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教授講傷寒】太陽病的證候分類和治法(文末送郝萬山籤名書)

2021-02-22 醫承有道

我們將送出100本

由郝萬山教授親筆籤名的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

領取方式看文末

從太陽病的證候分類來說,總體上我們分了三大類,一類是本證,一類是變證,一類是類證。

所謂本證是發生在太陽經脈,發生在太陽所主的體表,發生在太陽膀胱腑的本經、本腑的病變,我們把它叫做本證。當然這個本證這個詞,也不是張仲景的命名,而是後代醫家給它說的。

變證是太陽病誤治或者失治以後,使臨床證候發生了異常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屬於六經病的,不能用六經的名稱來命名的,就把它叫做變證,這人變證是由於太陽病失治或者誤治而來的,我們把它叫做太陽病的變證。

還有類證,它屬於雜病,是在這種病的病程中,有些症狀類似於太陽病,所以也列在太陽病篇,便於和太陽的本證相鑑別。

就太陽本證來說,有邪氣偏於淺表的,有邪氣偏於內臟的。

邪氣偏於淺表的我們習慣把它叫做太陽表證,又因經脈循行於淺表,所以醫家也把它叫做太陽經證。這裡所說的「經」不是專門指經脈,而是指淺表的意思,和這個髒、這個腑相對而言的。

對於說是太陽表證也罷,後世醫家把它叫做太陽經證也罷,基本上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有汗的,一類是無汗的。

因為太陽主表而統營衛,它是管理汗孔開合、調節體溫的,所以太陽被風寒邪氣所傷,它管理汗孔開合這種功能受到了影響,有的時候汗了開而不合就表現為有汗,有的時候汗了閉而不開,就表現為無汗。

有汗的把它叫做太陽中風證,無汗的把它叫做太陽傷寒證。

太陽中風在治療上用桂枝湯,桂枝湯這張方子我們在學《中藥學》的時候,學《方劑學》的時候,都學到過。

無汗的就用麻黃湯,太陽表證就是這麼簡單。

可是在《傷寒論》原文中還涉及到和桂枝湯、和麻黃湯有關的許多東西,這些東西就是與這兩個方子有關的其它適應證。這兩張方子除了治療太陽傷寒以外,其它還可以治療什麼證候。在太陽病篇有許多這樣的其他適應證的條文。除此之外還有這兩個方子的使用禁忌證,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用,還有這兩個方子的加減應用舉例,就是加減方證。

這樣的話就把文章給鋪開了,所以它由簡單的兩個證候引出了兩個方子,由這兩個方子引出了這兩個方子的其他適應證、使用禁忌證和加減應用舉例,文章就展開了。

有汗的用桂枝湯,不可以用麻黃湯。有汗不可用麻黃,無汗用麻黃湯,不可以用桂枝湯,無汗不可用桂枝,似乎中風和傷寒之間,桂枝湯和麻黃湯之間有明顯的界限可分,而不可以混淆。

可是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另外一種情況,這個病的病程時間已經很長了,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在表又有輕度的寒邪閉鬱,你說這個時候用麻黃湯吧,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閉鬱的這種邪氣又不太重,用麻黃湯覺得發汗太過頭。

用桂枝湯吧,桂枝湯是個辛甘溫的方劑,發汗力弱,又怕不能夠把在表的閉鬱的寒邪發越出去,所以單用桂枝湯也不合適,單用麻黃湯也不合適。

因此張仲景就創立了麻桂合方,像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三張方子,前兩個純粹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於表有小寒不解,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後一個方子是表有小寒不解,內有陽鬱化熱,證候又不如大青龍湯證那樣嚴重。這三張方子我們後世醫家把它叫做小汗方。這都屬於太陽表證的範疇。

當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入裡的時候,就會出現膀胱的腑證,因為經脈和臟腑都是相聯繫的,經脈既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病邪傳播的通道,還是治療信息傳達的通道,所以當太陽經表有邪,邪氣不解,就可以循經入裡,邪氣進入膀胱之後,可以出現氣分證,也可以出現血分證,出現氣分證就是氣化不利,就形成了太陽蓄水證。

太陽蓄水,膀胱氣化失司,廢水的排出功能發生了障礙,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小便少津液不能夠化生,津液不能夠輸布上承,在上面就出現了口渴、消渴、渴欲飲水這樣的津液缺乏的證候。

水蓄下焦,阻遏下焦氣機,病人就有少腹苦裡急的這種感覺,同時,這種證候是從太陽表證邪氣循經入裡而來的,如果還有太陽表邪不解的話,還可以有脈浮,或者說脈浮數,身微熱這樣的一個表證,這種證候叫做太陽蓄水證,治療用五苓散,外疏內利,表裡兩解。

這是太陽腑證的第一個證候。

太陽腑證的第二個證候是血分證,是太陽表邪循經入腑化熱,熱和血結於下焦。

大家說了,膀胱是水府,哪有什麼血?膀胱壁不是有血液的循環嗎?整個泌尿系統不是有血液的供應嗎?所以蓄血證它是整個泌尿系統的血液循環、微循環的障礙。所以血和熱結於下焦,病人就在少腹部表現了或者少腹急結或者少腹硬滿這樣一組證候。

又由於太陽膀胱經的經別散布於心,所以當下焦血熱瘀結,瘀熱邪氣循經上擾心神的時候,可以出現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現如狂,或者發狂這樣的精神症狀。

治療就根據瘀血的輕和重來分別選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或者抵當丸。比方說,熱重的,熱勢也比較急的,瘀血也剛剛形成的,在治療上應當以瀉熱為主,化瘀為輔,那就用桃核承氣湯,以瀉熱為主,如果瘀血凝結的程度比較重,瘀血的病勢也比較急,而熱邪已經收斂,這個時候就用抵當湯,以破血逐瘀為主。

如果瘀熱互結,瘀血雖然已經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勢去非常和緩,熱邪雖然有,但是熱勢卻非常輕微,這個時候我們就用抵當丸化瘀緩消。

所以上述我們講的表證有腑證,它的病位都在太陽經和腑,或者說在太陽所主的肌表,因此都屬於本證的範疇。

至於太陽病篇的變證,我們剛才提到過了,太陽失治或者誤治以後,證候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屬於六經病的,我們把它叫做太陽變證。

太陽變證的類型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者在髒、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變化多端,對於這類的證候怎麼治療?

那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並沒有什麼具體的、確定的、固定的治法。所以在《傷寒論》的第16條裡,對變證的治則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我們在講原文的時候都會給大家講。

這樣的話,我們把太陽病的大概情況就介紹完了。

我們邀請到郝萬山教授,為大家親筆籤名了100本《郝萬山傷寒論講稿》書籍,準備送給大家!

以下為書籍介紹

臨床看病,救人畢竟有限

唯有寫書,方能利益後學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優秀主講教師、教育部課程《傷寒論》創建項目負責人郝萬山教授的教學講稿。是郝教授數十載教學生涯的積澱。

郝萬山教授遵從《傷寒論》大家、導師劉渡舟先生的教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立言」。

「臨床看病,救人畢竟有限。唯有講學、寫書,把自己畢生所學、經驗醫術傳於後世,方可利益後世中醫人。」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一書由此而來。

《傷寒論》想學好不容易

讀先生的書有如醍醐灌頂

 

郝萬山教授籤名送書

激勵後學們傳承中醫

郝萬山老師享譽海內外,卻平易近人,也很爽快地答應為我們籤名。郝教授說,如果籤名送書能激勵更多的人學好《傷寒論》,何樂而不為呢?

這本書,對於中醫人來說不僅僅是學習的珍貴資料,更具有收藏價值!執此書本,有如郝萬山老師常伴身邊,時刻鞭策自己,在中醫的路上更加精進!

第一步:

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回復關鍵詞「666」

↓↓↓↓

 

  第二步:

邀請35個好友關注

即可獲得此書籍

↓↓↓↓

限量100本,先到先得!

趕快行動起來吧!

活動時間:6月25日——30日

——如果領取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

請聯繫香櫞老師:13031136659(同微信)

↓ ↓ ↓ ↓ 

醫承有道以傳承中醫為己任,每天準時為大家提供中醫乾貨!我們不定期舉辦送書活動,為大家帶來福利!邀請好友關注我們,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中醫,更好的傳承中醫!

相關焦點

  • 郝萬山講傷寒論 逐字稿 08 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我們今天接著講太陽病的分類的第二個徵候-太陽傷寒原文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我們以上講了太陽病的中風和傷寒兩個主要症候,那麼從病機分析的角度我麼是從風邪、寒邪的性質來分析它的病機的。
  • 郝萬山講《傷寒論》:大柴胡湯
    由於小柴胡湯這張方子它的適應證,我們在後面的一些篇章裡還會涉及到,所以我們在這裡不再作更多的總結和複習。  關於柴胡桂枝湯,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兩個方子合在一起以後,把它的劑量減少的一張合方。從《傷寒論》的原文來看,它治療太陽表證又兼有少陽不和,太陽表證也不重,少陽不和也不重,所以是太少兩證都輕的證候。所以他把桂枝湯和小柴胡湯合起來,減少劑量,來治療這種證候。
  • 郝萬山講《傷寒論》:結胸證(1)
    我們前幾次課講的是太陽變證的辨證論治舉例。  所謂太陽變證我們已經說過多次,就是太陽病失治或者誤治以後,使臨床證候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能夠用六經正名來命名的,我們通通地把它叫做太陽變證。  從我們學過的內容來看,學到了熱證、虛證、寒證。虛寒證中從心陽虛,到脾虛,到腎陽虛,我們都學過了,最後到陰陽兩虛。從我們所學的這些變證的治療來看,我們發現其中許多就是雜病。
  • 郝萬山講傷寒論 逐字稿 12 桂枝湯的禁忌症、加減應用
    文字稿跟郝萬山老師講傷寒論的視頻或音頻是一一對應的。 所謂逐字稿,就是老師講一句話,同學打一句文字。 集合起來,最終形成的講稿。[奮鬥] 相對來說,這樣的講稿最符合老師講課時候的「原意」逐字稿預計會在這裡更新完。 大家需要什麼資料或者想看什麼內容,也可以在評論處留言。 後期會安排上。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我們說《傷寒論》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統的臨床醫學著作,它是公元二世紀前中國醫藥學成就的總結,這是說它在中醫學史上的地位;它以理、法、方、藥相結合的方式,記述了多種外感病和許多雜病的辨證論治,它也記述了藥劑技術和護理知識,那麼這是它的內容。那麼,這就使它成為中醫多學科發展的基礎。
  • 郝萬山講傷寒論20 — 太陽蓄血證(1)
    是邪氣入裡化熱呢,還是化熱入裡,歷代醫家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特別是搞溫病的人,他就習慣說是化熱入裡,說在表的寒邪先化熱了才入裡;而講傷寒的人呢,常常習慣說在表的寒邪入裡了以後,裡有陽熱,裡有陽氣,然後從陽化熱,所以是講入裡化熱。我們按照傳統的習慣還是講表邪入裡化熱和血結於下焦,這就形成了太陽蓄血證。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詳細講解
    在此磚引玉,引發對大家《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的思考,歡迎大家在文後多多討論,共同有所收穫。劉渡舟講傷寒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這一條論述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見下利的證治。兩經或兩經以上病證同時發生,無先後次第之分者,謂之合病。
  • 胡希恕講傷寒:【連載】第23條:太陽病,如瘧狀!
    這段也可以這麼講,就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沒有如瘧狀以下這些情況,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這個人是只惡寒而脈微,這是表裡俱虛,陷於陰寒症狀。那麼這個時候是不能夠再發汗、再吐、再下了。這麼講也可以,沒有這個如瘧狀,不擱到上頭。總而言之,他這第二段不是這一段所論述要說的,主題在下面。
  •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太陽蓄血證1
    是邪氣入裡化熱呢,還是化熱入裡,歷代醫家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特別是搞溫病的人,他就習慣說是化熱入裡,說在表的寒邪先化熱了才入裡;而講傷寒的人呢,常常習慣說在表的寒邪入裡了以後,裡有陽熱,裡有陽氣,然後從陽化熱,所以是講入裡化熱。       我們按照傳統的習慣還是講表邪入裡化熱和血結於下焦,這就形成了太陽蓄血證。
  • 郝萬山講傷寒論01—《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所以現在面對錄音、錄像,我在進行《傷寒論》的教學時,當然會有壓力,更何況我們全國範圍內,研究《傷寒論》的,在《傷寒論》的教學和研究,以及臨床上有精深造詣的,可以說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我在這裡講課,如果說就是隨隨便便的一堂課,講過去就講過去了。可是現在我們要錄像,我們要製成光碟,要請全國的同行專家評頭品足,我當然會有壓力,當然會有緊張。
  • 胡希恕講傷寒:【連載】第27條:桂枝二越婢一湯,清肅其表裡!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上七味,以五升水,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湯一分。    這一節,一般的講的也都是錯的多。
  • 胡希恕講傷寒:【連載】第17、18條:酒家、喘家,太陽病!
    因為公眾號更改推送機制,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可能你在時間線裡面就看不到「聚合學堂」的文章了。
  • 丨從零開始學傷寒·貳01
    我是在「從零開始學傷寒」第二期的第一節課就被 cue 了兩次的朱鵬川。今天來給大家嘮一下第一節課裡關於「脈促」的問題。「脈促」出現在第 22 條,原文是: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 胡希恕講傷寒:【連載】第34條:葛根黃芩黃連湯治協熱利!
    因為公眾號更改推送機制,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可能你在時間線裡面就看不到「聚合學堂」的文章了。
  • 傷寒六經辨證法的唯物辨證思想
    以太陽病為例:太陽病的一般性質為脈浮、發熱惡寒,頭項強疼。仲景說:「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這是太陽病的一般治法。仲景揭示了太陽病的一般性質,又指出了一般性治法。但他並不是用同一個發汗的方劑來治所有的太陽證候,而是以太陽脈浮在表可發汗的一般性原則為嚮導,去研究了數十個特殊的太陽證候,從而制定了二十個具有特殊性的發汗方劑。如枝桂湯治脈浮發熱惡寒頭疼自汗。桂枝加葛根湯治桂枝湯證而項背強几几。
  • 胡希恕講傷寒:【連載】第31條:葛根湯與桂枝加葛根湯對比
    因為公眾號更改推送機制,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可能你在時間線裡面就看不到「聚合學堂」的文章了。
  • 【專家講座】郝萬山講傷寒論01—《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所以現在面對錄音、錄像,我在進行《傷寒論》的教學時,當然會有壓力,更何況我們全國範圍內,研究《傷寒論》的,在《傷寒論》的教學和研究,以及臨床上有精深造詣的,可以說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我在這裡講課,如果說就是隨隨便便的一堂課,講過去就講過去了。可是現在我們要錄像,我們要製成光碟,要請全國的同行專家評頭品足,我當然會有壓力,當然會有緊張。
  • 醫論│《傷寒論》六經中風表證證治分類舉例
    書中113 方都是「證以方名,方由證立,方證一體」的,正如劉渡舟先生所言:「認識疾病在於證,治療疾病在於方,方與證是傷寒學的關鍵。」[1]本文試就六經中風表證的方證規律,舉例說明其證治特點,為研究《傷寒論》辨證論治精義提供參考。
  • 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傷寒論》原名叫《傷寒雜病論》,因當時被兵火破壞,已殘缺不全。後經晉人王叔和整理,到宋朝「至平」中,校正醫書時,先將《傷寒論》十卷頒行於世。從此一書分為二書,一名《傷寒論》,一名《金匱要略》。《傷寒論》問世以來,深受廣大醫家推崇,為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由於《傷寒論》在醫學上的科學成就,被奉為中醫學必讀之書。但是,對此書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