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2021-02-22 人衛中醫

國醫大師路志正:

《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傷寒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而辨證論治的物質基礎則是六經。

六經的「經」字,有常的意思;也可說「經者,界也」,有界限的意思。依經才能分表裡、定寒熱、明虛實、達陰陽,也就有了各自的範圍和界限。而這六種不同的辨證界限,就是三陰三陽,是整體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體觀念和氣化一元論而衍化為陰陽,陰陽之中又分為三陰三陽經,即所謂六經,包括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

《傷寒論》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充實發展起來,但兩者又有所不同。

《素問•熱論》的六經,只是作為分證的綱領,沒有提出具體的辨證方法,就其內容來看,也只論述了六經的實證和熱證,未能論及虛證、寒證,在治療上只提到了汗、下兩法。

《傷寒論》的六經,既作為辨證綱領,又作為論治準則,它概括了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並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進退緩急等各方面的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證候,進行分析、歸納、綜合,藉以判斷病變部位、寒熱性質、邪正盛衰以及治療的順逆宜忌等,作為診病治療的依據。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這是最基本的辨證方法。

仲景把繁雜的症狀,首先區分為陰陽兩大類(三陽證、三陰證),將外感熱病演變過程中表現的各種症狀,根據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各個方面,進行分析綜合,找出其一定的演變規律,歸納其證候,作為論治的依據。

如患者抗病力強,病勢亢奮的、熱性的,稱為陽證,治當祛邪為主;相反,抗病力衰減,病勢虛衰的、寒性的,則稱為陰證,治當扶正為主。

故三陽證多屬表證、熱證、實證;三陰證則多屬裡證、寒證、虛證(見下表)。

    

六經,不僅是六大證候的劃分,而且與人體臟腑經絡、生理病理也有著密切的聯繫,我們必須全面理解,才能對六經證治有正確的認識。

六經,實際包括了十二經在內。

《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這就是說,十二經根源於臟腑,通過十二經的聯繫,使人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氣、血、精、液(津)得以輸布全身,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素問•陰陽離合論》概括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因此,六經證候的產生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六經辨證不能脫離這些有機的聯繫。

如太陽經叫膀胱經,太陽腑叫膀胱腑,經與腑是相互聯繫的。所以,足太陽膀胱經包括了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包括了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陽膽經包括手少陽三焦經。反映了三陽經的物質基礎是六腑,腑為陽,氣血多充實,故多實證、熱證;三陰經以五臟病變為基礎,髒屬陰,氣血多不足,故多虛證、寒證。

腑病易治,髒病難療。如胃為陽明之腑,熱邪入胃,津液耗損,腑氣不利,則為大便秘結等腸胃燥實證,當然包括大腸在內,如論中第215條「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第238條「胃中有燥屎者」,足可說明。

六經與經絡亦有一定的關係。

如足太陽經行於人體頭項、後背,為一身之藩籬,太陽病可見頭項強痛、腰脊痠楚等症;足陽明經行於人身之前,陽明病可見面赤、身熱、口渴、大汗等症;足少陽經布於脅肋,少陽病可見口苦、耳聾、胸脅苦滿等症。

三陰經去表已遠,多主裡證,所以經絡的形證不像三陽經證候顯著,但太陰病的腹滿時痛,少陰病的咽痛、咽幹,厥陰的氣上撞心、心中痛熱等證候,無不與經絡有關。特別是刺風池、灸少陰等治療方法,更可說明六經與經絡的密切關係。

在疾病的發展進程中,各經病變常會影響到所聯繫的臟腑,出現相應臟腑的證候。如太陽之腑為膀胱,太陽經之邪不解,內傳於腑,使膀胱氣化功能失常,致水氣內停,則可見小便不利、少腹裡急、渴欲飲水的邪與水結的蓄水證。胃與大腸為陽明之腑,胃腸燥熱,影響腑氣通降,則有腹滿疼痛、拒按、便秘等症。膽為少陽之腑,膽火上炎,樞機不適,經氣不利,就會出現口苦、咽幹、目眩等症。

由此可見,三陽經病證反映了六腑的病變,腑為陽,氣血多充實,因此三陽經多表證、實證、熱證。又如太陰病脾陽不振,寒溼內阻,則有自利腹痛、腹滿而吐等症。少陰病損傷心腎、陽氣衰弱、陰血不足,則有脈微細、但欲寐等症。厥陰病,寒熱錯雜,肝氣上逆,則有氣上撞心等症。三陰經的病證,反映了五臟的病變,髒屬陰,氣血多不足,故多虛證、寒證、裡證。

【本文選自《路志正醫學叢書——中醫基礎講稿與臨證運用》,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路志正。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本書詳情。】

相關焦點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1
    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的講課,講課錄音經歐陽衛權經方工作室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分次推出,以饗讀者。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同仁們,大家晚上好,非常開心,也非常感謝,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盛情邀請,所以今天讓我有這個機緣做一個我自己學習《傷寒論》心得方面的講課。今天晚上以及明後天,我們都是講這個,關於《傷寒論》六經方面的,那麼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直接進入主題,我給大家供同行探討的有兩個題目,一個關於《傷寒論》六經實質的探討,一個是關於《傷寒論》六經辨證臨床應用。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是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方的基礎。有許多學者認為張仲景是根據《素問·熱論》關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以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等論述,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 首屆國醫大師路志正迎來期頤眉壽
    路志正教授 山中常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在廣安門醫院,每周都有會一位百歲老人坐在診室裡,診脈開方。這就是從醫80周年的首屆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國醫大師路志正從醫80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上,這位百歲老人穿著紅彤彤的盛裝說,「百歲老翁向大家表示感謝。」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由此可見,首先把「六經」(三陰三陽)引入醫學臨床辨治的是醫經家。也正是由於醫經家首先把六經辨證納入醫學的原因,造成了後世醫家用《內經》解讀《傷寒論》的傳統。從隋代開始,便出現了用《黃帝內經》的理論來解讀《傷寒論》的跡象。
  • 論《傷寒論》六經辨證和五運六氣的關係
    從五運六氣理論探討傷寒論六經辨證思想五運六氣是中醫學的最高層次理論,早在內經就有運氣7篇詳細闡述了五運六氣致病的特點和治則。五運六氣是外感疾病之源。因此研究張仲景的《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必須應用五運六氣學說才能正確理解。一、何謂五運六氣五運是指按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運變化。五運又分大(中)運、主運、客運。主運是分主於一年中五個運季的五運之氣,說明一年中五個運季的正常氣候變化,年年固定不變。
  • 傷寒六經辨證法的唯物辨證思想
    傷寒六經辨證法的唯物辨證思想傷寒六經辨證法是來自於實踐的理論。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師承「國醫大師」李振華、禤國維、「古中醫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0多年,學術上主張回歸中醫傳統,遵循中醫自身規律發展中醫,用中醫思維指導中醫臨床,堅持純中醫道路。致力於中醫經典《傷寒論》的臨床應用研究,強調以六經為綱,方證為核心,萬病識機,活用經方。
  • ​傷寒論六經實質詮解
    時至今日,治傷寒學者,亦十分重視經絡在六經辨證體系中的地位,認為經絡的聯繫、溝通、交流、轉化和促進等種種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以下內容只有回覆後才可以瀏覽的整體觀和辯證法思想。而經絡學說的聯繫性,能夠辯證反映出外感熱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相互對立、依存及轉化關係。因此,六經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分之為十二經脈,合之則為六經。持這一觀點的代表性醫家有程門雪、劉渡舟教授等。
  •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可以說,這是八綱辨證體系形成前的雛形階段。我們今天重溫八綱辨證體系的發展和臨床運用情況,作為我們的參考和借鑑,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八綱辨證的思想源於《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而在《傷寒論》中,六經與八綱則又是緊密相連、密切結合、缺一不可的。這是因為,六經是物質的,是臟腑經絡的概括,辨證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所以諸病不能越出六經的範圍。
  • 六經辨證和其它辨證方法的關係
    六經辨證為後世醫家創立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給予許多啟迪,在後兩種辨證方法完善後,醫家則以六經辨傷寒病,以衛氣營血辨溫病,以三焦辨溼溫病,從而使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得以完備。    《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雖是針對六經兼變證而提出的治則,實則是適用於所有疾病的論治法則。針對不同病證,採取不同的治法,是《傷寒論》中的基本治則之一。     ⑦ 三因制宜,各有側重 。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醫論│《傷寒論》六經中風表證證治分類舉例
    本文通過對六經中風表證的機理進行初步探討,並例舉其證治特點,從而達到深刻領悟《傷寒論》六經辨證精髓之目的,為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提供參考。關鍵字:傷寒論;六經;中風;證治方證首見《傷寒論》,原文為:「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 我們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傷寒論》的精髓,或曰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是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最好的一部醫書。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中醫浩如煙海的著作和連續數版的教材,尚未有一部在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思維方面超越《傷寒論》。 下面分別就不辨證論治、一般性辨證論治、複雜性辨證論治及《傷寒論》的教學,談談我的一些思考和認識。
  • 《傷寒論》是辨證論治教學最好的教科書
    導讀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醫聖張仲景所流傳之傷寒論,其六經辨證思維有授人以漁之功,以恆動辨證思維「六經鈐百病」,比擬以手指月禪機,有引人悟道中醫辨證之妙巧,蔚然大觀。《傷寒論》的精髓,或曰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是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最好的一部醫書。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中醫浩如煙海的著作和連續數版的教材,尚未有一部在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思維方面超越《傷寒論》。 下面分別就不辨證論治、一般性辨證論治、複雜性辨證論治及《傷寒論》的教學,談談我的一些思考和認識。
  •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
    經方高手的六經辨證真傳(附陰陽辨證16字訣)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解開《傷寒論》奧秘的一把金鑰匙來感受一下:經方的魅力(附:民間中醫人自學經方之路)古中醫解讀:傷寒六經明理尋根篇(附八卦六經解)一個保姆的經方傳奇 - 小兒夜啼(薦)經方在兒科夜啼中的應用(小兒夜啼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傷寒論》中包含的許多深奧理論和辨證論治的規律與方法,需要通過臨床實踐去驗證,在驗證中加深理解;對諸多傷寒注家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需要通過臨床實踐,學以致用,才能把《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知識與技能真正學到手,使這些寶貴遺產得到繼承與發揚。從古到今,學習或研究《傷寒論》的學者甚多,而真正有所發明、有所作為者,是那些在臨床上探索的人們。作為間接經驗,他們的心得體會、醫案醫話等,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 論傷寒辨證的十大關係
    《傷寒論》作為辨證論治第一書,其中包含著各種辨證關係,正是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構成了全書嚴密的辨證體系,充分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後面我們接著談了它的主要的兩大貢獻,一大貢獻是在辨證論治上,一大貢獻是在方劑學上。那麼在辨證論治上,他所創立的六經辨證體系並把它用於臨床,這就使辨證論治的診療原則在中醫臨床醫學上確立下來,並且作為中醫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 論八綱辨證
    《傷寒論》大量的論述實際上已經將陰陽作為辨證的總綱了。(2)表、裡。       表裡之病位,即將病證反應的部位劃分為表裡,病位不在表,就在裡。另外還有認為《傷寒論》的辨證還有一個半表半裡病位。      《傷寒論》行文多處提到寒、熱,在方證中也多處提示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的治療理念,所以,辨寒熱是《傷寒論》辨證的基本原則。(4)虛、實。      無論是臟腑辨證還是八綱辨證,虛實之辨均蘊含於其中,《傷寒論》原文中多次以虛實之辨示人。
  • 對傷寒六經與十二經關係之我見 | 山海精舍
    眾所周知,傷寒是以「六經辨證」為綱領,而「六經辨證」則是以十二經與臟腑學說為基礎,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而辨證施治的。但是長期以來,《傷寒論》的注家,對於「六經辨證」與十二經的關係,始終未有統一認識。有的認為傷寒「六經辨證」,「是六種證候群,與十二經截然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