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是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方的基礎。有許多學者認為張仲景是根據《素問·熱論》關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以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等論述,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其實,《傷寒論》和《內經》屬於兩個不同的醫學流派、理論體系。因《傷寒論》序文中有「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這一內容,故歷代諸多醫家認為《傷寒論》的理論來源於內經,但歷來醫家以內經釋傷寒,越解越難明。晉代皇甫謐指出:仲景論廣《湯液經》而成《傷寒論》。陶弘景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曰: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現代錢超塵教授及近代的楊紹伊等經過考證後,均認為序中「撰用」以下的23字為後人所加,非仲景文字。近代傷寒大家胡希恕先生經過畢生實踐及研究後明確提出《傷寒論》屬於經方一脈,而《內經》屬於針灸家言,二者源流不同。《傷寒論》並不是沿用了《內經》的理論,同樣《傷寒論》的六經也不是來源於《內經》的六經。
傷寒屬於經方一脈,屬於經方的辨證論治體系。「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傷寒論》屬於經方一脈,觀《傷寒論》的辨證體系屬於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六經八綱辨證體系,而《內經》則屬於臟腑經絡理論體系。絕不能因為《傷寒論》中的六經之名同《內經》六經之名相同而認為《傷寒論》之六經即為《內經》之六經。
六經理論具有系統性
《傷寒論》是由《湯液經》論廣而成,故直接吸收和借鑑了《湯液經》。在古代樸素的辨證法、二分法、陰陽觀等哲學理論的指導下創立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八綱辨證方法。在八綱的基礎上,發展為六經的辨證方法體系。如「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是陰陽觀、寒熱觀。「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裡」是表裡觀。「脈浮緊者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是虛實觀。陰陽、寒熱、虛實是病性,表裡是病位,《傷寒論》在八綱的表裡病位觀的基礎上發展為表、裡、半表半裡的病位觀,這樣將八綱發展為六經以更好的指導臨床實踐。
六經傳變觀點需要辯證看待
《傷寒論》第4條曰:「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第5條曰:「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其六經相傳並不是《內經》的一日一傳,而是根據症狀來判斷是否相傳。《內經》六經相傳變理論的依據是臟腑經絡理論,《傷寒論》則重視症狀學,和《內經》的理論基礎不一樣。
現代認為六經適用於外感傷寒的辨證論治。其實任何疾病作用於人體表現為證,都是通過邪氣與正氣的鬥爭表現出來的,疾病的產生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邪氣侵襲人體,正氣奮起抗爭,表現為表證,若正氣不支,則邪弱氣盡腠理開,則邪氣入半表半裡、入裡。入裡之後,根據陽氣的強弱,可以表現為裡熱或裡寒,而絕非像《內經》所說的一日一傳,傳變如環無端,周而復始。《傷寒論》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一句就明確指出了正邪相爭的結果決定了相傳。若正氣強,可自汗出愈,如「冒家自汗出愈」。若正虛邪盛,則邪氣入裡。
不能拘泥於《傷寒論》條文的字面文字
《傷寒論》各經病內容篇幅不一,如太陽病篇詳,而他經病篇相對為略,並不是太陽病篇所論述的內容都屬於太陽病的,同理,絕不能說少陽篇的內容少,而忽略了少陽病的臨床重要性,更不能因為厥陰病篇的方劑少,而認為厥陰病無方可治。六經是一個整體,仲景本意通過傷寒為例告訴我們六經這個辨證體系,故通過太陽病和他經病,可以總結、歸納出六經的實質內容。
《傷寒論》條文開頭,常冠以某某病,如條文開頭冠以的某某病,是提示可以見到該經病的症狀,但不一定就是該經病,有可能是本經和他經並病、合病,也有可能是該經病的假象,提示與該經病相鑑別。如第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不能因為該條開頭冠以陽明病,而認為麻黃湯可以治療陽明病。如何判斷是哪一經的病、哪一經的證,主要的依據是症狀。如該條的「脈浮、無汗而喘者」提示為太陽病表實證,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而條文開始冠以的「陽明病」是指出該條的證為太陽陽明合病,雖然有太陽表未解,但是也出現了陽明的症狀,因為「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之」,故當用麻黃湯解表發汗。又如第243條吳茱萸湯證:「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絕不能因為此條在陽明病篇中,而把吳茱萸湯歸於陽明病。同樣要根據症狀,並結合方劑來判斷,吳茱萸湯溫胃止嘔,結合「食谷欲嘔」可以發現這是太陰病裡虛寒證的「欲嘔」,而不是屬於陽明病,此處的「陽明」指代脾胃。所以,正確理解條文內容需要結合上下文看待。
六經在臨床中簡單實用
《傷寒論》的條文經過戰亂流散,經過後人的編撰,故條文順序變化頗大。條文雖然順序有些亂,但透過條文,可以發現六經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即六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較為完善的辨證論治體系。
歷來諸多醫家無不對《傷寒論》推崇備至,可以看出六經在醫家心目中的地位。如柯韻伯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鹹歸六經之節制。」俞根初說:「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
六經來源於八綱,在八綱的基礎上發展了病位觀,較八綱更為實用。辨別六經病,主要依靠提綱條文,重視症狀學。六經簡單實用,臨床上先辨六經,再辨方證,病位病性瞭然於胸,如此則理法方藥絲絲入扣,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正確理解六經,是我們學習經方的基礎。
學習《傷寒論》
做自己的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