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海:論進化的另一個維度: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方式

2021-02-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孫志海:論進化的另一個維度: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方式

2017年08月31日 10:32 來源:《系統辯證學學報》 作者:孫志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對於進化,人們以往主要是從物體和組織結構或功能變化的立場來理解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把進化理解為生物的結構和性狀的變化;天文學是從物質結構變化的立場來理解天體演化和整個宇宙的物質進化的;系統論是從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來理解系統進化的;其它各個學科也是從事物結構或功能的變化的立場來理解自己學科對象進化的,比如地質學、生態學、氣象學等等。即使最近出現的自組織理論及以自組織理論為基礎的廣義綜合進化理論也把進化主要理解為系統組織結構的變化。本文試圖在自組織的進化論基礎上提出判斷和研究進化的一個新維度。筆者認為:系統空間結構方式的變化僅僅是系統進化的表現,是由於系統內部產生了一種新的穩定的物質、能量或信息的流動路徑或運動方式,這種流動方式的進化創造了系統新的結構。所以,應理解系統進化存在兩個維度:一是空間組織結構的維度,一是物質、能量或信息流動方式的維度。前者是從組織學的立場理解進化,後者是從動力學和組織學相結合的立場來理解進化。本文的目標主要是把物質、能量或信息流動方式確立為研究進化的一個新維度,並將系統存在和進化的組織學和動力學統一起來,完善對進化問題的認識。

  1 自組織理論對進化論的貢獻

  自組織理論天然是個進化理論,因為它研究的對象就是在啟然中自發形成的有序結構這種現象,包括從無序到有序和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這兩種情況。比如在一個容器中最初形成貝納德花紋的過程就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生命的最初形成也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後來生命的進化就是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的過程。而人們通常把系統從無序到有序或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的轉變過程稱為進化。

  以自組織理論為基礎的新進化論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對傳統進化論的重大突破。第一,傳統進化論在不同的學科之間除了都承認存在著進化現象外,似乎不存在其它共同的規律或形式,至多都承認相互作用是進化的動力。自組織理論將各個領域的進化現象統一起來,研究它們之間共同的進化規律和進化形式(註:廣義綜合進化論認為從物理學、生物學到社會文化,「進化的一般規律是存在的,這些規律是由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形態變化的不變型式體現出來的」(拉茲洛E著.進化——廣義綜合理論[M].閔家胤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6)。廣義綜合進化論的基本觀點,在國內外學術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另外,請參考埃裡克·詹奇的《自組織的宇宙觀》(曾國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40)在自組織理論基礎上對宇宙、生命、思維、社會進化的論述。)。從而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在實證科學基礎上的物質存在、運動、進化或發展理論的統一。不僅發展了進化論,也豐富了唯物辯證法。(註:關於自組織理論對唯物辯證法的貢獻,國內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集中的討論可參閱沈小峰等人著的《自組織的哲學——一種新的自然觀和科學觀》(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132-149))第二,傳統進化論對事物具體進化過程的內在動力學和組織學機制的研究是粗線條的、各個學科互不相同的,缺乏建立在實證研究基礎上的科學、詳實的理論成果。自組織理論對進化理論最根本的貢獻就是從不同的學科展開了對系統進化過程的動力學和組織學研究。(1)它不僅認為外界的環境變化是系統進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它提出外界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東西、在什麼情況下才可能使系統發生進化。耗散結構理論認為外界環境變化對系統進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向系統持續不斷的輸入物質、能量或信息流,並使系統處於遠離平衡態,系統才可能發生進化(產生新的有序結構)。(2)自組織理論深入研究了系統進化的內部動力學機制。協同學研究了外界輸入的影響因子(物質、能量、信息)使系統遠離平衡態能產生漲落後,這些漲落相互之間通過競爭、合作等一系列運動促使新的序參量形成,新的序參量在系統內的擴散使系統整體出現新的宏觀有序結構。(3)超循環理論從組織學方面解釋了系統是怎樣從低級有序躍遷到高級有序的,以及新舊層次之間的動力學關係和組織學關係。(4)自組織理論的其它學科,比如突變論、混沌學說、分形學說都各自從不同的側面對進化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本文主要關注進化的條件、進化過程的內部動力學和組織學問題,因此對其他的方面暫不涉及。正是由於對系統進化的內在動力學機制和組織學機制的研究才使我們能夠把不同領域的進化統一起來。因為不同領域的進化在表現形式上雖然千差萬別,但在根本的動力學和組織學上卻存在著相同的規律和共同的形式。從宇宙演化、生命創生、社會發展到理論進化,都遵循著同樣的規律。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

  • 生命起源百年探索:進化論、資訊理論、熱力學誰是主角?
    對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 Jeremy England 來說,達爾文進化論解釋了地球上生命的進化,但我們最好還是接受需要一個更一般化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物質會自發地組織起來形成生命。事實上,科學家們在解決生命起源這一棘手問題時,已經深入到了進化過程的起點,試圖擴展進化論的適用範圍。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以令人驚訝的新方式看待生命。4.
  • 熱力學如何解釋進化論:最大化熵產生原理驅動下的自然選擇
    最明顯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系統都會傾向於達到熵的最大值,這意味著系統的有序度(order)和可用能量均為最低水平。例如,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打開一瓶香水,最後香氣會瀰漫開來,而有機體通常會儘量避免這樣的平衡態,也就是所謂的死亡。反進化論者一個常見的論點就是,宇宙傾向於無序,而這意味著自然選擇不能使生物變得更加複雜。
  • 創造論與進化論
    在談論信仰時,不能不涉及創造論和進化論的論戰。有關這方面的專著中,潘柏滔博士所著的《進化論-科學與聖經衝突嗎?》對進化思想的發展史、達爾文進化論的證據、基督徒對進化論應有的態度等都有詳盡、全面的論述,資料豐富,分析中肯,值得認真閱讀。由於創造論和進化論涉及面很廣,本章僅就筆者自己在思考過程中認為比較重要的層面加以闡述,與大家分享。
  • 當達爾文遇上開爾文:進化論和熱力學第二定律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宇宙內所有的物質是上帝創造的,上帝無所不能……那麼就在達爾文提出並完善它的進化論的時候,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克勞修斯等人提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一樣,被不斷引申,不斷添加新的理念。那麼,進化論在某種程度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產生了衝突,而且直到今天,當人們提到這兩個理論的時候,還會爭論不休。
  • 大腦複雜性的進化:一個關於空間、時間和熵的故事
    綜上所述,碳基團在空間維度中通過化學反應促進進化,而核酸在時間維度中通過自我複製促進進化。下一個進化過程進一步為生命提供了通過化學反應操縱時間和空間的能力。由於膜結構和細胞的出現,化學物質為「隔室化(compartmentalised)」,因此化學反應可以在不受外界環境幹擾的情況下進行。這種進化大大提高了化學反應的效率和穩定性。三個磷酸腺苷(ATP)隨著進化也出現在生命早期。
  • 挑戰人類對進化論和生命的認識
    有氧呼吸過程中的物質和能量流動過程,來源:CellRespiration.svg: RegisFrey 組成地球生物的細胞們雖然千差萬別,但除去病毒一類不存在完整細胞結構的物種
  • 唯物論+進化論=失效的大腦?
    我並不認為這其中存在什麼衝突,但這是一個據說存在矛盾的地方。另一個存在衝突之處是以科學的方式研究聖經。這種觀念認為,如果用科學的方式來研究聖經,將經文視為科學研究對象,那麼最後的結論可能是,那些將聖經當做神的話的人,他們的想法和聖經所記錄的內容完全不同。還有其他存在衝突的地方。但我今天只探討其中一個:進化論。
  • 恩格斯論人與自然關係的三重維度
    首先,自然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人和自然之外沒有任何東西,自然的可持續性構成人類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不僅人的肉體、意識和語言的進化本身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而且人的存在樣態也是自然系統的一個有機部分和發展環節。自然也始終規定著人的社會存在。作為社會構成因子的人必須首先同所處環境發生物質交往來維持自身生命存在,甚至社會生產本身就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力量。
  • 漫談進化論——拉馬克主義的現代意義
    在十九世紀上葉,古典進化論學者拉馬克,繼承了亞里斯多德「存在之鏈」進化思想,提出了生命不斷趨向於複雜的內稟性,生命進化歷程呈現由簡單向複雜的變化規律,而每一個物種都經歷了從低級向高級的完整演變,完成這種演變的機制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 改變世界的思想——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後來船上一個名叫傑裡米·巴頓的富吉安人回到了他原來的生活方式,找到了一個妻子,不想再回到英國。對化石、地質和當地部落的觀察使他越來越相信,人類有共同的起源,並且可以變得文明——這與公認的觀點相反,一個群體並不比其他群體更好。但他也走得更遠,現在他發現人類和動物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 第25章 能量是如何循環流動?五行在動植物能量流動中起何作用?
    導熱係數是指導熱係數(k)是熱能在材料內部流動能力的度量。星辰總結就是物體之間能夠吸收能量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是影響核外電子的運動速度和活動範圍的方式吸收或釋放能量,一種是核內質子和中子之間的結合的緊密程度來吸收和釋放能量,也就是質子中子之間的在吸收熱量時他們之間的距離會增大。而導電性只是核外電子的脫離原子核的能力。
  • 他的學說顛覆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卻被國人知之甚少
    ,就遇到很大的麻煩了,因為生命物質極為複雜,這些簡單性質的方式是無法解決生命上的很多問題的. 但即便是牛頓拿數學解釋物理學,他也只是解答了神學處理簡單事物的方式,根本無法顛覆神學,因為人這個複雜結構在那個時代的信息量下無法理解.
  • 專訪|《其實你不懂進化論》作者史鈞:我們對進化論充滿誤解
    作者以獨特的視角,生動展現了科學界、哲學界的巨人們圍繞進化論的起源和發展爭論不休的場景:進化論與神創論的對決、拉馬克主義與達爾文主義的角逐、達爾文主義的內訌、社會達爾文主義引發的爭議……每一次論戰就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從而一步步揭開進化論的神秘面紗。「可以這麼說,達爾文之前的世界,和達爾文之後的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 友好者生存:進化論的非暴力版本
    :「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實際上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赫伯特·斯賓塞提出來的,在達爾文《物種起源》中將其稱為自然選擇(既最適者生存)。減輕競擇力度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通力合作。用數學生物學家馬丁·諾瓦克(Martin Nowak)的話說就是「抱團求生(snuggle for survival)」。新的研究恰恰加深和拓展了合作的重要性,並緩解了競爭的壓力。那裡是一個龐大而溫情的世界。
  • 人性二元論—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給了我們大自然的屬性
    生命是指一切生物具有的一個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也就是說生物都有生命;生命在這個宇宙中是一種極其特殊的存在,如果離開地球,你就會覺得生命的稀缺和珍貴。生命體是不同於其他物質的,生命體是可以進行自我遺傳複製的,生命體可以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生命體是在自我複製下不斷進化的,生命體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可以進行自我信息複製和遺傳。
  • 相對論,進化論,是否生來是「理論」?
    如果你在網絡上最黑暗的角落裡仔細傾聽,你會經常聽到有人否認那些成熟的科學事實,在他們看來,諸如進化論,宇宙大爆炸,甚至重力的存在,都「只是一個理論」。對一些情況,比如進化論、萬能引力定律、相對論或量子理論來說,它們都是在某些制度中被實驗驗證過的科學模型。但是,是否所有的科學用語都是經過驗證的理論呢? 因為我們用詞不嚴謹,很容易在彼此交談時產生誤解,容易存在一些差異。因此,我們可以集中討論關於科學的理論的三件事:一個概念,一個框架,和一個能夠被驗證,接受的模型。
  • 搜狗輸入法之父馬佔凱:進化論、圖靈機和信息輸入
    他通過進化論,告訴大家:人類是從海洋從魚進化而來的。達爾文有拖延症,確定了進化論的思想體系20年後,才著書立傳。他也是個富二代,家裡非常有錢,所以他有大量的時間去收集植物。作為一名博物學家,他發現了進化論,自己卻是近親結婚——他和他親表姐結婚了。環球旅行回來後,他得了怪病,自己在一個距倫敦不遠的小地方生活了40年,終生沒有怎麼出過門。
  • 意識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到底是物質還是能量?
    從上面兩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對意識的的定位在於對客觀事物和刺激的「反映」或「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意識的產生是需要能量的。當人們用大腦思考時,數億個神經細胞就會忙忙碌碌進行緊張的信息傳遞活動,用「燒腦」這個形容思考一點也不誇張,恰如其分。
  • 曲線進化是宇宙萬物的發展方式
    達爾文《進化論》不只是一部物種進化的論著,在當時,更是嶄新的世界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進步,今天卻充滿爭議,但「進化」二字永遠不會錯,這裡暫不予置評。達爾文進化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與認識、物種和技術,而且進化路徑全部是曲線運動。
  • 進化論,一個錯誤的信仰?
    嚴格地說,進化論至今都只是一種假說,當年達爾文希望將來能發現確鑿的證據,可是禁得起檢驗的證據至今也沒有找到,而且進化論的理論與事實也出入太大,論證模稜兩可,結論也無法重複。後來的學者是把進化論當作一種科學的信仰繼承下來的。也正是因為信仰,才把它當成真理介紹給學術界和公眾,這種新奇的假說很快形成了一個流行的信仰,人云亦云,被人們當成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