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好,我們上課。
前一段的課程,我們對《傷寒論》的概論部分談了五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機字仲景,生於東漢末年。
由於在歷史上,有他關於做過長沙太守的傳說,所以,後世醫家用「長沙」作為張仲景的代稱,或者是張仲景著作的代稱。他是東漢末年的南陽郡人,所以在他的著作裡常常出現當地的一些方言,這是我們在學習《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時候應當注意的問題。
那麼,第二個問題,我們談了《傷寒雜病論》成書的歷史背景。
那麼這個歷史背景,我們是從兩個方面來談的。一個是從社會背景來談的,一個是從它的學術背景來談的。
那麼,從社會背景,我們大體知道,在張仲景的有生之年,中國的社會是一個天災不斷、戰爭連綿的狀態。由於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造成了傳染病長期的大面積的流行,這就為張仲景在防治傳染病上提供了一個實踐條件,也為張仲景收集廣大醫家和廣大人民在防治傳染病的經驗和教訓上,收集這些資料的時候提供了一個客觀條件。
但是,最主要的是,我們談到了《傷寒雜病論》成書的學術背景。
那麼,這個學術背景,我們是從兩個方面來談的。一個是基礎理論的著作,在《漢書藝文志》裡把它叫做「醫經」;一個是經方的著作,就是經驗用方的著作,在《漢書藝文志》裡頭把它叫做「經方」。
在張仲景之前,講基礎理論的醫經著作和講經驗用方的經方著作它們是分開的,是兩大體系。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的自序裡頭談到了撰用《素問》、《九卷》、《陰陽大論》。《素問》就是《黃帝內經素問》,《九卷》就是《靈樞經》,《靈樞經》一共有九卷,《陰陽大論》是我們現在看不到的一部關於中醫基礎理論的著作。這就說明張仲景勤求古訓,求的是古代的關於基礎理論的著作。
從經方的著作來看,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漢書藝文志》所記載的十一家的經方的著作。但是晉朝的皇甫謐在寫《針灸甲乙經》序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說:「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說伊尹這個人,以他僅次於大聖人的才能,參考了《神農本草經》寫成了《湯液經》,而《湯液經》正是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裡頭所記載的經方十一家之一。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接著說:「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就是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補充、拓寬了、補充了這個伊尹的《湯液經》為數十卷,臨床用起來都有很好的效驗。
這就說明張仲景的書中所記載的這些方劑大多數來自於《湯液經》。
因為《湯液經》我們今天看不到了,所以我們今天學習了《傷寒論》就等於學習了《湯液經》的非常重要的、臨床行之有效的、許多方劑的內容。因此,我們說《傷寒論》的學術背景也就是我們講義上經常所寫的學術淵源,那麼來自於古代的醫經著作,來自於古代的經方著作。具體經方著作來說,那就是指的《湯液經》。
這個,隨後,我們談到的第三個問題,就是《傷寒雜病論》的流傳、沿革和《傷寒論》的主要版本。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記住以下幾個人。
那麼第一個把《傷寒雜病論》整理成《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的是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那麼第一次校定、刻印、刊行《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的是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的林億、孫奇、高保衡。能夠使我們今天看到宋版《傷寒論》那就歸功於明代的趙開美,他在萬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 年刻了《仲景全書》,《仲景全書》裡包含了有四部著作,第一部就是翻刻宋版《傷寒論》,第二部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那麼第三部是宋雲公的《傷寒類證》,第四部是《金匱要略》。所以在《傷寒論》流傳沿革的過程中,王叔和是第一功臣。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由於刊印了《傷寒論》,是《傷寒論》得以廣泛流傳一直到今天。那麼宋代的這個本子我們把它叫作治平本,把它叫作宋本。今天宋版看不到了,我們看到的是《仲景全書》本,也可以把它叫作趙刻本。所以趙開美也是《傷寒論》在流傳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這些人我們都應當把他記住。
那麼,隨後,我們談了《傷寒論》的內容和他的主要貢獻。
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談了傷寒的含義。傷寒的含義在古代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的含義是指人體感受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病證。這個基本概念我們一定要清楚。它和現代醫學所說的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引起的腸傷寒或者副傷寒,它的概念是不同的。
那麼作為《傷寒論》,這個「論」作為一個著作的體裁,我們引用了劉勰《文心雕龍》裡的一句話,說:「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那麼《傷寒論》的「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綜述了各家關於治療傷寒病、治療外感病的經驗,然後把它集合在一起。
所以《傷寒論》也罷,《傷寒雜病論》也罷,是仲景對公元二世紀前中國醫藥學成就的一種總結,是一種綜述。所以,從《傷寒雜病論》問世以後,就把醫經和經方兩家結合起來,然後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樹立了裡程碑,奠定了基礎。因此,我們在談到《傷寒論》對中國醫學的貢獻和《傷寒論》的內容的時候,那麼最後我們有一段小結,這段小結我們不妨再回憶一下。
我們說《傷寒論》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統的臨床醫學著作,它是公元二世紀前中國醫藥學成就的總結,這是說它在中醫學史上的地位;它以理、法、方、藥相結合的方式,記述了多種外感病和許多雜病的辨證論治,它也記述了藥劑技術和護理知識,那麼這是它的內容。那麼,這就使它成為中醫多學科發展的基礎。
後面我們接著談了它的主要的兩大貢獻,一大貢獻是在辨證論治上,一大貢獻是在方劑學上。那麼在辨證論治上,他所創立的六經辨證體系並把它用於臨床,這就使辨證論治的診療原則在中醫臨床醫學上確立下來,並且作為中醫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們說中醫的特色之一就是辨證論治,辨證論治就是一種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當代的醫學上仍然是優化的,仍然是最先進的治療方案。那麼這個方案最初的創立就起始於六經辨證,因此這是它的一大貢獻。
那麼第二大貢獻是《傷寒論》記述了大量複方。
從醫學的發展來看,由單味藥的應用發展到複方多味藥的應用是醫學的一種進步。那麼《傷寒論》記述了大量的複方,而這些方劑呢,選藥精當,組方嚴謹,藥量精確,療效可靠。它不僅經得起幾千年的中醫臨床實踐的檢驗,也經得起現代試驗的,實驗室的這種檢驗。所以它的組方成就是很高的。因此,這就為中醫方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就把《傷寒論》尊稱為「方書之祖」、「眾方之祖」。
那么正由於《傷寒論》的上述貢獻,它就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樹立了裡程碑。這是我們關於《傷寒論》內容和它的貢獻的,這個一段總結。
隨後,第五個問題,我們專門談了六經辨證。因為貫穿《傷寒論》始終的不管是對外感病的治療也罷,還是對雜病的治療也罷,貫穿《傷寒論》始終的就是六經辨證。那麼,六經辨證,是後世醫家對《傷寒論》中三陰三陽分證的一種簡稱。
我們從《傷寒論》原文中,從始至終找不到六經辨證這個詞。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六經辨證,就是對《傷寒論》中三陰三陽分證的一種簡稱。所以不要把六經的「經」理解成就是單純指經絡。那麼,三陰三陽就是指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三陽本身來自於陰陽學說,是指陰陽氣量的多少。
在《黃帝內經》裡,用三陰三陽來命名臟腑、經絡。因為陰陽二氣是大自然,是天地間氣的運動、變化的一種規律、一種特徵,所以,《黃帝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那麼,古人在研究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的時候,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自然界既然有陰陽二氣的變化,又有三陰三陽之氣的量的變化。所以他想人體也一定有這種變化。所以在《黃帝內經》裡,就用陰陽,特別是用三陰三陽來命名人體的臟腑、經絡,所以在《黃帝內經》裡的三陰三陽實際上是一個生理概念。一說足太陽就是指的膀胱經和膀胱腑。一說足陽明就是指的陽明胃腑和陽明大腸經,它是個生理的概念。
但是到了《傷寒論》中就不同了,《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它是一個病證的概念,是一個病理的概念。它包括了病位的含義,病性的含義,以至病勢的含義。
那麼隨後我們談到了六經病的傳經。邪氣由一經進入另一經,臨床證候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我們就把它叫做傳經。那麼根據《傷寒論》原文,我們在黑板上歸納了一個六經傳經的一般的規律。
我們應當提醒大家的是,說的是規律,實際上在臨床上沒有一個病人是由太陽到少陽到陽明到太陰到少陰到厥陰,從頭傳到尾的,沒有一個病人是這樣。我們在臨床上看病的時候,那麼還要根據具體的臨床病人的證候脈象表現來判斷是不是傳經,已經傳到了哪一經,要以證候為準,而不能按照固定的規律去套臨床現象。
至於六經病發病的一些特殊形式,合病、並病和直中這都是一些概念問題。至於六經辨證和其它辨證方法的關係,我們講義上寫了不少,大家去複習就可以了。
今天我們談概念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談一談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那麼我們對於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來說,首先說學什麼,第二個說怎麼學。
那麼學什麼呢?首先,我們要學習《傷寒論》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什麼基本知識呢?理、法、方、藥的基本知識,理、法、方、藥的基本內容。
比方說,太陽中風證它的臨床表現是什麼?這就是基本知識,它的基本病因、病機是什麼?這也是基本知識,它的治法,它的用方,它的方藥組成,它的這個方劑的煮服方法,這都是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所以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在本科階段,學這些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是我們的最最基本的要求。
那麼,第二個要求是學習辨證用方的思路和方法。那麼學習思路和方法,這就是比這個學基本知識和學基本內容要稍稍高出一點。我們從它的字裡行間來分析它,辨證鑑別的方法來分析它用方的思路。
比方說第63 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麼第162 條呢,說:「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麼這兩條大家讀起來有時候可能覺得莫明其妙,不就是汗出而喘,用麻杏石甘湯嗎?
為什麼又說不可更行桂枝湯,為什麼又說無大熱。
實際上在這一條裡,它把《傷寒論》中涉及到所有喘的證候都進行了鑑別。我們知道,在《傷寒論》中,出現喘的證候大體有五個方證,主要的。
首先是麻黃湯證,寒邪閉表,肺失宣降的無汗而喘;那麼再個就是小青龍湯證,外有表寒,內有水飲,外寒和內飲相合,水寒涉肺出現的咳喘。而麻黃湯證的咳喘也罷,小青龍湯證的咳喘也罷,它們都是無汗的,因為外有表寒嘛。而63 條和162 條,它說汗出而喘,汗出而喘即是這兩條的主證,同時也是鑑別診斷。它就排除了麻黃湯證的無汗而喘,排除了小青龍湯證的無汗,外有表寒的無汗,裡有水飲涉肺的咳喘。哎,無汗出而喘,即是主證,也是鑑別診斷。
那麼在《傷寒論》中還有一個證候,可以見到喘,那就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那是外感風邪或者引發了宿喘,或者是外感風邪,風邪壅肺,引發了新喘。這兩種情況都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來治療。
但是,原文中說:「不可更行桂枝湯」,就告訴了這個證候,雖然有汗出,雖然有喘,但是它不能夠再用桂枝湯,也暗示,不能夠再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它不是中風見喘,所以,不可更行桂枝湯,也是個鑑別診斷。
在《傷寒論》中,還有一個證候,就是陽明腑實證,由於肺和大腸相表裡,當陽明裡實的時候,陽明之熱迫肺,可以出現喘。所以在大承氣湯適應證中有「喘冒不得臥」,有「微喘直視」等等。而陽明病本身是多汗的,陽明病是裡熱裡實的證候,裡熱裡實逼迫津液外越,總是會多汗的,所以《傷寒論》原文中有一條說:「陽明病,法多汗」。陽明病理應當多汗,所以你見到一個汗出而喘的病人,那麼,會不會是陽明裡熱,陽明裡實,然後迫肺所造成的證候呢?63 條和162 條,原文說「無大熱」,這個「無大熱」是個鑑別診斷,告訴你,沒有陽明裡大熱,沒有陽明裡大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