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當道的當下,你是否能想起曾經有的洋風吹拂的過往?20世紀初,隨著與海外交往的大背景和具體形式的變化,一場巨大的商業轉型在廣東發生,追求「來佬貨」(舶來品)成為社會上的一種風尚。廣東博物館12日開幕的「民國海淘生活」展覽,通過300多件展品,展現了這一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洋貨成風」曾是時代的無奈
19、20世紀之交,及20世紀上半葉在廣州、上海、北京、天津、青島等大城市中表現得非常突出的中外思想觀念、娛樂方式、生活形態的交匯,伴隨著當時「國門洞開」的大環境,是中國由農業社會向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反映。一方面,經由1840年之後多次的戰爭和隨之而來的眾多不平等條約,外國,特別是歐美資本在中國的投資愈趨深入,滲透到社會經濟的諸多領域,舉凡工業品,大多都有一個「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洋釘」……傳統手工業製品衰退;另一方面,是中國民族工業在官民兩途的艱難前行,比如廣州的官辦「廣東士敏土廠」,黃秉常創辦的廣州電燈公司等,都是試圖以「實業」來救國的實踐。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大綱》中,也詳細地闡述了自己有關工業化的總體設想。
受制於孱弱的本土技術、資金資源,更受制於國際生產體系中極度邊緣化的地位,國貨在質量、設計等諸多方面難以和洋貨媲美。雖然其間也有南洋兄弟菸草公司與英美公司商戰佔優這樣的經典案例,及在一波又一波的愛國運動驅動下的支持國貨的浪潮,但總體而言,中國民族工業體系在上世紀初期並未能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條,更遑論具備整體競爭優勢的工業體系。所以,當時的洋貨風潮,很大程度上實際是本土生產能力無法跟上因社會變革而發生了巨大轉變的普通民眾需求,做不到「進口替代」,自然也就阻止不了普通民眾在花錢的時候「用腳投票」。
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進口商品對市場的長期壟斷和日本侵華戰爭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發展民族工業的強烈呼聲。國貨廠商不斷學習和提升生產水平。隨著國貨運動的開展,越來越多人願意選擇購買質優價廉的國貨產品,支持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展覽中的廣州梁致和堂藥廣告、廣東敬修堂丸散鋪股證、先施化妝品有限公司廣告紙和汽水瓶、華商全新織造廠精美線衫包裝盒、廣東南洋兄弟菸草有限公司出品的美女圖煙卡等,講述的就是國貨自強和努力的故事。
東西交流 也帶來觀念和技術的進步
應該看到,無論任何國家,要想單憑一己之力完成所有的生產生活產品的生產,是做不到的。正如在粵菜一樣,清末民初正是它大量吸取外來營養,改良提升了本身的創作水平的關鍵時期。展覽中的大同大酒家廣告、華洋公司糖果瓜子廣告、西式暖水壺、雪糕勺等相關物件,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又如,展覽中展出的「1930年擬建新洋樓用料章程(鄺百楊建築工程)」所體現出來的那樣,今天被視為廣州代表性城市景觀,廣泛分布於西關、東山、海珠及珠江兩岸等地的騎樓、洋樓和西式建築,也是這種東西方技術與審美交匯的產物。人們的居住空間、家具和生活用品上也體現出這種強烈的現代氣息,由此產生了更多樣的生活生產需求,比如廣州門牌號的出現,新型煤油燈、電燈的逐漸普及,電話機、電燈、留聲機的引入,等等。而從黃包車、汽車到有軌電車、電船、飛機,都是前所未有的交通方式,是對新的城鄉生活的主動適應。
但「有備選的選擇」和「無備選的選擇」所代表的不同心境,相信許多人在不同的領域中都曾有過感同身受。
誠然,普通人在日復一日的日常中,是難以察覺到大時代的流動的。所以今天我們回看上世紀初廣州的市民生活,仍會感覺他們具有現實的美感。這種美感,來源於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對某些方面更加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的嚮往。比如,當時的服飾時尚就堪稱中西交融的經典作品,男士穿著的長袍馬褂和西裝,女士的文明新裝和各式改良旗袍,在當今的視角下仍具有其獨特的年代感,甚至被一些當代「潮人」所仿效和複製。人們的髮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短髮和西式捲髮成為了女子最為摩登的髮型,而男子則有分頭、背頭等各種各樣的花樣,頭油也大行其道,在無數的電影、電視劇、小說中出現。在展覽中,我們能看到「大前門」「金磚牌」的香菸廣告,也能看到當時的燙髮用具和化妝品瓶子。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當時不過是人們用過即棄的廢品,到了今天,則能讓我們看到當時商業活動和社會生活的許多細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通訊員:黃蘇哲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