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即作者

2021-02-07 韓喵喵喵喵喵喵

伴隨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的發展,文本研究脫離作者的權威地位成為一種顯學,經歷曲折漫長的發展,最終在結構主義盛行的20世紀60年代成型。羅蘭·巴特在1968年發表《作者之死》,同時期的福柯,在《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中提出「人之死」觀點,並以此為起點,在《什麼是作者》中分析了作者「話語功能」的特點並且提出了「話語實踐的創始者」這一概念和「話語實踐」的具體條件。

 


| 「人之死」 :福柯作者理論的邏輯起點 |


1969年2月,福柯在法國哲學學會做了題為《什麼是作者》的演講,此後,在與呂西安·戈德曼的討論中福柯提到:「戈德曼說對人的否定即人之死·······但這並不斷定人之死,而是從人之死(或人的消失,被超人所取代)這一主題出發,看一看人的概念的功能的運作方式和規則·······我以同樣的方式處理了作者的概念。」

這說明了福柯論證「作者之死」的邏輯起點和論證所用的方法都源於此。

在《詞與物》中,福柯「並不關心向客觀性邁進的被描述知識,今日的科學最終在期中得到確認;設法闡明的是認識論領域,是認識型」,「這樣一種事業,與其說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歷史,還不如說是一種『考古學』」。

這個考古學探究已解釋了西方文化認識型中的兩個巨大的間斷性:第一個間斷性開創了古典時代(大約在17世紀中葉),而第二個間斷性則在19世紀初標誌著我們現代性的開始,「19世紀以來,完全發生變化的正是這一構型(指古典時代表象理論與語言理論、自然秩序理論和財富及價值理論之間存在著連貫性);表象理論······消失了;語言·······也隨之消失了」,「但是隨著物越來越變得反省的,並指示在他們自己的生成變化中探尋它們的可理解性原則,還放棄了表象的空間,人隨之並且第一次進入了西方知識領域,奇怪的是,有關人的而只是在幼稚者的眼裡是從蘇格拉底以來最古老的研究,人可能只是物之序中的某種裂縫······然而,想到人只是一個近來的發明,一個尚未具有200年的人物,一個人類知識中的簡單褶痕,想到一旦人類知識發現一種新的形式,人就會消失,這是令人鼓舞的,並且是深切安慰的」。

先於「人之死」,西方哲學史有另一個重要的概念「上帝之死」。在這一觀念不同的發展階段中,黑格爾認為「上帝之死」指的是「大寫的理性佔據了上帝的位置,人類精神逐漸實現了自身」;費爾巴哈則認為它指的是人清除了使人異化的上帝的虛幻,人意識到了其自由;尼採則認為這意味著形上學的終結,人殺死了上帝,但人並未佔據這個任然空閒著的位置,超人則在同時超越上帝的缺場和人的缺場。

福柯並不把「人之死」看作「上帝之死」,而是看作「主體之死,大寫的主體之死,作為知識、自由、語言和歷史的源頭和基礎的主體之死」。福柯認為,上帝之死非但不意味著人的出現,而是人的消失,人魚上帝有著特殊的親緣關係,上帝死了,人不能不同時消失。(《言論與寫作集》)

 

 

| 作品、寫作和作者 |


在《什麼是作者》中,福柯對於什麼是「作品」、關於「寫作」的流行概念、作為專有名詞的作者的使用情況及其與其他專有名詞的區別展開了詳盡的論證。

首先是關於「作品」,「作品這個術語所指稱的那個不尋常的單元是什麼?如果說,作品並不是由一個被稱為『作者』的人所寫下的東西,那麼什麼是它的創作所必需的?」如果個人脫離了作者的身份,那麼他口頭闡述或者寫下的東西似乎能夠被稱為作品。再被公認的作者被稱為定義為作者之前,他所闡述或寫下的東西在是否被定義為作品的問題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甚至可能被認為除了表達作者個人的想法以外沒有任何所謂的「作品的意義」。

單就某個作者而言,如何劃定他的作品也是個問題,比如上升到出版層面的問題,對於某個特定的作者而言,哪些東西可以作為作品出版也是懸而未決的問題。「『作品』這個詞和它所製成的那個統一體的性質同樣是成問題的。」福柯藉此說明,以傳統的眼光看待「作品」的「作者」,將導致永遠沒有盡頭的考慮,這為後文探討「作者」功能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福柯隨後提出了另一個論點,關於當下流行的「寫作」的概念。「寫作」的概念「不僅將使我們得以避免體積作者,而且還使我們得以確定他新近的缺席」,它關注的「既不是寫作的行為,也不是表示作者意義的跡象」。當我們使用「寫作」這一概念,「作者的經驗活動中那些極為清晰的符號都被消磨了,以便促成宗教性概括模式和批判性概括模式之間彼此平行的或相互對立的遊戲」。這種概念把寫作看作缺席,通過先驗的保護作用,「維持了作者的優先地位,構成作者的某一特定形象的表現的遊戲,被推展到了一個曖昧不清的中立性的領域裡」。(《言論與寫作集》)

關於作為專有名詞使用的「作者」的使用情況,福柯認為,「專有名詞不止是一個單純的指稱,不只具備指示功能。他不止是一種表示,不止是指某人的一種符號;在某種程度上,它相當於一種描述」。當某個作者的名字被當做專有名詞,「在描述功能與指稱功能之間左右搖擺,就算它們與它們所指名的對象保持著關聯,也並不完全被其描述功能或指稱功能所決定」。

福柯列舉了皮埃爾·杜邦以及荷馬和赫爾墨斯的例子,從兩種不同否定意義的角度說明,作者的名字「不僅是一種詞類成分」,它還「標誌著話語的一種特殊的存在方式」,它不會「被在短時間內消費和遺忘掉,它所得到的的也不會是那種對於轉瞬即逝的普通語詞的短暫關注。」福柯得出結論:作者的名字並非像專有名詞一樣可以從話語的內部轉向產生則以話語的外在的實際個人,它只是處在文本的輪廓之內,區分、確定、刻畫特徵。它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伴隨某些特定的文本去排除其他的文本。

| 「作者功能」與「話語實踐的創始者」 |


基於對作品、寫作、作者這幾個概念的詳細討論,福柯隨後探討被賦予了「作者功能」話語的四個方面的特徵、以及關於他所提出的新概念「話語實踐的創始者」。將「作者」作為話語的一種功能來探討的時候,這一話語功能所具有的四點不同的主要特徵。

第一,它關係到限定話語表達領域的法律和制度,這些話語已經適應那種擁有一套早已確定的法規編制的特殊類型的所有權,始終遊走在神聖與世俗、合法與非法、虔誠與瀆神兩極之間,持有一種負擔風險的姿態。

第二,這種「作者功能」並非普遍存在或者穩定不變。同樣類型的文本並非總是需要有作者,「文學性的」文本因為有作者的名字兒被視為具有真實性只能說明這體現了一種公認的話語。但與此同時,不論是文學還是科學的作品,人們都竭盡全力去確定其作者以及不同作者所體現的不同涵義。


第三,它以最終構建作者這一理性實體為目的,需要進行一系列長期的繁雜的步驟。福柯在此提到了聖傑羅姆提出的四條標準來剔除不屬於某一個作者名錄的作品:比其他作品劣質者;觀念與其他作品所持教義有衝突者;寫作風格不同,用詞用語不常見者;提及身後歷史事件或人物者。

第四,這種功能並不指向某個實際的個人,而是引發許多種自我。以作品中的文本符號,如人稱代詞、時間狀語和地點狀語、動詞等「轉換詞」的用法為例,比如在第一人稱展開敘事的小說中,人稱代詞並不指向作者及其行為,可能指向一種與作者相似性並未固定的第二種自我。

之後福柯將「作者」的意義從書籍的作者拓展到一套理論、一種傳統、甚至一門學科,由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一種佔據「跨話語的」位置(transdiscursive)即「話語實踐的創始者」。「這些作者的獨特貢獻在於,他們不僅生產出自己的作品,而且生產處構成其他文本的可能與規則」。比如馬克思與弗洛伊德,都在各自的領域創立了話語的無盡的可能性,他們「不僅促成了一些可以被日後的文本所採用的類比,他們還促成了一些差異」。

不同於科學活動,這些話語實踐的活動「對於其日後的轉型而言是異質性的」,它們「籠罩著氣候的發展和轉型」。話語實踐的實施者們「不可避免地『回歸起源』」,這種回歸「持續不斷地將改變引進來」,向著文本的回歸「並不是一種歷史的增補,而是使話語實踐發生轉型的一種有效且必要的手段」,它們可以「進一步增強作者與其作品之間神秘莫測的關聯」,我們的一切回歸都受著「作品屬於某個特定作者」這個事實的影響。

 

| 福柯作者理論的意義 |


在福柯之前,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以「文學性」和「意圖謬誤」反對實證主義,但對作者問題避而不談,從結構主義開始,批評家們開始跨學科的探索,試圖廢除作者的主體地位。《什麼是作者》的問世意味著福柯已經從在《詞與物》中所進行的關於「認識型」的「考古學」研究轉向了對於話語的研究,也將關於作者的提問方式由「誰是作者」轉向了「什麼是作者」,這意味著作者已經被剝奪了「創造性」的角色,必須被放在一種話語分析的語境中研究其形成的過程、佔據的位置和產生的功能。

羅蘭·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到:「一個文本並不是一行文字,釋放著單一的『神學式的』意義(某種來自作者一上帝的『信息』);而是一個多維空間,其中,種種寫作——沒有一種是最原初、最原創的——相互混合相互衝突碰撞。文本是由各種引用編織成的,源自於文化的無數個核點⋯⋯繼作者之後,抄寫者身上不再有激情、性格、情感、印象,而只有從其永遠沒有停止的寫作中得到的數量巨大的詞彙。」這非常明確地體現了羅蘭·巴特摒棄寫作中人文因素的傾向。

福柯在闡述觀點時並未使用個「作者之死」一詞,並且在談到當下流行的關於「寫作」的概念可能帶有的宗教性意味作出批判,但縱觀全文依然可以看出福柯的觀點從本質上來說與羅蘭·巴特並無不同,福柯同樣傾向於廢除傳統中作者在寫作中的權威地位,他的獨特之處在於,通過提出「話語實踐的創始者」表明在文本創作中完全否定作者的意義並不符合實際。

相關焦點

  •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作品即人品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指出:吳承恩「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人發笑的話),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幽默諷刺同浪漫主義的幻想相結合,構成了《西遊記》獨特的藝術風格。通過這一篇幅的描繪,你發現沒有?編述神奇生動有趣的故事,吳承恩是多麼的很擅長啊!
  • 魏碑書法大賽特等獎作品,是「醜書」嗎?請看作者早期的作品
    這些天,剛剛結束的雲崗杯魏碑書法大賽評出的特等獎作品,成了大家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因為這件作品,除了評委,很少有人看得懂。筆者感興趣的是這位作者!想看看究竟是什麼人能寫出這樣一幅如此爭議的作品。查了一下,作者是陳守斌。
  • 北京知產法院:短視頻具獨創性表達即構成作品
    ,其中,只要具有獨創性的表達,符合該定義即屬於類電作品。據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審判監督庭庭長張曉霞介紹,從著作權法角度出發,獨立創作完成的表達即構成作品。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只要作品系作者獨立創作完成,並體現出了其某種程度的取捨、選擇、安排、設計等個性,即應認為具有獨創性。
  • 《STEVE JOBS》作品及作者簡介
    《STEVE JOBS》作品及作者簡介作品簡介:這本賈伯斯唯一授權的官方傳記,在2011年上半年由美國出版商西蒙舒斯特對外發布出版消息以來作者簡介:沃爾特·艾薩克森歷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董事長和《時代周刊》總編,他的作品包括暢銷書《愛因斯坦傳》,《班傑明·富蘭克林傳》以及《基辛格傳》。
  • 深入淺出的分析 NPC大獎作品作者訪談錄
    圍繞「家」與自由主題,分為A、B、C、D四類圖像組別和E、F兩類視頻短片組別,從來自164個國家和地區的21,100名攝影師中徵集了88,737件參賽作品,並從中評選出共109件獲獎作品,獲獎者來自世界各地。進行完頒獎典禮之後,我們對本次獲獎的作者進行了深入的專訪。
  • [參賽作品] 002 || 故鄉小河蘆葦青(作者:尹靜怡)
    參賽作品必須是本人原創首發(在其它平臺從未發表過)。涉及著作權、版權、智慧財產權等法律問題,文責一律自負。 二、獎項設置一等獎一名,作者獎金400元;指導老師獎金200元二等獎兩名,作者獎金200元;指導老師獎金100元三等獎三名
  • 韓國教科書將刪除所有性侵案涉案人作品及作者簡介
    韓國教材出版社也決定刪除教科書中所有性侵案涉案人的作品及作者簡介。   據統計,性侵案涉案人、詩人高銀共有26篇作品及個人介紹被納入初高中教材。有主張認為,不應區別看待作品和作者的生活,應刪除所有涉案人的作品和簡介;也有主張認為,不應將作品和作者的私生活混為一談。   在爭議仍存的背景下,教材出版社最終決定刪除高銀及其他涉案人的所有作品和相關內容。
  • 六顆星推薦的虐戀文言情小說作者及作品
    1、twentine代表作:Twentine,晉江文學網籤約作者,文筆犀利獨特,擅長用平實的語言刻畫現實中平淡的生活,於平淡的生活中寫出與眾不同極富魅力而又引人入勝的不平凡,觸動人心。尾魚,晉江文學城的駐站籤約作者。尾魚的自白:夢想是背著大包走遍江湖,實現中。然後在江湖某處擁有一間廣交四海朋友的客棧,江湖朋友都叫我老闆娘,或者,魚總。
  • 序是一種文體名稱,一般是作者陳述作品的主旨和著作的經過等事項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序是一種文體名稱,亦稱序文、序言、敘、敘文、敘言、引引言、導言弁言、題詞、題記等,一般是作者陳述作品的主旨和著作的經過等成書事項,或由他人撰寫,對著作介紹評述。序是指詞籍前明確以「序」、「敘」等為題,或沒有明確的題目,而旨在介紹詞籍與作者的基本情況,可以是集中指出詞籍的特點,也可以是對著者進行評介,還可以是作序者借題發揮闡述自己的詞學觀點。無論哪種內容,有一點必須具備,即一定是隨書籍刊刻發行的。跋則可以直接刊刻於書末,更多的情況則是跋的作者在讀過某部作品後將自己的一些意見寫於書後。
  • 一月新番弱勢角色友崎君引爭議 評價崩盤 作者急眼澄清作品主題
    2021年開播的一月新番說是神仙打架內卷完全不誇張,不過在神作扎堆的同時,也出現了一部飽受爭議的作品,那就是弱勢角色友崎君,這部作品開播後評價直接崩盤,還遭遇到了炎上,對此作者直接急眼馬上澄清作品的主題。
  • 作者|耽美大神Priest:鎮魂大熱,其他作品也本本豆瓣高分!
    晉江文學城大神級耽美作者之一,文風精練大氣,幽默風趣。出版作品筆名為牧牧。作品多正劇向,語言詼諧幽默,行文流暢,風格大氣,善於構建各種各樣正常不正常的世界觀。文筆成熟,能夠把對於人生哲理的探究和情節較和諧地融為一體。重度精分,二逼青年,瘋婆子半文盲,猥瑣死宅體質間歇性發作存續期隨蘑菇生長周期而定,大廢柴教終身榮譽會員。歡迎包養。
  • 畢淑敏對自己作品的解讀氣壞語文老師 作者糊塗
    作者的責任只是努力而莊嚴地書寫自己相信的東西,儘可能地讓書寫生動而深刻,但如何解讀評判分析,就是作者力所不及之事了  幾年前某天,一位朋友的女兒找到我,問我對自己一篇文章的分段和主題之類的問題。我就東拉西扯地說了些自己的想法。她很詭秘地記了下來,嘻嘻笑笑,什麼也沒說,就告辭了。
  • 知名漫畫作者被拘,「涉黃」作品竟有50萬催更
    知名漫畫作者被拘 近日非法漫畫製作者JM刑事拘留,原因就是他在網絡上製作銷售血腥暴力色情漫畫,他的《戰爭即和平就》、《帝國社會》都非常火爆,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漫畫作者。
  • 懷化福彩即開票手工藝作品獲全國一等獎
    懷化新聞網訊 金秋時節, 丹桂飄香, 9月29日,由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管理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即開票手工藝品決賽評選活動總決賽在北京舉行。懷化福彩推送的立體作品《祈福侗鄉》喜獲全國一等獎, 推送《陪伴》《戊狗納福》喜獲全國二等獎,在第一屆全國大賽上懷化作品就已經驚豔全場,此次更上一層樓,斬獲1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
  • 藝術人物:當代著名畫家歐日東淺談【藝術即感情】暨作品賞析
    水彩《羅丹》53×75cm 2017年參加後現代研究院 學術研究展【藝術即感情】歐日東今年是羅丹逝世100周年,這令我想起去年後現代研究院到歐洲藝術考察一事(上左)作者在觀看《思想者》、(上右)觀看《地獄之門》、(下)《加萊義民》作者攝於羅丹博物館羅丹囑咐青年,「虔誠地愛你們的前輩大師,在菲狄阿斯與米開朗琪羅前面,你們應該俯首頂禮…,可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
  • 「水彩在山東——山東美術館館藏山東籍水彩畫作者作品選展」正於...
    齊魯網8月21日訊 「水彩在山東——山東美術館館藏山東籍水彩畫作者作品選展」系「文化和旅遊部2018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入選展覽,自8月10日於山東美術館開展以來,以較高的學術水準和內涵深雋的精品力作
  • 《我的英雄學院》作者三觀不正,這部作品再也不配「英雄」二字
    相信各位對於近期《我的英雄學院》所發生的事情並不陌生,《我的英雄學院》作者因為拿戰爭、災害犧牲者開玩笑,所以導致他的作品也涼涼了,此事令許多我國年輕漫迷傷心的是,一個用筆寫正義、繪英雄的人,卻不知何為英雄,不知為何正義,甚至不知何為真相。
  • 都挺好原作小說作者是誰 阿耐有哪些經典代表作品介紹
    都挺好電視劇近期頻繁上熱搜,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熱議,不少網友開始關注都挺好作者是誰?都挺好作者有哪些作品?都挺好作者其實有很多熱門的電視劇作品也都是話題之作。  都挺好原作小說作者是誰  都挺好電視劇的原作小說作者,阿耐。不過這位作者非常神秘,不提供照片,不參加任何活動,傳言連小說責編都沒有見過真容。
  • 掌中之物原著小說作者是誰 鮮橙代表作品有哪些
    掌中之物原著小說作者是誰  《掌中之物》的原著作者是鮮橙,小說原著有很多不適合播出的內容,因此,劇版把「傅慎行」改為男二,劇情改成掃黑除惡的正能量。不過,因為劇版有原著作者鮮橙參與,原著的名場面都還在,沒有影響可看性。
  • 《裝臺》作者陳彥的獲獎作品《主角》被張藝謀改編成電視劇開拍了
    作者「一念花開福世界」感謝您的閱讀,請點關注、轉發,一起追劇、交流。電視劇《裝臺》的熱播使原著小說作家陳彥的的作品受到了市場的熱捧。他的又一部小說即將搬上影幕。這些年通過挖掘本土區域文化的影視作品,越來越有前景。《白鹿原》、《裝臺》的成功推出讓更多的資本方、製片人、導演找到了創作的方向。在電影行業,享譽全球的張藝謀大導演,也開始著手吃這塊肥肉。據傳由《裝臺》作者陳彥老師寫的另一部小說《主角》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將開拍。