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送出100本
由郝萬山教授親筆籤名的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
領取方式看文末
從太陽病的證候分類來說,總體上我們分了三大類,一類是本證,一類是變證,一類是類證。
所謂本證是發生在太陽經脈,發生在太陽所主的體表,發生在太陽膀胱腑的本經、本腑的病變,我們把它叫做本證。當然這個本證這個詞,也不是張仲景的命名,而是後代醫家給它說的。
變證是太陽病誤治或者失治以後,使臨床證候發生了異常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屬於六經病的,不能用六經的名稱來命名的,就把它叫做變證,這人變證是由於太陽病失治或者誤治而來的,我們把它叫做太陽病的變證。
還有類證,它屬於雜病,是在這種病的病程中,有些症狀類似於太陽病,所以也列在太陽病篇,便於和太陽的本證相鑑別。
就太陽本證來說,有邪氣偏於淺表的,有邪氣偏於內臟的。
邪氣偏於淺表的我們習慣把它叫做太陽表證,又因經脈循行於淺表,所以醫家也把它叫做太陽經證。這裡所說的「經」不是專門指經脈,而是指淺表的意思,和這個髒、這個腑相對而言的。
對於說是太陽表證也罷,後世醫家把它叫做太陽經證也罷,基本上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有汗的,一類是無汗的。
因為太陽主表而統營衛,它是管理汗孔開合、調節體溫的,所以太陽被風寒邪氣所傷,它管理汗孔開合這種功能受到了影響,有的時候汗了開而不合就表現為有汗,有的時候汗了閉而不開,就表現為無汗。
有汗的把它叫做太陽中風證,無汗的把它叫做太陽傷寒證。
太陽中風在治療上用桂枝湯,桂枝湯這張方子我們在學《中藥學》的時候,學《方劑學》的時候,都學到過。
無汗的就用麻黃湯,太陽表證就是這麼簡單。
可是在《傷寒論》原文中還涉及到和桂枝湯、和麻黃湯有關的許多東西,這些東西就是與這兩個方子有關的其它適應證。這兩張方子除了治療太陽傷寒以外,其它還可以治療什麼證候。在太陽病篇有許多這樣的其他適應證的條文。除此之外還有這兩個方子的使用禁忌證,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用,還有這兩個方子的加減應用舉例,就是加減方證。
這樣的話就把文章給鋪開了,所以它由簡單的兩個證候引出了兩個方子,由這兩個方子引出了這兩個方子的其他適應證、使用禁忌證和加減應用舉例,文章就展開了。
有汗的用桂枝湯,不可以用麻黃湯。有汗不可用麻黃,無汗用麻黃湯,不可以用桂枝湯,無汗不可用桂枝,似乎中風和傷寒之間,桂枝湯和麻黃湯之間有明顯的界限可分,而不可以混淆。
可是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另外一種情況,這個病的病程時間已經很長了,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在表又有輕度的寒邪閉鬱,你說這個時候用麻黃湯吧,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閉鬱的這種邪氣又不太重,用麻黃湯覺得發汗太過頭。
用桂枝湯吧,桂枝湯是個辛甘溫的方劑,發汗力弱,又怕不能夠把在表的閉鬱的寒邪發越出去,所以單用桂枝湯也不合適,單用麻黃湯也不合適。
因此張仲景就創立了麻桂合方,像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三張方子,前兩個純粹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於表有小寒不解,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後一個方子是表有小寒不解,內有陽鬱化熱,證候又不如大青龍湯證那樣嚴重。這三張方子我們後世醫家把它叫做小汗方。這都屬於太陽表證的範疇。
當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入裡的時候,就會出現膀胱的腑證,因為經脈和臟腑都是相聯繫的,經脈既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病邪傳播的通道,還是治療信息傳達的通道,所以當太陽經表有邪,邪氣不解,就可以循經入裡,邪氣進入膀胱之後,可以出現氣分證,也可以出現血分證,出現氣分證就是氣化不利,就形成了太陽蓄水證。
太陽蓄水,膀胱氣化失司,廢水的排出功能發生了障礙,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小便少津液不能夠化生,津液不能夠輸布上承,在上面就出現了口渴、消渴、渴欲飲水這樣的津液缺乏的證候。
水蓄下焦,阻遏下焦氣機,病人就有少腹苦裡急的這種感覺,同時,這種證候是從太陽表證邪氣循經入裡而來的,如果還有太陽表邪不解的話,還可以有脈浮,或者說脈浮數,身微熱這樣的一個表證,這種證候叫做太陽蓄水證,治療用五苓散,外疏內利,表裡兩解。
這是太陽腑證的第一個證候。
太陽腑證的第二個證候是血分證,是太陽表邪循經入腑化熱,熱和血結於下焦。
大家說了,膀胱是水府,哪有什麼血?膀胱壁不是有血液的循環嗎?整個泌尿系統不是有血液的供應嗎?所以蓄血證它是整個泌尿系統的血液循環、微循環的障礙。所以血和熱結於下焦,病人就在少腹部表現了或者少腹急結或者少腹硬滿這樣一組證候。
又由於太陽膀胱經的經別散布於心,所以當下焦血熱瘀結,瘀熱邪氣循經上擾心神的時候,可以出現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現如狂,或者發狂這樣的精神症狀。
治療就根據瘀血的輕和重來分別選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或者抵當丸。比方說,熱重的,熱勢也比較急的,瘀血也剛剛形成的,在治療上應當以瀉熱為主,化瘀為輔,那就用桃核承氣湯,以瀉熱為主,如果瘀血凝結的程度比較重,瘀血的病勢也比較急,而熱邪已經收斂,這個時候就用抵當湯,以破血逐瘀為主。
如果瘀熱互結,瘀血雖然已經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勢去非常和緩,熱邪雖然有,但是熱勢卻非常輕微,這個時候我們就用抵當丸化瘀緩消。
所以上述我們講的表證有腑證,它的病位都在太陽經和腑,或者說在太陽所主的肌表,因此都屬於本證的範疇。
至於太陽病篇的變證,我們剛才提到過了,太陽失治或者誤治以後,證候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屬於六經病的,我們把它叫做太陽變證。
太陽變證的類型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者在髒、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變化多端,對於這類的證候怎麼治療?
那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並沒有什麼具體的、確定的、固定的治法。所以在《傷寒論》的第16條裡,對變證的治則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我們在講原文的時候都會給大家講。
這樣的話,我們把太陽病的大概情況就介紹完了。
我們邀請到郝萬山教授,為大家親筆籤名了100本《郝萬山傷寒論講稿》書籍,準備送給大家!
以下為書籍介紹
臨床看病,救人畢竟有限
唯有寫書,方能利益後學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優秀主講教師、教育部課程《傷寒論》創建項目負責人郝萬山教授的教學講稿。是郝教授數十載教學生涯的積澱。
郝萬山教授遵從《傷寒論》大家、導師劉渡舟先生的教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立言」。
「臨床看病,救人畢竟有限。唯有講學、寫書,把自己畢生所學、經驗醫術傳於後世,方可利益後世中醫人。」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一書由此而來。
《傷寒論》想學好不容易
讀先生的書有如醍醐灌頂
郝萬山教授籤名送書
激勵後學們傳承中醫
郝萬山老師享譽海內外,卻平易近人,也很爽快地答應為我們籤名。郝教授說,如果籤名送書能激勵更多的人學好《傷寒論》,何樂而不為呢?
這本書,對於中醫人來說不僅僅是學習的珍貴資料,更具有收藏價值!執此書本,有如郝萬山老師常伴身邊,時刻鞭策自己,在中醫的路上更加精進!
第一步:
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回復關鍵詞「666」
↓↓↓↓
第二步:
邀請35個好友關注
即可獲得此書籍
↓↓↓↓
限量100本,先到先得!
趕快行動起來吧!
活動時間:6月25日——30日
——如果領取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
請聯繫香櫞老師:13031136659(同微信)
↓ ↓ ↓ ↓
醫承有道以傳承中醫為己任,每天準時為大家提供中醫乾貨!我們不定期舉辦送書活動,為大家帶來福利!邀請好友關注我們,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中醫,更好的傳承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