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給大家推薦兩篇對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講述,一篇是中醫名師劉渡舟老師的講解,一篇是精選老師的分析心得。在此磚引玉,引發對大家《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的思考,歡迎大家在文後多多討論,共同有所收穫。
劉渡舟講傷寒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這一條論述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見下利的證治。
兩經或兩經以上病證同時發生,無先後次第之分者,謂之合病。合病的發生,多是由於邪氣過盛,同時侵犯數經,它的病勢也比一經發病為重。「太陽與陽明合病」,在這裡指的是太陽與陽明經表同時受邪,既表現有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等太陽經表證,又有緣緣面赤、額頭作痛、目痛鼻幹、臥寐不寧的陽明經表證。
關於陽明經證,《傷寒論》中講得並不太清楚,原文第49條只提到「面色緣緣正赤」一證,很不全面。近年來,許多學者把白虎湯證作為陽明經證,混淆了經的概念,也不盡合適。嚴格地說,白虎湯證作為陽明熱證似乎較為貼切。根據龐安時《傷寒總病論》與朱肱《類證活人書》等書的記載,均以陽明經脈為病才叫做經證。《醫宗金鑑》對於陽明經證又作了歌訣以概括:「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熱惡寒身無汗,目痛鼻幹臥不寧。」這裡所說的葛根湯證也就是陽明經證,是陽明經脈受邪,經氣被遏所表現的證候。因為它的經也行於表,故也有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
二陽合病,由於太陽、陽明二經受邪多少不同,病變也有所側重。如果太陽病證偏重的,可用麻黃湯,如第37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就是個例子。這一條的二陽合病以陽明經邪為重,這可從「必自下利」一證而知。太陽與陽明經表受邪,尤以陽明經邪為重,由於陽明之氣抗邪於表,不能顧護於胃腸之裡,裡氣不和,升降失常,故而出現自發的下利或嘔吐等證候。以下利為主的,用葛根湯解經表之邪,昇陽明之氣。表解則裡和,下利必自止。
葛根湯為陽明經證的正治之方,又可兼解太陽表邪,方中主藥是葛根,不僅能解肌發表,且能入脾胃,升發清陽,鼓舞胃氣,善治洩利。因此,本方治二陽合病自下利者,最為合適。
劉渡舟講傷寒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斤,洗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
這一條承上條論述二陽合病,表邪不解,影響裡氣不和,不下利但嘔的證治。
太陽與陽明合癇,表邪不解,兩經的陽氣抗邪於表,不能內顧於裡,造成裡氣不和,升降失常,有時可見下利,有時可見嘔吐,有時則吐利並見。嘔吐是胃氣不降之症,系表裡不和所致,故治療仍當解兩經之表,用葛根湯加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嘔吐。
臨床上表氣不和影響裡氣不和的情況很多見,如桂枝湯證中有乾嘔,麻黃湯證中有嘔逆。有的人一感外邪就吐利不止,現在稱之為「胃腸型感冒」。對於這類病,治療上應以解外為首要。外邪得解,裡氣自和。升降復常,吐利亦當自止。
葛根加半夏湯就是在葛根湯原方原量基礎上加半夏半斤(趙本為半升),煎服法與葛根湯相同。
精選老師解析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陽明合病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第32條條文是太陽病篇的條文,條文非常簡單,也就是看似簡單,才讓大家無從下手,不知從何處著手分析,所以要解開這條文的真相,還得下一番功夫。首先要了解太陽病本病與陽明病本病的相關證狀。只有了解了這二個本病,再展開分析。各自的本病是什麼?
「太陽病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直譯來說是皮表腠理受外邪發病之時,表邪亦直接影響到陽明管轄範圍而讓陽明也同時受病。這是太陽與陽明一起發病,這叫合病。邪從太陽而來,直犯太陽同時也直接讓陽明得病。
「必自下利」
這裡「必」不是「必然」,是「可能」的意思,可能引起自己下利的病症。太陽與陽明合病,如果引起了自己下利的,用葛根湯來治療。這直譯就這麼簡單,但看似簡單的後面,你是否想到?太陽與陽明合病的情況為何會下利,如何與其它不同的「下利」相區分。
從醫聖仲景說用葛根湯主之看出,這個太陽病是風寒之邪引起的,「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1)」從31條條文中可以看出,32條的太陽與陽明合病中的太陽病不可能是太陽中風證,更不可能是太陽溫病,(大家可以參考條文:「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螈;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只屬於太陽傷寒證範疇,寒邪侵犯體表,皮毛遇寒收縮,寒邪不得外出,內迫陽明而致陽明受寒邪束縛而失其健運下利。
這種下利為啥不是太陽與太陰合病而說與陽明合病呢。或是說與太陽與少陰合病呢。看看太陰病的本病條文。「27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這種外感下利,你要想到與其它五經病都有可能合在一起。先從太陰下手吧。太陰病有腹滿而吐,食不下,或是時腹自痛。這裡太陽與陽明合病,說明沒有太陰這些的證狀。故排去太陰。然而少陰證下利,是下利清谷,條文中沒有說明下利清谷,更沒有手腳厥逆但欲寐的明顯證狀,故排去少陰。厥陰是雜病,也有厥逆的證,寒熱相隔不相交或叫寒熱夾雜比較明顯,亦不見其敘述有此證。剛才是從證狀上來講的。如果從脈上來講,太陽與其它合病,太陽病必然可見脈浮,既然脈浮,一般也不考慮是三陰證。以上列出三陰證狀的對比,只是給大家一個辯證思路。故可以直接考慮太陽與少陽,太陽與陽明的問題。
這二個問題咱們再詳細展開討論。太陽與少陽合病的話,必然是有太陽病證同時見少陽證的口苦咽幹目眩,這裡沒有,故也可排去少陽。那我們可以理解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證狀是什麼?通過上邊的分析,大家試看看這個太陽與陽明合病的四診大概是什麼情況?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證狀是:「脈浮,發熱惡寒無汗,納可,下利。」沒有少陽的口苦咽幹,沒有太陰的食不下腹滿而吐時腹自痛,沒有少陰與厥陰的厥逆,並且脈是帶浮的,其實是早就與三陰病無關,三陰可以忽略。有風寒感冒表證,能食而下利而不見少陽的口苦咽幹目眩的,就是太陽陽明合病。但太陽與明明合病,為啥下利?就是以上所說的是寒邪入裡後因表閉鬱不得外出,而內迫陽明所造成下利。
太陽與陽明合病為何用解太陽表證的葛根湯而不是解陽明的陽明湯方?「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70)」大家知道表證無汗頸背強几几時用葛根湯,有汗時就是用桂枝湯加上葛根是吧,太陽表證為何會在頸背強几几,表面看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寒溼鬱滯在太陽經輸,其實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太陽本身的陽氣力量不足,陽氣升騰不足才導致寒溼會鬱滯在太陽經輸的頸背,特別是受了風寒之後就更加明顯時,那是太陽生病了,不能在自己管轄的範圍暢行權力,故此時用桂枝加葛根湯或是葛根湯,這二個方子裡以桂枝湯為昇陽湯方,增補太陽力量的不足,可以讓太陽從背部上升、暢行太陽之氣。
有了桂枝湯作底氣的威武大部隊,再加入葛根這個開路先鋒官的個人威力,就可以剷除頸痛強几几上的寒溼鬱滯之邪。這個寒溼是鬱結在頸項的,頸項就是一個攻堅難點,只用桂枝湯昇陽補氣散表攻不破這鬱滯寒溼之邪,故在用發汗開表藥時還得加葛根這味藥才難攻下這難點。現在太陽與陽明合病,寒邪不但鬱積在皮毛肌膚之間,皮毛失宣,並且還內迫鬱滯在陽明區位,受了風寒之邪後,只是風寒鬱滯的位置不同,一個鬱滯在頸項,一個鬱滯在陽明區間,故太陽與陽明合病時,一樣也要加葛根去除陽明位置的寒溼鬱滯之邪。也就是說,這寒溼在頸背也好,在陽明位置也好,藉助解邪散表的湯方加上葛根這味藥後,這些內迫之邪都可以去除的。
所以這太陽與陽明合病,用葛根湯不單解表,還能解裡之急。感受外邪的時候,寒溼鬱積在陽明區位時,與鬱滯在頸痛一樣的道理一樣可以用葛根來引路打前鋒。葛根在這裡的作用,就是通經活絡把鬱滯經絡上的寒溼打散,後繼力量靠桂枝湯的力量去散發。葛根就是起到先鋒官的作用,打開城門後就要靠桂枝湯的大部隊擁上來佔城。看到了吧,寒溼要輔用桂枝類湯方,如果是溼熱,就要輔用黃芩黃連了,所以又會有葛根黃芩黃連湯。這就是葛根通經活絡的可散邪之性。葛根黃芩黃連湯就是溼熱鬱積在陽明時用的。從上邊的分析條文,大家可以類比方法分析傷寒論的條文,大體就是通過以上幾種方式,條文間要歸類,要對比,相互參考,要分類,要淘汰式的排除法等。掌握好了這方法,就等於是掌握了解開傷寒論的鑰匙,當然,前提是你的中醫基礎理論要牢固,條文也要熟悉。中醫基礎不牢固,是沒有辦法解的開機理。
不懂得為何太陽與陽明合病而用太陽病方?大家怎麼沒這點疑問。就這個合病,有多種原因。一是表裡同病先解表。二是治病去其病根,這下利是寒邪內迫陽明所致,把寒邪去了下利自止。三是太陽陽明合病,陽明本該胃家實而現為下利,當然不能用三承氣治陽明下利。
謹以此解獻給為傷寒論作研究奮鬥的同仁愛好者,以此作拋磚引玉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