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書史上兩種臨古觀念的解讀

2020-12-10 回鋒收筆

溯源梳理

隨著現代詮釋學的流行以及學者對古代經典詮釋學的研究和和重視,「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概念經常出現在對經典的研究與詮釋之中。「 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概念最早源於南宋的陸九淵。陸九淵最早關於「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本義是關於對宋明理學和心學討論的命題,更多涉及關於學習的目的、方法和重點的問題。正如劉笑敢在《中國哲學與文化》一書中提到:「在陸九淵的語境裡,『六經不是指某一部特定經典,也不是任意一部經典或著作,而是以『六經』為代表的包括《論語》、《孟子》在內的儒家權威性著作。

『六經注我』之我也並非普通個體之我,而是與天理一體的良知自我,所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只是說懂得和發明本心良知,那麼所有儒家經典都不外是對我本心固有之良知的闡發,因而不必拘泥於對經典積累性和技術性的閱讀和研究。」「隨著現在學著的引用,「六經注我」 與「我注六經」其含義逐漸寬泛起來,正如近代夏曉虹關於「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學術史角度的解讀:

中國古代對經書的解讀態度,大抵可分為「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兩類。『我注六經』是以『六經』為主體,『我』的任務是千方百計準確解讀經典的本意,而不允許偏離或附會。致力於訓詁字義名物、詮釋典章制度的古文經學為此派代表。『六經注我』則是以『我』為主體,『六經』不過是『我』 在闡發自己的思想時作為註腳使用的經典,而不在乎文本的願意何在。講究微言大義的今文經學為此代表。

夏曉虹對「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現代解讀是頗為深刻和具體的。陸九淵的「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源於更早的宋代無著妙總禪師「郭象注莊子」與「莊子注郭象」之說。「郭象注莊子」 與「莊子注郭象」之說源於對古代經典注釋的兩種截然不同傾向的對比與歸納,從某種意義上講,「郭象注莊子」於「莊子注郭象」之說比「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更能代表和體現對經典注釋和詮釋的兩種態度或角度。

「我注六經」也即「郭象注莊子」更多是指對經典本意不加任何己意地尊重、詮釋與探求,更多以客觀、歷史的態度取向進行純學術的研究;「 六經注我」也即「莊子注郭象」更多是指以主觀當下對的自我表達為基點,著力於主體思想的建構與表達,更多借用注釋對象和注釋的形式來表達注釋者自己的思想、理論與觀念。李澤厚從哲學史研究的角度也對「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作了註解:

哲學研究史可以有兩種角度或方法。一種是歷史的,即從歷史的角度來研究哲學思想的內容形式體系結構來龍去……但是,也可以有另外一種哲學的角度和方法,即通過研究哲學史或歷史上的某些哲學家來表達某種哲學觀點。用中國的古話說,前者是「我注六經」,後一種是『六經注我』

李澤厚從哲學史研究的角度對「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的解讀是深刻的,對區分和理解兩種哲學史研究的方法和概念意義是深遠的。陳衛平把「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這兩種詮釋經典的方法解讀為「古典詮釋」與「現代詮釋」。陳衛平認為「這兩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在中國古代對於經典的解釋,這兩種方法是交替使用雙向同構的」。「此外於丹將「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的概念引入到通俗文化與大眾傳播之中,正如於丹所說:

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注六經』. 另一種是『六經注我』前一種方式需要皓首窮經,等頭髮都白了,把所有的書都讀完了,才可以去給經典作註解。後一種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學習。所謂「六經注我」,就是學習的目的是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於丹把對「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解讀引入到當下的生活學習之中,對於我們個人生命與生活的當F解讀是大有神益的。此外劉凌還對「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進行了新穎的闡釋:「『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是人們經常引用的話,大都理解為兩種闡釋方式,即文本為我所用與文本還原。人們往往視之為現代闡釋學兩大原則的中式表達,甚至認為是中國人最早提出了這兩大原則。『我注六經』 等同於『 文本還原的功夫』,『 六經注我』等同於『創造性的誤讀』」「通過以上對「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溯源的梳理,以便更好地領會這兩種詮釋經典的方法,以便更好服務於我們的書學實踐。

書學解讀

夏曉虹在《古典新義:晚晴人對經典的解說一以班昭與<女誠>為中心》一文中對「我注六經」的解讀為:「『我注六經』是以『六經』為主體,『我』 的任務是幹方百計準確解讀經典的木意,而不允許偏離或附會。致力於訓詁字義名物、詮釋典章制度的佔文經學為此派代表。」*受這一解讀的啟發,從這一解讀出發,我們可以把「我注六經」理解為對經典本意不加任何己意地尊重、詮釋與探求。此概念運用到本文《明木清初書家臨摹觀研究》中理解為:書家臨摹過程對古代法帖的筆法筆意亦步亦趨地忠實效仿,做到「無我」。『我注六經』 這一-觀念可以從歷代書家關於臨摹散論中得到印證: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日夫臨摹之際,毫髮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心臨古須是無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與古人消息。

同樣,夏曉虹在《古典新義:晚晴人對經典的解說一以班昭與<女誠>為中心》一文中對「六經注我」的解讀為:「『六經注我』則是以『我』為主體,『六經』不過是『我』在闡發自己的思想時作為註腳使用的經典,而不在乎文本的願意何在。講究微言大義的今文經學為此代表」。「受這- -解讀的啟發,從這一解讀出發,我們可以把「六經注我」理解為借用注釋對象和注釋的形式來表達注釋者自己的思想、理論與觀念。

此概念運用到本文《明末清初書家臨摹觀研究》中理解為:書家對古代經典法帖的臨摹不再是亦步亦趨地忠實效仿,而是把自己的情感、理想與認識融入到對經典的詮釋和解讀中,以臨代創,不侷促於對形骸的把握,而是透過形骸領略古人精神流露處,做到「有我」。「六經注我」這一觀念同樣可以從歷代書家關於臨摹散論中得到印證:

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

非特字也,世間諸有為事,凡臨摹直寄興耳。

臨帖切忌緊逼。相逼而視,吾身方在甕中,安能運甕!此亦旁觀棋枰少變法耳。

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規形似也。

明末清初書家的臨摹觀念更多是以「六經注我」的學古方式進行的,書家更多把臨摹作為一種創作的手段, 古代經典的權威在書家的「調侃」與「戲弄中」逐漸式微了,然而書家並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摒棄自古以被遵奉的經典,正如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所說:「任何 理解都離不開個人原有的前見、偏見或前理解,但是這不等於每個人都可以或應該無條件地放縱自己的前見或偏見,不等於可以將自己的前見或偏見注入或代替對經典的理解和解釋」。「而是以一種更加進步積極地方法重新演繹和詮釋經典。明末清初書家的臨摹觀念是富有時代氣息和進步意義的。

相關焦點

  • 「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
    國學愛好者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宋代理學家陸九淵「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這句名言的。儘管有人考證出來陸九淵的原話應該是「六經注我,我安注六經」,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後來這句名言能成為解釋學的兩大原則的一個精煉的中式表達。
  •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馮友蘭談讀書
    大多數的書,其實就像報紙上的新聞一樣,有些可能轟動一時,但是曇花一現,不久就過去了。所以,書雖多,真正值得精讀的並不多。下面所說的就指值得精讀的書而言。怎樣知道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不必發愁。自古以來,已經有一位最公正的評選家,有許多推薦者向它推薦好書。這個評選家就是時間,這些推薦者就是群眾。歷來的群眾,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
  • 我注六經-六經注我丨王德峰教授講座提要
    5月10日下午,哲學閱讀季系列活動邀請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在圖書館一樓報告廳,給全校學生做了主題為「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哲學系系主任陳立新教授主持。經典與閱讀的關係娛樂書籍、知識技術類書籍不存在「我」與「經」的關係。所以在知識中不一定在思想中,在科學中亦不一定是在經書中。
  • 什麼是「六經注我」——何帆談讀書之道
    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讀書原則:「六經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 什麼是我注六經?很多人讀書,都是我注六經。我們本能地對書有一種敬畏。一本本書,都是專家、學者、教授們寫的,我們不過是學生,要恭恭敬敬地學習書上教給我們的東西。讀什麼書都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劉渡舟: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作者/劉渡舟在研究《傷寒論》的六經實質問題時,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和意見。一種認識,他們承認《傷寒論》繼承了《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方法,以經絡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辨證的根據。另一種認識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傷寒論》六經,已非《熱論》之舊,乃是張仲景別出機杼,另闢新義,已與經絡六經絲毫無關。以上兩種意見進行激烈的辯論。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由此可見,首先把「六經」(三陰三陽)引入醫學臨床辨治的是醫經家。也正是由於醫經家首先把六經辨證納入醫學的原因,造成了後世醫家用《內經》解讀《傷寒論》的傳統。從隋代開始,便出現了用《黃帝內經》的理論來解讀《傷寒論》的跡象。
  • 對傷寒六經與十二經關係之我見 | 山海精舍
    眾所周知,傷寒是以「六經辨證」為綱領,而「六經辨證」則是以十二經與臟腑學說為基礎,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而辨證施治的。但是長期以來,《傷寒論》的注家,對於「六經辨證」與十二經的關係,始終未有統一認識。有的認為傷寒「六經辨證」,「是六種證候群,與十二經截然無關。」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是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方的基礎。有許多學者認為張仲景是根據《素問·熱論》關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以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等論述,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傷寒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六經的「經」字,有常的意思;也可說「經者,界也」,有界限的意思。依經才能分表裡、定寒熱、明虛實、達陰陽,也就有了各自的範圍和界限。而這六種不同的辨證界限,就是三陰三陽,是整體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體觀念和氣化一元論而衍化為陰陽,陰陽之中又分為三陰三陽經,即所謂六經,包括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
  • 六經辨證和其它辨證方法的關係
    六經辨證為後世醫家創立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給予許多啟迪,在後兩種辨證方法完善後,醫家則以六經辨傷寒病,以衛氣營血辨溫病,以三焦辨溼溫病,從而使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得以完備。所以到明清以後,人們發現固守《傷寒論》中一些方子,對臨床上的一些外感病,在治療上效果不好,於是逐漸就產生了衛氣營血辯證和三焦辯證。就我們今天來說,衛氣營血辯證主要是辨溫熱病的,而三焦辯證主要是辨溼熱病的。那麼六經辯證主要是辨風寒邪氣傷人陽氣病變的。把這三種辯證方法綜合起來,就涵蓋了所有外感病的辯證方法。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1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同仁們,大家晚上好,非常開心,也非常感謝,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盛情邀請,所以今天讓我有這個機緣做一個我自己學習《傷寒論》心得方面的講課。今天晚上以及明後天,我們都是講這個,關於《傷寒論》六經方面的,那麼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直接進入主題,我給大家供同行探討的有兩個題目,一個關於《傷寒論》六經實質的探討,一個是關於《傷寒論》六經辨證臨床應用。
  • 焚書對六經傳承的影響
    秦始皇為穩固其統治,在文化思想上採取「焚書」的措施,致使先秦文獻典籍散失極為嚴重,對六經的傳承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 中醫人必懂:六經辨證的基本內容!
    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與歸納,結合其臨床體會,創立了六經辨證法。
  • 中醫人必懂:六經辨證的基本內容
    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與歸納,結合其臨床體會,創立了六經辨證法。
  •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八綱辨證的思想源於《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而在《傷寒論》中,六經與八綱則又是緊密相連、密切結合、缺一不可的。這是因為,六經是物質的,是臟腑經絡的概括,辨證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所以諸病不能越出六經的範圍。然而六經的證候表現,也不能離開八綱分證的規律,所以兩者必須相結合才能完善地用於臨床辨證。
  • 讀《四書章句集注》(上)
    《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本不連帙,朱子表彰四書,「畢力鑽研」,為之作注,將四者編為一套書同時刊印,稱為《四子》(是為《四書章句集注》原名,《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二有《書臨漳所刊<四子>後》),最初刊行是由朱子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在知漳州任上進行的[1]。
  • 「六經」是儒家的經典嗎?
    很多人認為六經是儒家的經典,而事實上六經不能與儒家簡單地劃等號。我們看《漢書.藝文志》,班固明確把六經(六藝)與儒家區分,六經是六經,儒家是儒家。班固為什麼這樣分呢?因為儒家是孔子開創的,而六經是孔子以前流傳下來的。在孔子之前,原生態的六經便已經是周朝的教科書了。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他說,「凡談傷寒者,無不於此致力,凡注傷寒者,亦無不於此致力,我輩於六經不了了,在最初時尚耿耿於心,」最開始學傷寒論的時候,對這個六經非常的關注,想弄清楚是怎麼回事,稍久漸漸淡忘,久了以後慢慢好好像覺得它不是那麼一回事。 「臨床開方,為人治病稍久則不復措意,豈但不措意,亦竟忘其所以。」
  • 歷史上有六經,為何流傳下來卻只有五經?
    六經為什麼變為五經:這跟秦始皇有關係,秦始皇"焚書坑儒"只坑了460名儒生,可就偏偏這460名儒生裡有一個孔子的學生,當時正在修撰和改編《樂經》的全部手稿,秦始皇聽到了這個消息,處死了這個儒生之後,《樂經》在那儒生的家裡搜出來之後自然也難避免被焚了;《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 ​傷寒論六經實質詮解
    同時,亦有醫家認為氣化學說玄奧精深,充分反映了中醫理論的整體恆動觀念,於六經辨證之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深入研究。四、六經臟腑經絡氣化說單純以經絡、臟腑或氣化學說闡釋六經,雖均能反映其部分本質,然畢竟有失全面。有鑑於此,多數醫家主張將上述各種學說結合起來,以求全面系統闡論六經實質,即六經臟腑經絡氣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