沒有提出具體的辨證方法,就其內容來看,也只論述了六經的實證和熱證,未能論及虛證、寒證,在治療上只提到了汗、下兩法。
  • 講通講透:傷寒論六經實質詮解!
    三.六經氣化說   六經氣化說以《內經》標本中氣理論為基礎,強調人體與自然的關係,以整體恆動觀為其基本特點。這一學說的代表性醫家有張志聰、陳修園等。而現代醫家對此學說,多置而不論。即若論及,也多強調臟腑功能,即認為傷寒六經,主要是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所產生之氣,是臟腑功能的概括。
  • 傷寒六經辨證法的唯物辨證思想
    是完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論的基本原理的。六經辨證是傷寒病的運動規律在認識上的反映。也就是說六經辨證法是對傷寒病理過程的理性認識。真正的理性認識是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的東西。獲得這種真正的理性認識,無論自覺與不自覺的總是離不開「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這樣的過程的。六經辨證法正是這樣的東西。例如六經提綱就是對傷寒各特殊證候的一般性認識。
  • 對傷寒六經與十二經關係之我見 | 山海精舍
    眾所周知,傷寒是以「六經辨證」為綱領,而「六經辨證」則是以十二經與臟腑學說為基礎,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而辨證施治的。但是長期以來,《傷寒論》的注家,對於「六經辨證」與十二經的關係,始終未有統一認識。有的認為傷寒「六經辨證」,「是六種證候群,與十二經截然無關。」
  • 醫論│《傷寒論》六經中風表證證治分類舉例
    本文通過對六經中風表證的機理進行初步探討,並例舉其證治特點,從而達到深刻領悟《傷寒論》六經辨證精髓之目的,為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提供參考。關鍵字:傷寒論;六經;中風;證治方證首見《傷寒論》,原文為:「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 六氣本標中氣學說對《傷寒論》重新進行病證分類及六經致病特點的思考
    ,陰陽的多少,六經的時序,陰陽的轉化,陰陽之氣升降出入等,形成了六種氣化狀態,有很強的時空觀,在天為六氣,在人為六經,形成了陰陽的動態觀,分析了六氣本標中氣理論在《傷寒論》六經致病特點及病證分類中的意義,目的在於改變人們多從臟腑角度分析六經辨證。
  • 帶你學會六經,簡單好學!
    六經辨證為漢代張仲景所創立,論述見於他所撰著的《傷寒論》。 傷寒治法以六經分篇,然手足各有六經,實則十二經也。手足之經既有十二,而《傷寒論》但分為六經者何也?按《內經》之論十二經也,凡言某經而不明言其為手經、足經者皆系足經,至言手經則必明言其為手某經。 蓋人之足經長、手經短,足經大、手經小,足經原可以統手經,但言足經而手經亦恆寓其中矣。
  • 六經辨證和其它辨證方法的關係
    《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雖是針對六經兼變證而提出的治則,實則是適用於所有疾病的論治法則。針對不同病證,採取不同的治法,是《傷寒論》中的基本治則之一。     ⑦ 三因制宜,各有側重 。
  • 閒話傷寒 · 第六 · 六經框架(一)
    那我們前面有說啊,我們現在習慣的稱張仲景創立的辨證體系為六經辨證嘛,當然提出六經辨證的說法的是宋代的朱肱啦。所以學術界也有爭論張仲景的學說是六經辨證還是六綱辨證的。這些我告訴了大家,有興趣的自己去翻一下。沒興趣就略過啦。
  •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八綱辨證的思想源於《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而在《傷寒論》中,六經與八綱則又是緊密相連、密切結合、缺一不可的。這是因為,六經是物質的,是臟腑經絡的概括,辨證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所以諸病不能越出六經的範圍。然而六經的證候表現,也不能離開八綱分證的規律,所以兩者必須相結合才能完善地用於臨床辨證。
  • 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如果你否認經絡穴位的存在,就沒必要往下看了,說明你根本不想了解認識中醫文化。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我們說中醫的特色之一就是辨證論治,辨證論治就是一種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當代的醫學上仍然是優化的,仍然是最先進的治療方案。那麼這個方案最初的創立就起始於六經辨證,因此這是它的一大貢獻。那麼第二大貢獻是《傷寒論》記述了大量複方。從醫學的發展來看,由單味藥的應用發展到複方多味藥的應用是醫學的一種進步。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劉渡舟: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作者/劉渡舟在研究《傷寒論》的六經實質問題時,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和意見。一種認識,他們承認《傷寒論》繼承了《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方法,以經絡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辨證的根據。另一種認識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傷寒論》六經,已非《熱論》之舊,乃是張仲景別出機杼,另闢新義,已與經絡六經絲毫無關。以上兩種意見進行激烈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