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31日 10:32 來源:《系統辯證學學報》 作者:孫志海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對於進化,人們以往主要是從物體和組織結構或功能變化的立場來理解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把進化理解為生物的結構和性狀的變化;天文學是從物質結構變化的立場來理解天體演化和整個宇宙的物質進化的;系統論是從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來理解系統進化的;其它各個學科也是從事物結構或功能的變化的立場來理解自己學科對象進化的,比如地質學、生態學、氣象學等等。即使最近出現的自組織理論及以自組織理論為基礎的廣義綜合進化理論也把進化主要理解為系統組織結構的變化。本文試圖在自組織的進化論基礎上提出判斷和研究進化的一個新維度。筆者認為:系統空間結構方式的變化僅僅是系統進化的表現,是由於系統內部產生了一種新的穩定的物質、能量或信息的流動路徑或運動方式,這種流動方式的進化創造了系統新的結構。所以,應理解系統進化存在兩個維度:一是空間組織結構的維度,一是物質、能量或信息流動方式的維度。前者是從組織學的立場理解進化,後者是從動力學和組織學相結合的立場來理解進化。本文的目標主要是把物質、能量或信息流動方式確立為研究進化的一個新維度,並將系統存在和進化的組織學和動力學統一起來,完善對進化問題的認識。
1 自組織理論對進化論的貢獻
自組織理論天然是個進化理論,因為它研究的對象就是在啟然中自發形成的有序結構這種現象,包括從無序到有序和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這兩種情況。比如在一個容器中最初形成貝納德花紋的過程就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生命的最初形成也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後來生命的進化就是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的過程。而人們通常把系統從無序到有序或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的轉變過程稱為進化。
以自組織理論為基礎的新進化論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對傳統進化論的重大突破。第一,傳統進化論在不同的學科之間除了都承認存在著進化現象外,似乎不存在其它共同的規律或形式,至多都承認相互作用是進化的動力。自組織理論將各個領域的進化現象統一起來,研究它們之間共同的進化規律和進化形式(註:廣義綜合進化論認為從物理學、生物學到社會文化,「進化的一般規律是存在的,這些規律是由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形態變化的不變型式體現出來的」(拉茲洛E著.進化——廣義綜合理論[M].閔家胤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6)。廣義綜合進化論的基本觀點,在國內外學術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另外,請參考埃裡克·詹奇的《自組織的宇宙觀》(曾國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40)在自組織理論基礎上對宇宙、生命、思維、社會進化的論述。)。從而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在實證科學基礎上的物質存在、運動、進化或發展理論的統一。不僅發展了進化論,也豐富了唯物辯證法。(註:關於自組織理論對唯物辯證法的貢獻,國內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集中的討論可參閱沈小峰等人著的《自組織的哲學——一種新的自然觀和科學觀》(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132-149))第二,傳統進化論對事物具體進化過程的內在動力學和組織學機制的研究是粗線條的、各個學科互不相同的,缺乏建立在實證研究基礎上的科學、詳實的理論成果。自組織理論對進化理論最根本的貢獻就是從不同的學科展開了對系統進化過程的動力學和組織學研究。(1)它不僅認為外界的環境變化是系統進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它提出外界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東西、在什麼情況下才可能使系統發生進化。耗散結構理論認為外界環境變化對系統進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向系統持續不斷的輸入物質、能量或信息流,並使系統處於遠離平衡態,系統才可能發生進化(產生新的有序結構)。(2)自組織理論深入研究了系統進化的內部動力學機制。協同學研究了外界輸入的影響因子(物質、能量、信息)使系統遠離平衡態能產生漲落後,這些漲落相互之間通過競爭、合作等一系列運動促使新的序參量形成,新的序參量在系統內的擴散使系統整體出現新的宏觀有序結構。(3)超循環理論從組織學方面解釋了系統是怎樣從低級有序躍遷到高級有序的,以及新舊層次之間的動力學關係和組織學關係。(4)自組織理論的其它學科,比如突變論、混沌學說、分形學說都各自從不同的側面對進化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本文主要關注進化的條件、進化過程的內部動力學和組織學問題,因此對其他的方面暫不涉及。正是由於對系統進化的內在動力學機制和組織學機制的研究才使我們能夠把不同領域的進化統一起來。因為不同領域的進化在表現形式上雖然千差萬別,但在根本的動力學和組織學上卻存在著相同的規律和共同的形式。從宇宙演化、生命創生、社會發展到理論進化,都遵循著同樣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