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有五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周易》和《春秋》。
六經為什麼變為五經:這跟秦始皇有關係,秦始皇"焚書坑儒"只坑了460名儒生,可就偏偏這460名儒生裡有一個孔子的學生,當時正在修撰和改編《樂經》的全部手稿,秦始皇聽到了這個消息,處死了這個儒生之後,《樂經》在那儒生的家裡搜出來之後自然也難避免被焚了;《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六經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等六部經典的統稱.其中,《禮經》漢代是指《儀禮》,宋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
五經:原為六經.《莊子》一書首先稱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其中《樂經》散失,只留存下來《樂記》一篇,併入《禮記》中,因此在漢朝,以此五本著作作為經典,稱為《五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