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
智某,女,32歲,六家莊人,1986年5月5日初診。外感咳嗽一周,夜間較甚,痰清稀有白沫,時發熱,自汗出,微惡風寒,胃納不振,噁心欲吐,二便正常,口苦,咽微痛,不思飲,不思冷。舌淡紅潤,苔薄白,脈象弦緩。
脈症分析:發熱、汗出、微惡風寒,為太陽病中風桂枝湯證;不欲飲食、噁心嘔吐、口苦,脈弦,乃少陽病小柴胡湯證。由是觀之,病屬太陽少陽合病——柴胡桂枝湯證也。然其咽喉疼痛,又時在五月,桂枝辛溫,宜與不宜?察其不思飲,不思冷,苔白不黃,知熱象不盛,故不屬忌也。
遂擬柴胡桂枝湯加味治之:
柴胡15g,黃芩10g,半夏15g,黨參10g,桂枝10g,白芍10g,杏仁10g,桔梗10g,生薑10片,紅棗6枚,炙草6g。二劑。
僅進一劑,咳嗽即止,二劑後胃納醒,嘔惡止,諸症盡失。
相關經典原文學習
《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辨發汗後病證並治:「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