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志正:
《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傷寒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而辨證論治的物質基礎則是六經。
六經的「經」字,有常的意思;也可說「經者,界也」,有界限的意思。依經才能分表裡、定寒熱、明虛實、達陰陽,也就有了各自的範圍和界限。而這六種不同的辨證界限,就是三陰三陽,是整體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體觀念和氣化一元論而衍化為陰陽,陰陽之中又分為三陰三陽經,即所謂六經,包括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
《傷寒論》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充實發展起來,但兩者又有所不同。
《素問•熱論》的六經,只是作為分證的綱領,沒有提出具體的辨證方法,就其內容來看,也只論述了六經的實證和熱證,未能論及虛證、寒證,在治療上只提到了汗、下兩法。
《傷寒論》的六經,既作為辨證綱領,又作為論治準則,它概括了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並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進退緩急等各方面的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證候,進行分析、歸納、綜合,藉以判斷病變部位、寒熱性質、邪正盛衰以及治療的順逆宜忌等,作為診病治療的依據。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這是最基本的辨證方法。
仲景把繁雜的症狀,首先區分為陰陽兩大類(三陽證、三陰證),將外感熱病演變過程中表現的各種症狀,根據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各個方面,進行分析綜合,找出其一定的演變規律,歸納其證候,作為論治的依據。
如患者抗病力強,病勢亢奮的、熱性的,稱為陽證,治當祛邪為主;相反,抗病力衰減,病勢虛衰的、寒性的,則稱為陰證,治當扶正為主。
故三陽證多屬表證、熱證、實證;三陰證則多屬裡證、寒證、虛證(見下表)。
六經,不僅是六大證候的劃分,而且與人體臟腑經絡、生理病理也有著密切的聯繫,我們必須全面理解,才能對六經證治有正確的認識。
六經,實際包括了十二經在內。
《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這就是說,十二經根源於臟腑,通過十二經的聯繫,使人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氣、血、精、液(津)得以輸布全身,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素問•陰陽離合論》概括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因此,六經證候的產生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六經辨證不能脫離這些有機的聯繫。
如太陽經叫膀胱經,太陽腑叫膀胱腑,經與腑是相互聯繫的。所以,足太陽膀胱經包括了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包括了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陽膽經包括手少陽三焦經。反映了三陽經的物質基礎是六腑,腑為陽,氣血多充實,故多實證、熱證;三陰經以五臟病變為基礎,髒屬陰,氣血多不足,故多虛證、寒證。
腑病易治,髒病難療。如胃為陽明之腑,熱邪入胃,津液耗損,腑氣不利,則為大便秘結等腸胃燥實證,當然包括大腸在內,如論中第215條「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第238條「胃中有燥屎者」,足可說明。
六經與經絡亦有一定的關係。
如足太陽經行於人體頭項、後背,為一身之藩籬,太陽病可見頭項強痛、腰脊痠楚等症;足陽明經行於人身之前,陽明病可見面赤、身熱、口渴、大汗等症;足少陽經布於脅肋,少陽病可見口苦、耳聾、胸脅苦滿等症。
三陰經去表已遠,多主裡證,所以經絡的形證不像三陽經證候顯著,但太陰病的腹滿時痛,少陰病的咽痛、咽幹,厥陰的氣上撞心、心中痛熱等證候,無不與經絡有關。特別是刺風池、灸少陰等治療方法,更可說明六經與經絡的密切關係。
在疾病的發展進程中,各經病變常會影響到所聯繫的臟腑,出現相應臟腑的證候。如太陽之腑為膀胱,太陽經之邪不解,內傳於腑,使膀胱氣化功能失常,致水氣內停,則可見小便不利、少腹裡急、渴欲飲水的邪與水結的蓄水證。胃與大腸為陽明之腑,胃腸燥熱,影響腑氣通降,則有腹滿疼痛、拒按、便秘等症。膽為少陽之腑,膽火上炎,樞機不適,經氣不利,就會出現口苦、咽幹、目眩等症。
由此可見,三陽經病證反映了六腑的病變,腑為陽,氣血多充實,因此三陽經多表證、實證、熱證。又如太陰病脾陽不振,寒溼內阻,則有自利腹痛、腹滿而吐等症。少陰病損傷心腎、陽氣衰弱、陰血不足,則有脈微細、但欲寐等症。厥陰病,寒熱錯雜,肝氣上逆,則有氣上撞心等症。三陰經的病證,反映了五臟的病變,髒屬陰,氣血多不足,故多虛證、寒證、裡證。
【本文選自《路志正醫學叢書——中醫基礎講稿與臨證運用》,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路志正。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本書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