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2020-12-20 雜家歸真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

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

根據中醫的理論,經絡在人體是客觀存在的。針灸就是按經取穴的,那個經的問題就針刺那個經的穴位。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

如果你否認經絡穴位的存在,就沒必要往下看了,說明你根本不想了解認識中醫文化。怎麼能說太陽主表和經絡沒有關係?張仲景有些條辨完全是在太陽經上面,張仲景說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期門,都是有道理的,是要講臟腑經絡的。太陽經是陽經之長,少陽和陽明都不如它。因為太陽之經行於陽道。我們的身體前為陰,後為陽。太陽經就是行於背後。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它不僅行於後背,而且還是最長的一條經,穴道也最多。另外,太陽經和督脈並行,督脈為陽經之總督。因此,只有太陽經能勝任通行陽氣、主表的作用。同時,膀胱又是水之府,水能化氣,氣能行水,因此它才能夠主表。

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學說對不對?

大家要注意,太陽經不是就這一條線的問題?有些人對於《傷寒論》中的六經依據的是經絡學說持反對意見,他們會說:「哪有這個道理?太陽經的病就那麼一條線有病啦?」其實,那一條線是它的主幹,大者為經,小者為絡,絡中還有孫絡,網維於周身!因此,在看待太陽時,可以分為三部分: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

體之太陽就是主表的太陽,表面的都是太陽;經之太陽就是說它的經脈,頭項強痛就是它的經脈不利;腑之太陽就是膀胱氣化功能的問題。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概括起來就叫太陽。從各個注家的解釋來看,有的時候從腑之太陽提,有的時候從經之太陽提,實際上是整體的東西。《醫宗金鑑》為了使《傷寒論》容易懂一些,提出了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的概念。正因為有腑之太陽,所以經邪可以傳到腑,因為經腑相連,像樹根和樹枝,是一個整體。

雜學博記,學以歸真

博學廣記,溯本清源,返璞歸真,專注健康、科技、職場、手工等領域。本文由雜家歸真原創,轉載請註明。歡迎指正交流,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則不知人,六日而死。夫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宋代,朱肱在研究《傷寒論》的時候,以經絡解《傷寒論》,認為不識經絡,則猶觸途冥行,不知邪氣所在,明確提出了「六經」一詞。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傷寒屬於經方一脈,屬於經方的辨證論治體系。「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傷寒論》屬於經方一脈,觀《傷寒論》的辨證體系屬於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六經八綱辨證體系,而《內經》則屬於臟腑經絡理論體系。
  • 六經辨證和其它辨證方法的關係
    ,我們談最後一個問題,六經辯證和其它辯證的其它關係。     所以後世醫家所歸納的經絡辯證中,有一些內容就來自《傷寒論》的經證,比如說太陽經受邪之後,表現了頭項強痛,或者項背強几几。這是在後世經絡辯證中,就是太陽經的症候。
  • 對傷寒六經與十二經關係之我見 | 山海精舍
    眾所周知,傷寒是以「六經辨證」為綱領,而「六經辨證」則是以十二經與臟腑學說為基礎,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而辨證施治的。但是長期以來,《傷寒論》的注家,對於「六經辨證」與十二經的關係,始終未有統一認識。有的認為傷寒「六經辨證」,「是六種證候群,與十二經截然無關。」
  • ​傷寒論六經實質詮解
    時至今日,治傷寒學者,亦十分重視經絡在六經辨證體系中的地位,認為經絡的聯繫、溝通、交流、轉化和促進等種種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以下內容只有回覆後才可以瀏覽的整體觀和辯證法思想。而經絡學說的聯繫性,能夠辯證反映出外感熱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相互對立、依存及轉化關係。因此,六經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分之為十二經脈,合之則為六經。持這一觀點的代表性醫家有程門雪、劉渡舟教授等。
  •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六經的「經」字,有常的意思;也可說「經者,界也」,有界限的意思。依經才能分表裡、定寒熱、明虛實、達陰陽,也就有了各自的範圍和界限。而這六種不同的辨證界限,就是三陰三陽,是整體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體觀念和氣化一元論而衍化為陰陽,陰陽之中又分為三陰三陽經,即所謂六經,包括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自古以來,後世註解《傷寒論》的書籍是非常多的,不下兩三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這些書籍,包括我們常說的柯琴的《傷寒來蘇集》,還有後面的《傷寒貫珠集》,還有《傷寒論類方》等等這些,他們對《傷寒論》裡面六經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經絡說,認為這個傷寒論的六經指的就是我們《內經》裡面所說的手足的六經,這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朱肱的《類證活人書》。
  • 論《傷寒論》六經辨證和五運六氣的關係
    二、六經的實質是六氣為本,六經為標傷寒論的六經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其傳變規律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其開闔樞的關係是:太陽、太陰為開,少陽、少陰為樞、陽明、厥陰為合。傷寒六經是由內經的五運六氣得來,六經即六氣也。人在天地之中,感受天地之氣而生。
  • 劉渡舟: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一種認識,他們承認《傷寒論》繼承了《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方法,以經絡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辨證的根據。另一種認識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傷寒論》六經,已非《熱論》之舊,乃是張仲景別出機杼,另闢新義,已與經絡六經絲毫無關。以上兩種意見進行激烈的辯論。
  • 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六經與臟腑什麼關係?六氣對辯證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大家心裡有答案麼?如果沒有,看看劉老是怎麼說的~讀《傷寒論》必先觀其序,然後方知著者用意所在。原序明明白白指出:「經絡府俞,陰陽會通」,這就看出六經不可能不與臟腑陰陽相關。如果它同髒齙經絡絲毫無關,只是六經症候群,那麼反映疾病所產生的病理變化究竟在什麼地方?可以說,沒有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決不可能孤立地出現六類症候群。所以,六經概括了手足十二經,內屬於臟腑,也是不容你疑的事實。
  • 講通講透:傷寒論六經實質詮解!
    時至今日,治傷寒學者,亦十分重視經絡在六經辨證體系中的地位,認為經絡的聯繫、溝通、交流、轉化和促進等種種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以下內容只有回覆後才可以瀏覽的整體觀和辯證法思想。而經絡學說的聯繫性,能夠辯證反映出外感熱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相互對立、依存及轉化關係。因此,六經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分之為十二經脈,合之則為六經。持這一觀點的代表性醫家有程門雪、劉渡舟教授等。
  • 六氣本標中氣學說對《傷寒論》重新進行病證分類及六經致病特點的思考
    >六經的本質與六氣的關係關於《傷寒論》中六經的本質是什麼?後世有多種解讀方式,有人稱來源於經絡,有人稱其為六個符號而沒有具體意義,有人稱其為六個階段等等,本文旨在用運氣角度來理解傷寒論之六經。《傷寒論》中的六經實其以陰陽為綱,即三陰三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所以六經辨證要先辨病發於陰還是發於陽。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1
    今天晚上這三個小時,我們主要討論這個《傷寒論》六經實質,這個也可能講不完。沒關係,到了明後天我們再接著講,在講臨床應用之前,我們一定要把六經這個東西搞清楚。自古以來,後世註解《傷寒論》的書籍是非常多的,不下兩三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這些書籍,包括我們常說的柯琴的《傷寒來蘇集》,還有後面的《傷寒貫珠集》,還有《傷寒論類方》等等這些,他們對《傷寒論》裡面六經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經絡說,認為這個傷寒論的六經指的就是我們《內經》裡面所說的手足的六經,這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朱肱的《類證活人書》。
  • 中醫泰鬥任應秋:初學《傷寒論》秘訣
    《尚論篇》清·西昌喻嘉言著書凡四卷,本名「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喻氏書是以明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為依據而著的,其立論要點有三:首先駁正王叔和敘例,認為多屬不經之語;其次是從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中循其大綱細目,分別釐訂;再次是指出《傷寒論》以冬月傷寒為大綱。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榮、風寒兩傷榮衛為大綱。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這是我們關於《傷寒論》內容和它的貢獻的,這個一段總結。隨後,第五個問題,我們專門談了六經辨證。因為貫穿《傷寒論》始終的不管是對外感病的治療也罷,還是對雜病的治療也罷,貫穿《傷寒論》始終的就是六經辨證。那麼,六經辨證,是後世醫家對《傷寒論》中三陰三陽分證的一種簡稱。我們從《傷寒論》原文中,從始至終找不到六經辨證這個詞。
  • 如何學習中醫經典《傷寒論》
    《傷寒論》既然用條文表達辨證論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學習《傷寒論》就有一個理解條文和條文之間相互關係的意義而為基本要求。《傷寒論》398條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在條文之間,無論或顯或隱,或前或後,彼此之間部是有機的聯繫著。作者在寫法上,充分運甩了虛實反正、含蓄吐納、參證互明,賓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從而把辨證論治的方法表達無餘。
  • 初學《傷寒論》必知秘訣 中醫泰鬥任應秋傾心講述
    《尚論篇》清·西昌喻嘉言著 書凡四卷,本名「尚論張仲景傷寒論重編三百九十七法」。喻氏書是以明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為依據而著的,其立論要點有三:首先駁正王叔和敘例,認為多屬不經之語;其次是從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中循其大綱細目,分別釐訂;再次是指出《傷寒論》以冬月傷寒為大綱。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榮、風寒兩傷榮衛為大綱。
  • 中醫辨證:六經辨證理,太陽病證可分為三種,最後一種被人忽視
    在《傷寒雜病論》裡,根據外邪所在的部位、寒熱表現的趨勢、以及邪正交爭的盛衰,依次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證候。因為這六種證名和人體經絡裡的「三陰三陽」一致,所以被後人稱為「六經辨證」。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六經辨證裡的六種證候,並不嚴格遵循「外感」的發展順序,也就是說,有可能一開始發病就是陽明證而不是太陽證。
  • 六經研究的三個視角和一個焦點
    自晉人皇甫謐最先使用「六經」二字以統括傷寒後,朱肱在《類證活人書》中直以「太陽經」、「陽明經」等稱之,汪琥更說「仲景書止分六經」。自此以下歷代醫家對《傷寒論》的研究,都是在以六經為綱的前提下進行的。但因六經概念是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辨陽明病……」等六個論述單元的基礎上提出的,六單元除獨立意義外,更有著十分複雜的內在聯繫。
  •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八綱辨證的思想源於《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而在《傷寒論》中,六經與八綱則又是緊密相連、密切結合、缺一不可的。這是因為,六經是物質的,是臟腑經絡的概括,辨證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所以諸病不能越出六經的範圍。然而六經的證候表現,也不能離開八綱分證的規律,所以兩者必須相結合才能完善地用於臨床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