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六經,為何流傳下來卻只有五經?

2020-12-11 文學時刻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有五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周易》和《春秋》。

六經為什麼變為五經:這跟秦始皇有關係,秦始皇"焚書坑儒"只坑了460名儒生,可就偏偏這460名儒生裡有一個孔子的學生,當時正在修撰和改編《樂經》的全部手稿,秦始皇聽到了這個消息,處死了這個儒生之後,《樂經》在那儒生的家裡搜出來之後自然也難避免被焚了;《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六經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等六部經典的統稱.其中,《禮經》漢代是指《儀禮》,宋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

五經:原為六經.《莊子》一書首先稱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其中《樂經》散失,只留存下來《樂記》一篇,併入《禮記》中,因此在漢朝,以此五本著作作為經典,稱為《五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相關焦點

  • 「六經」是儒家的經典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號稱有五千年,可是我們現在要找它的確切源頭,卻只能找到「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樂》、《春秋》。很多人認為六經是儒家的經典,而事實上六經不能與儒家簡單地劃等號。我們看《漢書.藝文志》,班固明確把六經(六藝)與儒家區分,六經是六經,儒家是儒家。班固為什麼這樣分呢?因為儒家是孔子開創的,而六經是孔子以前流傳下來的。在孔子之前,原生態的六經便已經是周朝的教科書了。
  • 千古之謎:王陽明為何在死前,燒掉自己的傳奇之作《五經臆說》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浙江餘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先生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還是「心學流派」創始人,其思想影響極其廣泛,甚至三百年後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將「一生伏首拜陽明」刻在自己的印章上。王陽明一生中將自己的理論思想著成許多書籍和文章,其中《五經臆說》最為重要。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
  •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馮友蘭談讀書
    聽說在中國初有報紙的時候,有些人捧著報紙,就像念「五經」「四書」一樣,一字一字地高聲朗誦。照這個辦法,一天的報紙,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數的書,其實就像報紙上的新聞一樣,有些可能轟動一時,但是曇花一現,不久就過去了。所以,書雖多,真正值得精讀的並不多。下面所說的就指值得精讀的書而言。怎樣知道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不必發愁。
  • 王財貴教授:《論語》釋題 與六經的排序
    四書五經——所謂的五經或者稱為六經,因為「樂」這部經號稱是失傳了,或者說「樂」本來就沒有文字記錄,所以 「樂經」是虛的,因此稱六經也可以,稱五經就少了樂——所謂易、詩、書、禮、春秋。如果說六經呢,就是在「禮」後面加個「樂」,因為禮跟樂往往是相配合的,所以禮樂可以放在一起。六經的順序可以這樣說,易、書、詩、禮、樂、春秋,還有另外一個順序,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
  • 和傳統的六經 九經有什麼不同
    ­  說起「經」,在先秦兩漢時代,人們一般說「六經」,指的是《易》、《書》、《詩》、《禮》、《樂》、《春秋》這六部經典。其中《樂》沒有流傳下來(也有觀點認為《樂》本來就沒有文本,而是指音樂的鏗鏘鼓舞,蘊含於《詩》《禮》之中),剩下的五部經典又被稱為「五經」。
  • 五經的歷史(2)更改
    五經希伯來文稱為:「妥拉」(Torah),意思是引導和教訓(Instruction, Direction),即神教導他百姓恩典的記錄。妥拉在某些時候也叫做律法書(The Law)。據猶太教傳統,五經被認為是一卷書,抄在一張羊皮捲軸上,但中、英文聖經將它分為五卷書。五經在神學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它講述了世界從創造到曠野生活的記錄。
  • 什麼是五經?
    其中,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和《春秋》。根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證,儒家最早奉行的經典書目還有一部《樂經》,和其他「五經」合稱「六經」,但是這本著作後來失傳了,所以就成了現在人們所熟知的「五經」。
  • 基督教刊|《聖經》中五經的作者是誰?摩西嗎?
    仍然有很多學者(尤以形式批判學者為甚)堅稱,雖然五經中某些部份早已藉口傳方式存留,甚或可溯源至摩西的時代,但只有極小部份在以斯拉之前寫成文字記錄下來。非「福音派」學者一致認為摩西並非五經的作者。有鑑於此,我們要略述那些確實且令人信服的內證與外證,以證明摩西是在聖靈默示之下寫成「五經」。
  • 古人所說「六經」中的《樂經》到底有沒有?
    這裡所提到的「六藝」就是「六經」。不過雖然《莊子》與《史記》所論「六經」的作用大致相同,可是排列的次序,又有不同,大致來說有兩種排列的方式:《詩》、《書》、《禮》《樂》、《易》、《春秋》和《易》、《書》、《詩》、《禮》、《樂》、《春秋》。
  • 「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書史上兩種臨古觀念的解讀
    「郭象注莊子」 與「莊子注郭象」之說源於對古代經典注釋的兩種截然不同傾向的對比與歸納,從某種意義上講,「郭象注莊子」於「莊子注郭象」之說比「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更能代表和體現對經典注釋和詮釋的兩種態度或角度。
  • 「四書五經」,即「四書」與「五經」的合稱
    「四書五經」,就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只要談到中國文化,就無法避開「四書五經」。讀了十幾年書,如果連「四書五經」都說不太清楚,這輩子也能過,只是有點兒對不起我們的老祖宗了。
  • 我注六經-六經注我丨王德峰教授講座提要
    5月10日下午,哲學閱讀季系列活動邀請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在圖書館一樓報告廳,給全校學生做了主題為「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哲學系系主任陳立新教授主持。經典與閱讀的關係娛樂書籍、知識技術類書籍不存在「我」與「經」的關係。所以在知識中不一定在思想中,在科學中亦不一定是在經書中。
  • 「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
    什麼是我注六經? 很多人讀書,都是我注六經。我們本能地對書有一種敬畏。一本本書,都是專家、學者、教授們寫的,我們不過是學生,要恭恭敬敬地學習書上教給我們的東西。讀什麼書都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那麼什麼是「六經注我」?
  • 我國組織海內外學者翻譯《五經》
    昨天上午,由國家漢辦組織成立的《五經》研究與翻譯國際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開幕,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和以色列等國家的30多位知名學者,將在3天會議期間具體商討翻譯的進程安排。據國家漢辦主任許琳介紹,在幾位知名中外學者的倡議下,2008年夏,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正式立項《五經》翻譯項目。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陰陽雖然能代表事物的兩個方面,但是不同的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陰或陽總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為三陰三陽。「六經」三陰三陽分類法,是對一切事物進行六分法的宏觀屬性歸納和識別,是用來認識事物本質的執簡馭繁的方法論。
  • 中醫六經的本質:理論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樹長青!
    第三次青年中醫論壇答問(8)問:如果回到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你怎麼分析這個病?答:醫學以六經為綱,但綱舉目張之後,六經的內容豐富、具體化了,可以說,以上所言,無不是六經的內容,只是沒有用六經的那一套術語而已。我希望,六經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無限開放的空間,而不是一套理論體系。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光明日報-光明網
    「經典」具有根源性、典範性、權威性和永恆性,或是經過歷史淘汰,優勝出來的被證明是最有價值的特殊文獻,或是對某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作品。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華民族,擁有怎樣的文化經典呢?這些古老的經典對當今中國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本期孔學堂秋季論辯就圍繞「中華經典及其當代價值」的主題展開。
  • 賈誼的「過秦」論及其「六經」思想基礎
    賈誼「過秦」論的歷史視角分為「攻」與「守」兩個階段,具體分析了秦之興亡的原因,得出了「攻守勢異」的歷史認識;賈誼「過秦」論的目的是為西漢皇朝的政治統治提供歷史借鑑,由此提出了具體的仁義治國理論。同時,賈誼是漢初「六經」的重要傳人。其「六經」思想繼承了先秦儒家特別是荀子的思想,並將其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從天道觀上作出了論證。在此基礎上,賈誼具體闡述了「六經」經傳內蘊的仁愛、禮治思想。
  • 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人的認識水平和讀書多少有關係嗎?
    有人說,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這是一個特例,這說明,朱元璋聰明絕頂,能夠不讀書而通曉「六經」裡面的道理,實在厲害!換言之,朱元璋雖然不識字,但不等於說他沒頭腦、沒思想或沒文化;而是說朱元璋的認識水平非常了得,已經接近「六經」的層次,否則人家也不可能當上明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